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六安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03-20 26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有一两个例外的文学家,要想打破这种团圆的迷信,如《石头记》的林黛玉不与贾宝玉团圆,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与李香君团圆;但是这种结束法是中国文人所不许的,于是有《后石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起来好同贾宝玉团圆;于是有顾天石的《南桃花扇》使侯公子与李香君当场团圆!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作书的人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颠倒是非,便是生离死别,他却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惨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

更进一层说:团圆快乐的文字,读完了,至多不过能使人觉得一种满意的观念,决不能叫人有深沉的感动,决不能引人到彻底的觉悟,决不能使人起根本上的思量反省。例如《石头记》写林黛玉与贾宝玉一个死了,一个出家做和尚去了,这种不满意的结果方才可以使人伤心感叹,使人觉悟家庭专制的罪恶,使人对于人生问题和家族社会问题发生一种反省。若是这一对有情男女竟能成就“木石姻缘”团圆完聚,事事如意,那么曹雪芹又何必作这一部大书呢?这一部书还有什么“余味”可说呢?故这种“团圆”的小说戏剧,根本说来,只是脑筋简单,思力薄弱的文学,不耐人寻思,不能引人反省。

(摘编自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曲改良》)

材料二:

中国人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不在今生,就在来世。好人遭逢不幸,也被认为是前世作了孽,应当受谴责的总是遭难者自己,而不是命运。

中国人既然有这样的伦理信念,自然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就感受不深。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性。此外,中国人的文学受到道德感的束缚,对他们来说,文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纯想象和虚构的文学作品那么少,戏剧发展得那么晚。

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戏剧情境当然常常穿插着不幸事件,但结尾总是大团圆。中国戏剧的关键往往在亚里士多德所谓“突变”的地方,很少在最后的结尾。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可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怎样转危为安。剧本给人的总印象很少是阴郁的。

(摘编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材料三:

“贵和尚中”的思想积淀于民族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性。这种强大的文化习性也走进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转化为中华美学观念中的重要审美心理定势,从而对中国古典戏曲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审美接受主体的剧作家,在这种审美心理结构的指导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着一个又一个大团圆的故事。即使是创作悲剧,结尾也要安排一个光明的尾巴。因为以“中和为美”的社会审美观念体现在戏剧中,就是强调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对立统一。观众在戏曲的开头看到好人蒙冤、有情人离散,内心就会不和谐。观众追求“中和之美”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压抑苦闷的感觉。只有安排一个大团圆结局,才能达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效果,用充满喜乐情绪的大团圆结局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道德伦理型社会,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戏剧作家往往以强烈的伦理责任感切入艺术领域,倡导在戏剧作品中展现最淳朴的人性,故而在叙述悲惨凄凉的情节时也不忘惩恶扬善,给观众以一线光明。

在这种观念教导下,下层民众也形成了一种伦理信仰,他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正义必胜,邪恶必败”,而且,观众会始终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世界和自我。中国悲剧主要是赞颂美好和控诉罪恶,肯定道德价值,它反映了中国人美好的伦理信念,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只有善的才是美的。

中国古代社会专制势力过于强大,百姓在现实社会中地位低下。他们亲身体验了地痞流氓的专横作恶、高利贷者的贪婪无度、贪官污吏的草菅人命,等等,本已是备尝艰辛。尽管他们在内心深处一直充满着对公平与正义的殷切期盼,但低微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无力改变现状。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尖锐冲突只能通过欣赏文艺作品获得想象的满足。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团圆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得以实现,也就是通过戏剧之“圆”弥补生活之“缺”,戏剧充当了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心理调节剂。

(摘编自李志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缺乏悲剧观念,一些文人会强行帮一些悲剧故事续写上“大团圆”的结局。
B.独特的伦理信念使中国人不能感受人类命运的不公,导致悲剧的缺失和戏剧发展落后。
C.中国古代戏剧作品在叙述凄惨情节时不忘惩恶扬善,这实质上对下层百姓起教化作用。
D.大团圆结局哀而不伤,用喜乐情绪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过去作书的人只图一个纸上的痛快,不知道现实中存在着悲惨和痛苦,于是便形成了说谎的文学。
B.中国人喜欢善恶报应的大团圆结尾,这使得古代的戏剧和喜剧几乎没有差别,剧本都给人明朗的印象。
C.中国古代的剧作家有意识地设计大团圆结局,达成“贵和尚中”的思想,迎合观众“中和之美”的心理。
D.中国古代社会充斥着各种不公,身份低微的百姓无力改变现状,通过想象中的圆满来达到心理的满足。
3.根据材料内容,不符合中国式“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殉情之后合葬,坟墓两边的各种树枝覆盖连通,树中的鸳鸯日夜相伴相鸣,象征着两人的爱情。
B.《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因弄死了献给官府的促织而自杀,后化为促织,使抚军、县宰、成名都得到了好处,后来他自己也“精神复旧”。
C.《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后,窦天章得官归来,重审女儿冤案,窦娥得以沉冤昭雪,观众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得到了心理的补偿。
D.《祝福》中,祥林嫂死去后,鲁镇的爆竹声“联绵不断”,祝福的空气把疑虑一扫而空,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4.材料三从哪些角度分析了中国式“大团圆结局”产生的原因?请简要概括。
5.班级开展辩论赛,辩题是“对于中国式‘大团圆结局’,我们应该批判还是接纳?”,你支持哪个观点?请结合材料阐述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

