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期中 2022-06-19 5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书法的基本法则是“立象以尽意”。尽的是什么“意”呢?是“圣人之意”,是天人合一的“天地宇宙之心”,是书法最高层次的“道”。“中庸”思想是“圣人之意”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是指导书法的重要理论原则。中庸哲学重视阴阳对立、变化和统一,贵和尚中,相济相成,和而不同。这种思想在书法理论里体现为形与神、力与韵、正与奇、藏与露、巧与拙等辩证关系。这些关系得到协调、统一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中和”境界。

“中和”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体标准和书体关系。《书谱》云:“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每一种书体都确立了一种自洽得宜的根本规范和评判基准,而各种书体又组合成了一个互补互彰、浑然天成的圆融系统。因此,独立性与互济性是理解每种字体以及各种字体之间关系的必选维度。

“中和”思想还可以让我们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继承与创新。“中”是对立因素或者对立面之间的正确点、最佳点。“中”因时而变,要“时中”,就是在发展变化着的时代、环境和各种关系中去研究并把握住彼时彼地的“中”,必须懂得“通权达变”。我们之所以会迷恋书法,是因为感受到了它的“中和”之美;但是面对多变的具体作品容易茫然无措、不得要领,这是因为不懂得“时中”之意。

“中和”思想,能够让我们大家创作的书法作品更加丰富而和谐,使我们书法的理论与创作相互促进,更加和谐。书法家要有“道”的自我期许,要积极地读书阅世,这样就有可能达到艺术的“中和”境界。

(摘编自何学森《中国书法的“中和”之道》)

材料二: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美育历史,有着非常丰厚的美育传统。“中和”之美则是中国古代美育历史之统领性概念,渗透于五千年的美育传统之中。“中和”之美客观上包含着阴阳相生的观念,一阴一阳,交互作用,相依相合,生成生命,同时也生成美之力量。清代笪重光在《画签》中说:“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林间阴影,无处营心。空本唯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指出了绘画艺术的动与静、空与实、真与神的阴阳对应关系,水之静时即动时,在静水之中描绘出暗波汹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通过“实景”暗喻了无画处的妙境。这种虚实、动静、有无相生的审美观念在中国艺术的各个层面都有展现,如川剧《秋江》以老艄公的一支桨的挥动象征性地展示出渡船在波涛中的选荡起伏,真正做到了“真境逼而神境生”。王国维有言:“‘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这一“闹”字,于无声处写出有声,在视觉处写出听觉,是一种“通感”,“神境”即由此而生。这里的动与静、空与实、真与神的关系,就是一种阴阳相生的关系,是生命力与神韵美的呈现。

中国古代艺术讲求韵律结构的抑扬顿挫和情感表现,使艺术品整体涌动着一呼一吸的生命节奏,也是阴阳相生之艺术的体现。例如,杜甫的《春望》,诗中有感情的起伏节奏,以国破城陷,草木凄凄,烽火连天,家人遥隔的背景,和面对感时的花与恨别的鸟之情景,衬托了诗人情感的起伏节奏。在语言上,则以“国破”与“城春”、“感时”与“恨别”、“烽火”与“家书”等的工稳对仗,和“深”、“心”、“金”与“簪”等的韵律安排,洋溢着一呼一吸的生命力。这节奏,其实也是一阴一阳之道的生命律动。阴阳相生,成为中国古典艺术之境界与神韵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其神妙之所在。

