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长治市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2月联考语文试题
山西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2-26 3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富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这一点在儒家的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概要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富民是“政之急者”。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文中的“足食”是就人民的生活而言的,意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安排好人民的生计。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从孔子的论述来看,他所谓的“足食”和“食”,似乎不仅仅限于温饱,而是过上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他论述说这也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儒家固然极重礼义教化,但仍然主张富民是首要的,也是最为急切的。

富民是治国安邦之基石。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是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一方面,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即孟子所谓的“恒产决定恒心”“无恒产,因无恒心”。这里的“恒心”,既指人的道德意识,也包含人们的社会认同和依礼循则的秩序观念。儒家认为此“恒心”与社会的治、乱密切相关,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社会一旦出现“无不为已”的局面,当然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正是循此“恒产一恒心”的理路,所以孟子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

另一方面,民富才能国安。儒家认为民心的向背是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要获得人民的支持,统治者则必须“与民同乐”而不能“独乐”,孟子所谓的“同乐”,其要义在于“与百姓同之”,而究其实即强调统治者应关注并解决好民生问题,儒家认为,真正“王天下”的统治者,无不是“富民”的;如果不是这样,统治者只满足一己私欲,不顾人民冷暖饥寒,则其执政合法性不仅不足,其国也将难安。正是有鉴于富民对于治国安邦如此极端的重要性,故儒家一直宣扬“富民为本”。

富民是“治人者”之天职。按儒家的理解,天生民而树之君,“治人者”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儒家一再提醒“治人者”,要如古圣王一样,以天下为己任,以民生为天职。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显然,在儒家看来“为民父母”,是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相反,他们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有菽粟如水火”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换言之,“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

富民是善治之标志。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判定一个社会治理得好坏,一个政权的善与恶,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如何。一个人民安居乐业、人民富裕的社会,就是一个好社会,甚至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栗如水火。”事实上,在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里,其中突出的内容就是民生无忧,人民生活幸福。《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文中所谓“皆有所养”,就揭示这是一个民生无忧,“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正因为如此,所以儒家深信: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治理良善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民富民乐的社会。

(摘编自胡发贵   李宁《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儒家富民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在政治领域尤其重视民生,认为富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宣扬“富民为本”。
B.儒家之所以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是因为他们认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事情。
C.“无恒产,因无恒心”,是说没有恒产是因为没有恒心,缺乏“恒心”会导致没有“恒产”。
D.人民生活品质如何是儒家判定政权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使有菽粟如水火”就是一个好的政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富民”从不同角度予以阐述,集中体现了儒家政治领域中的“富民”思想。
B.文章多处运用类比论证进行论述,辩证分析了儒家“富民”思想在古代的重大意义。
C.文章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定两个方面,强调了“富民”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石。
D.文章从“政之急”“政之基石”“政之职”“政之标志”等方面逐步深入分析了“富民”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子贡与孔子的对话“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知,儒家把富民看作是很重要的事情。
B.儒家一直宣扬“富民为本”,民富才能国安,认为民富是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
C.儒家将统治者视为父母,强调富民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这为历代统治者所遵循。
D.儒家认为理想的社会必然是治理良善的社会,因此他们把“皆有所养”当作善治之标志。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培训机构利用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攀比心理来进行营销,强化了家长和学生对校外培训的需求以及依赖度,使得不少孩子失去童年、自主和志向生成的最佳时机。这或许能在“提分”竞标赛中实现短期功利性愿望,却可能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更为严重的是,校外培训行业规模过于庞大,如果任其发展,将在国家教育体系之外形成另一个教育体系,这不仅破坏了教育生态,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这是一项复杂、系统而需要长期推进的工作。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相对容易,但提升校内教育质量、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缓解家长的焦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仍然任重道远。《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布置了许多改革任务,要以此为契机加大改革力度,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深层次难题,“双减”工作才能做到群众满意、中央认可。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意见》答记者问时,一开始就强调: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要求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摘编自高远至《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看待“双减”工作》)

材料二:

“更多资本进入—更多供给—产品/服务价格下跌或质量提升—消费者获得更多福利”,市场经济这套经典逻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市场并不成立,甚至令人失望。偏差出现在哪里?因为这是一个供需双方信息极不对称的市场,教育机构更像是囚徒困境中的“警察”,他们掌握着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升学“经验”等绝大部分信息,而几乎无法验证对方信息真实性却又互相竞争的家长,在教育机构的焦虑攻势或利益诱导下,很难拒绝掏钱。

