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眉山市冠城七中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期末 2023-03-08 5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私是一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西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对家庭这个概念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食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进入团体得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这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而是像水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在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已”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关系的亲疏是由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亲疏决定的,是一种界限分明的格局。
B.与中国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洋的团体格局讲究人情冷暖,是攀关系,讲交情的。
C.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D.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的问题,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先生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改变和拓展。
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     
A.入则孝,出则悌。
B.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C.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来的重要概念。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并分析“差序格局”的特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奖状

杜秋平

到西部贫困的山区后,我的脾气变得越发的坏了。其实早先我已经意识到这里条件的恶劣了,但未曾想到竟是如此之差。要不是来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我想我是不会来的。

总算热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寒风吹着四面透风的破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农衫、带着冻疮的手指,我的心突然有些愧疚。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呆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下来。可我呢,却一直想着回到大城市去。我鼻子酸酸的。我想起夏日里学生们给我带来家里舍不得吃的瓜果,他们真诚地捧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老师,你吃你吃嘛。我想起冬日里他们还用带着冻疮的小手捧起我的大手给我往手上哈暖气,把温暖一直送到我的心里。

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却在盘算着回去的日程。

学生们都很听话,特别是那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事实上这里多半是贫困的学生。学生们成绩还不错,他们也很上进,每每考试,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获得奖状。是的,奖状,他们拿回家后会得到父母的夸奖,把奖状小心翼翼地、庄重地贴在墙上,这就是全家的荣誉啊。虽然学校连奖品都买不起,但小小的、单薄的一张奖状就足以让他们感觉无上的光荣。小强子得到过奖状,他高兴地跳过;小霞也得到过,她高兴得连流出的鼻涕也忘了擦。小娜得到的最多,她有一双天真而智慧的眼睛:不怎么爱说话,笑得也很少,但领到奖状的那刻她总是微笑着的,冲着我微笑。

我组织完考试,决定过几天就离开。学生们提前知道我要离开的消息,都显得闷闷不乐,他们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轻轻牵着我的衣角嘟囔着小嘴舍不得离开我。上完最后一节课,我认真注视着每个学生,希望能记住他们每张可爱的面孔。可是我却发现小娜没有来。我一下子心里怪怪的,紧接着是焦虑和担忧,莫不是山路艰难出什么事了?今天连学校的领导都在教室里,村民也拥挤在窗子外面。他们都不希望我离开,但今天他们又是诚心来为我送行的。我的脸开始有些涨红,应该是羞愧。你看,连小娜都不愿意来给我送行了。

我正疑惑间,校长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他手里捧着一张很大的鲜红的奖状:杜老师,你看,你要走。我们也没什么好送的,这张奖状是我们送给您的。感谢您给我们山区做出的贡献!老校长面带皱纹的脸上写满真诚。

我深深向他们鞠了一躬,眼里止不住落下泪来。我手捧奖状,看着上面支教模范的字样,又一阵愧疚之情涌上来。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我于是问校长,小娜为啥没来啊?校长居然说小娜可能以后不来上学了。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再念下去了。

我的心被重重地一击——这么刻苦、学习又很好的学生怎么能不上学呢!

我必须在我离开前去趟小娜家,劝说他的父母,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呀。我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决意要去看看小娜。

走了个把小时的山路才赶到小娜家。真难以想象,她每天那么早就可以赶到学校。我擦擦脸上的汗,刚要敲门,里面的吵闹声早已传出来,小娜哭喊的声音也传出来。父母一定在打她。

我急忙推开门,她母亲正一手拿着木棒,一手拉着小娜。我急忙跑过去夺过木棒,把小娜搅在怀里。别打了,小娜学习很用功,为什么不让她上学,还要打她!我气愤地瞪着她母亲。

是杜老师啊,你不知道,她这娃以前学习还用功,可这回一定是在学校没好好学习。你看,你看,小娜母亲用手指指墙壁——那上面满是鲜红的奖状,以前回回都得奖状,可这次呢,居然没得奖状!我们大人辛苦供孩子上学容易吗!

我的心一颤,一股更大的痛苦涌上来,我似乎感觉天昏地暗。事实上这次是怪我啊。我只顾早点回家,居然,居然忘记了评三好生,忘记了给孩子们发奖状。小娜是应该得奖状的!

我流着眼泪对她们说:“都怪我,是我的错……

第二天,我把买好的火车票退了,我决定在这里多呆一年。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写孩子们的小手带着冻疮却为“我”手上哈暖气,表现了他们的纯真、善良以及对“我”发自内心的爱。
B.学校领导和村民都不希望我离开,但又诚心为我送行,说明他们思想境界高,为我的前程着想。
C.小娜父母不想让她继续上学,是因为山区供孩子上学不容易,也因为担心“我”离开后,没有老师。
D.“我”由原来急切地想回城市,到最后决定留下来再待一年,展示了“我”精神蜕变、人格升华的复杂过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是行文的线索。孩子们获得奖状的兴奋,“我”得到奖状的愧疚和忘发奖状的自责被有机串联,中心突出。
B.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多样。通过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个在西部支教的年轻大学生形象。
C.小说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我”先前因不满山区条件艰苦恶劣而急于回城,但最终改变主意决定再待一年。
D.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一直想回城最后却主动留下,情节起了波折,更能打动读者,升华主题。
8.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分析。
9.有人认为“我”将来还会一年又一年地在这里待下去。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当道者,世皆谓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壁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但律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土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蜂皓驳色,而皆若偻。

(摘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记》)

(乙)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如行朽机以为小白石,或以为冰雪,久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窗矣。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縆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舁石、扪天之难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两脚不随。早食上,晡后到天门。山南有庙,悉种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围,相传云汉武所种。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始皇封太山,逢疾风暴雨,赖得松树,因复其下,封为五大夫。

日入下去,行数环,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摘自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


【注】①窅窱(yáotiǎo):幽深的样子。②朽机(wù):枯树桩。③窔辽:幽深遥远。④縆索:粗大绳索。⑤蹀蹀:踉踉跄跄的样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崖当道者限:门槛
B.四僵卧石上布:伸展,名词用作动词
C.如从谷底仰观峰抗:高耸的
D.明天南烛:像蜡烛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始循入自已至也
B.曰,此东海也以为小白石
C.世皆谓天门云久白者移过树
D.半山居雾若带然目视两脚不随
12.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B.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C.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D.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2)或以为小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
14.请仔细阅读乙文第一段,梳理作者登泰山的行踪。
2021-01-29更新 | 176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适中(0.65)
15. 课内文言翻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023-03-08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冠城七中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