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03-13 30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在家教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周易》中的《家人》《渐》《蛊》《节》等卦,便是最早讲家庭问题的。之后,先秦的礼法,汉代的家法,六朝以后出现的家训、家规、家仪,以及近人有关家庭教育的论述,都属家教的范畴。此外,散见于经、史、子、集等中的大量有关家教的名言、名篇,无疑也是家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教子义方、严慈相济”的家教原则。家庭教育中,爱子与教子是一对矛盾。传统家教在处理这对矛盾时坚持“教子义方、严慈相济”的原则。“义方”,指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家庭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实现“养”与“教”的结合,因此传统家教强调严慈相济。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是家教的重要原则,“无教而有爱”必将铸成大错。

“孝悌勤俭、耕读传家”的家教规范。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教育、以“勤俭”为核心的品德教育以及以“耕读”为主体的处世教育构成了传统家教的主要规范。在伦理教育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构成了主要规范;在品德教育中,包括孝亲、明礼、勤俭、慎言等主要规范。此外,在立身处世方面,与古代的农耕社会与儒家崇学重教传统相联系,传统家教重视耕读传家,将耕田与读书看作理想生活方式加以追求,奠定了中华文明中淡泊明志、清廉高洁的生活情趣。传统家教规范中,既有处理家庭、邻里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又有忧先乐后、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当家教规范与家国大义产生冲突和矛盾时,遵循的是舍小德从大德的原则。

“以身作则、相机而教”的家教方法。在传统教育思想中,老子的“不言之教”,孔子的“正人先正己”,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素丝”说,都是强调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道理。传统家教还注重相机而教,相机而教既包括因时而教,也包括因势利导、因事而教。孟母“断织”、曾子“杀猪”都是因势利导。

——摘编自鄯爱红《光大中华民族家教文化》(光明日报2022-02-07)

材料二:

表一:对于当代好家风的认知的认同度

当代好家风

认同度

赡养老人,孝敬长辈

85.75%

夫妻和睦,互敬互爱

73.82%

勤俭持家,节能环保

69.73%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67.76%

科学教子,为国育才

55.12%

民主平等,宽容和谐

52.89%

热心公益,邻里互助

50.22%

廉洁奉公,遵纪守法

35.44%

表二:当代好家风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问题

赞同

不赞同

说不清

家风家训家教淡化、不受重视,影响了好家风的传承

88.6%

4.9%

6.5%

不良社会风气侵蚀到家风

86.02%

6.77%

7.21%

家庭财产纷争增多,严重影响和破坏亲情

83.26%

6.14%

10.6%

社会上诚信缺失,让孩子诚实善良、助人为乐会吃亏

80.59%

11.31%

8.1%

父母忙于工作和生计,忽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

84.15%

8.1%

7.75%

对独生子女不舍得严要求,树立好家风有难度

80.41%

11.04%

8.55%

父母不能以身作则,无法成为孩子的榜样

86.46%

6.41%

7.13%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或简单粗暴,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文明素质

89.67%

3.56%

6.77%

老龄社会的到来,使养老敬老的实际困难日益突出

81.48%

7.39%

11.13%

——摘编自辽宁省妇联张萍《辽宁省城乡家庭家风调查报告》

材料三:

弘扬传统家教文化,家庭要自觉行动,把品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越自觉、越科学,家庭教育就越有效。解决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让品德教育回归家庭教育的核心地位。传统家教强调以德为先,把做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与“立德树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一致性。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家长要增强传承家教文化的自觉性,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家庭教育中,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弘扬传统家教文化,社会要大力倡导将家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要加大对家教文化的研究,对传统家教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优秀家教传统,要注意辨析与舍弃传统家教中诸如等级观念等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因素,将传统家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现代家庭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家教文化的宣传力度,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家长确立起重视弘扬传统家教文化的意识,让每一个家长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弘扬传统家教文化,需要寓教于法、寓教于乐,通过他律与自律的结合推动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国妇联、教育部印发了《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要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为契机,不断完善维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功能发挥的法律体系,为光大家教文化提供制度保障。在注重寓教于法的同时,还要创新家教方式,寓教于乐。中国古代就非常注重礼乐并举,将礼仪寓于游戏、歌舞和故事等艺术形式中进行教育,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此外,要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配合,将民族性、科学性、人文性、现代性等和谐地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家教文化的现代传承,为时代新人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家教基础。