大量资本涌入,非但没有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了家长们的处境——机构之间为了抢占市场,纷纷展开竞争,“虚标高价再折扣”“限时优惠”等营销乱象大行其道,“跑路”“假名师”等侵犯家长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校外培训行业的发展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焦虑感。

本该有教无类的义务教育,在校外培训市场上却成了与经济实力挂钩的高利润生意;本该因材施教的义务教育,在校外培训市场上却成了只为分数拼搏的解题竞赛。作为被服务的对象,学生却没有任何话语权,因为机构和家长已经为他们做出了密集的安排,几乎占用了他们的全部课后时间。校外培训行业的发展让家长更加焦虑,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又助推了校外培训行业的发展,孩子的课后时间就这样被剥夺了。从小处讲,校外培训行业的发展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大处讲,校外培训行业的发展还将影响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摘编自杜恒峰《“双减”政策发威   无序资本再无扩张空间》)

材料三:

2018年全国两会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答记者问时直言:从1951年到2017年,国家围绕中小学学生的减负出台过几十份文件。但“一山放过一山拦”,几十年喊减负,很多地方孩子们的书包却越喊越沉,学业负担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的时间越喊越少。这些年,在少数校外培训机构的煽风点火下,在某些“高考工厂”的急剧内卷下,基础教育的负担变得更重,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深受其害。奈何大家都捆绑在“囚徒困境”里,在教育影响社会阶层流动的现实语境下,谁也不肯做守规赛跑的“傻子”。最后的结果是校内的负担减不下去,校外的负担野蛮生长。

资本与教育走得太近的时候,教育离公平就会越来越远。有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在线教育融资总金额超过539.3亿元,较2019年增长267.37%,为近五年最高,且超过了过去四年的融资总金额。国家重磅出手,无非是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做抉择。在商人眼里,家长的焦虑是刚需;但从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有虚火的焦虑不堪一击。眼看“双减”新政就要落地了,贩卖焦虑的生意该歇歇了。

(摘编自邓海建《“双减”落地,贩卖焦虑的生意该歇歇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也应该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缓解家长的焦虑。
B.校外培训有可能暂时提高孩子的分数,但让不少孩子失去童年、自主和志向生成的最佳时机,可能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C.校外培训市场供需双方信息极不对称,教育机构掌握着升学“经验”等信息,家长为了验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而愿意买单。
D.国家重磅出手整治校外培训机构,更加重视长远利益,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也将促进教育公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好“双减”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B.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课后时间几乎都被占用了,责任方就是校外培训机构。
C.多年来国家也非常重视中小学学生的减负,但效果非常不理想,学生学业负担越减越重。
D.在线教育的融资额越来越高,资本与教育走得越来越近,而教育公平却越来越难以保证。
6.国家为什么要整治校外培训行业?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镜子

张海洋

二十年前,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是县委宣传部一个办事员。有次接到一项任务,陪同一个美国记者去乡下采访,我主要负责联系和协调。

哈里森在写一部有关中国红军的书籍,专程来中国收集相关写作素材。他这次来我们县,是要采访一位叫伍玉华的老人。我听说过这个老人,她是烈士李才年的遗婚,独自住在偏远的山里,父母公婆都已去世。

和伍玉华老人所在的乡政府联系好之后,我们驱车前往。山路崎岖,吉普车晃晃悠悠,仿佛喝醉了酒。到了乡里,民政所的老韩早已等在大门口。

老韩说伍玉华老人居住的村子偏僻,交通不便,于是我们弃车步行。伍婆婆精神受过刺激,你们采访的时候注意点……路上,老韩叮嘱道。我扭头望望跟在后面的哈里森、犹豫着要不要把老韩的提醒传达给他。哈里森沉醉于山乡野景,不时举起相机拍照。算了,随机应变吧。

一行人徒步跋涉两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一座低矮篱笆墙小院,安静地蜷伏在小路尽头。老韩上前推开吱吱扭扭的柴门,大声打着招呼:伍婆婆,在家啊……率先进去了。

小院极素简,一排三间屋、白墙灰瓦,西侧一间独立灰砖耳房,东侧一树杏花开得正浓。树下、一位老人、躬身坐在矮木凳上、瘦小的一团,头微低、手拿木梳,一下一下梳理着稀疏的白发;一张原木小方几、几上一只小木匣、漆面斑驳、颜色是古旧的暗红,微风乍起,花雨纷飞,有几点粉白落在小方几上。跟在老韩后面的我们蓦地顿步,一瞬屏息。这一方小世界,已定格成一幅老画,带着未褪尽颜色的时光,让人不忍打扰。

