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4 题号:152414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紫千红总是春”“霜叶红于二月花”“日出江花红胜火”“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些诗句中对的描绘,抒发了人们对光、对火、对亮的崇拜与向往。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原始社会中的红色壁画,以及古今中国绘画中都大量运用层次丰富的红色,表达着人们对这种色彩的钟爱与重视。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史前时代对生命和鲜血的敬畏、对火和太阳的崇拜,使得先民赋予超人的神性与力量,红色因此被建构了吉祥如意的文化原型。在民间,从钟馗的红色大袍到婚嫁的红礼服,从新春佳节家家户户悬挂的红灯笼到红红的春联,无不展现着红色祥瑞喜庆的文化内涵。

中国画历来讲究用色彩来完成对意境的描绘,与我国古典诗词相辅相成。古人很早便以丹青指代传统绘画,丹即朱砂,在众多色彩中,红色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颜色,也是最为重要的色系之一。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里,有一幅很有名的帛画,画面右上方就是一个红色的太阳。被后人尊为画祖的顾恺之,其名作《女史箴图》中有一部分画面描绘了家庭的天伦之乐,图画上三个孩子和父母的衣服上都用了鲜艳的红色,显得吉祥喜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早在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时,就开始运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房子建筑部分则使用艳丽的红色,描绘出明媚的春光和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画中,人物的服装和饰品都点缀了红色。五代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身着鲜艳夺目大红袍的人是状元郎,显示了他的荣耀与尊贵。山水画家蓝瑛的《白云红树图》中,红叶如火,正是秋天最美的景色,白云相绕,青山红树,艳而不俗。

红是一种颜色,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在近现代绘画中一代代艺术家用画笔描绘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之下艰苦奋斗、创造辉煌伟业的不朽篇章。红色,成为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亮丽的色彩,那里面饱含的,是血与火的奋斗历史,是昂扬的精神风貌,是鲜艳的时代旗帜。李可染的中国画《万山红遍》,描绘的是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情景,画家将深秋时节岳麓山的壮美景象描绘得引人入胜。作品以饱满的结构布局,强调大而多的视觉冲击力;山峰错落林立,形成了千沟万壑的视觉感受,意境深远,具有庄严、肃穆之感。画面中有大面积的红色渲染,点点朱砂倾注了画家对国家、对人民炽热的情感,彰显了为祖国河山立传的艺术信念。董寿平笔下的《红梅》,欣欣向荣,灿若霞天,呈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黄胄的《丰乐图》中,少数民族服装上的红、地毯上亮眼的红,共同营造了一幅新疆人民庆丰收的欢乐场景,画面洋溢着活泼祥和的生活气息。冯远的《星火》,用丛簇的、明亮的火炬占据整个画面,人物掩映于烈烈火光之下,画面形式新颖,充满着热情恣肆的革命激情。

(摘编自林淼《一抹中国红——中国画色彩中的情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用“丹青”指代绘画,但“青”的运用远不及“丹”,由此可见古人的偏好。
B.因为中华民族特别喜欢红色,所以在生活品和艺术品中经常能够看到这种颜色。
C.红色是革命历史题材画作中的亮丽色彩,可以象征着党和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
D.《丰乐图》中点缀的红色营造了人民欢庆丰收的场景,洋溢着祥和的生活气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古今描绘“红”的诗句,有助于强调国人钟爱与重视“红”这种色彩。
B.第二段指出红色的文化原型和文化内涵,为下文分析画家的色彩表达做了铺垫。
C.文章列举各种古代画家运用红色的范例,是为了论证红色具有祥瑞喜庆的内涵。
D.文章引入对近现代画家绘画作品的分析,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红色内涵的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血、火和太阳都是红的,因此先民会敬畏和崇拜它们,认为其具有神性和力量。
B.汉墓帛画上出现了太阳,证明人类很早就认识了红色并把它作为最重要的色系之一。
C.山水画比人物画的红色少,是因为自然的色彩丰富,不像人物服色可自由更换。
D.《万山红遍》取材于《沁园春·长沙》,大量的红色渲染体现的是血与火的奋斗历史,昂扬的精神风貌。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找工作这么难,还是继续读研吧”“既然收入不理想,不如再念个博士……临近毕业季,这样的毕业宣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本科生、研究生的口中。有媒体记者发现,部分学生以求学方式逃避就业,求职市场学历倒挂现象突出。

因为工作难找,现在的年轻人可以选择缓就业,选择去读研或者考博,说明社会进步了。因为在以前,很多家庭是没有条件允许孩子慢慢就业的。大中专生尽早毕业,参加工作,是很多中老年人的记忆。同样,在很多人的记忆中,的确是学历越高,越能找到社会地位高和收入高的工作。这些记忆或者说历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毕竟在过去,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相对较少,国家快速发展又急需高学历人才,那么当时以学历来录用人才,以学历高低划工资等级也是难免的。