——摘编自鄯爱红《光大中华民族家教文化》(光明日报2022-02-07)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家教强调的“教子义方、严慈相济”的原则致力于解决好家庭教育最大的难点——“养”与“教”的矛盾,实现两者的结合。
B.传统家教中重视“耕读传家”的家教规范是与古代的农耕社会与儒家崇学重教传统相联系的,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失去了意义。
C.传统家教强调以德为先,把做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与现代教育中“立德树人”的理念是一致的,应该继续弘扬。
D.只要将传统家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就能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现代家庭教育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诸葛亮的“诫子格言”,范仲淹给家人提出的“自立、读书、清俭、行善”八字家风都属于这个范畴。
B.中国传统家教规范里不仅包括伦理教育、品德教育、处世教育,还包括道德规范、家国大义、法治教育。
C.从材料二的表一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对当代好家风的认同中传统观念、家庭关系占主体,在与时俱进、家国情怀方面还有待加强。
D.要发挥传统家教文化在今天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需要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多方面齐心协力,取长补短。
3.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证明材料一中所谈到的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特征的一项是(     
A.司马光《涑水家仪》: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
B.曾国藩家训: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C.战国齐国田稷的母亲在得知儿子拿来路不明的钱孝敬自己时说:“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D.《郑伯克段于鄢》姜氏宠爱小儿子叔段,致使他“多行不义”,为其兄郑伯所灭。
4.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5.请针对材料二辽宁省妇联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帮助她们制定几个促进好家风形成的方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乡已成客

金小林

唐天宝三年(744年),81岁高龄的贺知章,鬓发稀疏地回到阔别半世纪之久的故乡。让老贺没想到的是,自己“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迎接他的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一个场景。

此刻,站在自家门前的村道上,刚过不惑之年的你,已能深刻体会1270多年前那位耄耋老人的哀情了:

你叫什么名字?你爸爸是谁?一群五六岁的孩童在村道上,哗哗哗地玩着滑板车。你逮住其中的一个男孩问。

你是谁呀?我不认识你。男孩调皮地反诘,竟让你一时语塞。

男孩一溜烟儿滑走了。男孩认定,眼前这个陌生的中年男人不属于这个山村。

是的,男孩有理由这样想。山村不大,一条浅浅的小溪自北往南流过,两岸只错落着几十幢新旧不一的房屋,日常住家的不过三五十人。天天在村道上玩耍,哪还有不认识的村里人啊。

可你也没骗人。二十多年前,你刚成为山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时,小男孩父亲一辈的村童,曾一度被长辈们念叨:读书努力点,以后像高宇哥一样考上大学。

高宇是你的曾用名。只有在这个方圆不过两三里的山村,这曾用名才会被提及。如今,你已经从过去的高宇哥变成了高宇叔、高宇伯伯。再过几年,该有人喊你高宇叔公、高宇伯公了。

每次回到故乡,傍晚时分,你总喜欢在家门口的村道上站着。南来北往的村民,纷纷从山上、田间、地头回家,都会从这里经过。你便可挨个地和他们打招呼:新阳太公、东香叔婆、关富叔、献娇婶……其实村上与你曾祖、祖父一辈的同龄人早已不在了,那些被喊作太公、叔婆的,只是辈分高,年纪都和你父母相仿。

这两年回家,你仍喜欢站在门前,看夕阳落山,迎暮色中的村民归来。只是在打招呼问候时,你逐渐改掉了名加辈分的习惯。因为你尴尬地发现,经常人到跟前了,你还一时记不清他们名字。总不能等人家长辈先喊吧,情急之下你便直接喊叔公、叔婆,叔叔、婶婶了。

你想明白了,自己就像只风筝,从这个小山村放飞。二十多年了,越飞越远,远得快看不清大地的模样。

而今回到山村,你已经被乡亲们当客人招待了。

你要是在哪一户乡亲门前跟男主人聊上几句,用不了一蓬烟工夫,叔婆或者婶婶,便会从锅灶头里荡悠悠地端出一碗满满浓香的糖茶。要是再待久一点,很可能是一碗两只土鸡蛋加火腿瘦肉或面条的点心。这本是乡下人家待客之道,你已然成了客人。

把你当客人的,还有你的父母亲。

尽管每次回乡,你只住两三天,但母亲的准备总是满满的仪式感。回去头两天,接到消息的母亲,早把盖的垫的所有被褥,都搬到阳光底下翻晒好,再铺套上洁净的床单被套枕套。而几乎是在准备床铺的同时,母亲又开始操心餐桌了。

米是父亲种的,米缸里常年丰盈着。田间地头每块菜地,一年四季早晚能摘什么菜,母亲心里有底。只是,餐桌再丰富,母亲总觉得还亏待了一年只回三五趟家的你。每一回,母亲总在你到家的当天,张罗着做豆腐。头晚上就浸下了黄豆,一大早便起来磨豆子。

无论你在午饭时还是晚饭前赶到家,母亲总能把白花花的豆腐端上桌来。过去在乡下,肉类只在年节时才有,日常里来了贵客,乡亲们就磨豆腐招待。而今在母亲的心中,做豆腐依旧是最高的待客之道。

