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4 题号:1229916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奖状

杜秋平

到西部贫困的山区后,我的脾气变得越发的坏了。其实早先我已经意识到这里条件的恶劣了,但未曾想到竟是如此之差。要不是来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我想我是不会来的。

总算热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寒风吹着四面透风的破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农衫、带着冻疮的手指,我的心突然有些愧疚。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呆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下来。可我呢,却一直想着回到大城市去。我鼻子酸酸的。我想起夏日里学生们给我带来家里舍不得吃的瓜果,他们真诚地捧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老师,你吃你吃嘛。我想起冬日里他们还用带着冻疮的小手捧起我的大手给我往手上哈暖气,把温暖一直送到我的心里。

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却在盘算着回去的日程。

学生们都很听话,特别是那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事实上这里多半是贫困的学生。学生们成绩还不错,他们也很上进,每每考试,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获得奖状。是的,奖状,他们拿回家后会得到父母的夸奖,把奖状小心翼翼地、庄重地贴在墙上,这就是全家的荣誉啊。虽然学校连奖品都买不起,但小小的、单薄的一张奖状就足以让他们感觉无上的光荣。小强子得到过奖状,他高兴地跳过;小霞也得到过,她高兴得连流出的鼻涕也忘了擦。小娜得到的最多,她有一双天真而智慧的眼睛:不怎么爱说话,笑得也很少,但领到奖状的那刻她总是微笑着的,冲着我微笑。

我组织完考试,决定过几天就离开。学生们提前知道我要离开的消息,都显得闷闷不乐,他们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轻轻牵着我的衣角嘟囔着小嘴舍不得离开我。上完最后一节课,我认真注视着每个学生,希望能记住他们每张可爱的面孔。可是我却发现小娜没有来。我一下子心里怪怪的,紧接着是焦虑和担忧,莫不是山路艰难出什么事了?今天连学校的领导都在教室里,村民也拥挤在窗子外面。他们都不希望我离开,但今天他们又是诚心来为我送行的。我的脸开始有些涨红,应该是羞愧。你看,连小娜都不愿意来给我送行了。

我正疑惑间,校长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他手里捧着一张很大的鲜红的奖状:杜老师,你看,你要走。我们也没什么好送的,这张奖状是我们送给您的。感谢您给我们山区做出的贡献!老校长面带皱纹的脸上写满真诚。

我深深向他们鞠了一躬,眼里止不住落下泪来。我手捧奖状,看着上面支教模范的字样,又一阵愧疚之情涌上来。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我于是问校长,小娜为啥没来啊?校长居然说小娜可能以后不来上学了。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再念下去了。

我的心被重重地一击——这么刻苦、学习又很好的学生怎么能不上学呢!

我必须在我离开前去趟小娜家,劝说他的父母,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呀。我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决意要去看看小娜。

走了个把小时的山路才赶到小娜家。真难以想象,她每天那么早就可以赶到学校。我擦擦脸上的汗,刚要敲门,里面的吵闹声早已传出来,小娜哭喊的声音也传出来。父母一定在打她。

我急忙推开门,她母亲正一手拿着木棒,一手拉着小娜。我急忙跑过去夺过木棒,把小娜搅在怀里。别打了,小娜学习很用功,为什么不让她上学,还要打她!我气愤地瞪着她母亲。

是杜老师啊,你不知道,她这娃以前学习还用功,可这回一定是在学校没好好学习。你看,你看,小娜母亲用手指指墙壁——那上面满是鲜红的奖状,以前回回都得奖状,可这次呢,居然没得奖状!我们大人辛苦供孩子上学容易吗!

我的心一颤,一股更大的痛苦涌上来,我似乎感觉天昏地暗。事实上这次是怪我啊。我只顾早点回家,居然,居然忘记了评三好生,忘记了给孩子们发奖状。小娜是应该得奖状的!

