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北斗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一 期中 2022-05-17 12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发展早期对用户和商家都很友善,对商家的抽成不高,对用户甚至进行倒贴式的补贴,目的就是赢得用户和商家,战胜其他平台。作为企业,平台也要盈利,适当的抽成无可厚非。但随着互联网平台企业优势地位的形成,两边通吃的现象愈演愈烈。平台对商家的抽成越来越高,给用户的实惠越来越少,平台上的价格常常高于实体店,演变为一种“技术性牟利”。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烧钱大战而存活下来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掌握了大量的用户和商家资源,拥有了顶级流量,成为了对用户和商家都具有话语权的互联网巨头,开始收割流量红利,“大数据杀熟”就是较早进入民众视野的收割方式。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分析用户每一次消费记录,掌握用户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等相关信息,“熟客”反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支付了比“生客”更高的费用。

(光明日报《警惕“技术性牟利”沦为翻版大数据杀熟》)

材料二:

中国传媒大学沈浩教授介绍,消费领域的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指向“个性化推荐算法”。平台对获取的用户基础数据和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后,就能给一个用户贴上成千上万个标签,完成用户的数字画像。平台清晰地记录着用户的身份信息、使用喜好、消费习惯等,这样可以方便机器识别,甚至深层次预测用户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商品推荐。

在个性化推荐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后,平台甚至可以摆脱对“用户画像”的依赖。也就是说,不管生客还是熟客,平台瞬间就能完成商品推荐。原本给用户提供便利的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没想到却成了一个杀熟“利器”。在网购中,同物不同价的大数据“杀熟”行为既消耗了卖家诚信,也消耗了买家对品牌的忠诚度和黏性。在这个过程当中,虽然很难断定卖家违反了哪款具体条例,但可以肯定的是,卖家一定违反了诚信经商应有的操守和底线。

(北京青年报《大数据“杀熟”套路不可不防》)

材料三:

禁止“大数据杀熟”,徒法不足以自行,关键还得看落实。就眼下而言,一些现实问题亟待破解。一方面,处罚力度似显不足。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对有不诚信经营、滥用技术手段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线上经营者,可通过约谈等行政指导方式予以提醒、警示、制止,并责令其限期整改。有的线上经营者实施“大数据杀熟”时间较长且交易涉及消费者众多,如果仅通过行政指导方式进行处理,其处罚和震慑力度显然是不够的。

另一方面,“大数据杀熟”的判定标准虽已明确,但如何举证、谁来举证仍是大问题。消费者与经营者就“大数据杀熟”发生纠纷,有必要实行“举证倒置”,对经营者的各种说辞,监管部门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必须依法严格核实查处。

“大数据杀熟”之所以存在,不仅在于平台拥有数据优势,也在于市场开放性和透明度不足。治理“大数据杀熟”现象,不是要“杀死”大数据,而是要善于借力,形成监管和治理的合力。监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大数据网上监管平台,提高对各种隐性“大数据利用”违法行为的查处能力。要积极落实相关规定的要求,将消费评价权保障、信息使用等纳入重点监管和治理范畴,与时俱进升级监管手段,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造让消费者放心与满意的互联网法治环境。

(CCTV《治理“大数据杀熟”重在对症下药》)

1.下列对材料中“大数据杀熟”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深度学习算法之后,互联网平台不再依赖“用户画像”,无论是生客还是熟客,平台都可以向他们进行商品推荐,“杀熟”的对象不再是“熟客”。
B.互联网平台企业都掌握大量的用户和商家资源,拥有顶级流量之后,他们开始收割流量红利,“大数据杀熟”就是较早进入民众视野的收割方式。
C.互联网平台企业能实现“杀熟”,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平台掌握用户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等信息,这反而使“熟客”支付更高费用。
D.消费领域的“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指向“个性化推进算法”,平台对所掌握的用户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完成对用户的数字画像,在此基础上实现商品推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发展早期对用户和商家很友善,但部分企业经过多轮烧钱大战存活下来成为商业巨头后,“大数据杀熟”就成了商业垄断的必然结果。
B.线上经营者在利用“大数据杀熟”获利的过程中,可能违反了经营者应有的操守和底线,他们的行为既消耗了卖家诚信,也消耗了买家对品牌的忠诚度和黏性。
C.想要禁止网络经营者的“大数据杀熟”行为,只要对不诚信经营、滥用技术手段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等违法经营行为的经营者进行行政指导,就能达到惩治的目的。
D.因为平台拥有数据优势,再加上市场开放性和透明度不足,所以“大数据杀熟”是存在的,我们治理“大数据杀熟”现象,也不是要杀死大数据。
3.面对“大数据杀熟”,作者有着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加以分析。
2022-05-1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暗中的猜谜(节选)

