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云南 高二 开学考试 2022-03-02 4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生是独具中国风格并为中国人广泛使用的概念。从认识史的角度看,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民生的理解有所差异,甚至同一个时代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对民生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从生存论的角度来看,民生表现为生活在特定时空中的人们对于自身生活方式的建构以及生活愿景的追求。因此,民生本质上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的群体意识,揭示着这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生存问题。

民生是历史生成的治理范畴。从历史上看,它是人结合成群后对这个群体的生活需要的描述以及生活理想的期盼。民生是民众在早期社会的生存需要。先秦时期,自然条件恶劣,洪水泛滥,人民失去土地房屋等生活资料,犹如《山海经》所言:“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在这种情形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从中可以看到,早期的民生是应对极其低下的生产力的抽象概念,是解决单个个体无力存活的社会举措,民生的第一要务就是战胜自然灾荒、让民众活下来,于是存活就成了那个时代民生范畴的核心要义。民生又蕴藏着早期民众的生活理想,展示民众对未来生活的理想追求。尽管早期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但也挡不住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礼记》就曾描绘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养,男有分,女有归。”当然,这样的社会景象依赖于君王行“大道”、施“仁政”,依赖于君王“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民生体现着中国人的治国理念。民生作为民众社会生活状态的总体性概括,其实就是对国家治理下的社会生活状态的描述,它体现着中国人的国家治理理念。人是国家治理的对象与主体,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在于掌握人的本性与规律,引导民众合群、乐群,这是开展民生、安邦定国的前提。所谓的“民惟邦本”最终就是要解决好人民的生计,让人近仁善邻,安居乐业,这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因此要求君王施仁政、安民生,并内化为执政理念和行动方略。只有行仁政、安民生,确立并践行“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理念,才能把“民本”思想贯彻到底。反过来,不注重民生建设,甚至实施暴政,必然涂炭生灵而失去民心。所以,孟子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民生是与时偕行的治理体系。进入新时代,政府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民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西方把社会福利当成个人福利的总和,“个人为先”成为西方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实践起点。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就坚持整体主义,把个体纳入群体,用具有集合概念性质的“民生”去统摄福利项目。民生建设不只是福利项目的机械相加还是福利项目的升华,也不只是个人生活的保障还是社会运行的手段与可靠保证。民生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理社会,而且还能架起通往国家治理的桥梁,成了治国安邦的关键一环。

民生具有厚重的文化和历史根基,透过民生可以窥视我们以国为先的治理体系与治理逻辑。我们使用民生这一概念,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正是传承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扎根中国大地进行社会治理及社会建设。

(摘编自高和荣《民生的内涵及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生是历史生成的治理范畴,民生涉及的内容和核心要义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B.民生反映了早期社会生存状况,民众之所以对美好生活充满渴望,是因为其面临生存困境。
C.《礼记》曾描绘过美好的生活景象,这一理想的实现要依靠君王行“大道”、施“仁政”。
D.民生能体现中国人的治国理念,透过民生可以了解我们以国为先的治理体系与治理逻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论述民生是民众在早期社会的生存需要并蕴含民众的生活理想时,均引用了古籍。
B.文章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证明国家必须重视民生建设,否则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一观点。
C.文章将西方的福利政策和我国的民生建设进行比较,以此凸显了我国民生建设的优越性。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结构,阐释了民生三个方面的意蕴和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早期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所以民众的生活需求是个体的生存,生活理想是希望能遇到圣明的君王。
B.统治者需要确立“利民为本”的理念,并且要行仁政、安民生,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民众所面临的生计问题。
C.民生是个人生活的保障,也是社会运行的保证,国家在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国民幸福感方面离不开民生建设。
D.民生具有厚重的文化与历史根基,使用民生进行社会治理,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体现,也符合中国国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读懂“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溯源》)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侯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一句含有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后来能够逐步被全国各地采用,被多民族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C.三千多年前的殷朝时期,我国古人的甲骨文就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表明,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D.虽然当前“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人们在日常养生保健方面更重视季节的更替和物候、气候的变化情况。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因为它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B.从殷朝时期的甲骨文的“四方风”,到从清朝《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得到完善。
C.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已经出现了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的名称,而这八个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D.“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来的,它在指导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
6.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中华尔兹