她有些耳背……老韩解释、凑近又叫了一声伍婆婆,回头示意我们进来。

几个人高马大的男人往里一站,小院立时显得局促。老人这才发现有人来了,慢慢起身,睁大眼挨个儿认真看我们一巡,眼里有一抹微光暗下去、再暗下去,笑意却从脸上的褶子里透出来、嘴里说着:来了啊……想来独居日久,少与人说话,语音有些沙哑含混。

我把目光移到旁边的方几上,才发现那只木匣子里镶着一面镜子,镜子是长方形的,边缘因涂层脱落呈现出一块块不规则的暗纹,像老人脸上的斑。刚才伍婆婆便是对着这面老镜子梳头。木匣子开合的部位被摩挲得很光滑,泛着光泽。伍婆婆合上镜子,依稀能看见外盒上面除刻的龙凤呈祥图案。

哈里森也注意到了这个老物件,他举起相机想要拍摄,却忽然停下来,对着翻译说了句话,翻译在挎包里翻了翻、摇摇头。原来哈里森一路频频拍照,相机没电了,却忘带备用电池。哈里森一脸遗憾地看着伍婆婆把老镜子收进屋。

采访就在院子里进行。老韩跟着伍婆婆一番忙活,院里放了几条长木凳,小方几也收拾干净,摆上了几盖大碗茶、袅袅留着热气。

哈里森提了一大串问题,伍婆婆的回答却不尽如人意,也许是因为年纪太大了,许多事都记不清,再加上耳背严重,间或说上两句话,也带着浓重的方言,还要老韩再转述一巡。说是采访她,还不如说是采访老韩,因为许多问题都是老韩代为回答的。

伍婆婆是童养媳,比李才年还大几岁呢。她思想特别开明,新婚三天后就送丈夫离家出去闹革命。几年过去,李才年杳无音讯,后来打听到丈夫的消息,她步行近百里到李才年的驻地团聚。分别时,李才年送她一面镜子,叮嘱她,回去照顾好家,等着他。为了这一句话,老人这一等就是六七十年……

没有人告诉您丈夫牺牲的消息吗?哈里森继续追问,翻译刚译出这句话,老韩摆手示意,岔开了话题。

伍婆婆一脸平静、大概从头至尾她就没有弄清我们的来意。临走,她拄着一根木杖执意送我们出门,浑浊的眼睛里湿润着。

回程路上,老韩解释了哈里森最后的提问。他说:伍婆婆一力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农闲时还组织妇女扩红支前。后来有消息说、李才年可能在红岗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伍婆婆不信,跑遍了红岗,也没有李才年的消息,精神受到刺激,迷糊了一段时间……后来,李才年被确认了烈士,烈士证在民政局放着没敢给她,每年发的抚怕金,也当作是李才年给她寄回来的钱。就是这一份希望、支撑了她这么些年……

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没有澎湃的战事,没有摧心的哀泣,那些经年累月的困苦孤寂怨嗔不甘,都沉寂在岁月流转中。伍婆婆树下平静梳妆的画面,那种将尽未尽之时的落寞和倔强,我不知道来自美国的哈里森,会不会懂。

一年后,哈里森和我联系,说他的书马上就要出版了,想要一张伍婆婆那面老镜子的照片,拜托我去照一张,寄给他。我告诉他,伍婆婆去世了。哈里森沉默了一下,说,镜子肯定还在伍婆婆家里。哈里森语气笃定,补充了句感性的话:一人一镜,在两个世界,等待她的爱人……