但在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义及选取人才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多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平均每年维持在6左右的增幅。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589800人,比2007年增加22.9万人,增长63.6。2016年硕士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为1639024人,比2007年增加66.7万人,增长68.5

博士研究生2016年招生77252人,较2007年58022人增长33.1,2016年在校生342027人,较2007年222508人增长53.7。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高学历人才已经满足甚至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那么社会对人才标准的评判标准进行细化,以能力来选取人才就成为必然。更为重要的是,现代人才考评和衡量机制的建立,也决定了吃学历大锅饭的时代早已经过去。

其实,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从来就没有说高学历一定会获得高回报,而是获得的教育越好越高,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概率越大。当一个本科生能够胜任一个岗位,而一个硕士做得还没有这个本科生好时,这个硕士凭什么拿到比本科生高的工资?人们常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对于企业来说,学历只是筛选人才的标准之一。当你进入一个企业,你必须通过业绩来换取更高的收入,成绩越大,工资才能越高,而不是学历越高,工资越高。其实,不只是企业,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如今也是以能力和业绩来招聘和考核人才的,目的就是对人才的管理实现现代化和科学化。

谈到这里,很多人应该清楚学历倒挂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大学毕业只是一个起点,正如赛跑比赛,大学毕业只是给人一个参加比赛的资格。在比赛中,人们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是跑出的成绩如何,而不是学历高低。雇佣关系的本质是商业价值的交换。也就是说,现在雇佣关系对人才的要求是学历高,还得能力强。你给工作单位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对方才会根据市场规律,给予你相应的回报。

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通识教育,只能给你一张参加工作的入场券。如果想获得更高的报酬,最好的做法就是做好职业规划,提高自身的价值,进而进行等价交换。从这个角度说,那些想通过考研和考博来逃避工作的人也该注意了,如果你不能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仍然会面临失业。

(摘编自刘义杰《求职市场学历倒挂是个伪命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人可以选择“缓就业”是因为时代观念进步了,人们不强求大中专生早毕业、早工作。
B.选取人才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是部分学生以求学方式逃避就业的主要原因。
C.过去因为没有人才考评和衡量机制,所以导致了吃学历“大锅饭”的现象产生。
D.“学历”倒挂并不是能力、业绩的倒挂,所以说它是个伪命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缓就业”现象,本文逐层递进论证了“学历倒挂”其实是个伪命题。
B.文章从供需关系和教育理念的角度分析了“学历倒挂”现象出现的原因。
C.认为学历与人的能力、成绩无关,这是文章论述“学历倒挂”现象的前提。
D.文章用例证法说明现阶段人才的定义及选取人才的标准发生了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历倒挂”现象是指大学生就业情况出现“倒挂”现象,即学历越高,就业率反而越低。
B.“缓就业”现象出现说明学生们想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C.随着人才的管理实现现代化和科学化,“学历倒挂”现象有可能会逐渐消失。
D.高校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如能与社会需求挂钩,合理确定招生规模,也可减少“倒挂”现象。
2021-06-08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建筑但凡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则必然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既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亡。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无论是精英文化的诸子百家还是作为民俗文化的民间信仰和风俗,大多可以归纳到“以耕作居于支配地位”、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过程周而复始的农业文明的范畴之中。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在许多方面表露出与之相应的特征。

农耕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特征渐渐形成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群体趋向。农人在农耕活动中认识到“利无幸至,力不虚掷”的真理。

这种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很少刻意地附加装饰。

中国古典建筑是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框架结构的技术体系之上的,一直十分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从椽、檩、梁、柱到基础的结构力学传承,关系非常清楚。不仅如此,有些看似装饰物的构件,也有其结构方面的原始需求。如雀替,似乎是为了解决立面构图问题而发展的,但是本身也是出于一种构造上的需要演化而来的。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纯粹装饰的构件是很少的。构件一般是在充分反映用途和构造的情况下,加以有节制的装饰完成的。适用则可,绝不无谓添加。

其二是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

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建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在审美方面,中国建筑给人设定的路径决定了人在其中是以一个个院落为中心对建筑进行审视的。故而在建筑设计中,匠师们仅就院中视野所及进行仔细推敲,而对目光不及的侧面则彻底不管,任其质朴平淡,从而形成了立面构图的“场景式”特征。步移景异,则是以面为单位在变,而不是如西方的以体为单位进行。

农业社会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因而社会运行缓慢,大体呈静定状态。这样的环境便易于滋生永恒意识。好常恶变,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则是一种求“久”的观念。反映在民间则是对器具追求“经久耐用”,对统治方式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求延绵永久。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就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经久耐用和广泛造应性便成为其追求的目标。