肖复兴

那天的晚上,风很大,公共汽车站上没几个人等车,车好久没有来,着急的人打“的”早走了,剩下的人有些无奈。这时候,走过来一个姑娘,黑暗中看不清她的面孔,但个头高挑,身材苗条,穿着一条长摆裙子,很是养眼。不过公共汽车并没有因养眼的姑娘的到来而提前进站,等车的人们还在焦急地望眼欲穿,有人在骂街了。

不知这位高个的姑娘是刚逛完商厦,还是刚赴完晚宴,或是刚刚下班,总之,她显得神情愉悦,一点儿也不着急,竟然伸展修长的手臂,在站牌下转了两圈。是几步华尔兹,风兜起她的长裙,旋转成了一朵盛开的花,汽车站仿佛成了她的舞台。

这一幕,留给我的印象很深,记得那一晚的站牌下,对这位突然情不自禁地跳起华尔兹的姑娘,有人欣赏,有人侧目,有人悄悄说:神经病!我当时想,同样的夜晚,同样的大风,同样的焦急,姑娘在自娱自乐之中化解焦灼的华尔兹,舞出的是本事,不也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吗?

有一天,我路过我家附近不远的一个小区,小区的大门口有一间不大的收发室,收发室的窗前挂着一块小黑板,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几门几号有挂号信,几门几号有汇款单,无论是阿拉伯数字,还是汉字,都写成斜体的美术字,分外醒目。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写得正经不错。走过那么多的小区,还从没见过哪里的收发室前的小黑板上有这样好看的美术字呢。

有意思的是,我看见收发室里坐着一个小伙子,正拿着笔,正襟危坐,往纸上写着什么。好奇心驱使我走了过去,和小伙子打招呼,一看他正在练美术字,双线镂空的美术字,满满地写在了一张废报纸上。我夸他写得真好,他笑着说夭天坐在这里没事,练练字解闷呗!其实,解闷的方法有多种,喝喝小酒,看看电视,下下棋,都可以解闷。小伙子选择了写美术字,即使往小黑板上写邮件通知,也要用美术字写得那样整齐好看,就像学校里出板报一样正规。我对这个小伙子心生敬意,因为并不是什么人都有他这样的本事,能够将日常琐碎的事情做成如此赏心悦目,让自己,也让别人看着舒服。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浙江湖州一位叫做李云舟的小伙子,和我见过的这个小区用美术字写黑板的收发室小伙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是一个小区的保安,他向他的主管提了好多建议,都没有被采纳,一气之下,不干了。不干就不干呗,可他的辞职信竟然是用文言文的赋体形式写成的。你可以说他怀才不遇,你也可以指出他的确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你不得不承认,那赋古风悠悠,洋洋洒洒,有典故,有文采,还有他抑制不住的心情,或者有那么一点自尊和自命不凡。于是,这篇赋体的辞职信迅速在网上走红,被戏称为“中国第一赋辞”,而李也被称为“湖州第一神保”。