我流着眼泪对她们说:“都怪我,是我的错……

第二天,我把买好的火车票退了,我决定在这里多呆一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写孩子们的小手带着冻疮却为“我”手上哈暖气,表现了他们的纯真、善良以及对“我”发自内心的爱。
B.学校领导和村民都不希望我离开,但又诚心为我送行,说明他们思想境界高,为我的前程着想。
C.小娜父母不想让她继续上学,是因为山区供孩子上学不容易,也因为担心“我”离开后,没有老师。
D.“我”由原来急切地想回城市,到最后决定留下来再待一年,展示了“我”精神蜕变、人格升华的复杂过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是行文的线索。孩子们获得奖状的兴奋,“我”得到奖状的愧疚和忘发奖状的自责被有机串联,中心突出。
B.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多样。通过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个在西部支教的年轻大学生形象。
C.小说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我”先前因不满山区条件艰苦恶劣而急于回城,但最终改变主意决定再待一年。
D.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一直想回城最后却主动留下,情节起了波折,更能打动读者,升华主题。
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分析。
4.有人认为“我”将来还会一年又一年地在这里待下去。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由。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幼狮(节选)

(美)欧文·肖

朝阳斜着从边框射入闭合的软百叶窗帘,一团金黄色的细尘勾勒出了窗户的轮廓。迈克尔伸了个懒腰,下了床,赤脚踩过地毯,来到窗前,卷起百叶帘。

屋子后部的花园沐浴在阳光里。带着初夏暖意的阳光照射着古老建筑褪了色的砖块,照射着蒙上尘土的常青藤,照射着堆满藤制家具和盆栽植物的小平台上方洗得发白的条纹遮阳布,给周围景物抹上一层柔和的淡黄色。

他用冷水漱洗完毕,赤脚走过铺地毯的起居室,开门拾起当天的《时报》。

这天的头版新闻计有:俄国人伤亡惨重,可仍在固守;由于英国人扔炸弹,法国海岸线数处发生大火;埃及的崩溃指日可待;有人发明了七分钟制成橡胶的新工艺;三艘船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大西洋沉没;纽约市长表态反对吃肉;已婚男子可望征召入伍;日本用意诡诈,暂无动作。

关上大门,迈克尔不再关心这些,而是把报纸翻到了体育版。道奇棒球队奋战一天,死里逃生;第八局还出现过进攻时把球打飞的失误,可终于还是赢了。

卧室里响起了电话铃声。迈克尔拿起听筒:喂!

是迈克尔吗?迈克尔,亲爱的……电话里传来了劳拉的声音,她愤愤不平地说,我听说了,真不像话,让你去当一名二等兵。

迈克尔笑着说:也没什么特别嘛。跟我同命运的人多着呢。

这儿的人到了军队,至少当一名少校。

这我知道。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更愿去当一名二等兵。

你这人一辈子当不了兵。我知道你的胃不好。

我的胃,迈克尔一本正经地说,将同本人身上的其他部位一起,非入伍打仗去不可。

两天之内你非进禁闭室不可。我了解你这人的性格。你一生从没按别人的命令行事。你我做了三年夫妻,虽然离婚了,可这世界上没有一个更值得我爱。这你是知道的。

我知道。迈克尔深信劳拉说的是真话。

我可不愿看到你被打死。劳拉哭了起来。

我不会被打死的,不要为我操心,劳拉。我在报纸上看到你快结婚了……

不。这事说不定要拖到战后。他即将加入海军,要去华盛顿担任个职务。共和制片厂有一个助理导演被征到空军特种兵去当中尉了,当兵期间不必离开圣安涅塔,负责军队的对外宣传。可你竟要求当名小兵……

一时,他深为女人所感动,后悔没珍视已经逝去的岁月,那没有战争的岁月,两人尚未分居的岁月。他柔声说:说不定会派我去坐办公室的。

你不肯的,她抽泣着说,我了解你。你才不干呢。

军队的事不是你个人肯不肯就作数的。军队自有它本身的意图,个人只能服从。军队可不像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啊,亲爱的。

答应我吧……答应我吧……只听得喀嚓一声,线路断了。

过了一会,他站起身走进厨房,料理早饭,将熏肉、鸡蛋、烤面包片和煮得很浓的清咖啡端进起居室,搁在布满阳光的落地窗前宽敞的餐桌上。他打开收音机,电台里勃拉姆斯的乐曲奔泻而出——浑厚,像在跟人争辩不休,同时带着悲怆的情调。他细嚼慢咽地吃完早饭,把《时报》翻到戏剧版。没完没了的新戏传闻,没完没了的名伶轶事,迈克尔不由觉得干戏剧委实没什么意思,同时又不免心烦意乱。

他把收音机关了,起身离开餐桌,刮了脸,又洗了个淋浴,穿上法兰绒旧长裤和淡蓝色旧衬衣,开车进城。在卡洪公寓大楼前,他停完车,若有所失的漫步往前走,突然间意识到漫漫一个白昼自己竟无事可做。

喂,迈克尔!肩上被人重重拍了一下。跟他打招呼的是约翰逊,头戴缀彩色横条粗呢帽,系一条全毛领带,一件漂亮的乳白色衬衫。

你怎么老不在家?我还给你寄去一份请愿书,关系重大,你的签名不可或缺。约翰逊紧紧挽住迈克尔的手臂,快步走向闹市区。

请愿书内容是什么?