建筑则一方面推行灵活多变的“通用”设计原则,另一方面则渐渐形成成熟的“标准化”建造方式。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化则满足了这种恒久与变异的社会心理的要求。

“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这一点实际是与“恒久意识”相通的,进而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所谓“君子讷于言”,施之于建筑,则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可以认为,君子之建筑亦是“讷于言”的。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而前面则只是质朴的墙。

(摘编自赵劲松《从中国文化特征看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意念》)

材料二:

中国建筑的演变与中国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观念紧密相连。

中国文化的“人—建筑—宇宙”的统一的观念与仪式相关联并体现在仪式之中,又特别体现在仪式的地点上。在远古,天象观察最主要的方式是立“中”。农业社会,太阳的重要性突出,与太阳相关的“立杆测影”才在“中”上占有了相当的地位。立杆又是人的社会文化行为,立杆就意味着在图腾(神、帝、祖)的名义下,人们有了本质,有了中心。地上的立中同时也是天上的立中,天上地下在“中”里得到了合一。因此,对于远古文化来说,仪式地点是以“中杆”为本质的。以空地为仪式地点,那么,空地中的中杆是核心;以庙堂为地点,庙堂上的中杆是核心;以祭坛高台为地点,坛台上的中杆是核心。

一切重要的事务在神圣的杆柱下进行,具有一种神的公正性。这也是全氏族的心理之“中”。在同一的旗帜下,为同一族。因此,一切事都应该“中”,一切事能够“中”。

从理论上,何为“中”?在满足一些感性条件(如从山中之高山,无山的平原中的高台)和观念条件(用仪式确信它为宇宙中心)之后,基本上就是以两重因素来择“中”的,一是哲学上的容纳万有的原则,一是现实中的“政治—地理”的原则。因此,中国建筑的演进,就是以“中”为内容的仪式地点及其美学形式的演进。

空地上的图腾柱(杆)应该是最早的仪式地点,它与天空有一种最直接的联系,这又是一种最自然的形式。而在这种空地形式的天人对话中,空的意义显得特别的丰富和深远。“空”作为一个指导性原则也存在于坛台和庙堂之中,并且构成了中国坛台和屋庙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征,而且也作为一个核心的理念存在于中国建筑之中,使中国建筑具有了不同于其他文化建筑的特色。

台与坛都有直接面对天空的建筑形式,从而可以归为一类,从类型学上都起源于对空地的精致化加工。但一方面大概是由于台的相对灵活性,台是中国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从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看,台在上古皆累土而成。其特点,一是高,二是台上无顶。台,可以说是中杆的一种主要功能——通天以获得天命——的发展形式。台高,直接从平地拔起,冲向上苍。它的耸立外形和意义指向透出一种神圣化的存在和象征。台无顶而空,以建筑的形式明确了与神交往的功能:人之登台而获得神性或神之降临而赐神性与人。“登台为帝”也成为上古神话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台的功能是与天上的神交往,与神交往的目的是取得地上“为帝”的合法性,将政治上的王位争夺涂上神圣的天命色彩。台之形,其上四面皆空,在与神交往中,培养、构成了中国人观察和思维的逻辑理路和审美视线:仰观俯察,远近游目。站在台上,仰可观天,俯可观地。既可触发一种深邃的宇宙人生意识,也可产生一种人在天地中的亲和感受。

不从建筑的类型学,而从建筑演化的逻辑史看,台,从伏羲的“仰观俯察”开始居于建筑的中心,到三皇五帝时争帝者们纷纷“登台为帝”最为辉煌,然后就退居文化的次要位置了。在立“中”的天人宇宙里,是由庙屋形式发展而来的宫殿成了远古社会从原始到理性的发展终端。

但庙屋与空地和台又是不一样的,它在成为“中”的同时,又成了人的居所。而一旦居住在“中”里,身上就一直闪耀着神的光芒。庙堂中心,一方面使人更增加了神性,另一方面使神更增加了人性;一方面人神化,另一方面神人化。所以在以后的演进中,人间的王终于成了与天同一的“帝”。这就是要把庙堂神化,使整个庙堂成为宇宙的象征。庙屋的演化终端是帝王的宫殿,皇宫当然仍有着宇宙象征形式,但这种形式显示着天子之威。

