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一 期中 2022-05-05 11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名著阅读、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杂剧的形成、发展、繁荣的过程,为后世的戏曲音乐留下了宝贵且巨大的财富,使得后世戏曲音乐可以不断发扬光大,在世界戏曲音乐的花丛中熠熠生辉。

元杂剧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因此,元杂剧已然成为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于音乐形式上,也表现在元杂剧题材、主题的广泛性上。元杂剧向上描述君臣之间、朝廷官员之间、政治兴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发生的大小事件,向下更是描述了亲人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元杂剧还在主题上为后世戏曲音乐提供了大量的范本,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戏曲音乐。

首先表现在爱情剧上,元杂剧中的爱情剧皆是以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努力冲破封建束缚、向往自由恋爱为主题,表达了男女之间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歌颂恋爱自由,富有极强的叛逆精神,对后世爱情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明代《娇红记》、清代《梁山伯与祝英台》皆是受到了元杂剧《西厢记》主题内容的影响。其次表现在人民大众对抗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势力上,元杂剧《赵氏孤儿》成为该主题的典型作品。明传奇《鸣凤记》和清传奇《清忠谱》则受到了《赵氏孤儿》的影响,表现出更加深刻且强烈的道德性、批判性、人民性。受到元杂剧的主题影响的后世戏曲,不仅是简单的主题再现,同时也延续、拓展、深化了主题,使其更加丰富、饱满。

元杂剧主要是以相同宫调系统的若干曲子或者相同笛式系统的若干曲子连缀成套来进行架构的,也就是套曲联体的音乐结构。这种结构表明了有机的戏曲唱腔体制已然在中国戏曲音乐中形成。而且元杂剧以北曲的演唱为表演形式,其独有的北曲声腔系统,是我国戏曲声乐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推动了传统声乐的不断进步,对戏曲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代戏曲已形成以生、旦、净、末、丑为主要角色行当的成熟的角色分工体制,这种成熟体制的形成是跟元杂剧中所形成的角色行当体制密不可分的。如角就是传承于宋金杂剧中末泥的角色行当,发展到元杂剧中的角,再到现今的角。生角主要扮演男性人物。近代不同地区不同戏剧会根据角色的年龄、性格、身份来做不同的生角划分,如老生、小生、武生等。角是起源于宋金杂剧中的副净一角,到元杂剧中称作,以脸部化妆为特点,运用不同的色彩和图案来组合成形态各异的脸谱,用以表现耿直刚烈、粗犷豪爽、冒失鲁莽、阴狠狡诈的各种男性角色。从宋杂剧以滑稽角色为主再到元杂剧以正剧角色为主,为后世戏曲音乐中的角色行当的健全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梁越《宋金杂剧与元杂剧之比较》)

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比之汉唐更加广阔,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元杂剧作为元代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无论是其创作内容,还是其文学语言都有多元文化的注入。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

自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其文化也在与中原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被百姓接受,在元杂剧中便有不少涉及蒙古族文化的剧目。元杂剧中出现了很多蒙古族语言词汇,如《陈州粜米》中出现的虎剌孩,也作忽剌孩,蒙语为强盗的意思。再如在《窦娥冤》等一些剧目中经常出现的歪剌骨,是蒙语中骂人的话,有贱骨头的意思。元杂剧中有着大量以汉语和蒙语交杂的曲词,如《杀狗劝夫》中哥哥罚孙二在风雪中跪拜,孙二唱:则被这吸里忽剌的朔风儿那里好笃簌簌避,又被这失留屑历的雪片儿偏向我密蒙蒙坠,将这领希留合剌的布衫儿扯得来乱纷纷碎。整段曲词就以汉语杂糅蒙语的形式描绘孙二穿着破衣烂衫长跪在风雪中的可怜场面。这样的曲词正是蒙古族文化对汉文化渗透的表现。

宋元时期,更加生活化的民间写实故事大量出现,这些故事多为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形式。剧作家在对涉及公案题材的元杂剧创作中,往往在主线大故事中插入小故事、小插曲,来让情节更曲折、更精彩。如著名的《窦娥冤》中,窦娥受冤的故事是主线,本在窦娥三愿应验后,已可作为全剧精彩的结束,但关汉卿又在主线大故事后,嵌入窦娥化为孤魂让窦天章为自己洗冤的小故事,让全剧更加精彩,更受民众喜爱。

