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九师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回顾性检测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三 开学考试 2022-02-27 46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径。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得到。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地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官,把中国书籍当作囚犯一样来审问、逼供。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缺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缺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

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早已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代。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化旧成新。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

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

(摘编自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诠释学”分析的层次在朱子相关作品中都有依据,说明中西读书法是相通的。
B.知识爆炸的时代已很难做到“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博览在今天显然已不合时宜。
C.中西方的人文研究都要求能精熟若干经典,这是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的必经之途。
D.中西方的文化中都有自己传统的东西,这是不可能从对方的文化中找到新解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了清代戴震背诵工夫的例子,目的是说明古人的读书方法已不适宜今天,从反面论证专精对读书治学的重要性。
B.文章论证结构条理有序,在提出论题后,分别从专精和博览的读书途径与虚心的读书态度两方面论述了读古书的正确方法。
C.文章引用鲁迅“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的言论,是以反语的手法批评对中国古籍狂妄自大、不够虚心的态度。
D.文章谈虚心时说可以批判古人,批评用西方观念对中国书穿凿附会的现象时也承认今人读中国古书的困难,体现出文章的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子谈读书法既有现身说法,又有对前人读书经验的总结,讲得亲切有味。
B.无论是专精还是博览都必须配合自己的专业,所读的作品都应该是经典作品。
C.读书要“虚心”,主要针对片面用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的现象。
D.要做到中西会通最好先从中国传统中求解,具备一定基础,再用西方观念做新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会议对“30·60目标”的重大意义以及相关工作做出重要阐述和部署,会议强调“十四五”作为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需要推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转型工作。高碳行业低碳化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目标的必经之路,其转型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此形势下,多个机构已经给出了实现“双碳”目标期间的投资需求资金量估计(见表1)。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

表1   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资金需求梳理

机构/个人名

时间段

资金需求量

易纲

2021年至2030年

2.2万亿元/年

2030年至2060年

3.9万亿元/年

中金公司

总过程

139万亿元

2021年至2030年

22万亿元

马骏

总过程

100-500万亿元

落基山研究所和中国投资协会

2020年至2050年

70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2020年至2050年

174.38万亿元

表2   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及任务

国家

碳达峰时间

碳排放峰值

人均碳排放

规划碳中和时间

英国

1991年

8.07亿吨

14.05吨

2050年

欧盟

2006年

48. 54亿吨

10.28吨

2050年(各国不同)

美国

2007年

74.16亿吨

24.46吨

2050年

加拿大

2007年

7.42亿吨

22. 56吨

2050年

巴西

2012年

10.28亿吨

5.17吨

2060年

日本

2013年

14.08亿吨

11.17吨

2050年

韩国

2013年

6.97亿吨

13.82吨

2050年

中国

2030年

120万亿吨(预计)

8.5吨(预计)

2060年

(摘编自施懿宸等《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转型金融发展》)

[注]“碳达峰”,就是指二氧化碳年总量的排放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值,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当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植树、节能减排、碳捕集、碳封存等方式抵消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净排放为零,也就实现了“碳中和”。

材料二:

根据目标,我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专家看来,实现“碳中和”需要同时做好“加减法”—“减法”就是要切实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法”就是要大力增加碳汇。

今年开始,国家电网丽水公司通过“错峰发电”“虚拟电厂”等手段,积极节能减排,助力“碳中和”。所谓“虚拟电厂”,顾名思义,这是座看不见的电厂。虚拟电厂聚合了丽水境内55万千瓦库容调节水电站和45万千瓦下游径流电站,形成了相当于一个百万千瓦级的“超大号电池”。当电力系统出现供需不平衡时,“虚拟电厂”可以借助调控平台,快速分析计算各个水电站的运行情况,并发出“错峰发电”的指令。相较传统调峰方式,这种基于“虚拟电厂”的“错峰发电”技术手段,避免了资源浪费,还能减少发电的煤损耗。

在杭州临安区太湖源镇上阳村重阳坞,有一片334亩的“碳中和林”。2017年3月,这片特别的树林种下了27722株红豆杉、银杏、浙江楠、栾树、无患子等珍贵树种,用于抵消G20杭州峰会排放的6674吨二氧化碳,以实现G20峰会零排放目标。

“碳中和林”是一种生态补偿办法,主要目的是通过造林的方式中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据悉,G20杭州峰会碳中和林项目,抚育管护期20年。栽种的树种既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和观赏性,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业内人士测算,这片林子在20年里将累计增加碳汇6680吨。除了能完全吸收G20杭州峰会排放的全部温室气体,帮助峰会实现零排放的目标,还将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0余万元。