递给总统的,呼吁开辟第二战场约翰逊脸上现出真诚的愠色。咱们让俄国人独自承受德军的压力,这是犯罪……

迈克尔不吱一声。你难道不相信开辟第二战场的必要吗?约翰逊问。

当然相信。也有可能他们是怕兵员损失过于惨重,他突然意识到明天自己就将穿上军服,可能在欧洲海岸登陆作战,说不定要付出一百万人的代价……

那就付一百万的代价好了,约翰逊大声说,跨着更大的步子,代价是值得的,可以起极大的牵制作用。就是死二百万人……

迈克尔不可思议地看看身边的朋友:约翰逊本人的兵役登记卡明明白白写着他属于4F健康不合格类别,却在纽约气派不凡的林荫道上以如此轻率的口吻呼吁他人去流血,一个在斯大林格勒断垣后紧握手雷准备对迎面驶来的坦克发起攻击的俄国士兵会怎样看待约翰逊式的人物对他们所抱的敬意和同情呢?

对不起,我愿意竭力帮助俄国人,但关于第二战场的事宁可留给专家们去考虑决定。

约翰逊把手从迈克尔胳膊上移开,脸色非常难看:坦率地告诉你,我真为你害臊。好久以来,我就注意到你在变,变得越来越软弱……

对不起,迈克尔说,我已经宣誓入伍,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士兵。美国士兵是不能向最高统帅请愿并指示他在重大战略问题上该如何决策的。

你这是规避。

也许是吧。再见……迈克尔转身走开。约翰逊在后边冷冷喊了一声:祝你好运!

迈克尔扬扬手,没有回头。


注:①第二战场是指二战时期,新开辟除苏联战场外,以西欧为主要区域的战场。
1.下列对小说节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中迈克尔起床和吃早饭部分,通过描写阳光下的窗户、屋后花园和早饭的构成、电台乐曲等来表现他的生活习惯和趣味。
B.节选通过《时报》头版新闻集中展现了美国视角下的战争形势:英国积极抵抗,埃及力有不支,美国有受攻击的可能,已开始备战。
C.节选借迈克尔与前妻劳拉的对话,介绍了迈克尔的职业、不愿被人束缚的性格和有上校不做、却主动要求去当二等兵等情况。
D.节选中迈克尔和约翰逊都认同开辟第二战场是必要的,但前者反对牺牲上百万人去取得战争的胜利,后者认为即使代价更大也值得。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通过细节描写勾勒出迈克尔优渥而慵懒的生活,和报纸头版新闻传达出的紧张形势形成反差。
B.劳拉“我知道你的胃不好”一语双关,除表示对迈克尔身体状况的关心外,也暗示军官的伙食好于士兵。
C.迈克尔和约翰逊的穿着对比既展现两人品味的不同,也暗示两人在第二战场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
D.节选通过对话展现迈克尔所处阶层不同人物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不同态度,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矛盾。
3.“明天就将穿上军服”的迈克尔身上显示出多重矛盾,请简要分析。
4.小说通过劳拉和约翰逊的话语,传达出美国社会一部分人对参军作战的真实想法,请作简要说明。
2021-03-02更新 | 3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德斯通——格林比货行的一名小童工了。

②谋德斯通——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那地方已被现代的改良举措改变了,当年那儿是一条窄窄街道尽头的最后一所房子,而那条窄窄街道弯弯曲曲从小山上下来直达河边,街尽头有几级供人们上、下船的台阶。那房子相当破旧,但有自己的码头,涨潮时它与水相连,退潮后则与烂泥栉比,事实上它已被老鼠占据了。它那镶板房间的颜色已被一百多年——我敢这么说——的污垢和烟气改变了,他的地板和楼梯也已腐朽,在地下室里争斗的灰老鼠吱吱尖叫,充斥那里的是污垢和腐臭;这一切在我心中并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具在眼前。就像当年被奎宁先生握着我颤抖的手第一次走过这一切一样历历在目。