(摘编自张法《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使建筑能成为完善的体系,而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又表露出与之相应的特征。
B.中国建筑的匠师们以院落为中心对建筑进行审视,并仅就院中视野所及进行仔细推敲,对目光不及的侧面则彻底不管。
C.中国建筑以“中”为内容的仪式地点及其美学形式的演进,表明了中国建筑的演变是由“人—建筑—宇宙”的中国文化观念决定的。
D.“中杆”的主要功能是通天以获得天命,天上地下在“中”里得到了合一,因此在中国文化里,仪式地点是以“庙堂”为核心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庭院深深深几许”,可以看出这体现了君子建筑“讷于言”的理念,是“中庸”思想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重内涵在建筑上的体现。
B.姜斋村落遗址的居住区以组为单位,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子环绕中间的空地,人们在图腾杆下集合、议事、断决、誓师,可以推断这是以空地为仪式地点的“中”。
C.从女娲有“璜台”,黄帝有“轩辕台”,到周欲灭商,文王就要建造灵台,可以说明“登台为帝”是为了获得在地上“为帝”的合法性,并涂上了神圣的天命色彩。
D.清朝的帝王们居住于紫禁城,太和殿是重大朝典之地,养心殿是办公之地,乾清宫是就寝之地,可以说明立“中”在人天宇宙里回归到了理性,帝王不再神化,而是走向人性的体现。
3.下列各项建筑设计意念不能体现材料一内容的一项是(     
A.江南传统民居中有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马头墙翘首长空、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因高出屋面,在房屋密集的村落有着防火、防风的作用。
B.苏州园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常园中有园,园中有院,布局精巧紧凑,采用缩景的手法,在小园中也让人体会到变化的美感,给人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C.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采用了可拆装的木隔扇门窗,不仅分割了空间环境,而且起到了调节空气光照的作用;建筑底层都有架空,有小溪流过,便于大气流动,并且有江南的韵味。
D.福建客家的土楼,可以宗族议事、婚丧喜庆、会客、宴会、演戏等;楼楼有门坪,既可作为休闲场地,又可晾晒农作物。
4.根据材料二,梳理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流程。
5.根据以上材料简析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意念及演变流程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2022-10-29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长虫、草帽、细高挑
王小波
①现在各种哲学,甚至是文化人类学的观点,都浩浩荡荡杀入了文学的领域,作家都成了文化批评的对象。一种情形既然出现了,就必然有它的原因;再说,批评也是为了作家好。但我现在靠写作为生,见了这种情形,总觉得憋气。
②我家乡有句歇后语:长虫戴草帽,混充细高挑——老家人以为细高挑是种极美丽的身材,连长虫也来冒充。文化批评就是揭去作家头上的草帽,使他们暴露出爬行动物的本色。所谓文学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文化——这是一种特殊的混沌,大家带着各种丑恶的心态生活在其中。这些心态总要流露出来,这种流露就是写作——假如这种指责是成立的,作家们就一点正经的都没有,是帮混混。我不敢说自己是作家,但若说文学事业的根基——写作,是这样一种东西,我还是不能同意。
③人与人有知识的差别,就连爱因斯坦都有求职业数学家帮忙的时候。看起来,作家们必须从反面理解这种差别:他要巴结的不仅是文艺批评家、理论家,还有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因为不管谁说出句话来,你听不懂,就只好撅屁股挨打,打你的人火气还特大。我总觉得这事有点不对头:假如挨两下能换来学问,也算挨得值,但就怕碰上蒙事、打几下便宜手的人。我知道一句话,估计除了德宏州的景颇人谁也听不懂:呜!阿靠!卡路来!似乎批评家要想知道意思也得让我打两下,但我没这么坏,不打人也肯把意思说出来:喂,大哥,上哪儿去呀?就凭一句别人听不懂的景颇话打人,我也未免太心黑了一点——那也没有凭几句哲学咒符打人黑
④文化批评还不全是“呜阿靠卡路来”。它有很大的正面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鼓舞作家自爱、自强、自重。一种跨学科的统治一切的欲望,像幽灵一样四处游荡——可怎么偏偏是你遇上了这个鬼?俗话说,老太太买柿子,拣软的捏。但一枚柿子不能怪人家来捏你,要反省自己为什么被捏。人与人不独有知识的差异,还有能力的差异——我的意思是说,写作一道,虽没有很深的学问,也远不是人人都会。作家可以在两个方面表现这种差异:其一是文体,傅雷、汝龙、王道乾,这些优秀翻译家都是文体大师。谁要想解构就去解好了,反正那样的文章你写不出来。其二是想象力,像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尤瑟娜尔的《东方奇观》,里面充满了天外飞龙般的想象力,这可是个硬指标,而且和哲学、人类学、社会学都不搭界。捏不动的硬柿子还有一些,比方说,马克·吐温的幽默。在所有的柿子里,最硬的是莎翁,从文字到故事都无与伦比。我现在靠写作为生,也不敢期望过高,写到有几分像莎翁就行了。到那时谁想摘我的草帽,就让他摘好了:不摘草帽是个细高挑,摘了还是个细高挑……
1.文中作者认为当前对作家的文化批评中存在着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
2.文章第三段末尾这段画线文字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2016-11-18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