白嘉轩刚刚平息了四合院里发生的一场小小的内乱。内乱是他的宝贝女儿灵灵制造的。原上人吃腊八粥的那天傍晚,白灵出其不意地回到家里来,这是自围城以来头一次返乡回家,奶奶白赵氏一把把孙女搂到怀里,张口咬住脸蛋子久久不放。母亲白吴氏禁不住热泪涌流,疼爱地斥骂着:“没良心的东西把老老少少一家人都给你折磨死了!”白灵从奶奶怀里跳起来,回头又在奶奶脸上亲了一口,掏出手帕又亲昵地给母亲沾去泪水,跳到屋子中间挺身一站:“我不是好好的吗?我长得高了吃得胖了,你们尽操那些心做啥!”白嘉轩不失威严地挺坐在太师椅上。白灵毫无察觉父亲的心思,环顾一圈屋里所有的人,得意忘形地宣布了一个消息,立时把屋子里亲昵的气氛扫荡净尽了:“我们把县长轰下台喽!这回大闹滋水县好痛快呀!国共两党的一条密传传下去,凡在省城的滋水籍的人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念书的做饭的,当相公的拾破烂的,拉洋车的推菜车的,好几百人全都涌回县城来游行示威,开会演讲,唱歌演剧,把个县府闹得翻了个过儿,把一块滋水县人民自决委员会的大牌子挂到县府门口。大家正欢庆斗争胜利的时光,县府里有人密告说县长正给省警署拟报抓人名单。众人炸了营,冲进县府从县长的桌展里搜出了那个名单。好啊,捉贼捉赃,梁县长是个口是心非的两面派。我们拿着他的赃证去找省主席告状,于大胡子一看那个黑名单就火了,说‘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接着一声令下把梁县长撤了……”

白嘉轩磕了磕烟灰就站起身走出去了。白吴氏怯怯的目光送着丈夫的背影消失在门外,回过头禁止女儿说:“灵灵,你在城里要念书就好好念书,甭跟着旁人疯疯癫癫乱跑。记住,在屋里再甭说刚才说的那号话了,你说话也该瞅瞅你爸的脸色。”白灵说:“我瞅见我爸的脸色,他不悦意他不爱听。我偏说给他听,冲一冲他那封建脑瓜子。”她爽快他说着,忽然醒悟似的叫起来:“噢呀!兆海上军校去了,临走托我给他家里捎话,我差点忘了。”

白灵去了鹿兆海家,鹿子霖叔叔态度活泛,不住地向她打问城里许多革命的事。她从鹿家门楼下走出来,到白鹿镇小学校找鹿兆鹏去了。这是作为革命者的她和他的第一次会见。她又一次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向他叙述了大闹滋水县的经过,没有向她证明自己实际上是那场斗争的策划组织者之一。她和他谈论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谈论轰轰烈烈的北伐和各地的人民革命热潮。她说:“革命马上就要胜利了。一想到胜利的那一天,我就……”鹿兆鹏也以肯定的语气说:“没有什么人能阻挡北伐军的前进,胜利指日可待。”

白灵天黑定时回到家里,父亲和母亲还没有歇息,看来是专意等待她。白嘉轩知道她的行踪仍然问:“你到谁家去了?”白灵说:“我先到子霖叔家后来又到学校找兆鹏哥去了。我明天要走,今晚不去再没时间了。”母亲惊讶地问:“明天就走?你一年没回来,刚回来连一整天也呆不下?”白灵笑着向母亲赔情:“没办法呀!妈。革命形势紧迫,同志们约定明晚开会。等胜利了我回来跟你住整整一个月。”白嘉轩忍着冲到喉咙口的火气冷静地发问:“你现时还念书不念书?”白灵说:“念呀,怎么不念?白嘉轩问:“你念了书日后做啥呀?”白灵说:我喜欢教书。革命胜利了我就做个先生,教书。”白嘉轩说:“你现在甭念书咧,回家来行不行?”“不行不行不行!”白灵不假思索一口回绝,“爸,我没有想到你现在会说这种话。”白嘉轩说:“那好,你现在睡觉去。”