我和老韩又来到了那个小山村。那座篱笆墙小院,依然蜷伏在小路尽头,旁边添了一座新坟。

伍婆婆果然没有把镜子带走。斑驳的老镜子静静地躺在木匣里,似乎所有照耀过的岁月,都收藏在那一小块狭窄的光影里,等着那个人回来翻阅。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行人来到伍婆婆的院子里时,“小院立时显得局促”,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伍婆婆面对众人不知所措的情态。
B.小说两次提到“篱笆墙小院蛇伏在小路尽头”,前后照应,孤清的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当下革命烈士遗孀不受关注的现状。
C.小说巧妙设置哈里森因相机没电没能拍成照片这一情节,引出了下文他委托“我”去给老镜子拍照,使得情节推进合情合理。
D.小说通过老韩之口叙述伍婆婆的曲折的人生经历,从正面表现出伍婆婆的人物个性,同时也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的“老镜子”承载了文中人物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汉王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良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高帝崩。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B.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C.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D.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即刘邦,沛县人,西汉王朝开国皇帝,秦末任泗水亭长。
B.咸阳,秦统一后定都于此。因位于山之南、水之北,故称咸阳。
C.侯,古代爵位名,为《礼记》中五等爵的第二等,侯要比伯高一等。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而给予的褒扬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打算用两万军队去攻击秦朝峣关下的军队,而张良认为秦军还很强大,不可以轻敌,他主张使用疑兵之计,派人用财宝去收买秦将。
B.张良向汉王进言,如果想要击败齐国,就要重用黥布、彭越和韩信。黥布是勇将,与项王有隔阂;彭越在梁地反叛;韩信能够独当一面。
C.张良体弱多病,从未单独率军作战,但足智多谋。汉王对韩信想自立为齐王一事非常生气,汉王在张良的劝说下派他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的印信。
D.封赏功臣时,高帝认为张良功劳大,说他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高帝让他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没有接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2)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浦歌十七首(其一)

李白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注]①李白怀着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时写下此诗,此时李白因受谗言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此前,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坐大成势,已成朝廷隐患。②秋浦,地名,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区西。③侬,人称代词,我。④扬州,走水路而北上长安的必经之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浦长似秋”写秋浦老是像秋天的样子,自然引出下句“萧条使人愁”。
B.诗人感受到秋天的萧条,再写愁怀,顺理成章,读来顿生冷落、寂寥之感。
C.诗人登上大楼山,站在山顶,向西眺望长安,只见长江之水滚滚东流。
D.“汝意忆侬不”,诗人把江水比喻为人,与他对话,问他是否还记得自己。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022-02-2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2月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家的发展如同大河东流,尽管会有回环曲折,但奔腾大势从未改变。当前,我们取得了______的成绩,也面临着新的风险挑战。看外部,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看内部,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何以解忧?唯有改革。我们要认识到,应对风险挑战的最好办法,就是不为风险挑战所困,不为杂音嗓声所惑,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改革动力,通过真抓实干解决问题、战胜挑战。越是环境复杂,越要保持战略定力,越要坚定不移用改革的方式办好自己的事,才能______。

中国经济逆势上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一个细节______:世界银行在最新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排名大幅度跃升至第三十一位,并连续第二年成为最大的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十大经济体。国际社会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前景投出了扎扎实实深入推进改革的有力注解。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只要我们紧密团结、______,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踏踏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就一定可以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难能可责   转危为机   有目共睹   殚精竭虑
B.来之不易   转危为机   引人注目   凝神聚力
C.难能可贵   逢凶化吉   引人注目   殚精竭虑
D.来之不易   逢凶化吉   有目共睹   凝神聚力
18.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B.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排名大幅度跃升至第三十一位,并连续第二年成为最大的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十大经济体。
B.在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排名大幅度跃升至第三十一位,并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
C.世界银行在最新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排名大幅度跃升至第三十一位,中国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
D.在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排名大幅度跃升至第三十一位,中国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一个庞大的动物群体,昆虫在地球生命的进化史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逃避生存威胁的强大能力是它们能够生存至今的重要法则。然而,这些善于躲避捕食动物的逃脱大师,如今却面临灭绝的危险。

例如,大黄蜂就是一种擅长逃脱的小生物。与蜜蜂不同的是,大黄蜂身上有带刺的螫针,锋利光滑的大黄蜂螫针可以多次螫人。昆虫叮咬通常有两大目的:;二是抵御捕食者。大黄蜂只吃花粉和花蜜,因此,它们不需要用螫针去制服猎物。但满是蜂蜜和几乎不动的大黄蜂幼虫的蜂巢对捕食动物来说,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因此,,是一种逃避捕食动物的机制。但如今,大黄蜂也处于濒危状态。

有人说,如果人类消失了,那么昆虫和其他有机体仍然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人类的消失不会对它们产生任何影响。然而,,那么人类和其他许多动物都将无法生存。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把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因果关系的句子,可适当添加词语。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里仁》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诉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注重自我反省。韩愈《师说》中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人们也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别人的缺点、短处,这样难以成长和进步。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和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65新闻、通讯、访谈非连续性文本
7-90.65其他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李白(701-762)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0-210.65变换句式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六、作文
220.4青年成长  为人处世  引语式材料  读书·学习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