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
西藏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04-05 3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有影响的文学流派和文论家都对经典问题有过表述。最早对经典问题做出系统论述的是战国的荀子。他认为,经典是记载圣人言行、举动、事迹及情志的,而圣人又是天下之道的体现与承载者,因此,要想成为君子、圣人,就必须学习经典。

汉代扬雄也表达出同样宗经、征圣的主张。他高度推崇儒家圣人的言论和著述,认为其是道及是非标准的体现。然而,在主流推崇古代经典的文化风气之下,也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最有代表性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对世俗崇古抑今的观念进行猛烈抨击。可以看出,在先秦两汉时期,经典主要是儒家典范著作,还没有独立的文学经典的概念,思想性是人们判断著作价值高低的最高标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不仅文学创作丰富,而且文学批评繁荣,涌现出刘勰、钟嵘等一批文学批评大家,文学逐渐摆脱功利的束缚,开始慢慢重视文学的审美功能,并通过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述逐渐摆脱儒家经典的束缚,形成独立的文学经典观。魏晋六朝时期崇尚古代经典虽然是主流,但以东晋葛洪为代表,又对崇古抑今的风气进行强烈批判。他甚至认为今胜于古,其《抱朴子·钧世》一方面抨击了贵古贱今的传统,对古代经典提出质疑;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对文辞的重视,从文学的角度对著作进行评判,颇具进步色彩。

隋唐至宋,经历了三次比较大规模的文学复古运动,其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以往经典的问题。在这几次文学复古运动中,人们对文学经典的认识更加深入,自觉性也更强,而传统儒家经典的文学经典地位,也得以凸现和巩固。

第一次大规模的复古运动发生在诗歌领域。经历六朝诗风和文风的浮华之后,初唐陈子昂首先举起复古大旗,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表达了对晋宋以来,尤其是齐梁颓靡不振诗风的不满,大力提倡风雅、风骨与兴寄,要求保持《诗经》的风雅传统,学习汉魏诗歌刚健、质朴的风格。经典不仅成为文学创作的典范和法则,同时也成为一种革新的手段。陈子昂大力提倡复古对唐诗的风格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以后,复古与革新便交织在一起,对唐诗创作高峰的到来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李白就是陈子昂复古论的直接继承者,将古风作为其诗歌创作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其他诗人也是从传统中找到了创作的突破口,由此一来,诗坛为之一振,尽扫齐梁余风,这不得不说是复古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二次复古浪潮在中唐开始席卷,这一次是在散文领域展开,矛头指向了六朝以来产生的一种新文体——骈文。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质朴,内容充实,而且极富思想性,然而,六朝时期,随着骈文这种片面追求语言形式美的新文体的产生和兴盛,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丧失殆尽,这种不良文风一直延续到中唐。面对社会的矛盾、文风的凋敝,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华艳丽的骈文,提倡学习先秦两汉的古文。韩愈在《答李秀才书》明确表达了他的主张:“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韩愈提倡古文,不仅仅是学习古文的文辞和表达方式,更要学习古文之道,即里面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尤其是指儒家思想。韩愈在《进学解》中,对他认为的前代经典有更为具体的说明:“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很显然,韩愈主张的学习面很广。以先秦两汉经典古文为标准,对文学思想性和艺术规范双重要求是古文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此次文学复古运动开创了一种新的雄奇瑰丽的艺术风格,为后世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典范。

第三次大规模复古运动是发生在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此次运动贯穿整个北宋,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代表人物是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姚铉、孙复等人,中期以欧阳修为领袖,响应者有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及王安石、曾巩等人,是此次运动的高潮。后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完成阶段,以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为代表。此次运动以复古为旗号,以革新为目的,他们最初反对的目标就是盛行于宋初诗坛的西昆体和晚唐五代延续下来的颓靡文风。他们主张学习古代经典:散文领域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及韩柳古文,诗歌方面则以《诗经》、《离骚》、两汉乐府、建安诗歌及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诗作为标杆,主张以复兴古道改革文风与世风。欧阳修非常重视文与道的关系,提倡从前代经典中追寻古道,对文学思想性的强调与韩愈是一致的。因此,欧阳修对韩愈古文极为推崇,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都如此,其他人对道与古文的重视可想而知,因此诗文革新运动可以说是韩柳古文运动精神的延续。