不仅如此,世俗元素的存在还为元杂剧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鬼神显应、民间信仰、算命占卜等,对剧作家的创作影响不可忽视。如《盆儿鬼》中,瓦窑神戏弄盆罐赵,是通过鬼神对恶人进行惩罚的。这些杂剧通过鬼神显应的朴素民间元素,使得杂剧剧情更加跌宕起伏。民间信仰对一些元杂剧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元杂剧研究方面,《桃花女》并不是一篇代表性的作品,但就民俗文化层面而言,它却具有其他剧作无法替代的价值。中国民间自古就有利用桃木来辟邪驱鬼的传统风俗,剧中桃花女就是以桃木辟邪为意象,代表下层世俗文化,来对抗剧中代表精英文化的周公,最后桃花女的胜利也象征着下层世俗文化的胜利。这些世俗元素在元杂剧中的大量出现,不仅让杂剧受众面更广,而且也丰富了其意义。

(摘编自王垚峰、王军涛《再论元杂剧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对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B.元杂剧中出现的套曲联体的音乐结构,表明我国的戏曲音乐已形成有机的戏曲唱腔体制。
C.戏曲中的“净”角以脸部化妆为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其脸谱来推测出该角色的大致性格。
D.《桃花女》颇具研究价值,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下层世俗文化打破了上层精英文化的垄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涉及的题材广泛,所写的内容可以大到君臣之间,也可以小到邻里之间,这使元杂剧成为当时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
B.《西厢记》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歌颂恋爱自由,高有极强的叛逆精神,它在文学上所呈现的艺术价值要高于《赵氏孤儿》。
C.元杂剧中有蒙古族词汇,还出现了蒙汉语交杂的曲词,这说明蒙古文化对元杂剧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D.元杂剧《窦娥冤》和《盆儿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在内容上都含有鬼神显应等世俗元素,情节都较为曲折,跌宕起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元杂剧在主题上深刻影响后世戏曲音乐”观点的一项是(     
A.清代戏曲《桃花扇》继承了元杂剧表现历史兴衰的传统,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B.元杂剧的许多作品取材于宋金杂剧,如元杂剧的《墙头马上》就取材于宋代的杂剧。
C.元杂剧非常重视歌舞戏,往往通过歌舞来表现剧情中需要深刻剖析的人物内心情感。
D.近代戏曲仍沿用“旦”这个名称,会根据角色的年龄、身份来做不同的旦角划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元杂剧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请结合材料对此简要分析。
2022-03-23更新 | 615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西省重点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萧红的时间秤

鲁敏

艺术的高下优劣,其实只有一个衡量标准:时间。时间这杆秤是天地间最宏阔且又是最精准的。以它来度量苍莽长河或是当下一瞬,度量古人、前辈或是此际的你我他,一切莫不了然,莫不心平气和,顿去骄躁二字。

诚然,以萧红在世上停留的长度,只能算是颗流星,可她在宇宙间划下的轨迹,却是又深又狠又特别。其笔下,有最小的小与最大的大,有血肉与浊泪,却又天真、大方、细美,看得人心慌。

31岁的她,加一部《呼兰河传》,放在时间秤的那一边,是压得住的。倏忽百年,她或将可以一直压下去,不论时间累加了多少,甚或宇宙都成为一个黑洞。

可是,却又很难写她这个人,每次要写之前,都想着,翻一翻她的东西再说吧,可真正一翻,三分钟过去,三十分钟过去,越看就越不想写了。她都已经写成这样了,还能再写什么呢?除非你大段大段引用她,照抄她,摘录她,甚或就是搬上她的原文。这里头,有一个很为难人的悖论:一个好的东西,它是那么的好,让我们想要由衷地去赞美、传播;但如果这个好的程度,超过了、覆盖了我们——我们再去赞美它,则又是有风险的,也是难以把握的。

可是,她真的其实还是个十分年轻的人,比我们所有这些老着脸皮在写东西的人都年轻许多。她23岁写成《生死场》,28岁写成《回忆鲁迅先生》,29岁写成《呼兰河传》与《小城三月》。

这么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就好像全都没有活过,或者说,迄今为止,我们还是在写标点符号,字都还没写出来呢。

最近碰到一个前辈,他问了问我的创作,然后半开玩笑地说,嗯,40岁前还没有写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没什么成名作了。当时好像还不以为然的,面上无所谓地笑笑。可回家来一想,即刻浑身是汗,几天都难以释怀,感到时间的残酷,感到为灵感所奴役的悲剧性。

从这个角度而言,对萧红,我的感受是复杂的,说羡慕或妒忌都不合适,也不准确,不如勉强说是拍案称奇:她的身世,她的文学,她的情爱,她的生死,这是绝对不可复制、不可模拟的宿命。

尤其是她的死,恐怕所有的人都为之难以释怀吧,何以,竟是在31岁上就死了?以一个在当时并不算是大恶疾的肺结核,在医疗还算先进的香港,并有史沫特莱、柳亚子、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人的关照或张罗,却偏偏遭遇庸医误诊、医院冷淡、转院不力、战争纷乱等殊情,像是不同方向同时收紧的绳索,最终将她合力致死。

可是,甘冒冷酷心肠的名声,我要说一句:甚或她这样凄惨的离世,也让我称奇,并以为这是最恰当的——似乎,老天爷也暗中考量过了,都已经写出了《呼兰河传》与《回忆鲁迅先生》了!比起那许多活到耄耋之年的写字人,她的生命好像竟已经是够了的!