③谋德斯通——格林比货行和很多种人有生意来往,不过主要交易还是给一些邮船提供萄葡酒和烈性酒。现在我记不得这些船主要是去什么地方了,不过,我想它们中有一些是前往东印度群岛和西印度群岛的。我还知道这种来往的结果之一就是有了许许多多空酒瓶,于是一些男子和男孩被雇来把那些瓶子对着阳光来检查,剔出有裂纹的再擦洗。空瓶子洗完了,就往装满酒的瓶子上贴标签或配木塞,或封住木塞,或把这一切都就绪的瓶子装箱。所有这些活都是我干的活,也是和我一起被雇的少年们干的活。

④我们——连我算在内——有三或四个。我的工作地点设在货行的一角,奎宁先生想站在帐房凳脚上的横木上就能从写字台上的窗口里看见我。在我如此幸运地开始独立生活的第一个早上,那几个长期在此干活的少年中最年长的那个被派来指点我干活。他名叫米克·沃克尔,系着条破破烂烂的围裙,戴着顶纸帽子。他告诉我说,他父亲是个船夫,系着黑天鹅绒的头巾在伦敦市市长就职举行的赛会上竞走国标。他还告诉我,我们中为头的是另一个男孩,并告诉我这男孩的名字——这名字真是奇特怪异——叫白粉·土豆。可我发现那年轻人的教名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货行里人们给他取的名,因为他肤色很浅很白,像粉一样。白粉的父亲是个水手,并以任消防员而名气大,从而又被一家大剧院雇来灭火;白粉家的年轻成员——我想是他的小妹妹吧——在那剧院的哑剧里扮演精灵。

⑤我竟沦落到跟这么一般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我把这些从此与我朝夕为伴的人与我快乐童年时代的那些伙伴——不必说斯梯福兹,特拉德尔,以及其他同学了——相比较,我觉得我要成为博学多识、卓越优秀的人希望在心头已破灭了。当时的彻底绝望,因所处地位的卑贱,深信过去所学、所想、所喜爱、并引起遐想和上进心的一切正一天天、一点点离我而去,那年轻的心所受的痛苦,对这一切的深刻记忆是无法写出来的。当米克·活克尔上午离开后,我的眼泪立刻流进了洗瓶子的水里,我哽咽着,好像胸头有一道裂缝随时行将迸开一样。

⑥帐房的钟指到十二点半,大家都准备去吃午吃了。这时,奎宁先生敲敲帐房的窗子,作手势要我进去。我进了帐房,看到那里有个大块头中年人,穿着褐色外套、黑色马裤和黑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把那宽宽的大脸完全转向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上面还系了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后来我发现这只是个饰物,因为他几乎从不用它看什么东西,就算他看也看不见什么。

……

1.上文选自《大卫·科波菲尔》,作者_________
2.第⑤段中“沦落”一词,包含着怎样的内涵?
3.结合具体词句,赏析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4.小说中米考伯先生的形象塑造得非常鲜活,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5.下列关于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节选的十一章“独自谋生”,详细描写了变成孤儿后的大卫当童工的经历以及他与米考伯夫妇的交往。
B.小说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叙述视角的转换,让成年的“我”成为童年的“我”不幸遭遇的叙述者、评论者、经历者、见证者、批判者和审视者。
C.这篇小说是作家的自传小说,寄托了作家的人道主义理想。
D.小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米考伯这一人物,显示出作家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020-12-22更新 | 10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愧的暮年

张承志

翁独健先生是一位学者,但他作为学者的一生也许是悲剧。我认识的翁先生是一位老人;他作为一位老人却拥有着无愧的暮年

翁先生个人的著述不算多。除了他在哈佛留学期间用英文写作的《元史<爱薛传>研究》之外,论文很少。翁先生的论文几乎都发表于四十年代末期,那以后,先是繁重的教育工作,再是繁重的学术组织工作——吞没了他的精力和健康,也吞没了他作为一位学者应有的著作。

自从1978年我考上他的研究生以来,我和同学们不知多少次表示愿做助手,愿为先生留下一本传世之作竭尽全力。但是他总是微微地摇摇头,默默地吸着他的烟斗。他那神态使我内心感到一种震惊,我觉得他似乎看透了一切:包括我们的热心,包括学术著作本身。

我觉得他的那种神态平衡着我的年轻好胜的冲动。但我毕竟是我。1983年我在日本东洋文库进行东北亚历史研究时,我曾向一些极其著名的日本教授谈到翁先生是我的导师。但他们的问话使我终生难忘,他们说:“哦,是吗?我怎么不知道您的老师,他有什么著作?”