(节选自王世立《古代文学经典观的形成与演变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经典观形成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各种不同的声音,汉代王充就不赞成扬雄要想成为君子、圣人,就必须学习经典的观点。
B.从王充对扬雄的否定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判断著作价值高低的最高标准是思想性,还没有独立的文学经典的概念,尚未确立完整的经典观。
C.《诗经》的风雅,汉魏诗歌的刚健、质朴,齐梁诗风颓靡不振,宋初诗坛和晚唐五代的颓靡,历代文风不同,也是文学复古运动的诱因。
D.第二次复古浪潮的领袖们不仅将矛头指向了浮华艳丽的骈文,而且也抨击了当时思想苍白的不良文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注重以事实说话,选取大量实例,对其进行对比和比喻,巧妙论证了古代文学经典观的形成与演变这一宏大的主题。
B.李白直接继承陈子昂的复古论,钟情古风,并将其作为他诗歌创作的最用力部分,证明此时经典已经成为一种革新的手段。
C.文章论述唐宋第三次大规模复古运动时注重时代关联,思路清晰,列举众多历史人物,例证有力。
D.文章大体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遵循时间顺序,采用纵式结构探究了古代经典观形成与演变的过程,思路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充虽然对当时人们宗经、征圣的主流思想持否定观点,但是也还没有完全摆脱儒家经典的束缚。
B.从韩愈的《进学解》中可以窥见,第二次文学复古运动既志于开创新的艺术风格,又注重文学思想性,这为后世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典范。
C.从历史的发展看,复古才能革新,只要能从前代经典中追寻古道,矫正前代的颓靡文风,复古也是进步。
D.从我国古代文学经典观的形成与演变可以看出,只注重文学性的华丽浮糜或思想性的进步深邃,都不是全面良好的文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锻造出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为我国重大科研攻关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科院采取一系列措施,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降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推动科研院所深化改革,通过做“减法”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推进“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院所和科学家更多科研自主权;鼓励“揭榜挂帅”,让“能者”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中科院致力于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坚决摒弃只看论文、“帽子”,忽视能力、贡献的倾向,并结合不同类型科研工作的特点,建立相应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从事基础研究的,强化稳定支持,以国际同行评估为主,适当延长考核周期;对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基于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建立竞争性与稳定性相结合、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的长期支持机制。

(张泉《中科院致力打造优良创新生态》,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近年来,深圳市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引才用才方面,深圳让企业唱主角,构建“企业认可、市场评价、政府支持”的人才评价新模式,有成熟人才管理体系的企业可以建立与政府标准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今年7月,深圳首批数字技能人才自主评价顺利实施。

2020年8月,深圳发布《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明确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允许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挂职取得报酬,鼓励在职创办企业或离岗创新创业。深圳还允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创新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研究员,充分激发人才流动带来的创新红利。

今年5月,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7家用人单位对外发布首批“特聘岗位”申报指南。“特聘岗位”制度的推行,不仅意味着用人单位在高端人才认定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权,更是深圳扭转“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和重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的重要举措。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例,目前该院以15%人员流动率实现科研队伍年轻化,科研人员平均年龄稳定维持在32岁左右,累计输出各类人才超1.3万人,有效推动和支撑了区域产业发展。

