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天津 高三 一模 2022-05-28 50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品质,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___________。他如此让人着迷,(     )人们读到他的几篇诗词文章,便会疯狂地爱上他,从此(     )。爱他有很多理由,甚至连他的名号东坡,都会觉得比那些少陵”“半山”“山谷要亲切。在宋代,种田是文人所(     )的,而苏轼却在黄州的东坡乐此不疲,并获得了东坡的雅号。还有人说,他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意境,到了赤壁,便想起那一夜的     ,到了海南,便想起那一晚的天容海色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以至   一发不可收       不齿   清风明月
B.以至   一发不可收拾   不齿   天朗气清
C.以致   一发不可收       不耻   清风明月
D.以致   一发不可收拾   不耻   天朗气清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他诗人在这些方面,苏东坡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B.在其他诗人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C.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D.苏东坡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他在密州做知州时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
B.选文中的“少陵”是指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有“诗圣”之称,他在成都时写了《客至》诗,又在流寓夔州时写了《登高》诗。
C.选文中的“半山”是指王安石,号半山,也称临川先生,代表作有《桂枝香·金陵怀古》和“临川四梦”等。
D.选文中的“山谷”是指黄庭坚,作有《登快阁》一诗,该诗开篇自称了却官事的痴儿,有些许自嘲、兀傲之气。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

材料二:

图表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轨道交通出行比例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公里)私家车出行比例上下班高峰期交通状况
北京6681777423%63138.7%重度拥堵
上海6641705625%68336%重度拥堵
首尔6051508769%109820.9%轻度拥堵
东京6271452562%270514.7%轻度拥堵

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

材料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

材料四: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但过犹不及,过度的人口资源聚集,带来宜居度和各种边际效用下降,问题由此而生。

21世纪的北京,繁华前所未有,却受到大城市病的困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把脉问诊、开方抓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为治理北京大城市病望闻问切、全面谋划,推动破解大城市病的中国探索。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北京正面临一次历史性抉择,从摊大饼转向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也是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

(摘编自《破解大城市病的中国探索》)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北京、上海相比,首尔、东京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偏低,而使用轨道交通比例明显较高,这可能是其交通拥堵程度相对较低的结果。
B.首尔、东京中心城区面积与北京、上海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优势明显,较强的公共交通运力使得很少有人选择私家车出行。
C.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我们可以用首尔、孟买这两个城市与东京进行比较,就能证明这一点。
D.北京、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一些,表明北京、上海人口分布不够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低。
B.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小城镇。
C.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虽然没有损害城市的独特性,但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
D.如果不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就一定能根治“城市病”,使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有机体。
6.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下列措施不能有效应对“大城市病”的一项是(     
A.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污染。
B.政策引导促进人口均衡分布,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加强交通网络体系建设。
C.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人城和谐,努力提高人口收入,将经济总量的增加放在首位。
D.制定相关规划,实施相应举措,使产业而已更加合理,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构建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
2022-05-26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蔽障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唲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不能知此事。

(屈原《楚辞·卜居》)

《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体忠贞之性而嫉妒,念谗佞之臣承君顺非而蒙富贵,己执忠正而身放弃,心迷意惑,不知所为,乃往至太卜之家,稽问神明,决之蓍鬼。上已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故曰卜居也。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卜居序》,有删节)

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故曰: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又曰: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善哉!屈子之言,圣人之徒欤!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卜筮》,有删节)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正言不讳以身乎             危:使危险
B.詹尹乃释策而             谢:辞别
C.龟策不能知此事             诚:实在
D.屈原体忠贞之性而嫉妒       见:被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竭智尽忠而蔽障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愿先生决之             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将从俗富贵偷生乎       斯亦伐根求木茂
D.圣人之徒欤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
B.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
C.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
D.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
10.下列句子全都体现了屈原所追求的高尚境界的一组是(     
①诛锄草茅以力耕②游大人以成名③廉洁正直以自清④如脂如韦以洁楹⑤与骐骥亢轭⑥与黄鹄比翼
A.①⑤⑥B.③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⑥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卜居》是《楚辞》中的经典。文章以屈原问卜开篇,以郑詹尹“释策而谢”的答语收结,中间以连珠式的问句贯穿,文思流畅,气势充沛。
B.《卜居》中的屈原形象,经历了长久的流放,内心烦乱,和《离骚》中“虽九死其 未悔”的形象已完全相同。
C.“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里喻指当时的楚国不辨贤庸,人才闲置不用,庸人却身居高位。从中可见屈原对社会现状的悲愤与不满。
D.古代诗文中,出现了一些与屈原对话的人物,比如《史记·屈原列传》中的渔父和《楚辞·卜居》中的太卜,他们都从侧面不同程度地衬托了屈原的坚贞与高洁。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2)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
13.屈原借占卜以寻求人生方向,王逸和顾炎武对这一行为有什么不同评价,请简要说明?
2022-05-26更新 | 3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14.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②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
(1)对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许诗的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 悲。
B.许诗三四句与上文有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远去,诗人没有离开谢亭,一觉酒醒,已是薄暮时分,更觉黯然孤独。
C.贾诗一二两句既有时间的变换,又有地点的转移,巧妙的呈现宦游之人的漂泊不定。
D.贾诗用暮春时节的典型意象“柳絮”和“梅花”来写离情别恨,给人一种人生飘忽、聚散难测的感觉。
(2)赏析《谢亭送别》一诗“红叶青山水急流”中的“急”字。
(3)两首诗都写江边送友,你觉得哪首诗的结尾更胜一筹?请结合全诗探究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容易(0.94)
名校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4)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5)不同的时代,对读书人都有更高的期许。《论语》中曾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宏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
2022-05-26更新 | 2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