审美与艺术的统一,是中国特有文化传统。中国美学与美育有着特殊的发展历史,西方的美学与美育基本上以理论形态出现,但中国的美学与美育却基本融解于艺术发展与艺术理论之中,是一种审美与艺术统一的道路。宗白华曾指出,“在西方,美学是大哲学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属于哲学史的内容。……在中国,美学思想却更是总结了艺术实践,回过来又影响艺术的发展。”历史证明,中国有着举世公认的优秀传统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更是绝无仅有。中国书法以其特有的龙飞凤舞、强劲有力的艺术风貌,深蕴着特殊的感人艺术魅力,为世人所惊叹,以至近来不断有外国艺术家从王羲之和米芾等大书法家的书法中获得艺术震撼与启发。中国传统艺术均有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和”之美的特色与韵味。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艺术的重视还表现在,强调传统文人的培养必须通过艺术的途径。在中国,“诗书琴画”是传统文人必备的基本素养,这是中国古代的美育,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的重要途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批判地继承这笔宝贵的遗产,是我们的历史重任。对于中国古代迥异于西方的“中和”之美、审美与艺术统一的基本特征等,我们需要有很好的研究总结与继承发扬,以便在继承与重铸中华美学与美育精神上做出新的探索和努力。

(摘编自曾繁仁《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中华美学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理论里“形与神、力与韵”等辩证关系是中庸哲学的“阴阳对立”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旦得到协调和统一,就会达到“中和”境界。
B.书法具有的“中和”之美,会因时而变,所以要想得其要领,感受书法的这种美感,需在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并把握其变化,否则就容易茫然无措。
C.包含阴阳相生观念的“中和”之美在五千年的美育传统中,作为统领性概念在中国艺术的各个层面都有展现,也使艺术具有了“神境”。
D.杜甫《春望》中表现出的情感节奏,是一种阴阳互补、交混融合、产生生命律动的情状,也是本诗艺术之境界与神韵产生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形成了一个互补互彰、浑然天成的圆融系统,我们只有从独立性与互济性两个维度才能理解其“中和”境界。
B.外国艺术家从中国古代书法家书法中受到艺术震撼,是由于他们不仅从中感受到了强劲有力的艺术风貌,而且感受到了“中和”之美。
C.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传承美育传统,重铸中华美学与美育精神,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需要让他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D.材料一强调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材料二强调美育传统和美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但都围绕“中和”之美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     
A.山东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民风淳厚中透着空灵,使山东民间美术形成了厚重内有灵秀、淳朴里有典雅、美观中有器用的特征。
B.紫禁城的外朝前三殿,太和殿在前,为阳中之阳(太阳),保和殿在后,谓阳中之阴(少阳),中和殿居中,谓中阳(阳明)。
C.“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中“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让人仿佛听见离人的叹息。
D.古典舞《蝶》的演出中,演员富有张力的动作刚健挺拔,并兼有女性的阴柔之美,表现了蝴蝶的坚毅刚强和对于自然的美好向往。
4.请结合材料二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说明作者是如何增强阐明观点的力度的。
5.教育部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各学校积极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如果你是“中国传统美学”校本课程的设计者,这两则材料对你的设计有何启示?
2022-06-1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馆》第一幕

两家人为争一只鸽子发生纷争,约请了打手准备大打出手,但因有人出面调停,所以来到茶馆里吃讲茶讲和。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与松二爷的谈话。

二德子   (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   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   (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   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   (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   (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你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   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   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

(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   (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   (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常四爷   (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   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   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   (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   (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王利发   (向宋恩子、吴祥子那边稍一歪头,低声地)说话请留点神!(大声地)

李三,再给这儿沏一碗来!(拾起地上的碎瓷片)

纤手刘麻子领着康六进来。刘麻子先向松二爷、常四爷打招呼。

刘麻子   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你说干脆的!我忙,没工夫专伺候你!

康六   刘爷!十五岁的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吗?这是我的亲女儿!我能够……

刘麻子   有女儿,你可养活不起,这怪谁呢?

康六   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顿粥,我要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

刘麻子   那是你们乡下的事,我管不着。我受你之托,教你不吃亏,又教你女儿有个吃饱饭的地方,这还不好吗?

康六   到底给谁呢?

刘麻子     我一说,你必定从心眼里乐意!一位在宫里当差的!

康六        宫里当差的谁要个乡下丫头呢?

刘麻子     那不是你女儿的命好吗?

康六       谁呢?

