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4-04 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紫千红总是春”“霜叶红于二月花”“日出江花红胜火”“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些诗句中对的描绘,抒发了人们对光、对火、对亮的崇拜与向往。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原始社会中的红色壁画,以及古今中国绘画中都大量运用层次丰富的红色,表达着人们对这种色彩的钟爱与重视。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史前时代对生命和鲜血的敬畏、对火和太阳的崇拜,使得先民赋予超人的神性与力量,红色因此被建构了吉祥如意的文化原型。在民间,从钟馗的红色大袍到婚嫁的红礼服,从新春佳节家家户户悬挂的红灯笼到红红的春联,无不展现着红色祥瑞喜庆的文化内涵。

中国画历来讲究用色彩来完成对意境的描绘,与我国古典诗词相辅相成。古人很早便以丹青指代传统绘画,丹即朱砂,在众多色彩中,红色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颜色,也是最为重要的色系之一。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里,有一幅很有名的帛画,画面右上方就是一个红色的太阳。被后人尊为画祖的顾恺之,其名作《女史箴图》中有一部分画面描绘了家庭的天伦之乐,图画上三个孩子和父母的衣服上都用了鲜艳的红色,显得吉祥喜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早在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时,就开始运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房子建筑部分则使用艳丽的红色,描绘出明媚的春光和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画中,人物的服装和饰品都点缀了红色。五代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身着鲜艳夺目大红袍的人是状元郎,显示了他的荣耀与尊贵。山水画家蓝瑛的《白云红树图》中,红叶如火,正是秋天最美的景色,白云相绕,青山红树,艳而不俗。

红是一种颜色,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在近现代绘画中一代代艺术家用画笔描绘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之下艰苦奋斗、创造辉煌伟业的不朽篇章。红色,成为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亮丽的色彩,那里面饱含的,是血与火的奋斗历史,是昂扬的精神风貌,是鲜艳的时代旗帜。李可染的中国画《万山红遍》,描绘的是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情景,画家将深秋时节岳麓山的壮美景象描绘得引人入胜。作品以饱满的结构布局,强调大而多的视觉冲击力;山峰错落林立,形成了千沟万壑的视觉感受,意境深远,具有庄严、肃穆之感。画面中有大面积的红色渲染,点点朱砂倾注了画家对国家、对人民炽热的情感,彰显了为祖国河山立传的艺术信念。董寿平笔下的《红梅》,欣欣向荣,灿若霞天,呈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黄胄的《丰乐图》中,少数民族服装上的红、地毯上亮眼的红,共同营造了一幅新疆人民庆丰收的欢乐场景,画面洋溢着活泼祥和的生活气息。冯远的《星火》,用丛簇的、明亮的火炬占据整个画面,人物掩映于烈烈火光之下,画面形式新颖,充满着热情恣肆的革命激情。

(摘编自林淼《一抹中国红——中国画色彩中的情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用“丹青”指代绘画,但“青”的运用远不及“丹”,由此可见古人的偏好。
B.因为中华民族特别喜欢红色,所以在生活品和艺术品中经常能够看到这种颜色。
C.红色是革命历史题材画作中的亮丽色彩,可以象征着党和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
D.《丰乐图》中点缀的红色营造了人民欢庆丰收的场景,洋溢着祥和的生活气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古今描绘“红”的诗句,有助于强调国人钟爱与重视“红”这种色彩。
B.第二段指出红色的文化原型和文化内涵,为下文分析画家的色彩表达做了铺垫。
C.文章列举各种古代画家运用红色的范例,是为了论证红色具有祥瑞喜庆的内涵。
D.文章引入对近现代画家绘画作品的分析,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红色内涵的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血、火和太阳都是红的,因此先民会敬畏和崇拜它们,认为其具有神性和力量。
B.汉墓帛画上出现了太阳,证明人类很早就认识了红色并把它作为最重要的色系之一。
C.山水画比人物画的红色少,是因为自然的色彩丰富,不像人物服色可自由更换。
D.《万山红遍》取材于《沁园春·长沙》,大量的红色渲染体现的是血与火的奋斗历史,昂扬的精神风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量子科技:从基础到应用

施郁

量子力学是人类探究微观世界的重大成果。量子科技发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是一项对传统技术体系产生冲击、进行重构的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将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

量子科技的基础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描述是概率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使用概率的说法。比如扔骰子,每个面朝上都有可能,概率大概为1/6但是这种概率是基于对细节的忽略。如果我们知道骰子运动的力学细节,原则上就可以预言每次扔骰子的结果。而在量子力学中,概率是实质性的。关键在于,我们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是“概率的开方”,称作波函数或者概率幅,比概率信息更丰富。德布罗意所说的物质波本质上就是波函数。因为是一种波,所以有干涉效应,两种可能性叠加的概率不一定是原先两个概率相加。