生活中,并不是每天都会下雨,也不是每晚都有星星;花好月圆总是属于少数人,月白风清总是属于幸运儿。大多的人,大多的日子,却是庸常琐碎、寡淡无味,甚至会有许多苦涩和不如意,怀才不遇的折磨会更多。能够如这两位小伙子,即使写再平常不过的邮件通知,也要写成与众不同的斜体美术字;即使写再卑微不过的辞职信,也要写成一唱三叹的赋体。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吧?是古诗里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罗大佑唱过的:胜利让给英雄们去轮替,真情要靠我们凡人自己努力;是那位大风里焦急候车的姑娘,将生活化为了华尔兹,让哪怕是滋生出来那一点点儿的艺术,也会有些许快乐,温暖我们自己的心!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描写了收发室窗前小黑板上写得认真、好看的美术字,然后才描写写美术字的小伙子,这种写法有助于突出小伙子的形象特点。
B.苦等公交车,本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但因为一个跳华尔兹的姑娘的出现,“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因此对这位姑娘心生感激之情。
C.作者说李云舟与收发室的小伙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因为他们都热爱生活,能够在日常琐碎的工作生活中保持着对脱俗的追求。
D.本文取材于作者的日常见闻,描写了几位平凡人物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平凡生活的思考,读后能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8.文章是怎样塑造姑娘“平和”这一形象特点的?请作简要分析。
9.请紧扣文章内容,分析标题“风中华尔兹”的含意。
2022-03-0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环,字应乾,长治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知黄平、沙河、滑县,并有能名,苏州同知。倭患起,长吏不娴兵革。环性慷慨,独以身任之。三十二年闰三月御贼宝山洋,小校张治战死。环奋前搏贼,相持数日,贼遁去。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已而复至,裹疮出海击之。怒涛作,操舟者失色。环意气弥厉,竟败贼,俘斩百余。夏连战阴沙、宝山、南沙,皆捷。按察佥事,整饬苏、松二府兵备。倭剽掠厌,悉归,惟南沙三百人舟坏不能去,环与总兵官汤克宽列兵守之。数月,贼大至,与旧倭合,掠华亭、上海。环等被劾,得宥。逾年,贼犯苏州。城闭,乡民绕城号。环尽纳之,全活数万计。副将解明道击退贼,论前后功,环右参政。贼掠常熟,环率知县王铗破其巢,焚舟二十七。未几,贼掠陆泾坝,都督周于德败绩。环偕总兵官俞大猷击败之,焚舟三十余。贼犯吴江,环、大猷击败之莺胫湖,贼奔嘉兴。顷之,三板沙【注】贼夺民舟出海,环、大猷击败之马迹山。其别部屯嘉定者,火爇之,尽死。论功,一子副千户。母忧夺哀。贼屯新场,环与都司李经等率永顺、保靖兵攻之,中伏,保靖彭翅等皆死,环停俸戴罪。贼平,乞终制,许之。逾二年卒,年四十。给事中徐师曾颂其功,诏赠光禄卿,再荫一子副千户,建祠苏州,春秋致祭。环在行间,与士卒同寝食,所得赐予悉分给之。军事急,终夜露宿,或数日绝餐。尝书姓名于肢体曰:“战死,分也。先人遗体,他日或收葬。”将士皆感激,故所向有功。

(选自《明史·任环传》,有删节)


【注】三板沙:明代地名。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B.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C.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D.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
B.荫:庇荫,庇护。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就是此意。
C.“迁苏州同知”“擢按察佥事”“进环右参政”中的“迁”“擢”“进”三个词语,在古代都是晋升官职的意思。
D.母忧:母丧的婉辞。文言文中常有“丁父忧”“丁母忧”的说法,即遭逢父亲丧事和遭逢母亲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环一向精明能干。历任黄平、沙河、滑县知县时就很闻名,后来率领士兵多次打败入侵的倭寇,立下汗马功劳,也多次因功而升职。
B.任环勇于担当,敢于冲锋陷阵。倭寇进犯江南沿海,苏州府长吏不熟悉兵事,任环也甘愿承担抗倭大任,在太仓与倭贼短兵相接,身负重伤。
C.任环虽作战勇敢,也曾因犯错而受罚。先因同总兵官汤克宽未敢击滞留的三百旧倭寇而遭弹劾,后因攻击倭贼时中了埋伏,被罢了官职。
D.任环能够与士兵同甘共苦,并且激励部属的斗志。他常与士兵同寝共食,所得朝廷赏赐悉数分给下属;军事紧急,彻夜露宿,有时绝食好几天。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之,三板沙贼夺民舟出海,环、大猷击败之马迹山。
(2)尝书姓名于肢体曰:“战死,分也。先人遗体,他日或收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谢武选少安①犒师固原②因还蜀会兄葬

谢榛

天书早下促星轺③,二月关河冻欲消。

白首应怜班定远,黄金先赐霍嫖姚。

秦云晓渡三川水,蜀道春通万里桥。

一对郫筒肠欲断,鹡鸰④原上草萧萧。


【注】①谢少安,是作者谢榛的好朋友,四川射洪人。②固原:明代“九边”之一,为甘肃的边防重镇。③星轺:皇上所派使者乘坐的马车。④鹡鸰,鸟名,喻兄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谢少安“犒师固原”始因、时间、地点以及天气情况,渲染了谢少安此时的心情。
B.颔联主要使用对比的手法,以“怜”字为点睛之笔,抒发了对戍边官兵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C.本诗将题意逐层安放,内容繁多却井井有条,一气贯通,有神无迹,气象雄浑,情真意切。
D.颈联虚写了谢少安从甘肃入蜀地的情形,将自古以来“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写得轻巧通达。
15.同为送别诗,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022-03-0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