刘麻子   庞总管!你也听说过庞总管吧?伺候着太后,红的不得了,连家里打醋的

瓶子都是玛瑙的!

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

王利发   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

秦仲义   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

王利发   唉,一边作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

秦仲义   我不喝!也不坐着!

王利发     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

秦仲义   也好吧!(坐)可是,用不着奉承我!

王利发   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

秦仲义   不怎么太好!

王利发   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秦仲义   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   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

秦仲义   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   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秦仲义   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你等着瞧吧!

王利发   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王利发   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

秦仲义   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赖,不长房钱!

王利发   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

秦仲义   用不着,我愿意溜达溜达!

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

小牛儿搀着庞太监走进来。小牛儿提着水烟袋。

庞太监   哟!秦二爷!

秦仲义     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   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   我早就知道!

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庞太监   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秦仲义   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庞太监   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作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秦仲义   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

庞太监   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秦仲义   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

庞太监   (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斗嘴皮子,年头真是改了!

(问王利发)刘麻子在这儿哪?

王利发     总管,您里边歇着吧!

众茶客静默一阵之后,开始议论纷纷。

茶客甲   谭嗣同是谁?

茶客乙   好像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

茶客丙   这两三个月了,有些作官的,念书的,乱折腾乱闹,咱们怎能知道他们捣的什么鬼呀!

茶客丁   得!不管怎么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姓谭的,还有那个康有为,不是说叫旗兵不关钱粮,去自谋生计吗?心眼多毒!

茶客丙   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咱们也不好过!

茶客丁   那总比没有强啊!好死不如赖活着,叫我去自己谋生,非死不可!

王利发   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大家安静下来,都又各谈各的事。

茶客甲   (正与茶客乙下象棋)将!你完啦!

——幕落

(有删改)

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裕泰大茶馆里形形色色人物的各种活动,逼真地勾勒出了晚清时期社会动荡的图景。
B.康六卖女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凋敝的状况,老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
C.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在王利发面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讲实业救国时自命不凡,但面对庞太监时却退缩懦弱。
D.结尾处众茶客们的谈话与表现,可以反映出这些小市民只在乎个人得失,苟活于世,对国事却漠不关心。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的小事件组成,并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这与课本上《雷雨》节选部分的写法大体相同。
B.王利发向常四爷低声介绍马五爷是信洋教、说洋话、吃洋饭的,连官面上都不惹他,侧面写出了当时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猖獗
C.作者用舞台说明中“搀着”这一细节刻画出庞太监的老态,用精彩的台词栩栩如生地再现出其封建余孽的形象。
D.文末“茶客甲”的“将!你完啦!”这句话一语双关,意味深长,暗示着晚清政府已走向末路,这个时代即将终结。
8.对于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有人评价他“精明而心眼不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老舍先生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的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中各色人物之间的冲突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矛盾?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鳏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虚心纳谏。当听到项羽要攻打他时,他能虚心向张良请教,并且采封纳张良的建议。
B.刘邦能言善辩。面对危情,他能快速将错误推到别人头上,又能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
C.张良为人精明。他洞悉人心,在权衡利弊后献计刘邦,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秦之咸阳。
D.张良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
14.(乙)文中,张良为刘邦击破秦晓下军提出了哪些建议?请概括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怀古(其四)

王安石

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

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

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


【注】①堞:也叫女墙,城上如齿状的矮墙。②白玉缸:白玉制成的酒杯。
15.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词人凭栏远眺,一片明净肃杀的秋色映入眼帘,让这篇登高怀古之作顿显不凡气势。
B.“彩舟”“星河”色彩鲜明;“云淡”“鹭起”,虚实相生。这两句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诗人和读者的观察视野。
C.“千古凭高”二句写出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吸取历史的教训。
D.“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写出了六朝的风云变幻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寄寓作者兴叹。
16.《桂枝香·金陵怀古》与《金陵怀古(其四)》同为王安石所作,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022-06-19更新 | 3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