(吕绍刚《深圳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近年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方针,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正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突出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人才优势正成为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突出市场化,率先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动由领军企业等牵头制定人才评价标准。突出国际化,支持上海科技大学探索以常任教授制为中心,建立重道德品行、重教书育人、重学术水平、重发展潜力、重国际公认的人才评价新体系。突出便捷化,畅通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评聘高级职称的“绿色通道”。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市场价值的激励效应,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直接费用后,净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保障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下放岗位聘任、考核评价、收入分配等管理权给用人单位,允许高校、科研院所在编制限额内自主引才、统筹用编。

(曹玲娟《上海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选自《人民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础性的科研工作往往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对此中科院强化稳定支持,适当延长考核周期,以国际同行评估为主。
B.对人才的评价,可以是国际同行评价,也可以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还可以引入企业和市场评价,形式多样。
C.科技人员的双向流动有利于科技人员与企业之间、企业家与研究单位之间的双交流,可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
D.上海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突出市场化的特点,并由领军企业牵头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国际化的人才评价新体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科院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降压的做法,符合科研工作特点,稳定了科研队伍,引导科研人员集中精力去从事基础研究。
B.“特聘岗位”制度的推行,已经扭转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并有利于重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
C.上海为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正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进行多项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激励帮助人才创新。
D.要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需要靠大量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每个求发展的城市都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
6.为了“聚天下英才用之”,深圳与上海的措施创新方面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请简要概述。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

(奥)茨威格

一九一八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渔夫在日内瓦湖面上发现了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渔夫惊骇地把这个精疲力竭的人拖到自己的船上,用渔网遮盖住他的下身。这个人用一种陌生的语言答话,这种语言和渔夫说的没有一个字相同。

渔夫们的家室都在岸边守望自己的男人,可她们一看出在渔网里的竟是一个一丝不挂的男人时,便慌乱地四下逃散。

出于战争期间的直觉和丰富的经验,村长立刻觉察出这个人一定是个逃兵。从湖对岸法国那边游到这里来的。可是这种一本正经的审问很快就失去了严肃的意义和应有的价值,这个男人(在此期间有几个居民掷给他一件上衣和一条粗布裤子)对任何问题只是疑问似的畏怯而含混不清重复地说:“露西亚?露西亚?”村长对此感到有些恼火。这个湿滴滴的、光着大腿的男人一声不响,那对明亮的眼睛由于失望而变得黯淡无光,他那高耸的肩膀像是在重压之下垂了下来。

这条被捕捞上来的“人鱼”被安置在就近的一座旅馆里。在单调的日子里,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一些女人和男人都来这里参观这个野人。所有的人都谈论他,高兴地在他周围七嘴八舌说个不停。终于,有一个曾在外国待过并能说多种语言的饭店老板来到这个惶恐不安的人身边,轮换用德语、意大利语、英语,而最终用俄语问话。刚一听到家乡话,这个惶恐不安的人就抽搐了一下,他那善良的面孔堆起一片宽厚的笑容,镇静而直率地谈起他的全部经历。

他在俄国打仗,可有一天,他同成千上万的士兵被装进军车,走了好远好远,最后他们在一个地方登陆,然后向一个山丘冲了上去,随后他什么都不知道了,因为冲锋一开始他的腿上就中了一弹。听众马上就知道了,这个逃兵是越过大半个地球来到法国前线的俄国军团的士兵。这个性情随和的俄国人,面带半是宽厚半是狡黠的微笑说,他的伤还没有好,就问护士,俄国在什么地方,护士把方向指点给他,他通过太阳和星星的位置大体确定了方向,于是就偷偷地溜了出来,夜间走路,白天躲在干草堆里逃避巡逻兵。吃的是采到的浆果和讨来的面包,走了十天,最终他到了湖边。

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他明天就可以到家。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先是唤起了一阵哄堂大笑,可随即这笑声变成了同情。每个人都塞给这个东张西望、显得手足无措、可怜巴巴的人一两个铜板或几张纸币。

