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十五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广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4-03 7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同时坚持实事求是,从我国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杜绝“刻舟求剑”思维,以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思维学习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入行。

要从百年历史维度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旗帜上,通过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创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要坚持大历史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放到历史长河中审视、放到时代大潮中把握,全面、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汲取思想营养和真理力量。

要从具体社会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恩格斯曾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毛泽东曾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工作实践中也产生了大量复杂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克服教条化、主观化思维,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有目的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真学真用、学以致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要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一百年来,我们党矢志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理论特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认真倾听群众诉求,积极回应群众期盼,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摘编自青平《以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思维学习马克思主义》)

材料二:

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相反,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这一点,对于澄清被“四人帮”搞得非常混乱的理论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鼓吹种种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例如,他们炮制“天才论”,捏造文艺、教育等各条战线的“黑线专政”论,伪造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必然变成走资派的“规律”,胡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经济基础”的谬论,虚构儒法斗争继续到现在的无稽之谈,等等。所有这些,都曾经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所谓“理论”,谁反对,就会被扣上反对马列主义、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大帽子。但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谬论,根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它们连同“四人帮”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这个事实雄辩地说明,他们自吹自擂证明不了真理,大规模的宣传证明不了真理,强权证明不了真理。他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权威”自居,实践证明他们是反马列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政治骗子。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正因为这样,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选集》第1卷第241页)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

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我们说,是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批判修正主义的锐利武器,也是我们论证的根据。我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这些基本原理是马、恩、列、斯和毛主席从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概括起来的,它们被长期的实践证明为不易之真理;但同时我们用这些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仍然一点也不能离开当前的(和过去的)实践,只有从实践经验出发,才能使这些原理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我们的批判只有结合大量的事实分析,才有说服力。不研究实践经验,不从实践经验出发,是不能最终驳倒修正主义的。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研究新事物、新问题,不断作出新的概括,把理论推向前进。这些新的理论概括是否正确由什么来检验呢?只能用实践来检验。例如,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个别国家或少数国家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学说,是一个新的结论,这个结论正确不正确,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一般理论去检验,只有帝国主义时代的实践,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实践,才能证明列宁这个学说是真理。

毛主席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节选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历史的思维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大历史观,从百年历史维度认识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C.只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D.“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意思是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如果不能掌握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这个精神实质,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批判修正主义的锐利武器,但唯有结合当前的实践,才能最终驳倒修正主义。
D.因为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某些新理论无法用实践来检验。
3.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说“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观点一项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
C.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王阳明)
D.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03-31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十五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潘先生在难中(节选)

叶圣陶

第二天早上,几许房间里的电灯还是昏黄地亮着,但潘先生夫妇两个已经在那里谈话了。

“我说你一定不要回去,”潘师母焦心地说,“这报纸上的话,知道它靠得住靠不住的。既然千难万难地逃了出来,哪有立刻又回去的道理!”

“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我自有保全自己的法子。”

潘先生心里也着实有点烦乱,报上局长的意思照常开学,作为校长,自己万无主张暂缓开学之理,回去当然是天经地义,但是又怎么放得下这里!看他夫人这样的依依之情,断然一走,未免太没有恩义。又况一个女人两个孩子都是很懦弱的,一无依傍,寄住在外边,怎能断言决没有意外?他这样想时,不禁深深地发恨:恨这大帅那大帅调兵遣将,预备作战;恨教育局长主张照常开课。

火车开到让里,已是下午三点过了。潘先生下了车,急忙赶到家,看见大门紧紧关着。扣了十几下,王妈方才把门开了。一见潘先生,出惊地说,“怎么,先生回来了!不用逃难了么?”