然而,我们能不能做一种假设。

假设萧红没有死,她竟从那家红十字会临时医院里给抢救过来,她健康起来,在战争中幸存,并一直活下去,活到了抗战胜利,继而又活过了国内战争,并侥幸地奇迹般地九死一生,像许多少时苦但老来寿的人一样,她顽强地活到了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

就那么地,她一直活着,还在写她的东北,写那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难与黑。也许不了,她写香港,写上海。也许她写她自己,写她曾有的爱与将至的爱,写她死去的孩子或新生的孩子。写她不认识的其他的中国人,写中国人后来这六十年的新生死场。又说不定,她去了他国异域,在更遥远的地方,写着她随便想写的什么,她会像是杜拉斯或是莱辛,就算到了晚年,仍用着她最自由最天性最神奇的笔触,追踪世情的苍茫与酷烈——要知道,萧红是个有文学野心的人,她自己在绝笔时甚至写下这么一句: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这当是虚指,但也可视作她的自我期许!

这么一想,马上又要推翻刚才的拍案称奇了,忽然感到巨大的丢失感,丢了贵重东西的心悸感——要是她还在,以她二十八九岁时的才情,做一个线性的逻辑类推,想想看,我们的小说史、我们的阅读史、我们中国的文学箱子,乃至世界的文学箱子,丢了多大多贵重的一份好东西啊!

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她后来没有再写了。历史,总是最为喜怒无常、不讲道理的,有太多的可能性——或许她忽然就索然了、想撂笔了,也或者,她选择完全地成为一个家庭里的母亲了。也或者,随便她写了什么或不写什么,到后面,她将被供起来、抬上去了,做起了世纪老人、文学祖母等,也未可知。

这能够接受、能够想象吗?

故而,从审美上看,从人性与世情上看,她那样地戛然而止,于萧红,于文学,于观者,于评者,于历史,可能倒算是好的。

写此文时,查了下以前的日记,发现我是在八年前才看的萧红,在个人的阅读中,其所占比重实在是小,受她多少影响,或也谈不上。

但好东西就是这样,随时可以看,随时看都不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年纪上看它,它自有它不同的意思。

话题就又回到了时间。在时间这里,萧红的红,是不褪色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40岁前还没有写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没什么成名作了”,这句话表明“我”对自己的创作现状的不满。
B.庸医误诊、医院冷淡、转院不力、战争纷乱等因素导致了萧红英年早逝,作者借此控诉那个时代的冷漠。
C.假设萧红“被供起来、抬上去”,被做起了世纪老人、文学祖母,这种结局是作者不愿看到,也不能接受的。
D.作者虽然八年前才开始阅读萧红的作品,读得很少,受到的影响也很小,但依然对萧红怀有深深的敬意。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萧红的时间秤”新颖别致,运用暗喻,将“时间”比作一杆秤,形象地写出萧红的作品经得起时间衡量。
B.结尾“萧红的红,是不褪色的”,一语双关,既暗含了萧红的名字,也凸显出萧红的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C.文章使用较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如“此际”“甚或”“故而”等,使语言典雅,突出萧红作品的古典韵味。
D.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紧凑,起于“时间”又终于“时间”,表达对萧红短暂生命和巨大成就的感慨,感情真挚。
8.如何理解“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这句话的含意?
9.本文设想了萧红未死的结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乙)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

(丙)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B.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C.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大差/吾以忠/死宜矣
D.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即夏、商、周开国君主: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名。含义与白丁、布衣、庶民等相同。
C.夷三族,秦汉时代的一种刑名,有说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另有说,以父亲、母亲、妻子为三族。
D.国家,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等的社会群体。春秋末年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已经具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认为“用客治国”,并着重论述了“逐客”的严重危害:逐客资敌,损民益仇。最终的结果是国危。
B.李斯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并致使他被捕入狱。李斯与三位忠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C.姚鼐借李斯事秦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人臣不应当为自身富贵而对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阿附助长。
D.姚鼐严厉批评了“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安享荣乐,祸遗后人”的小人,并对李斯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14.课内翻译
(1)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022-05-03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怀古(其四)

王安石

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

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破蝶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

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

15.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词人凭栏远眺,一片明净肃杀的秋色映入眼帘,让这篇登高怀古之作顿显不凡气势。
B.“彩舟”“云淡”色彩鲜明,“星河”“鹭起”,虚实相生。这两句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诗人和读者的观察视野。
C.“千古凭高”二句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
D.“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写出了六朝的风云变幻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寄寓作者兴叹。
16.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与《金陵怀古(其四)》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