(摘编自《“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专家学者这样说》)

材料三:

我国距离碳达峰还有不到10年时间,全面推动落实能源碳达峰任务,推进重点领域取得历史性进展,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煤炭减量步伐,严控煤电项目,积极推动钢铁、建材化工等主要耗煤行业减煤限煤,大幅压减散煤。合理控制石油消费增速,科学优化天然气消费结构,全面实施油气绿色生产行动,大力推进油气输送降碳提效,积极推动油气加工转型升级。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迭代发展,稳步加快替代力度和节奏。加快发展风电光伏产业,优先推进东中南部地区风电光伏就近开发消纳,积极推动东南沿海地区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和“三北”地区风电光伏基地化开发,“十四五”时期风电光伏要成为清洁能源增长的主力。积极稳妥发展水电、核电,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和政策支撑保障,加快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加强抽水蓄能、天然气发电等调峰电站建设。加强电网建设,优化全国电网格局,开展配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鼓励用户投资建设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不断完善符合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的配套机制和市场模式。

(摘编自《国家能源局局长:碳达峰碳中和“十四五”重点抓这三条》)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碳行业低碳化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必经之路,迫切需要推动相关重点领域的转型工作。
B.根据多个机构给出的实现“双碳”目标期间的资金需求量估计,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总需求普遍高于百万亿元,资金主要靠政府来解决。
C.英国、加拿大、韩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做得较好,碳排放峰值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低,规划的碳中和时间也比其他国家早。
D.欧美地区实现碳达峰的时间比较早,但从碳达峰到规划中的碳中和所需要的时间要比我国需要的时间多20年以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拟电厂”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煤耗,属于实现碳中和所要做的“减法”。
B.“碳中和林”是一种生态补偿办法,主要是通过树的固碳能力来实现碳中和的。
C.“碳中和林”所产生的碳汇和经济效益是可以通过测算并做好周密计划来实现的。
D.虽然我国距离碳达峰不到10年,任务艰巨,但一些重要领域已取得历史性进展。
6.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在能源的使用方面有哪些具体可行的应对措施?请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棵沉默的树

北河

那个已经很苍老的寡妇并不为自己空空的米袋而忧伤,她每天还有一些力气蹒跚着移出自己的小屋,坐到门前的石墩上朝远处的山头望一望。在壁立千仞的群山之中,只有那个坡度稍缓的山头上长了一棵繁茂的树木。隔着一道沟的距离,那棵冠盖伸展的大树就像一团柔软硕大的白云飘在空中,还不时地朝这边摇摆一下,好像是在打招呼。坐在石墩上的老女人只是沉默着,就已经是很满足的样子了。

在这个深山中被遗忘的小村子里,还住着几户人家,都是老人了。他们放羊,喂鸡,养牛,种核桃、玉米、高粱、谷子,生活围绕天上的一个大太阳绕圈圈。一洼湖圈在村子下面的沟底,像周围的群山默默积攒的泪水,滋起周围片片旺盛的庄稼来。满围山把这个小小的村子怀抱住,让这里东边鸡鸣南面狗吠,随意滚蛋蛋的羊粪,侧身生长的老槐紧紧地相依为命着。村子里的人家被石头筑的矮屋,凿壁修出的窑洞护佑着,居舍庭院一层层背倚着山脉依次排列开来,从柴门或者石头门洞里走出来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孩子们都去了外面的世界。可外面的世界不属于老年人,很多人固执地留下来,像山底一块块随意横卧的石头,宁愿被沙磨风吹着,也不肯挪动半步地去享受别处的春光。在这里,活下去是一件顶难的事,每一个老人背后都是一串串悲伤的故事。人们互相熟悉又深深遗忘一切的不幸,淳朴的笑挂在脸上,遇见总是亲热的。就像这个村子,莫名地挤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山腰里,藏起深厚的命运,那些古旧,村里人不以为奇,就渐渐地被遗忘着。

直到有人闯进了这座山,发现了它的古老和新奇所在,那些过去的故事才又像村口的那株隋槐一样,一圈圈的年轮又要被细细数起。传说堆叠着故事,史料夹杂着口耳相传的野史,这个小小的村子活了,活在一些文化人的口中。