潘先生含糊回答了她,奔进里面四周一看,便开了房门的锁,直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没有变更,一点没有变更,什么都同昨天一样。便又锁上房门,回身出门,吩咐王妈道,“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

潘先生出门,就去访那为报纸当通信员的教育局职员,问他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那人回答道,“怎么没有?他还说有一些教员只顾逃难,不顾职务,这就是表示教育的事业不配他们干的,乘此淘汰一下也是好处。”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既要开学,上海是去不成了,他们母子三个住在旅馆里怎么挨得下去!但也没有办法,惟有教他们一切留意,安心住着。

下一天,他从茶馆里得到确实的信息,铁路真个不通了。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更深的忧虑正萦绕在他的心头。

他抽完了一支烟卷以后,应走的路途决定了,便赶到红十字会分会的办事处。他缴纳会费愿做会员;又宣称自己的学校房屋还宽敞,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到万一的时候收容妇女。办事处就给他红十字的旗子,好在学校门前张起来;又给他红十字的徽章,标明他是红十字会的一员。

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在手,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现在什么都安全了!但是……”想到这里,便笑向办事处的职员道,“多给我一面旗,几个徽章罢。”他的理由是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而徽章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遗失了,不如多备几个在那里。

两面红十字旗立刻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可是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一个红十字徽章早已缀上潘先生的衣襟,闪耀着慈善庄严的光,给与潘先生一种新的勇气。其余几个呢,重重包裹,藏在潘先生贴身小衫的一个口袋里。他想:“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个是阿二的。”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有删改)

文本二:

在许多旧小说里边,一个人物出场的时候,作者往往给他“开相”,他容貌怎样,态度怎样,服装怎样,说上一大堆。在一些传记里边,作者往往给传记中的主人翁加上一些关于性格的写述,如“豁达大度”“恭谨有礼”之类。这些是不是描写呢?回答是不一定就是。如果只叙明某一个人物的容貌怎样,态度怎样,服装怎样,跟后面要写的这个人物的思想和行动都没有关系,那么只是浪费笔墨而已,不能算作描写。至于“豁达大度”“恭谨有礼”之类,乃是作者对于人物的评判,作者评判他怎样,读者不能就见到他怎样,所以,如果仅仅使用这种评判语句,实在不能算作描写。要知道,人物的容貌、态度、服装等等是写述不尽的,在写述不尽之中提出一部分来写,当然非挑选那些跟他的思想行动发生关系的不可。“豁达大度”“恭谨有礼”之类既是作者对于人物的评判,作者就该让读者听听他的言论,看看他的举止行动,自己去见到他的“豁达大度”或者“恭谨有礼”。如果作者的笔墨真能使读者自己见到这样的结论,这两句评判语句也就无妨删去了。

描写人物以描写他的性格为主,容貌、态度、服装等等常常作为性格的衬托,只有在足以显出人物性格的当儿,才是真正必要的。岂但这些,就是人物以外的环境,作者之所以不肯放过,也为的是增加描写人物性格的效果。写的虽然是人物以外的环境,而着眼点却在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在小说中间,这种例子是很多的。

仅仅用一些形容词作为评判的话,如说“他很爽直”“这个人非常勇敢”,绝不是描写人物性格的办法。描写人物性格要在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上下功夫,没有一句评判的话也不要紧。能使读者从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上体会得出人物的性格来,那才是上等的描写。

(节选自叶圣陶《文章例话》)