我觉得自尊心受了重重的伤害。著作,著作就是一切!我简直是在咬牙切齿地这样想着、写着。

但翁先生仍然默默地噙着他的大烟斗。在他那残破而昏暗的室内,时间在无言中流逝。暗淡的光线映着他的脸,我觉得那脸上现出了一种坚毅。

先生不著作。

然而,在他殚精竭虑的领导下,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已经饮誉海内外。伊儿汗——(波斯)史料《世界征服者史》和《史集》的汉译本已经在我国出版。内蒙古学者对元代另一巨著《元典章》元刊本的点校已经开始。基本史料整理,骨干队伍建设,都已经初现规模。翁先生一贯坚持的思想已经在我国蒙元史研究界日益清晰地成为现实。

我曾经陪着翁先生和外国学者谈话。他握着烟斗,用英语和他们慢声闲谈。但只要听到书名和论文的题目,他马上打断谈话,当场要求把那名字写在纸上,然后仔细问清内容。这时他的小外孙女领着一个同学进来了,他们大概刚上初中,做不出一道英文作业题。翁先生抽出他数不清的词典中的一本,他给那两个小孩讲解时的神情和主持学术会议完全一样。小姑娘走了,我看见翁先生脸上有一丝快意,也看见外宾脸上浮着的惊讶。

翁先生晚年慎于署名著述的态度近于神秘。

无论是我们同学,或是学术界一些同志,往往在自己的论文末尾注明“在翁独健先生指导下”之类的话。这并非恭维,因为翁先生确实细致地关心着他知道的每篇文章。但翁先生一视同仁,一律大笔一挥划掉那句话,他划掉那句话时的神态简直使我无法理解。

但是,在告别遗体时,我看到数不尽的学者、前地下党员、工人都在恸哭,为一位哈佛大学博士、燕京大学代理校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文化研究协会副主席失声恸哭时,我突然想:

著作真的就是一切吗?

也许,有的青年在他人生的途中需要一位老师。常常是,有幸遭逢的一席话甚至一句话就能推动人生的一次飞跃,“导师”的意义就在于此。

我在翁先生面前肆无忌惮。我激烈地咒天怨地。我发泄地攻击批评。我发现了一条新史料欣喜若狂絮絮不休。翁先生总是端着他的大烟斗,心平气和地听着,即使插上几句也全是商量口吻。我特别兴奋的一次是在《文史》上发表了关于天山硇砂的文章之后,那一次我对先生说,不管怎样我总算搞出了一篇肯定是正确的文章,因为我利用的不只是史料而且利用了地质资料馆的“物证”。翁先生听着,不加批评,表情也很淡然。但是后来,我胡扯中说一句:

“日本有个古代雅利安博物馆——”

翁先生问:“什么?”

我愚蠢地又说:“古代‘窝、利、安、特’博物馆。古代雅利安——”

翁先生怀疑地望望我。他指指书架说:“那本字典。”

翁先生用他那本我也有的《日本外来语辞典》查了我那个“窝利安特雅利安”——

Orient,东方。

我挨了整整一个小时训斥。翁先生在那一小时里的严厉、忿忿不满的神情至今像是还在剥着我的皮肉。

在学问上,我是翁先生的不肖之徒。记得1979年年初,我终于没有瞒住、而让翁先生读了我的第一篇小说以后,我使劲解释说,写着玩儿的,休息时写的,我不会耽误功课;而翁先生沉吟了一下,说道:

“你会成为一个作家。”

他的口气中没有一丝不同意。我觉得他这个人没有一丝干涉学生,干涉别人的选择的习惯。

我虽然年龄尚小却禁不住地总在想暮年,也许是先生的暮年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是的,生命易老,人终有暮年,更重要的应该是暮年的无愧。

能有一个像翁先生那样的暮年,是件很难的事,也是件辉煌的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结尾相互呼应,照应标题;“无愧”和“辉煌”两个词语,表达出作者对恩师无限的敬仰与赞美。
B.文章叙述翁先生和外国学者谈话这一段文字,运用了细节描写、侧面烘托,表现了翁先生对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
C.文章以“我”在翁先生面前的肆无忌惮与先生总是心平气和地聆听形成对比,主要为了反衬出“我”的浮躁、不踏实。
D.文章语言通俗浅显、简洁明快,多用短句,如“但我毕竟是我”“先生不著作”“生命易老”等,这样的表述节奏感强。
2.对“翁先生晚年不著述”一事,作者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分析。
3.如何理解“一位老人却拥有着无愧的暮年”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0-02-13更新 | 1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