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阜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期中 2022-04-26 25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种文化倘若只存在于思想、观念之中,那么故纸堆必将是其最后的归宿。在不同的时期,从文化艺术到社会日常,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灵光时时闪现,中国传统文化总是能够找到适宜的载体和媒介,将自身的精神、灵魂灌注其中,这正是其绵延不断、朝气蓬勃的生命密码。不论衣食日用还是文创产品,都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日常生活。

在大众流行文化中,从来不缺少传统文化元素。中国风歌曲红极一时、至今不衰,《菊花台》《烟花易冷》等成为其中的代表作品,曲调旋律性强,符合中国人的听感,歌词中传统意象的运用带有古典诗词的韵味。近年来,越来越多创作者发觉,与其化用古典诗词、稍有不慎还可能落入生搬硬套的窠臼,不如索性将古典诗词谱曲演唱,歌唱家龚琳娜的《庭院深深》等在这条路径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文化综艺《经典咏流传》集中展现吟唱古典诗词的作品,也深受观众欢迎。

然而,对于音乐、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拥有更大体量和包容力的媒介、载体,倘若也仅停留在展现形象的层面,便显得缺乏深度和力度。有些所谓中国风歌曲,就是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一两句戏腔,或堆砌大量看似优美其实不知所云的语词,生硬做作,反而显得不伦不类;有些主打传统文化的节目,缺少内在叙事脉络和思想主题的统摄,缺少对呈现对象精神内涵的提炼,沉湎于以镜头影像展览形象,成为对一些古代人物、事件或风俗的简单罗列,节目也就滑落到早年间旅游景区古代文化一条街的水平;有些打传统文化牌的旅游项目、实景演出,只见声光电,不见思想与内涵,聒噪而庸俗,本质上还是穿着文化马甲的快消品。这样一来,这类作品、产品或项目之于传统文化,几分是弘扬、几分是消费,也就难说得很。

相比之下,在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赛道上,文化综艺《国家宝藏》以戏剧表演演绎国宝故事,揭示国宝的文化价值和中国人的精气神;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用严谨、精致的影视美术设计还原唐代长安生活情境,与剧情发展一道凸显正义、责任与仁爱等价值理念,为业内外人士所称道。它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开掘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超越了简单复现形象的层级,深入到人物、故事的层面,并指向了背后的价值和精神。

从观念到媒介,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以具象化的方式实现与时俱进、完成当下表达。在科技高速发展、元宇宙元年到来之际,科技显然也已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的中越边境归春河上,广西德天跨国瀑布景区近年斥资打造亚洲首个沉浸式夜游项目奇妙·夜德天,以高科技手段支撑故事和游戏互动,还原古代生活习俗和文化情境。尽管这还远非人们心目中元宇宙概念落地的理想形态,但以前沿科技承载和弘扬传统文化,激活当下、连接未来,其巨大的操作空间和可能性仍令人充满期待。

如果说以往媒介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呈现多带有经典复现成分,那么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表达方式更像是一种现代命名:当中国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烈,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越来越矫健,中国文化必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方式和姿态面向世界,它是现代的、先锋的、国际化的,而其内在的精神、包容的格局、开放的胸怀、高洁的品格,又与流淌千年而绵延不绝的古老渊源一脉相承,越古老越现代,越传统越先锋,越本土越国际。用《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的话讲,一个世界愿意听的中国故事,同时也是世界的故事。

(摘编自罗群《传统,正在当代生长》)

材料二:

