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朴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开学考试 2022-03-03 6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认为多受诗和艺术的熏染,人就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变成情感的奴隶。近代哲学家卢梭怀疑文艺,因为他把文艺看作朴素天真的腐化剂。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镇压感情,才达到至善。这种观念何以是错误的呢?人是一种有机体,情感和理性都是天性固有的。若情感让理性压下去,便是一种损耗。人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平均的和谐的发展,才长得繁茂有生气。有些园丁不知道尽草木之性,用人工去歪曲自然,使某一部分发达,另一部分则受摧残。这种畸形发展是不健康的。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尽量得到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

美感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论语》提及的诗、礼、乐,这些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形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他们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这点他们与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是相同的。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因为柏拉图误认为美育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必须怡情养性,而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

我们通常把自己忙碌于平凡的生活中,行色匆匆,世间一切美好可能只局限于肤浅的认知上,甚至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就剑走偏锋,将低俗、无底线等言谈举止当作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还洋洋自得,沾沾自喜,自诩是“世外高人”。但真正的诗人和艺术家却比我们一般人要更准确、真挚、敏锐地把握住世间的美。我们“见”不着的美,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真正的美,还能说得出其中玄妙。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带来“源头活水”,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甄别美丑,引人向上。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

材料二:

在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后来朱熹在《诗集传序》中对此作过描述:“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故以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可见周代统治者已经重视诗、乐(艺术、审美)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在保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指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日积月累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直到上世纪初,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才借鉴西方,追随时代要求,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力倡现代美育的第一人蔡元培1901年在《哲学总论》一文中率先引入“美育”一词,他反复强调,“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梁启超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一种“拿趣味当目的”而不是当“手段”的教育;“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揭示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而达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而美育所激发的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因为它是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与情感、想象力等感性因素和谐展开的整体心理过程形成的一种审美愉快。王国维则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他提出实施美育,以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驱者对美育的认识和界定不一定全面、完善、准确,但为我们确立美育以塑造人们美好心灵为根本宗旨,这一点现在仍然没有过时。

(摘编自朱立元《把握美育内涵,塑造美好心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向善、爱美的天性,力求使人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从而获得完美的生活。
B.我们古代儒家在美感教育的认识上和柏拉图的观念是相同的,认为善与美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
C.真正的诗人能发现平常人看不到的美,读者可以借他们的眼睛去发现美,从而感到人生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D.西周已经将礼乐纳入教育之中,“以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以达到民风淳朴、国泰民安的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中运用喻证法,以园丁扭曲草木本性的事例,论证失去美育,将造成人们畸形发展,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B.王夫之“日生日成”说,肯定人可以通过后天养性提高人格修养,这和中国现代美育观倡导的观念有相通处。
C.朱熹《诗集传序》中描述西周时期诗乐盛行,民风井然,说明西周时统治者最早意识到了美育对百姓教化的作用。
D.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提出的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当今依然有很高的价值,并没有过时。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美育”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美育涵盖美和善,其目的是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是实现德育的工具,地位仅次于德育。
B.美育离不开情感教育,必须通过动之以情来实施,其效果是情感上得到满足,从而获得身心愉悦。
C.美育是通过艺术等审美活动来改变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从而培养具有艺术技能和审美能力的人。
D.美育是借助艺术等手段,通过打动人们的情感、滋润人们的心田,从而达到塑造人们美好心灵的一种活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如今,在所谓“流量至上”“眼球经济”的驱使下,一些人为了出名,为了牟利,故意以低俗的、肮脏的言论和行为博眼球。你如何看待这种“审丑”的社会现象?请结合材料中的美育观来谈谈你的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有一个战士跑上来向周大勇报告:炊事班老孙又昏倒了!

周大勇急急地离开队伍行列向后跑去。通讯员小成也跟着连长向后跑去。周大勇通红的脸上汗水混着沙土。他浑身是汗,衣服透湿,像刚从河里跳出来一样。

周大勇跑到老孙跟前,看见一个炊事员抱着老孙。他一条腿跪下去,从炊事员怀里把老孙抱过来,紧紧地搂到胸前。

那个炊事员站起来,说:连长!老孙,老孙不行啦!

周大勇说:去!快去帮助指导员。看,那不是指导员?他又扶着谁!