6.下列对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即将来临,潘先生携妻子和两个孩子离开让里逃难,奔往上海,寄住旅馆。
B.因为报纸上有教育局长表示照常开学的消息,潘先生于是又打算回让里去。
C.得知铁路不通的消息后,潘先生跑到红十字会,表明了他的大公无私。
D.潘先生的一系列行为,反映了军阀混战之下,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潘先生“开了房门的锁,直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的言行,突出了他对家里财物的珍惜和对王妈的信任。
B.小说写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时“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把他如愿加入红十字会之后的窃喜之感表现得合理而生动。
C.小说描写了潘先生一家在战乱中受尽苦难折磨的狼狈情况,能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由此可看到其他家庭在当时痛苦的境遇。
D.小说在艺术结构上不过分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以质朴的描写,如实地表现平常人的平凡故事,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8.文本二介绍了描写人物性格的正确方法,谈谈文本一画横线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9.在“应走的路途决定”之前,潘先生的心理轨迹有何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王武以窦太后少子故,有宠,王四十余城,居天下膏腴地。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延四方豪俊之士,吴人枚乘、蜀人司马相如之属皆与之游。每入朝,上使使持节,以乘舆驷马迎梁王于阙下。既至,宠幸无比,入则侍上同辇,出则同车。及栗太子之废也,太后意欲以梁王为因置酒谓帝曰:“安车大驾,用梁王为寄。”帝跪席身曰:“诺。”罢酒,帝以访诸大臣。袁盎等曰:“不可。昔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以生祸乱,五世不绝。”梁王由此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谋,阴使人刺杀袁盎。天子意梁,逐贼,果梁所为。上由是怨望。太后忧梁事不食,日夜泣不止。会田叔等梁事来,取火悉烧梁之狱辞,空手来见帝。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问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上大然使叔等谒太后且曰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在幸臣胜诡之属为之耳已伏诛死太后闻之,立起坐餐,气平复。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太后、帝大喜,相泣,复如故。然帝益疏王,不与同车辇矣。六年冬十月,梁王来朝。上疏欲留,上弗许。王归国。夏四月,王薨。窦太后闻之,哭极哀,不食,曰:“帝果杀吾子。”帝哀惧不知所为。与长公主计之,乃分梁为五国,尽立男五人为王,女五人,皆食汤沐邑。奏之太后,太后乃,为帝加一餐。孝王未死时,财以巨万计,及死,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四·梁孝王骄纵》)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因置酒谓帝曰                                        尝:曾经
B.帝跪席身曰:“诺。”                              举:挺起
C.会田叔等梁事来                                     按:按照
D.太后乃,为帝加一餐                              说:高兴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大然/使叔等谒太后/且日/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在幸臣胜诡/之属为之耳/已伏诛死/
B.上大然/使叔等谒太后/且曰/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在幸臣/胜诡之属为之耳/已伏诛死/
C.上大然使叔等/谒太后/且曰/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在幸臣/胜诡之属为之耳/已伏诛死/
D.上大然/使叔等谒/太后且曰/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在幸臣胜/诡之属为之耳/已伏诛死/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膏腴,形容土地肥沃,也指富贵或富贵人家。文中是指土地肥沃。
B.阙下,阙是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阙下即宫阙之下,这里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
C.嗣,嗣字有继承、子孙的含义,文中太后打算让梁王成为太子,以继承皇位。
D.伏斧质,质是砧板,斧质即杀人的刑具,也指杀身、杀头,这里指梁王向皇帝请死。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王是窦太后的小儿子,深受窦太后宠爱,占据四十多座城市和大量土地,他的珠玉宝器比京城还多,他死后府库中仍然留存巨额财富。
B.皇帝对梁王也非常宠爱,每次梁王入朝觐见,皇帝都会派使者拿着符节、用四匹马拉的车迎接他,还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辆车,荣宠无比。
C.栗太子被废掉之后,太后想让梁王继承皇位,袁盎等大臣力谏,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此举得罪了梁王,于是他派羊胜、公孙诡亲手刺杀了袁盎。
D.梁王去世后,太后非常悲痛。皇帝为安慰太后,将梁国一分为五,将梁王的儿子都封为王,女儿也都封有汤沐邑,此举赢得了太后的欢心。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四方豪俊之士,吴人枚乘、蜀人司马相如之属皆与之游。
(2)天子意梁,逐贼,果梁所为。上由是怨望。
2022-03-3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十五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江独宿

刘长卿

洞庭初下叶,孤客不胜愁。

明月天涯夜,青山江上秋。

一官成白首,万里寄沧洲

久被浮名系,能无愧海鸥。


注:①刘长卿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刘长卿早年生活困顿,又屡试不第,长期功名无成。直到四十多岁方才中第,授长洲县尉。入仕后,他的遭遇反而更不幸,曾两遭贬谪。这首诗应作于第二次被贬谪后。②沧洲: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时节、地点,见到洞庭落叶触发了无边的愁绪。
B.“孤客”点明了身份,“不胜愁”统领了全诗,强化了愁绪。
C.颈联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与报国无门的惆怅深哀。
D.尾联通过与自由飞翔海鸥的比较,表达了摆脱功名束缚的期望。
16.请简要赏析“明月天涯夜,青山江上秋”一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