对待传统文化,过去常说不破不立立在破中,这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认识,因为不破除旧世界就无法建立新世界,所以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但在建设新世界的时期,就事物本身的发展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更何况 中有中亦有。其实,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什么和批判什么,取决于当时历史阶段的需要。换言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文化、立的内容与程度是有差异的。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不仅是吴虞、胡适、鲁迅等人激烈反对国粹,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员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同样猛烈地批判传统文化,他们在把握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完成了的任务,虽说有片面性,但中有,也做了大量整理国故的工作。百年后的今天再来讨论此问题,必须看到时代的差异、条件的差异,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完全不同。原初语境是打倒旧世界,当下语境是建设新世界,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因”;原初路径是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当下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因。所以当下不能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以 为主,相反,为了建设新文化,需要弄清传统文化中哪些成分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来促进新文化的建设,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因。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继承、转化和发展,就在于其所具有的现实的价值对象性——价值对对象的功能和效用,使得古今之通义成为可能。这种现实的价值对象性乃社会跨时间的同一,属于历代人共同的意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价值、功能、作用都是其价值对象性的表现形式,这种对象性只能通过它们全面的社会关系来表现。但现实的价值对象性不是绝对的同一,如果古今之通义变成了古今之同义,那么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转化和发展的必要性了。所以,古今之通义,既说明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之间具有同一性,古今相通,但不完美,需要结合当下语境、当下路径经过改造才能再出场。

(摘编自周忠华 李红革《批判传统文化虚无主义的》)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媒介其观照、挖掘传统文化的角度有所差异,但各美其美,共同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
B.传统文化的富矿不仅影视作品在开掘,舞台艺术作品也不断从中吸取养分,而且其中的人物、故事已成为其创作的重要源泉。
C.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不仅在于现代媒介呈现客观的故事、人物与史料记载相符,更在于其承载的价值和精神与传统内核相契。
D.“古今之通义”,就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发展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到破立结合,符合当下价值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拥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之一,正在于它始终能够融入当代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生机。
B.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各个历史时期是不一致的,必须坚决的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当下的矛盾在“破”。
C.当今不仅要弘扬优秀文化精神,更要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引领坚定的传统文化自信。
D.传统文化为灵感或素材的电影、电视剧数不胜数,注重发展的深度和力度是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结果。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新兴媒介推动传统文化传播”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等都颇具知名度的综艺节目既深挖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大众流行文化。
B.央视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利用古典气质、中式美学的总体框架让无数观众大呼惊艳,发挥了最大的价值和魅力。
C.由古典小说《西游记》IP衍生而来的多部影视作品热播,杨洁执导的电视剧《西游记》更成为一代“神剧”,老少皆宜。
D.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开场选择以二十四节气进行倒计时既暗合本届冬奥会是第二十四届又反映开幕日是立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面对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应如何改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蝴蝶

刘诗伟

祖母是在那个春天见到大姑奶奶的。上年秋,祖母嫁来时,知道家里除了祖父和曾祖母,还有两个小姑子:大的十七,小的八岁;但迎接祖母进家门的人群中没有大的那个,她在武昌念书。后来,一个晴朗的下午,祖母夹着一盆衣服,牵着春桃的手,去湾子前面的水潭洗衣。刚下台坡,对面站着一个短发、白净穿新式学生装的姑娘,两眼亮晶晶地冲她招呼:“你是嫂子吧!”祖母就见到了她的另一个姑子。

那是祖母来到兜斗湾的第一个春天。

春天带着新鲜的美好。洋学生大姑奶奶陪祖母去水潭边洗衣,她知道祖母怀孕了,自己端起衣服盆,只让祖母牵着小姑奶奶的手。水潭北岸有一片小树林,树林外花草蓬勃,一棵桃树立在树林和水潭之间,岸上和水中各有一树粉红的桃花。

洗完衣服,姑嫂三人站在桃树下说话。祖母喜欢看大姑奶奶,看着看着,忍不住说,春梅你真漂亮!大姑奶奶就笑,一口白净的糯米牙,指着桃树回应,看,嫂子才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咧。九岁的小姑奶奶受了冷落,攀一枝桃花贴在脸上,问,我呢?祖母说,你是一朵小桃花。大姑奶奶为她念出另外两句诗:“南国有佳人,容华如桃李。”之后,大姑奶奶让祖母和小姑奶奶在桃树前并肩站立,自己后退几步,双手搭起一个方框,在框里看她们。小姑奶奶问,姐姐你在做什么?大姑奶奶说,照相呀——这么好看, 留下来当纪念。大姑奶奶说,今天的照片记在我心里了。