那个炊事员望着老孙,迟迟疑疑停了好久才走开。

老孙眼发直,干枯的嘴唇咧开,脸涨得通红,脖子上暴起发紫的血管。他的嘴唇动着,仿佛要给自己的同志和这世界留句什么话,但是说不出来。不大一阵工夫,他的呼吸由急促变得微弱了,脸由通红变成灰白……蜡黄……

周大勇紧紧地搂着老孙,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盯着老孙那半闭的眼睛,心神错乱地嘟哝:有一口水就好了!有一口水……通讯员小成也机械地重复:有一口水就好了!

一口水一条命呀!

敌人三架飞机,绕过来又栽下来,一条条的火箭,穿在周大勇周围的沙子里爆炸了。炸起的沙土扑在周大勇和老孙的脸上。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

周大勇望着那俯冲扫射的敌机,眼里喷火。

团卫生队队长,骑着马赶来了。他跳下马,喊:有办法,有办法,这针药有效。

卫生队长拼命地把注射器的针尖往老孙胳膊上的血管里扎,可是扎不进去。生命离开了老孙,血管,筋肉都僵硬了!周大勇把老孙轻轻放到地下,站起来。他把自己的破衣袖子撕下一片,想盖在老孙脸上,免得沙子吹进老孙眼里。可是周大勇拿上那块破布,呆呆地站在那里,像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像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循环,思想也木然不动了!

老孙啊,老孙!同志们走路你走路,同志们睡觉你做饭。为了同志们能吃饱,你三番五次勒裤带。你背上一面行军锅,走在部队行列里,风里来雨里去,日日夜夜,三年五载。你什么也不埋怨,什么也不计较;悄悄地活着,悄悄地死去。你呀,你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啊!部队哗哗哗地前进着:战士们,担架队员们……走啊!走啊!老孙没有走完的路,同志们要走完!

战士们用眼光向倒下去的同志致敬。听不见长吁短叹,看不见愁眉苦脸,只有一种沉重而又严肃的空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周大勇双手撑在腰里,再一次地望望老孙那老诚忠厚的脸相。啊,这个跟他周大勇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士,永远放下了自己的行军锅,永远再不会向他说:连长,我没啥能耐,吃点苦总还行……我好赖是个党员。唉,我做的事太少……连长,你跟指导员劳累的,教人心疼!周大勇心里绞痛:有多少英雄好汉倒下去了啊!有多少热血浇在中国的土地上了啊!

周大勇和小成,用黄沙掩埋了老孙的尸体。趁团供给处的队伍过来的工夫,周大勇要了一片炮弹箱子上的木板,用刺刀削了削。他从文书手里接过来毛笔,在木板上写着:

共产党员孙全厚,五十七岁,山西孝义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

周大勇把这个木牌插在老孙的墓前,望着它,望着它!

周大勇擦了擦头上的汗,背上老孙留下的行军锅,正要去赶自己的连队,团政治委员李诚上来了。李诚满脸是沙土,嘴唇干得裂开小口子,鼻孔里塞了一团棉花,上嘴唇还有干了的鼻血。他的马满身是汗,口里流着白沫。

李诚跳下马,看了看墓牌;站在坟墓旁边,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像刀子刻的一样。他抬起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前进着的战士。

突然,李诚向战士呼喊:

同志们!一个战士倒下了,千百个战士要勇敢前进!一个共产党员倒下了,千百个共产党员要勇敢前进!大山沙漠挡不住我们;血汗死亡吓不倒我们。前进!哪里有人民,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更需要我们。前进,勇敢前进!战胜一切困难。

这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声音,掠过战士们的心头,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空雷似地滚动。

战士们踏着沙窝,急急地向前走去。他们那黑瘦的脸膛上,眼窝里,耳朵里,嘴唇上,都是厚厚的一层沙土;两腿沉重得像灌满了铅。但是,他们都挺起胸脯扬起头,加快脚步,一直向前走去。他们都坚毅地凝视迎面移来的沙漠,凝视远方。