各种材料的物理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材料中电子的量子力学行为决定的。比如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磁性的起源、超导电性的原因等。

量子力学不仅带来了非常丰富的科学技术应用,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例如,它让我们拥有了新的能源——来自原子核的能量,也让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

量子力学为信息革命提供了硬件基础。激光、半导体晶体管,芯片的原理都源于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也使得磁盘和光盘的信息存储、发光二极管、卫星定位导航等新技术成为可能。

x射线到电子显微镜、正电子湮没、光学和核磁共振成像等等,量子力学为材料科学、医学和生物学提供了分析工具。

近年来,基于对单个量子态的操控,量子科学技术又出现了新的方向和新的领域,正在迎来量子革命的第二次高潮,也可以说第二次量子革命。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

量子计算机对于解决某些计算问题具有巨大威力。量子计算就是巧妙地操纵量子叠加态,用量子力学原理作为计算逻辑,超出了经典计算使用的布尔代数的范畴。我们目前用的计算机虽然硬件上用到了半导体、用到了量子力学,但是它的计算逻辑没有用到量子力学,因此叫做经典计算机。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显示,量子叠加态中的每一个基本状态都在演化。所以一种说法是,量子计算过程实现了量子并行。通过巧妙地设计操作叠加态的演化过程,能够快速解决某些计算问题,比如因子化问题——两个整数相乘,不论这两个整数多大,经典计算机很快找到乘积;但是如果反过来,只要这个乘积不是偶数,经典计算机就不能有效地找到它的因子。“有效”的意思是说,计算机花费的时间或者资源是这个整数的二进制位数的有限幂次(1次方,2次方,如此等等)的组合。如果量子计算机能造出来的话,它就能够有效地找到任何一个大数的因子。也就是说,在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中,软件也是由量子力学提供。

量子力学中还存在尚未完全解决的基本问题。比如服从经典规律的系统都是由服从量子规律的微观粒子组成的。那么一个系统在什么情况下服从量子规律?什么情况下服从经典规律?二者边界在哪里?我们还不完全清楚。综上所述,从基础到应用,科学家需要继续量子革命,大力发展量子科技。

(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力学的描述是概率性的,它的概率是实质性的,其中的波函数有干涉效应。
B.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各种材料的物理性质都是由材料中电子的量子力学行为决定。
C.我们目前用的计算机之所以叫经典计算机,是因为它的计算逻辑没有用到量子力学。
D.两个整数相乘,只要这个乘积不是偶数,经典计算机就不能有效地找到它的因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科技是一项对传统技术体系产生冲击、进行重构的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将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
B.从x射线到电子显微镜、正电子湮没、光学和核磁共振成像等,都是量子力学为材料科学、医学和生物学提供的分析工具。
C.之所以有量子计算过程实现了量子并行之说,是因为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显示,量子叠加态中的每一个基本状态都在演化。
D.量子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都是由量子力学提供,量子计算机只要能造出来的话,它就能够有效地找到任何一个大数的因子。
6.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科学家需要继续量子革命,大力发展量子科技”的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堆里的城隍

梁衡

20219月,我到陕北采风,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

全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在榆林一带被当地人轻松地叫作“边墙”,听起来就像两户人家之间的一堵短墙。沿长城的县都被冠以“边”字:靖边、安边、定边。远在天边有人家,墙里墙外胡汉两大家。边墙战时为军事工程,平时为通商口岸,类似现在的海关。亦军亦民,忽战忽和,千百年来恩恩怨怨,可谓一道奇异的风景。

为适应这种状况,明代沿榆林一线的边墙修了36个堡子,既是藏兵御敌的工事,又是开关五市的场子。慢慢地,堡子里聚集了人口,变成了一个小城镇,于是要请一尊神来主事,最实用的神就是城隍。现在正挖掘的这个堡子名“清平堡”,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周长不到两公里,里面也设了个城隍。随着历史的变迁,整个堡子渐为风沙所埋,现沙面上已固化为耕地、草坡、灌木林,间有大树,城隍爷就埋在下面。

一般古墓、古城的挖掘是平地挖坑,考古人员要十分小心地沿台阶层层下探。遇有重要处,为防踏毁文物,还要搭吊板俯身悬空作业。这次只需将沙堆层层剥开,就渐渐露出了庙墙、院落、廊房、殿宇,就像意大利从火山灰中挖出了一个庞贝古城。我们从容地迈步进院,穿堂入室。