那些天,大姑奶奶换上曾祖母的旧衣裳,穿着祖父的大脚鞋,每天帮忙做事,洗衣、做饭、捡柴、泥墙、扎篱笆、下地翻土、外出打猪草,样样抢先。看着大姑奶奶提着篮子出门,曾祖母笑她,大丫头是回来还债的。大姑奶奶也笑说,所以家里不能再让我背债了。当天晚上,大姑奶奶搂着曾祖母说,姆妈,对不起呀,家里那点儿积蓄都被我花光了,现在我已经毕业,回去后就有工作和薪水,您和哥不要再为我操心。曾祖母叹道,傻丫头,姆妈跟你说笑话咧。大姑奶奶用手给曾祖母梳头,不小心抽泣了。

大姑奶奶是对曾祖母撒了谎。次日,祖母带她和小姑奶奶去野外捡柴,半路上,她挥着拳头哼起“打倒列强、打倒军阀”。小姑奶奶问这是什么歌,她说是她工作时唱的歌。祖母转头看她,她调皮地一笑,把嘴送到祖母耳边说,我参加了革命,是共产党的人。祖母晓得革命危险,问为什么。她说,为了姆妈、哥嫂和妹妹,为了劳苦大众和下一代。祖母要她在外面要好好的,她点点头。那天,她一边捡柴一边讲:劳动人民为什么劳苦?因为这个制度不公平,恶人和剥削者当道。必须推翻它,重建新制度,让所有人平等自由,让社会进步文明……农村耕者有其田,城里人尽其才,女子不用裹脚,年轻人读书恋爱。她指向湾子南面的芦苇林说:“今后革命成功了,用机器耕种,那里就是一片良田。”但回家的路上,她再三叮嘱祖母和小姑奶奶:“不要把我说的话告诉姆妈。”小姑奶奶说:“我也要跟着你去干革命。”她说好啊,即刻哈哈大笑。

进家门时,小姑奶奶威胁大姑奶奶:“你不带我干革命,我就跟姆妈讲你在外面闹革命。”大姑奶奶反问:“那样,你长大了不是也干不成革命?”以后几天,大姑奶奶时常教小姑奶奶认字、背诗和作文。还帮她跟曾祖母吵了一架。曾祖母要小姑奶奶裹脚,小姑奶奶不干,大姑奶奶也反对。曾祖母喊:“我不能让两个丫头都大着脚满世界跑。”大姑奶奶说:“不跑世界哪来幸福呢?”曾祖母瞪大眼睛看大姑奶奶:“你是说我和你嫂子都在受罪?”转头寻求祖母支持,不料祖母讪讪地笑:“春梅说得有理。”曾祖母气得回到房里,扯上被子蒙头大睡,中午不吃饭,晚上也不吃。姑嫂三人端饭端菜站在床边轮番喊姆妈,曾祖母坐起来,让大姑奶奶喂她吃。之后不再提裹脚的事。

大姑奶奶走的那天上午,最后一次跟祖母和小姑奶奶去水塘边洗衣服。岸上的那一树桃花还没有谢。洗完衣服,三个人站在桃树前说话,可惜没有照相机。

在我七岁后,祖母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坐在桃树下打瞌睡,二是摸孙儿们的头顶和亲吻他们的额头。孙儿们依次长高,高过了她,她便摸他们的手和胳膊。

后来我们兄妹五人先后去外地读书、工作,祖母每天坐在桃树下等我们回来。我们一年只回去三四次,她大多数时候是在等待中。我们见到她,走到她的面前,让她牵手,仰起头来看。我们也看着她。她见到我们的第一句永远相同:我儿瘦了!可是怎么会呢?

祖母高寿。我的孩子六岁时去看她,我是提前做了培训的,但祖母摸他的头顶、亲吻他的额头,他木木地站着眨眼,不像是祖母的曾孙,像是别人家的一头小牛犊,很陌生。我就过去,接过祖母的手,放在两手间揉搓。好在孩子把他的手搭了上来……

