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期中 2022-07-25 11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B.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可以从“情”字入手理解把握小说主旨。
C.材料三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充满叙述与抒情的交融。
D.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虽可理解为“言情小说”,但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并不符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B.《红楼梦》中“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C.《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D.《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和人一样,有情有理。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馆》第一幕

两家人为争一只鸽子发生纷争,约请了打手准备大打出手,但因有人出面调停,所以来到茶馆里吃讲茶讲和。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与松二爷的谈话。

二德子   (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   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   (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   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   (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   (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你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   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   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

(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   (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   (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常四爷   (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   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   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   (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   (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王利发   (向宋恩子、吴祥子那边稍一歪头,低声地)说话请留点神!(大声地)

李三,再给这儿沏一碗来!(拾起地上的碎瓷片)

纤手刘麻子领着康六进来。刘麻子先向松二爷、常四爷打招呼。

刘麻子   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你说干脆的!我忙,没工夫专伺候你!

康六   刘爷!十五岁的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吗?这是我的亲女儿!我能够……

刘麻子   有女儿,你可养活不起,这怪谁呢?

康六   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顿粥,我要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

刘麻子   那是你们乡下的事,我管不着。我受你之托,教你不吃亏,又教你女儿有个吃饱饭的地方,这还不好吗?

康六   到底给谁呢?

刘麻子     我一说,你必定从心眼里乐意!一位在宫里当差的!

康六        宫里当差的谁要个乡下丫头呢?

刘麻子     那不是你女儿的命好吗?

康六       谁呢?

刘麻子   庞总管!你也听说过庞总管吧?伺候着太后,红的不得了,连家里打醋的

瓶子都是玛瑙的!

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

王利发   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

秦仲义   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

王利发   唉,一边作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

秦仲义   我不喝!也不坐着!

王利发     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

秦仲义   也好吧!(坐)可是,用不着奉承我!

王利发   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

秦仲义   不怎么太好!

王利发   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秦仲义   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   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

秦仲义   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   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秦仲义   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你等着瞧吧!

王利发   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王利发   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

秦仲义   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赖,不长房钱!

王利发   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

秦仲义   用不着,我愿意溜达溜达!

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

小牛儿搀着庞太监走进来。小牛儿提着水烟袋。

庞太监   哟!秦二爷!

秦仲义     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   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   我早就知道!

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庞太监   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秦仲义   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庞太监   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作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秦仲义   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

庞太监   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秦仲义   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

庞太监   (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斗嘴皮子,年头真是改了!

(问王利发)刘麻子在这儿哪?

王利发     总管,您里边歇着吧!

众茶客静默一阵之后,开始议论纷纷。

茶客甲   谭嗣同是谁?

茶客乙   好像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

茶客丙   这两三个月了,有些作官的,念书的,乱折腾乱闹,咱们怎能知道他们捣的什么鬼呀!

茶客丁   得!不管怎么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姓谭的,还有那个康有为,不是说叫旗兵不关钱粮,去自谋生计吗?心眼多毒!

茶客丙   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咱们也不好过!

茶客丁   那总比没有强啊!好死不如赖活着,叫我去自己谋生,非死不可!

王利发   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大家安静下来,都又各谈各的事。

茶客甲   (正与茶客乙下象棋)将!你完啦!

——幕落

(有删改)

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裕泰大茶馆里形形色色人物的各种活动,逼真地勾勒出了晚清时期社会动荡的图景。
B.康六卖女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凋敝的状况,老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
C.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在王利发面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讲实业救国时自命不凡,但面对庞太监时却退缩懦弱。
D.结尾处众茶客们的谈话与表现,可以反映出这些小市民只在乎个人得失,苟活于世,对国事却漠不关心。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的小事件组成,并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这与课本上《雷雨》节选部分的写法大体相同。
B.王利发向常四爷低声介绍马五爷是信洋教、说洋话、吃洋饭的,连官面上都不惹他,侧面写出了当时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猖獗
C.作者用舞台说明中“搀着”这一细节刻画出庞太监的老态,用精彩的台词栩栩如生地再现出其封建余孽的形象。
D.文末“茶客甲”的“将!你完啦!”这句话一语双关,意味深长,暗示着晚清政府已走向末路,这个时代即将终结。
8.对于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有人评价他“精明而心眼不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老舍先生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的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中各色人物之间的冲突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矛盾?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王问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B.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C.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D.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以表示虔诚。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三秦,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给秦三个投降的将领,合称“三秦”。
D.檄,中国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名称之一。常见的还有“表”“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便去追赶他,汉王大怒,误以为萧何逃跑了,萧何回来后向汉王解释了原因,汉王认为萧何纯粹是在骗人,并责罚了萧何。
B.萧何认为汉王想争夺天下,就必须留下韩信,并劝说汉王重用韩信,并且说如果汉王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
C.汉王在萧何的劝说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又为韩信举行了授职的仪式,然后向韩信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在听了韩信的看法后,汉王十分高兴,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D.韩信认为汉王终将夺取天下,因为汉王在入关以后,没有伤害任何东西,还废除了秦朝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受到了秦地百姓的欢迎。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4.在韩信眼中,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渚宫乱后作

郑谷

乡人来话乱离情,泪滴残阳问楚荆。

白社已应无故老,清江依旧绕空城。

高秋军旅齐山树,昔日渔家是野营。

牢落故居灰烬后,黄花紫蔓上墙生。


【注】①白社:在今湖北省荆门市南,诗人年轻时曾居于此。②牢落:稀疏零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既呼应标题又总领全诗,一“来”一“问”,交代了写作缘由,奠定了沉郁忧伤的情感基调。
B.颔联紧承乱后楚荆境况之问,写诗人未及乡人回答就早已有所预料,借江水依旧衬托人事无常。
C.颈联两句笔锋一转,先写驻守军队齐如山树,再写当地渔家戒备森严,意在表现他们的杀敌斗志。
D.本诗结构清晰完整,乡人所述内容由家乡周围状况渐说至诗人故居,场景转换有序,情感愈浓。
16.有诗家评论这首诗“家国之痛弥合无间”,请结合诗句,谈谈该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