沙漠的远方,一阵旋风卷起了顶住天的黄沙柱。就算它是风暴吧,就让它排山倒海地卷来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军途中,连长周大勇将昏倒的炊事班战士老孙搂在怀里,眼睁睁地看着老孙的生命一点点地逝去。小说描述了炊事班战士老孙牺牲的情况,故事悲壮、感人。
B.小说写周大勇与通讯员小成反复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表现了他们救人时痛苦而无奈的心情,突出了行军途中战士们干渴的情形以及沙漠环境的极度恶劣。
C.周大勇掩埋老孙,在墓前插上木牌,背上老孙的行军锅追赶连队,这表现了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也表明周大勇将接替老孙的工作,突出了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D.小说描写战士们在团政治委员李诚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话语的激励下,挺胸抬头,加快步伐勇敢向前,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为小说涂抹上亮丽的色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写周大勇催促那个炊事员去帮助指导员,用“去”“看”表示情况紧急,“他又扶着谁”表明行军途中战士伤病较多,亟须帮助。
B.小说先细致地描绘老孙昏厥的模样、呼吸的变化,再写周大勇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然后写卫生队长骑马赶来救治,小说情节紧凑有致,情感丰富细腻。
C.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比如,敌人的三架飞机飞来轰炸,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这一细节表现了周大勇把战友看得比自己更为重要的高贵品质。
D.小说中李诚呼喊的话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感情沉痛而富有激情,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突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意义及人民军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8.小说画横线部分两次描写周大勇的内心独白,有什么作用?
9.《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从选材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人,齐黄门侍郎之推孙也。父思鲁,以学艺称,武德初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精诂训,善属文。隋仁寿中,为尚书左丞李纲所荐,授安养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师古年弱貌羸,因谓曰:“安养剧县,何以克当?"师古曰:"割鸡焉用牛刀。”素奇其对。到官果以干理闻。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与高祖有旧,又悦其才,有所缀文,尝使其掎摭疵病,甚亲昵之。从(高祖)平京城,再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太宗践祚,擢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以母忧去职。服阕,复为中书侍郎。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令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师古多所厘正,既成,奏之。太宗复遣诸儒重加详议,于时诸儒传习已久,皆共非之。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于是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贞观七年,拜秘书少监,专典刊正。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随疑剖析,曲尽其源。之后物论称其纳贿,由是出为郴州刺史。未行,太宗惜其才,谓之曰:“卿之学识,良有可称……不忍遐弃,宜深自诫励也。”于是复以为秘书少监。俄又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十一年,《礼》成,进爵为子。时承乾在东宫,命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十五年,太宗下诏,将有事于泰山,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为封禅使,参考其仪,多从师古之说。其所注《汉书》及《急就章》,大行于世。

(选自《旧唐书·颜籀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B.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C.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D.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军,中国古代官职,官品不高,陶渊明、杜甫、白居易都曾担任过此职。
B.东宫,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宫殿,因方位而得名,也借指太子本人。又称“储宫”。
C.践祚:即“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践祚指皇帝登临帝位。
D.封禅,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帝王在太平盛世或止乱复治时举行的大型祭祀典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师古少承家风,广读书善作文。襄州总管薛道衡喜欢他的文才,曾经请他修正文章,因为写作和颜师古交往甚密。
B.颜师古精通治理,于己才干自信。尚书左仆射杨素质疑其治理能力,他轻松奏对,到任后才能出色并且治理得很好。
C.颜师古学识出众,深得太宗爱惜。师古遭众人非议说他收受贿赂,被贬出京,太宗惜其才,将他重新调回任秘书少监。
D.颜师古勤于治学,学术成就斐然。太宗让读书人学习他考定的《五经》,他所注释的《汉书》和《急就章》,广为流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谓曰:“安养剧县,何以克当?”师古曰:“割鸡焉用牛刀。”
(2)俄又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十一年,《礼》成,进爵为子。
14.颜师古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客怀

于谦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短发轻梳千缕白,衰颜借酒一时红。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依长空。


[注]这首诗是作者任山西、河南两省巡抚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中的“春日”点明了季节时间,“客怀”即身处异乡的情怀,点明了诗歌的题材。
B.首联写年复一年,花开花落,诗人奔波劳碌,不知不觉中又见春风送暖,顿时百感交集。
C.颔联写诗人头发斑白,借酒消愁,与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意相近。
D.颈联抒发感慨,离家别乡已经是寻常之事,只因报国无功而惭愧,这是诗人的谦逊之语。
16.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