第二天早晨,白灵起来时发觉小厦屋的门板从外头反锁上了。她还未来得及呼喊,父亲从上房里屋背着双手走下台阶,走过庭院在厦屋门前站住,对着门缝说:“王村你婆家已经托媒人来定下了日子,正月初三。”白灵嘴巴对着门缝吼:“王家要抬就来抬我的尸首!”白嘉轩已走到二门口,转过身说:“就是尸首也要王家抬走。”

白灵很快复原了活泼的天性,在小厦屋里大声演讲大声唱歌,婆呀爸呀妈呀大哥大嫂三娃子牛犊还有干大你们听我讲吧!北伐军节节胜利,天下无敌,北洋军阀反动政府保不住驾啦!国民革命的胜利指日可待!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妈快给我送俩馍来,我饿了。

白赵氏踞着小脚站在庭院里斥问:“灵灵你疯了?”白吴氏仙草拿着俩馍馍走到厦屋门前,白嘉轩不失时机地赶到了,从仙草手里夺下馍说:“让她喊让她唱。她还有劲儿。”白灵从门缝里看见了院庭里发生的一切。她的腹腔里猫抓似的难受,接着口腔里开始发粘,终于喊不出也唱不出了,躺在炕上看冬日惨淡的阳光从房檐上悄然消失,冷气和黑暗一起笼罩了厦屋。

黑暗里窗户纸轻轻响了一下,什么东西滚落到肩头上,她一抓到手就毫不迟疑地吞嚼起来,两个半是麦子面半是玉米面的馍馍不经吃就完了,似乎还可以再吃下两个。她觉得胳膊和双腿顿时充满了活力,一骨碌从炕上跳下来,继续她的讲演。白嘉轩咣啷一声拉开上房西屋的门闩,站在庭院里吼:“你再喊再唱,我就一镢头砸死你!”白灵对着门缝吼出于胡子的话:“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

直到深夜,白灵时喊时唱的声音才停止。天明以后,白嘉轩吃了两个烤得焦黄酥脆的馍馍,雄赳赳地走进饲养场的轧花机房。他一口气踩得小半捆皮棉,周身发热,正要脱去笨重的棉裤,仙草急急匆匆颠着小脚走进来:“灵灵跑了!”白嘉轩披着棉袄走出轧花房,走过街道再跨进自家门楼,厦屋的门锁已经启开,厦屋的山墙上挖开一个窟窿,白土粉刷的墙壁上用镢头尖刺刻下一行字: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白嘉轩问仙草:“这镢头怎么在这里?”仙草说:“我不知道。大概是啥时候忘在柜下边了,那是个无用的废物嘛!”白嘉轩在吃早饭的时候向全家老少威严地宣布:“从今往后,谁也不准再提说她。全当她死了。”此后多年,白嘉轩冷着脸对一切问及白灵的亲戚或友人都只有一句话:“死了。甭再问了。”直到公元一九五零年共和国成立后,两位共产党的干部走进院子,把一块“革命烈士”的黄地红字的铜牌钉到他家的门框上他才哆嗦着花白胡须的嘴巴喃喃他说:“真个死了?!是我把娃咒死了哇!”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白灵回家讲述大闹滋水县的经过,说明她具有反抗精神和革命热情,也为后文她叛逆出逃的情节做了铺垫。
B.白嘉轩把白灵锁在小厦屋,是为了逼迫女儿嫁给王家,而白灵逃跑,是因为她反对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由。
C.在夜晚偷偷给白灵送去馍馍的是她母亲仙草,白灵逃跑时用来挖墙的镢头也是母亲提供的,她支持女儿逃跑。
D.白灵离家出走以后,白嘉轩对外宣称女儿死了,是因为他认为女儿离经叛道,对她非常生气,不想再见到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始称白嘉轩的妻子为“白吴氏”“白吴氏仙草”,但结尾却直称“仙草”,称呼上的小变化,却是作家的匠心所在。
B.小说节选部分以时间为线,交代了白灵腊八傍晚回家、初十就逃跑的短短两天内所发生的事情,矛盾冲突集中。
C.文中划线处的自然环境描写,既烘托了凄冷黯淡的氛围,体现了白灵内心的悲伤和迷惘,又舒缓了叙事节奏,使叙事张弛有度。
D.小说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白灵的直率,鹿兆鹏的沉稳,白嘉轩的固执,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8.选文中“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这句话出现了三次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9.“白灵”谐音“百灵”,白灵出生时有百灵鸟在白家鸣叫,故起名为“白灵”,有读者评价她为“冲出牢笼的百灵鸟”。请结合选文及小说《白鹿原》的相关内容,谈谈作者如此命名女主人公的深层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
B.阴,山北水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风雪、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14.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2022-03-18更新 | 306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宁国县圃中桃李杂花盛开感而赋诗(其一)

