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高三第六次适应性检测(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天津 高三 模拟预测 2022-06-15 50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名著阅读、作文主题、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年初,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登上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该节目不仅令亿万观众______________,更重要的是把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在台上“舞”活了。它用5GAR技术展示虚拟场景,力求将盛唐的风采和少女的灵动搬上舞台,再现盛唐时期的大国气象和以“唐三彩”为代表符号的唐韵之美,从而为大众展示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       

曾几何时,传统文化传播______________,如此突然______________、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令人振奋和欣慰。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亦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以更理想的荧幕呈现实现了“1+1>2”的综合效应。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______________、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力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锻造现代文艺的精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喜闻乐见       式微       否极泰来       简明扼要
B.耳目一新       衰败       否极泰来       简明扼要
C.耳目一新       式微       峰回路转       言简意赅
D.喜闻乐见       衰败       峰回路转       言简意赅
2.在选文括号内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舞蹈表现了赴宴宫女灵动机巧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
B.舞蹈不仅表现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
C.不仅舞蹈表现了赴宴宫女灵动机巧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的效果。
D.舞蹈不仅表现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的效果。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这副对联写的是北宋散文家苏洵、苏轼和苏辙。
B.《茶馆》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表现自清末到民国近50年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它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戏剧代表作。
C.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代表作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D.编年体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编写体制,按时间顺序记述史实。例如《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具体来说,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取材于《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材料二:

“双碳”目标对人类改善生存环境及实现绿色低碳生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可以加快解决气候变暖问题。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海平面上升、病虫害增加及土地干旱等问题。极端气候事件及其连带产生的一系列诸如生物濒危等现象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威胁。为此联合国环境暑提出“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限制在1.5℃目标,需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碳中和”。另一方面“双碳”目标的实现可有效促进全球经济绿色复苏。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展示了推进气候治理的决心,必将为推进社会经济全方位绿色低碳发展、为全球经济绿色复苏作出巨大贡献。

(取材于《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现状、挑战及对策》)

材料三:

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亿万年来都是通过自然光合作用而来。此前,多国科学家积极探索人工合成淀粉,但一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研究团队进行联合攻关,历时六年终于取得突破。他们创制了一条利用二氧化碳和电能合成淀粉的人工路线——ASAP路线,在实验室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全合成。专家认为,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设计人工生物系统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将是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该科研团队重要成员蔡韬解释,按照目前技术参数推算,在能量供给充足的条件下,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5亩土地玉米种植的淀粉产量。这一人工途径的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向设计自然、超越自然目标的实现迈进一大步,为创建新功能的生物系统提供新的科学基础,也将为未来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开辟崭新道路,使未来淀粉的工业化生物制造成为可能。同时,最新研究成果实现在无细胞系统中用二氧化碳和电解产生的氢气合成淀粉的化学—生物法联合的人工淀粉合成途径(ASAP),为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技术路线提供一种了新思路。

(取材于《化碳为食?中国科学家突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

材料四:

2021-2060年不同发电方式规划的发电量

(取材于《基于多目标模型的中国低成本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某一个最大值之后,开始逐步降低的过程。
B.“碳中和”是指通过环保形式,抵消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它的“零排放”。
C.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可以应对气候变化,彻底解决气候变暖问题。
D.我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将为推进我国绿色低碳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5.下列与“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前,多国科学家积极探索人工合成淀粉,但一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B.研究团队通过光合作用,创造性地在实验室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全合成。
C.人工合成淀粉技术是影响世界的颠覆性技术,主要是因为它不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
D.人工淀粉合成途径(ASAP),为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技术路线提供了新思路。
6.下面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背景是气候变化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
B.“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的成果目前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距离。
C.在我国“双碳”的发展目标下,电力系统的转型十分明显,燃煤发电得到削减。
D.核电、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在规划期内发展较快,这三种发电技术将弥补电力缺口。
2022-06-02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高三第六次适应性检测(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材料二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张溥《宋史论》节选)

材料三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


【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以辩博其说       济:维护B.大抵皆此书       祖:祖传
C.复相,岁余罢       洎:及,到D.生伟人       间:偶尔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社稷托/舆薪不见
B.自信见/君亦无
C.安石为翰林学士有余/于其身,耻师焉
D.蒙天下之诟/有牵牛过堂下者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人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人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人之人/嚣然丧其生之心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人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指父母的丧事,“母忧”是指母亲去世,也可称为“内艰”,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官员要回乡为父母守孝。
B.“熙宁”,宋神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按旧制一帝一号。
C.“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D.“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尊敬,如“王介甫”。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年少时喜欢读书,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写得精妙无比,让人叹服。他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立志变革,矢志不移。他对变革充满激情,在万言书中,力主通过效法先王之政来疗救顽疾,熙宁执政多源于此。
C.王安石谈吐不俗,颇有见解。他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所谓“大儒”,大都是才能平庸之人。
D.材料一中,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材料二中,有论述文的特点,也有对史实的叙述。如韩琦曾委婉地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2)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13.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请分别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14.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②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
(1)对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许诗的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 悲。
B.许诗三四句与上文有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远去,诗人没有离开谢亭,一觉酒醒,已是薄暮时分,更觉黯然孤独。
C.贾诗一二两句既有时间的变换,又有地点的转移,巧妙的呈现宦游之人的漂泊不定。
D.贾诗用暮春时节的典型意象“柳絮”和“梅花”来写离情别恨,给人一种人生飘忽、聚散难测的感觉。
(2)赏析《谢亭送别》一诗“红叶青山水急流”中的“急”字。
(3)两首诗都写江边送友,你觉得哪首诗的结尾更胜一筹?请结合全诗探究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有类似的话是“________”。
(2)刘禹锡在《陋室铭》写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劝学》中却说: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勾画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后,发出了“______”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