由于这个人的无知无识,他对自己的身世,除了知道名字叫鲍里斯之外,几乎毫无所知;而对自己的家乡,他只能极为混乱地描画个大概,他是麦舍尔斯基公爵的农奴,他同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住在离大湖有五十俄里的地方等等。一些人开始争论起来,有些人认为应当把他交给伯尔尼的俄国领事馆,可另一些人怕这样做他会被重新送回法国;警官在权衡是该把他当作逃兵还是当作一个无证件的外国人来对待。一个法国人叫了起来,人们对这个可怜的俄国兵不该这样顾虑重重,他可以劳动或者遣送他回去;两个妇女激烈地反对说,他的不幸不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让人背井离乡到外国打仗,这才是一种犯罪。这时突然一位老先生断然表示,他愿为这个人付八天的生活费用,这期间行政当局应同领事馆进行交涉达成协议。

这个逃亡者动也不动地凝视着老板的背影,一度明亮的脸色又阴沉下来。他眷恋的目光直到老板的背影消逝在位于高处的饭店才垂了下来,对其他人则望也不望。

他整个上午蜷缩在旅馆睡房桌旁动也不动地茫然地坐在那里。中午吃饭的时候,饭堂里集聚着一大群人,笑语喧哗,可他一个字也不懂。他的双手哆嗦起来,几乎连用勺子舀汤都舀不出来。蓦地,两行粗大的泪水簌簌滚下,沉重地落在桌上。其他人看到他流泪,一下子就静了下来。

直到傍晚,他突然立起身来,像只野兽似的顺着路向那座饭店走去。在饭店的入口处,他犹如半截枯树,僵直、黑黝黝地竖在那里。当老板向他打招呼时,他那阴沉沉的脸上才又泛起少许的光泽。

“你要做什么,鲍里斯?”老板亲切地问道。

“请您原谅。”这个逃亡者讪讪地说,“我想知道……我是不是可以回家。”

“当然喽,鲍里斯,你可以回家。”被问者微笑着回答说。

“明天行吗?”

这下子,笑容从他脸上消逝了。“不行,鲍里斯,现在还不行。得战争结束才可以呐。”

“那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战争结束?”

“上帝才知道。”

“很远吗?”

“很远。”

“得走许多天?”

“许多天。”

“先生,我还是要走!我身强力壮。我不会累的。”

“你没法走的,鲍里斯。这中间还有国境。”

他固执地一再说:“我会游过去的。”

这使老板感到难过啊,他和蔼地解释说:“不行,鲍里斯,这不行啊。国境,就是另一个国家。他们不会让你过去的。”

“可我并没有得罪他们啊!我早就把我的枪扔了。我哀求他们,看在基督的份上,为什么不能让我去我老婆那里?”

老板感到一阵揪心的痛苦。“他们不会放你过去的,鲍里斯。现在人都不再听基督的话了。”

“那我该怎么办,先生?我总不能呆在这里啊!这里的人不懂得我,我也不懂得他们。”

“这你可以学会的,鲍里斯。”

“不,先生,”俄国人垂下了头,“我学不会。先生,他们总不能禁止我回到我老婆、回到孩子跟前去呀!我现在不再是个大兵了!”

“他们还会要你当兵的,鲍里斯。”

“是沙皇?”他欣喜地问道,由于期待和敬畏而浑身颤抖。

“没有沙皇了,鲍里斯。人们把他推翻了。”

“没有沙皇了?”他愁眉不展地望着老板,目光中的最后一丝光泽消逝了。

“我已经等了好长时间了!这儿的人不懂得我,我也不懂得他们,”他固执地重复说。“我在这儿不能过活!帮帮我,先生!”

“我无法帮你,鲍里斯。现在没有人能帮助别人。”

他俩站在那里,面面相觑。鲍里斯转动手上的帽子。“那他们为什么把我从家里弄出来?他们说,我得保卫俄国,保卫沙皇。可是俄国离这儿那么远,你刚才说,他们把沙皇……您怎么说的?”