祖母去世后,我在她的坟头栽下一棵小桃树,隔年便开出灿烂的花。

(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突出大姑奶奶的“洋气”,文中描写了她张口即来的吟诵本事及颇为夸张的“使用”相机动作。
B.“大姑奶奶用手给曾祖母梳头,不小心抽泣了”,这说明大姑奶奶知书明理懂事,情感细腻而丰富。
C.“我儿瘦了!可是怎么会呢?”说明祖母老了,她以为自己眼睛看花,流露出一种无奈的伤感情绪。
D.都说隔代爱让情更圆满,但在文中它颠覆了这一看法,主要原因是“我”对儿子的“培训”不到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的“一个晴朗的下午、第一个春天、春天带着新鲜的美好”书写,使自然环境、家庭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平和安详气氛。
B.本文采用第一、三人称杂糅写作,各得其、各尽其妙,人称的跳转将“我们家”故事用全景视角娓娓道来,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C.小说中大姑奶奶“对曾相母撒了谎”、曾祖母“气得回到房里扯上被子蒙头大睡”等内容,说明“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主题永恒。
D.人面桃花相映红,小说围绕桃花结构全文,桃花几开几落,“我们家”亦随之各自飘散、聚少离多,这彰显出文似看山不喜平创作铁律。
8.本文叙事时间跨度大,但它却避免了拖沓之感,小说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9.“天下之本在家”。本文小中见大,做到了将“天下革命”与“家革命”书写的有机统一,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2-04-09更新 | 36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二模(4月调研)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帝建始四年夏四月,河决东郡金堤。先是,清河都尉冯逡奏言:“郡承河下流,顷所以阔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九河故迹,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坏败官亭、空庐且四万所。冬十一月,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河平元年春,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使塞决河。延世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三十六日河堤成。三月,诏以延世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三年秋八月,河复决平原,所坏败者半建始时。鸿嘉四年秋,河水湓溢,败官亭、民舍四万馀所。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梢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于是遂止不塞。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此功一立,河定民安,谓之上策。多穿漕渠,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兴利除害,支数百岁,谓之中策。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下策也。”平帝时河、汴决坏,久而不修。建武十年,光武欲修之,浚仪令乐俊上言:“民新被兵革,未宜兴役。”乃止。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会有荐王景能治水者,夏四月,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堤。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焉。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河、汴分流,复其旧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B.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C.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D.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河,相传大禹治水时位于黄河下游的九条大河。禹疏九河,疏导黄河水东流入海,至汉代九河故道早已淤塞,踪迹难寻。
B.中二千石,汉代官员薪俸等级。这里的“石”是古代容量单位,与《马说》中的“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石”意思相同。
C.冀州,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将天下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主要在今天的河北省,所以河北简称“冀”。
D.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年号。古代称呼皇帝可称庙号、谥号、年号,如汉高祖是庙号,隋炀帝是谥号,乾隆是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尤其是成帝时,黄河屡次决口,损失巨大,朝廷想尽各种办法治河,但效果不明显,而且耗费巨大。
B.在讨论治河方案时,人们试图找到九河故道。但实际上黄河屡次改道,河道淤塞,已经很难寻觅踪迹了。
C.在治理黄河时,竟然出现黄河水决口,任由泛滥不去堵塞的情况,是因为国用不足,朝廷没有能力治理。
D.治河也有成功的案例,其中王延世、王景都有不错的成绩,王延世还因此被加官进爵,获得丰厚的赏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
(2)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
14.请简要概括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
2022-04-07更新 | 917次组卷 | 8卷引用:2022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二模(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润州送人往长洲

陆龟蒙

秋来频上向吴亭,每上思归意剩生。

废苑池台烟里色,夜村蓑笠雨中声。

汀洲月下菱船疾,杨柳风高酒旆轻。

君住松江多少日,为尝鲈鲙与莼羹。


[注]①长洲是陆龟蒙的故乡(今苏州)。松江流经长洲境内,盛产鲈鱼。②向吴亭,位于润州(今镇江)。③剩,更。④废苑,指长洲苑,吴王阖闾射猎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反复使用“上”这一动词,增强了语势,使诗人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
B.颔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了向吴亭上所见实景,创造了空濛静谧的意境。
C.菱舟疾驰、酒旗轻舞的场景具有江南水乡秋季的典型特征,选材别具匠心。
D.诗中“鲈鲙”与辛弃疾《水龙吟》中的“鲈鱼堪脍”具有相似的文化意味。
16.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比较丰富,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