远的且不论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是,革命者曾据守在这里,筚路蓝缕创下了丰功伟绩。那些赫赫有名的革命伟人也曾在这里居住并指挥战役。粮库,土布纺织厂,后方医院……被一一认出来,告诉着人们这里深藏的过往。挖掘的历史越多,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子就越是会固守自己的沉默。不多的老人再搜捡不出更多的记忆,羊要喝水,草要铡好,烧柴得摞起来,茅粪要担到地里,他们有更重要的任务去忙。活着,劳动,是村庄里世世代代的使命。那些探究历史的文化学者离去,被淘洗出来的故事又慢慢流失……

只有一个老女人,也许是她太苍老了,已经无法做出那么多的劳动了,她只能盘踞在一个暗暗的窑洞里的大炕上,纸箱子,柴火棒,糟布头,罐头瓶,烂衣裳,木头棍,吃剩的果子,馊掉的菜饼……占了大半个炕。每天地,她都会强打着精神挪出来,坐在那个被磨得光溜溜的石墩上。她就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望着对面的山头,山头上的那棵树。

有时候,她会随手用拐棍拨拉过来头顶枣树跌下的枣子塞嘴里嚼着,有时候,放羊的西家回来了,会从口袋里给她掏几颗核桃放下,今天这家给她端几个窝头,明天那家送两个红薯,她这样活着,脸上却没有显出多少的悲戚来。相反,只要她坐在门前的石墩上,抬眼望去对面的山头,山头的那棵树,她的脸就会一点点绽出笑来,就像认出了一个久违的亲人,眼中的满足和喜悦让她几乎轻轻摇起身子喊出什么来。也许是她太老了,听不清人们的言语,她回答不出来人所有的问题。她沉默着村庄的沉默。

直到有一个明白她身世的老人给人们道出点实情来。她的年轻的老携(老汉)就在对面那座山头上牺牲的。

就这样,她坐在山对面的家里的石墩上,一望就是一生。原来的那个碉堡已经消失不见了,只有一棵大树,还在固执地守在那里。仿佛是那些牺牲的战士,想要托这棵依然活着的树告诉人们些什么。告诉了些什么呢?估计这个望了对面一生的女人知道,可是她什么都不说。但她深深的满含颤抖的笑容里,又分明包含着什么啊。

(选自中国作家网2021年9月12日)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她”的眺望,把沉默的“她”和那棵繁茂的树联系起来,结尾道出“她”沉默的缘由,构思精巧而又独特。
B.文章写村子周围的群山时用了比拟的修辞,被群山抱在怀里的村中景物:鸣鸡吠狗、羊粪老槐、矮屋窑洞,原始而极其自然。
C.文章通过插叙,揭开了村子深藏的过往历史,村子昔日的辉煌热闹和今天的落后萧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引人思索。
D.从左邻右舍时不时给老人几颗核桃、几个窝头、两个红薯等叙述中,看出这个被人遗忘的古老山村中淳朴的民风和乡情。
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9.请简要分析文中“她”的形象。
2022-02-2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九师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回顾性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恭,字孝伯,光禄大夫蕴子,定皇后之兄也。清操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谢安常曰:“王恭人地可以为将来伯舅。”起家为佐著作郎,叹曰:“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因以疾辞。俄为秘书丞,转中书郎。除吏部郎,迁中书令,领太子詹事。孝武帝深相钦重,时陈郡袁悦之以倾巧事会稽王司马道子,恭言之于帝,遂诛之。其后,帝将擢时望以为藩屏,乃以恭为平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及帝,道子执政,宠昵王国宝,委以机权。及赴山陵,罢朝,叹曰:“榱栋虽新,便有《黍离》之叹矣。”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恭乃遣使与殷仲堪、桓玄相结,抗表京师曰:“后将军国宝得以姻戚频登显列,不能感恩效力,而专宠肆威,将危社稷。昔赵鞅兴甲,诛君侧之恶,臣虽驽劣,敢忘斯义!”表至,内外戒严。道子收国宝,赐死,深谢愆失,恭乃还京口。谯王尚之说道子,藩伯强盛,宰相权弱,宜多树置以自卫。道子乃以王愉为江州刺史,割庾楷豫州四郡使愉督之。由是楷怒,遣子鸿说恭曰:“尚之专弄相权,欲假朝威贬削方镇,及其议未成,宜早图之。”恭以为然,复以谋告殷仲堪、桓玄。玄等从之,推恭为盟主,克期同赴京师。朝廷使元显及王殉等距之。元显使使说恭司马刘牢之,啖以重利,牢之乃斩颜延以降。因恭曜兵,轻骑击之。恭败,收送京师,道子于建康倪塘斩之。临刑神无惧容谓监刑者曰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恭自在北府,以简惠为政,家无财帛,唯书籍而已,为识者所伤。及玄执政,上表理恭,诏赠侍中、太保,曰“忠简”。