这两年你还发现一个规律:每次回到家里,母亲忙前忙后的像个陀螺围着你转;父亲却只偶尔帮衬着到地里摘个菜,去屋后搬些柴火,东逛西逛的,似乎特悠闲。其实你知道,父亲是特地闲赋给你看的。

家里的毛竹山明年是大年,得赶在今秋把杂木荒草给伐除一遍,冬天就开始长笋了。你知道,父亲在你回家头一天还在山上除草;你也知道,你返城的当天,父亲就会继续去山里干活。家里那几片毛竹山,足够老父亲独自砍伐一整个秋天。

从前每次回乡,你总会第一时间询问母亲,爸去哪里干活了。无论在多远的田地还是山间,你都会尽快换上粗衣,赶过去帮忙。你无法容忍自己在家待着什么都不做,却让上了年纪的父亲一个人在野外。

有一年立夏回家,正是栽秧时节,你高卷着裤管跟父亲在水田里干了两天活。末了,你发现小腿肚上,有了四五十个细小的红点点。你没放在心上,那是故乡特有的一种小飞虫的杰作。小时候也经常被咬,只要酣睡上一晚起来,红点自行就淡退了。

可那一次却不一样,早晨起来,红点变成了红包包,而且奇痒。回到城里,红包包进一步恶化,最后你不得不去皮肤科用了小半个月的药才好。这事被父亲知道后,从此多留了个心眼。每次你回家,父亲农活再忙也不上山下地。

虫咬事件,是故乡和你在某种意义上的一次诀别。你对小飞虫不再具备免疫力了,那曾是故乡盖在你身上的印戳,现在被时光抹去了。这无异于故乡向你郑重宣告,你不再属于这片土地,你只是短暂停留的客人。

人们在年轻的时候,总是一个劲地往前冲,不知道回头。步入中年后,你就像一匹跑累的马儿,时不时停下来回望来时的路。这时才发现,你已经把许多东西落在了出发的地方。这个地方,母亲生了你,这个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

你,越来越惦记故乡了;故乡,正一点一点忘了你。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9月12日,有删减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你”回乡后五六岁的孩童视“你”为陌路人的经历,既说明了“你”回家的次数少,又表达了“你”失落的情绪。
B.故乡人乃至“你”的父母把“你”当作客人,“你”越来越感到故乡在疏远“你”,这让“你”感到寂寞和不安。
C.长期离开故乡,很少有机会参加故乡的劳动,“你”对故乡的小飞虫都不再具备免疫力,“你”感觉故乡的飞虫印在你身上的印戳都被时光抹去了,“你”成了故乡的客人。
D.“你,越来越惦记故乡了;故乡,正一点一点忘了你”,流露出“你”对故乡人忘却自己的不满以及“你”心理的不平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贺知章的诗句以及回乡的情景和感受开篇,自然引出了下文“你”回乡的相似的境况,具有铺垫的作用。
B.文章采用了倒叙、补叙等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对往事的回忆跌宕起伏,顿生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
C.文章以第二人称行文,以旁观者的视角来记录审视“你”的经历和感受,这样使文章所写内容显得更为客观可信。
D.文章用对比的手法,通过过去回乡与现在回乡今昔的差异、故乡人对自己的变化、自己感受的变化等,反映主题。
8.小说中的“你”是如何看待故乡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把自己当作客人对待这种现象的?试作简要回答。
9.也许将来你也会像文章主人公一样远离故乡,请结合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来谈谈你怎么做可以避免自己成为故乡的“客人”。请简要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子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为: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而行。孔子用以形容他与弟子被围于野的困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B.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C.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D.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尼丘”为山名,“仲”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C.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孔子讲到“一以贯之”,即将忠恕之道贯穿始终,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
D.宰,原指贵族的管家,后也作县令别名,如“家君作宰”。本文为第一种含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为人正直,不畏危难。他因批评陈国和蔡国国君的问题,在陈蔡之间遭遇两国的围攻,但依然坚持教学,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做了形象的注解。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蔡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
C.子路面对困境,主张反省。他认为孔子的学说得不到当权者的信任,有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德行不够,应该加以改进。
D.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1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14.在陈蔡之围中,孔子与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贡、颜回进行了三次对话,这三位弟子对老师孔子的理想追求分别有何看法?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苏轼

其一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时冰颗乱粘须。

其五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霜须。


【注】①作于词人被贬黄州期间。有小序云:“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两首。”②雪床:指霰粒。
15.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脚”三句描绘了雨后微雪的情景,由雨景写到雪景,层次清晰,逼真传神
B.“翠袖”二句回忆与徐君猷筵间欢闹情景,含蓄表达了对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生活的批判。
C.“但令”句与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寄托的情感有相似之处。
D.其五用词准确自然,形象突出,对比强烈,情思深婉,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16.两首词的结尾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从中可见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