李纲

春光不为干戈薄,花县纵观桃李开。

可惜繁华劳剪刻,莫教风雨便残摧。

溪山有意相辉映,蜂蝶多情自往来。

应笑逐臣心似铁,客中扶病亦登台。


【注】①此诗约作于1128年,作者因力主抗金被贬荆湘。②剪刻:安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此时诗人正处于人生低谷,见花而生无限感慨。
B.首联写诗人纵观花圃中不受战事影响绽放的桃李,顿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C.二三两联写诗人对眼前盛景充满怜惜,希望风雨不要摧折这一片繁华美好的春景。
D.诗人“以我观物”,处处见情,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其主观情感表达得更为细腻动人。
16.尾联的领词“应笑”意味深长,它领出了尾联内容的转折,又领出了对前文诗意的深化、升华。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1-09-10更新 | 826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表达宇宙万物无穷无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3-18更新 | 1592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试看李可染的《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作品取诗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气度与风范。画家在强烈的红黑对比中写深秋景色,通过主观而理想化的色彩运用,渲染出山村宁静祥和的气氛,歌颂了        的美好时代,是造景,更是写情。李文信的《长征》通过宏大的场景刻画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        。画面中,近景写实的松树象征红军       的意志,湍急江水上的铁索桥如此狭窄,红军渡江却是秩序井然而显纪律严明……画家主观地让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意义。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还饱含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

     )。品读中国诗画,便是要在       中体味万物,如此才能懂得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润,才能领略范宽《溪山行旅图》中壁立千仞的雄强,才能品味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而也无晴的旷达,才能感受到关山月、傅抱石在《江山如此多娇》中传达出的民族精神。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欣欣向荣       山高路险       攻无不克       虚实相生
B.欣欣向荣       千难万险       坚韧不拔       虚实相生
C.蒸蒸日上       千难万险       攻无不克       若有若无
D.蒸蒸日上       山高路险       坚韧不拔       若有若无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形、意、境、情能显现出中国诗画的真谛
B.中国诗画的真谛要在形、意、境、情显现
C.中国诗画,于形、意、境、情中见真谛
D.见到形、意、境、情,才能见到中国诗画的真谛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还饱含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及其他厚重情感。
B.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有客观的历史事实,还有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
C.画面不仅呈现了客观的历史事实,还饱含着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及其他厚重情感。
D.画面不仅呈现了客观的历史事实,还有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683年,牛津大学阿斯莫林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标志着现代博物馆的诞生。博物馆发展至今,其功能在收藏、研究的基础上,。博物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三大功能中,收藏是基础和前提,,教育是目的和结果。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以博物馆为窗口和媒介,能实现研究成果从专业小众向普通大众的转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进而实现文明互鉴,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博物馆强国建设的核心要义之一。

现有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 辅助以讲座 、讲解等形式。新近出现的博物馆研学,也存在”“割裂、资源供需结构矛盾、各方主体磨合不够等问题。可以深度贯彻馆校合作,针对不同学龄,开发和推广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的系列博物馆研学课程。在多次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评估研学效果,完善课程内容、改进研学方式,并以此汇编出版教案,将课程向更大范围推广。同时,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适当引进市场机制,推广非学历教育研学,形成体制与市场双轨运行,满足多元、定制化需求,实现博物馆教育向深度发展。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以博物馆教育功能为主题,给上述材料写一个内容摘要。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游览山峰,有人多止步于位于山腰的知名景点;有人定要登上绝顶才觉得是真正来过;有人随兴所至,走到哪里都能欣赏美景。游山如此,人生亦然。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记述你的经历发现或论说你的观点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陈忠实(1942-2016)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姚鼐(1732-1815)  《登泰山记》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1-220.65情境补写  压缩语段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价值意义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