(选自《晋书·王恭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临刑/神无惧容/谓监刑者曰/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
B.临刑/神无惧容/谓监刑者曰/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
C.临刑/神无惧容/谓监刑者曰/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
D.临刑/神无惧容/谓监刑者曰/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舅,是周王朝对异姓诸侯的称呼,文中指的是谢安认为王恭将来一定大有作为。
B.假节,魏晋时,掌管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代表皇帝行使权力。
C.《黍离》,是《楚辞》中的篇名。后以“黍离之悲(叹)”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恭才能出众,有做辅弼大臣的愿望,最初拜官佐著作郎,他称病辞谢没有就任,后担任要职。
B.袁悦之以巧诈侍奉会稽王司马道子,王恭上奏,孝武帝就杀了袁悦之,此后被孝武帝委以重任。
C.王恭曾两次起兵清君侧,第一次上书京师,成功除掉王国宝,第二次却因部将叛变而兵败被杀。
D.王恭为官多年,家中除了书籍别无钱财布帛;他身在北府,为政简惠,死后随即被朝廷赠予谥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子收国宝,赐死,深谢愆失,恭乃还京口。
(2)元显使使说恭司马刘牢之,啖以重利,牢之乃斩颜延以降。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小重山

赵鼎

漠漠晴霓和雨收。长波千万里,拍天流。云帆烟棹去悠悠。西风里,归兴满沧州。

谩道醉忘忧。荡高怀远恨,更悲秋。一眉山色为谁愁。黄昏也,独自倚危楼。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第二、三句与“唯见长江天际流”都描写了水天相接之景,展现出旷远的意境。
B.上片第四句紧承其前面两句,转而描写水面的船只,自然而然地引出“归兴满沧州”。
C.末尾两句描绘了一幅黄昏高楼独倚图,突出了词人的孤独,揭示了词人愁苦的根源。
D.上片侧重于描写,下片侧重于抒情,上片所写之景起到了为下片抒情做铺垫的作用。
15.“一眉山色为谁愁”一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手臂没有加长却让很远的人能够看到,声音没有增强却让听的人感到清楚,走得不快却能行千里,不会游泳却能渡江河,在作者看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陆龟蒙《离别》诗中的“丈夫非无泪,不洒别离间”,句意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____________________”相近。
(3)《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2-2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九师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回顾性检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_________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_________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_________、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_________ ……(               );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过眼云烟     妥善     杀鸡取卵     如日中天
B.黄沙漫天     妥当     以卵击石     如日中天
C.黄沙漫天     妥善     杀鸡取卵     如火如荼
D.过眼云烟     妥当     以卵击石     如火如荼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B.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
C.工业化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疮痍。
D.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自然的热爱,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B.热爱自然的情怀,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C.对自然的热爱,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D.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2022-07-12更新 | 749次组卷 | 46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很多人都有午休的习惯,那么为什么要午休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位睡眠研究专家说,最初,午休可能只是人们为了躲避正午的烈日的做法。那时的人类是生活在暖热的地区,户外劳动是人们维持生存最基本的条件。所以,      ①        

德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午休是正常睡眠和清醒的生物节律的表现规律,是保持清醒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少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都会体会到,        ②        。据《纽约时报》报道,24分钟的午睡,能够有效地改善飞越大西洋的驾驶员的注意力与工作表现。午休还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国外有资料证明,在一些有午休习惯的国家和地区,其冠心病的发病率要比不午睡的国家低得多,这与午休能使心血管系统舒缓,并使人体紧张度降低有关。所以,有人把午休比喻为最佳的“健康充电”,       ③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21.简述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022-02-27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九师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回顾性检测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2年,植物学家钟扬在复旦大学校刊上,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中写道,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达到了生命的高度。然而,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先锋者敢为人先,不断攀登,虽可能失败,但对成功者来说,仍有意义和价值;成功者以先锋者为基石,他们的成功是对先锋者最好的回馈。当然,成功者与先锋者的身影往往是重叠的。


以上关于“先锋者与成功者”的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4新闻、通讯、访谈非连续性文本
7-90.65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房玄龄等  《晋书》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4其他南宋作家  词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0-210.65压缩语段  连贯表达题组
六、作文
220.4青年成长  人生感悟  探索 创造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