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城隍爷端坐高台之上,文人而一身戎装,双耳垂肩,白脸红唇,身威而面慈。他宽袍大袖,右手握拳支膝,左手微张成接物状,目视前方。廊下的武士则高鼻深目,昂然挺身,一看就是个胡人,作狰狞状以驱恶鬼。这些塑像,或坐或立,并没有全部露出沙外,考古人员只是大概地清扫出他们的轮廓,为防风化正准备以塑料蒙面处理。我们正赶上将蒙未蒙之时,难得一见的佛光乍现的这一刻。

凡神都是人造的,因此习惯上总要拿一个现实的人来做躯壳,就像写小说要有个原型。比如关公被推举来作财神,秦琼、尉迟恭被选来作门神。至于城隍的替身,并无统一规定,由当地百姓自己选举产生,一般都是品学兼优、政绩卓著、可以信赖的人物。比如杭州城隍就是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其天地正气足以保民永远平安。那么,这座长城脚下的明代小城堡,该选谁来任城隍呢?这一线史上最出名的人物要数范仲淹。

北宋与长城外的西夏长年对峙,屡遭败绩,守边武将已畏敌如虎,皇帝就把文臣范仲淹派去带兵。范保家卫国真是赤子忠心,他带着自己16岁的长子,亲自上阵,一夜之间筑起了一座土城。又大刀阔斧地改革兵役制度,重用本土将领,连打了几个胜仗,终于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宋仁宗说,有范仲淹在前线,我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范长年在这里风餐露宿,枕戈待旦,有他那首著名的《渔家傲》为证:“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他彻底实践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至今还坐在这个小庙里。我仔细端详眼前的这尊城隍,他方脸圆腮,一个冬瓜式的面型,还真像史上留下的范公画像。

我仔细研读出土的碑文,“设官,以治于治之所及;设神,以治于治之所不及。上天为民虑者深且切也!”“治之所及”是什么呢?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现实的方方面面。“治之所不及”是什么呢?就是各人心中所想,他们的世界观。这才是一片无边的天地,一股巨大的潜在力量。一念之善,春风化雨:一念之恶,翻江倒海。所以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总是让人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而在古代中国,遍布于城乡的城隍,就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你不能不说这是古人的伟大发明,且能寓教于美,托人塑形,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于民,流传于后。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么生动,600年仍衣带如水,神清目明。城隍不只是劝人行善,还导人审美,亦是一尊美神。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个周长两公里的堡子只是小小的一个点,但它是长城、塞外、沙漠的交集,代表着一种地貌,一种气候,一段自然生态的轮回。你只要看看脚下被深埋着的这一座城、一座庙、一个神,就知道这里曾经是怎样的沙尘肆虐。当地传统说书中有一个代表作《刮大风》:“风婆娘娘放出一股风,刮得天昏地暗怕死个人。刮得那个大山没顶顶,刮得那个小山平又平。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顽石乱翻滚。刮得碾盘掼烧饼,刮得那个碾轱辘滚流星,哎呀呀好大的风。”远的不说,40年前我在这一带工作时,一夜醒来,风刮沙壅都推不开门。下乡采访,起风时一片昏暗要开车灯。可是现在呢?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消失。来前,我曾拜访已70多岁的治沙英雄牛玉琴。她一嫁到这沙窝深处,便在家门口一棵棵地栽树,直到栽出一片绿洲,因此被请去联合国作报告。当地人戏称她“种树种到联合国”。这样的治沙人,一代一代数不清有多少。

600年啊,城隍在深深的沙土下做了好长一个梦,直到有一天考古队员把他轻轻推醒,他朦胧中看星汉摇落,旭日东升,浩浩乎绿海无垠。

2022114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明作者闻讯赶赴城隍庙发掘现场一事,接着宕开一笔,写了“边墙”和堡子的由来以及城隍的设置,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
B.清平堡位于靖边县,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后被风沙掩埋。它是长城、塞外、沙漠的交集,其变迁反映了一种历史发展的轮回。
C.清平堡地处北宋与西夏对峙的前线,既可藏兵御敌,又能开关互市。当地百姓之所以选范仲淹来任城隍,是因为他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
D.作者写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看到的清平堡迥然不同的景象,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8.文章引用《刮大风》的唱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在古代,城隍庙遍及全国各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2022-04-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B.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C.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职官,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B.三径,指家园,或喻归隐。“三径就荒”表示重回家乡,不想故乡都已荒芜,有种物是人非之感。
C.绶,本义指丝绸,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
D.靖节先生,是陶渊明死后,朝廷依据他的功劳和事迹给予的称号,借此彰显他不同流俗的美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②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