【英国】约翰·托尔金

咕鲁就居住在湖中的一块潮湿岩石上。他现在正从远方,用像是望远镜一般的大眼观察着比尔博。比尔博看不见他,但他可以清楚地看见对方,而且心中感到十分的好奇,因为,他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眼前的生物不是半兽人。

当比尔博绝望、不知所措地在岸边摸索着的时候,咕鲁跳进船中,用大脚将自己连人带船推离岸边。咕鲁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接近,开始低语着:

“我的宝贝,祝福我们,真是好运!我想这是顿大餐,至少可以当作美味的点心给我们吃,咕鲁!”当他说咕鲁的时候,他会从喉咙中发出一种恐怖的吞咽之声。这也是他获得这个名号的原因,不过,他总是称呼自己“我的宝贝”。

哈比人听见这声音时,差点吓得灵魂出窍,那双苍白的大眼也同时浮现在他眼前。

“你是谁?”他将匕首往前平举。

“他嘶嘶谁,我的宝贝?”咕鲁低语道。(由于没有其他人可以对话,他总是喜欢自言自语)。这时,他才真正确定,其实肚子并不是很饿,只是感到很好奇;否则,照平常的惯例,他会先出手再说。

“我是比尔博·巴金斯先生,我和矮人以及巫师都走散了,我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只要我可以离开这里,我根本不想知道这是哪里。”

“他的手上是什么?”咕鲁看着那柄让他觉得不太舒服的短剑。

“一柄剑,是贡多林的宝剑!”

“嘶嘶,”咕鲁变得相当有礼貌:“或许你可以嘶嘶坐在这里,和他聊聊天,我的宝贝。他喜欢猜谜吧,嘶不嘶?”他急着想要表达自己的善意,换取时间来知道更多有关这哈比人和宝剑的事情:他是不是真的只有孤身一人?吃起来好不好吃?咕鲁自己肚子究竟饿不饿等。猜谜是他当时唯一想得出来的花样,在他很久很久以前居住在自己洞穴里的时候,和其他有趣的生物猜谜,是他唯一感兴趣的娱乐;只是,后来他被人赶走,只能孤单地往下钻,往下走,一直来到山脉的最深处。

“好吧,”比尔博急着同意对方的提议,好换取时间来了解这个生物:看看他是否孤单无援、是否凶猛或饥饿,以及究竟是不是半兽人的盟友。

“你先问,”他说,因为他一时之间想不出什么谜题来。

咕鲁就嘶嘶地说了:

“什么有脚却无人知晓,

高大胜过树木,

耸立直入云霄,

却永远不会长高?”

“简单!”比尔博说。“我想是山脉。”

“他觉得这很简单?我的宝贝,他一定要和我们比一比!如果宝贝问了问题,他不知道答案,我们就吃掉他,我的宝贝!如果他问我们问题,我们答不出来,那他就可以取走任意想要的东西,好吧?我们可以带他出去,对!”

“好吧!”比尔博不敢不同意,为了不让自己被吃掉,他开始绞尽脑汁思考难倒对方的谜题。

三十匹白马站在红色山丘上,

它们先大嚼特嚼,

然后用力跺脚,

最后就伫立不摇。

这是他当时想出来的谜题,因为他脑海中还是老想着吃东西这档子事。这其实是个相当古老的谜语,咕鲁就和你一样熟知答案。

“简单,简单,”他嘶嘶地说道:“牙齿!牙齿!我的宝贝,但我们只有六颗!”然后他又问了第二个谜语:

无嘴却会哭,

无翼却会飞,

无牙却会刺,

无嗓却会呢喃。

“给我一点时间!”比尔博脑中依旧还装满了食物。很幸运的,他以前曾经听过类似的谜语,好不容易他才恢复冷静,想出答案:“是风,当然罗,这一定是风!”同时也因为自己可以即时编出第二个谜语感到自豪。“这可会让那个地底小家伙想破头!”他说:

蓝色脸上有只眼,

看见绿色脸上一只眼。

“那只眼就如同这只眼,”

第一只眼说:

“但却是在地,

而不是在天。”

“嘶嘶,嘶嘶,嘶嘶,”咕鲁说。他已在地底居住了很长很长的时间,都忘记这种事情了。不过,正当比尔博开始觉得这家伙想不出答案的时候,咕鲁却唤醒了脑中很久很久以前的记忆,当时,他还和祖母一起住在河边的地洞中,“嘶嘶,嘶嘶,我的宝贝,”他说:“这是太阳照在雏菊上的意思,是的。”

可是,这些在地面上日常生活的记忆,让他觉得很疲倦,而且,也让他想起当年他没有这么鬼祟、没有这么孤独的生活,这让他的脾气开始变坏,因此这次他想出了另一个更难、更让人不舒服的谜语:

看不见它,也摸不到它,

它躲在星辰后,山丘下,

可以装满空洞。

它先到后来,

会结束生命,扼杀笑语。

咕鲁蛮倒楣的,因为比尔博也听过这类的谜语,对方话还没说完,他就已经知道了答案。“是黑暗!”他连头都不搔、脑袋也没怎么转,就解开了谜题。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描写了两个在黑暗中猜谜的人,咕噜是因为被人赶走孤单的来到这里,比尔博是因为和同伴走散滞留此地,时空的交织让两个人物之间有了矛盾冲突。
B.小说交代了咕噜获得这个名号的原因是喉咙中能发出恐怖的吞咽声,他称自己“我的宝贝”是心里充满自信和鼓励的暗示,一次次的重复带给了咕噜无穷的力量。
C.小说主要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咕噜和比尔博的猜谜,既是彼此想要了解对方情形及与此有关的事情,又是彼此较量的体现,推动了小说情节不断的向前发展。
D.小说叙述了咕噜和比尔博猜谜的故事,反复猜谜的故事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作品主人公咕噜的形象突出以及小说主题的多元化。
5.结合节选部分内容,分析《黑暗中的猜谜》人称视角的表达效果。
6.小说结局为什么写比尔博轻松的就解开了谜题?
7.小说的主体部分是比尔博和咕噜的猜谜,标题中的“黑暗”可有可无,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请说明原因。
2022-05-1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于《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

是故《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且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类也。”唯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唯其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也,而其罪遂至于穿窬。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民而可为也                              罔:同“网”,比喻陷害
此其所以为孟子欤!                    所以:……的原因
B.此惟救死而恐不                       赡:供给人财物
是皆穿窬类也                           之:结构助词,的
C.何以异邹敌楚哉?                    于:介词,从
于《诗》而长于《春秋》          深:深刻
D.若是,孰能御之?                    其:代词,他
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             穿窬:穿墙,指偷盗
9.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B.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C.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D.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庠序”是指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B.甲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乙文见解独到,不落窠臼,说理明白晓畅而又透辟。
C.孟子认为“王天下”,要制民之产实现养民安民,要礼乐教化淳朴民风;因此在乙文中苏轼认为研究孟子应主要关注其“仁义”思想。
D.《诗》《春秋》都属于儒家五经。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春秋笔法”,是指“于字句中于褒贬”,微言大义。
1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
12.作者认为“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请结合甲文选择两处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分析。
2022-05-1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谭孝廉赴举

李咸用【注】

鼓鼙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

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

【注】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社会矛盾激化,兵戈不断,不仅民不聊生,就是士人进身之路也多有阻难。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借代,交代了谭孝廉赴京科考的时代背景,赞扬其行为的难能可贵。
B.颈联“也知”扫去贵贱命中注定的消极情绪,为后一句表达嘱托之意蓄势。
C.尾联指出当下儒学之道急需人才,表示自己会竭力向王卿贵族们举荐谭孝廉。
D.这首诗情中蕴理,语言浅近而蕴意深远,表现出作者对后辈殷切寄望的情谊。
14.这首送别之作,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