“推翻了。”

“推翻了。”他懂也不懂地重复了这个词。“我现在怎么办,先生?我得回家!我的孩子在喊我。”

“我无法帮助你,鲍里斯。”

俄国人把头垂得越来越低,突然间他闷声闷气地说:“谢谢你,先生。”随后转身走开了。

他慢步顺路而下。老板长时间地望着他的背影,看到他没有回到旅馆,而是向湖边走去,感到十分奇怪。他深深地叹了口气,回到自己饭店里去。

翌日清晨,那个渔夫找到了一具溺死者的赤裸裸的尸体。裤子、帽子和外套一丝不苟地摆在岸边。

关于这件事做了一份记录;由于不清楚这个陌生人的姓名,只在他的坟墓上竖了一个简陋的十字架,现在整个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插满了这样的十字架。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里斯的悲惨遭遇成了发生在“日内瓦湖畔的插曲”,小说标题既是故事的主线,又表达了对当地村民的反讽与抨击,深化了作品主题。
B.人们对如何安排鲍里斯进行了激烈的针锋相对的争论,决定了鲍里斯最终的悲剧结局,同时暗示了小说的宏大主题。
C.鲍里斯在急切询问如何回家时,得知了沙皇被推翻的消息,小说采用小段落叙写他与饭店老板的对话,承转迅疾的节奏表现了鲍里斯的焦虑与无助。
D.小说从一个黄昏写起,结尾写了清晨坟墓上简陋的和遍及欧洲的十字架,这种首尾遥相呼应,突出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
8.你认为鲍里斯死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分析鲍里斯死亡前的心理活动。
9.有人这样评论茨威格的小说,“正是抱着这种对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乱世里人的深切理解和同情,(茨威格)才选择了这种表现形式”。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资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余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宏少有志行。王莽末,义兵起,刘伯升与族兄赐俱将兵攻湖阳,城守不下。赐女弟为宏妻,湖阳由是收系宏妻子,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湖阳军帅欲杀其妻子,长吏以下共相谓曰:“樊重子父,礼义恩德行于乡里,虽有罪,且当在后。”会汉兵日盛,湖阳惶急,未敢杀之,遂得免脱。更始立,欲以宏为将,宏叩头辞曰:“书生不习兵事。”竟得免归。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老弱归之者千余家。时赤眉贼掠唐子乡,多所残杀,欲前攻宏营,宏遣人持牛酒米谷,劳遗赤眉。赤眉长老先闻宏仁厚,皆称曰:“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引兵而去,遂免寇难。

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常戒其子曰:“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吾非不喜荣势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保身全己,岂不乐哉!”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帝甚重之。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宏顿首自陈:“无功享食大国,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令臣魂神惭负黄泉,愿还寿张,食小乡亭。”帝悲伤其言,而竟不许。二十七年,卒,为恭候。

(节选自《后汉书卷三十二·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
B.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
C.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
D.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为中国皇帝的帝号之一,这里指的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B.乡闾,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泛指民众聚居之处。
C.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予褒贬的称号。
D.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天子乘车而行,不敢直指,便作为帝王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宏的父亲耕田经商,为人温和宽厚,他把钱财用来赈济赡养宗族和乡亲,平时借给别人的钱财达数百万,临终时嘱咐家人焚烧文契。
B.湖阳军帅欲杀樊宏妻子儿女,因其父子“礼义恩德行于乡里”,长吏以下都为他们求情,又逢刘氏兵力扩大,其妻子儿女才免于一死。
C.赤眉军想攻打樊家营垒,樊宏派人送去酒食慰劳赤眉军,赤眉军中的长老以前就听说过樊宏仁厚,于是撤兵而去,樊家营垒免于一难。
D.樊宏常戒其子要谦虚,宗族受其影响,没有犯法的,他重病中担心子孙会为无功而享受大国的食邑所累,请求回到寿张,做个小乡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
(2)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