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
广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6-24 18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们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以快乐为艺术心理的基调,他认为,只有喜悦、快乐的情感才是艺术创作的正当的动力,也是艺术欣赏的最好的效果。但大多数诗论家、文学家与此相反,他们强调的是情感的另一端,认为愤怒和悲哀才是艺术创作的更常见、更正当也更能发生审美效应的心理动力。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举出一系列传世的作品,都是出于悲愤之情,并因此而生发出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命题——发愤著书说。

白居易《序洛诗》云:“愤忧怨伤之作,通计古今,什八九焉。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矣。”陆游也在《澹斋居士诗序》中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总之,在古代很多的诗人和诗论家看来,杰出的、伟大的诗作都是由于发愤而创作的,没有悲愤,就没有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好诗。怨愤是优秀的诗歌、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心理动力。

那么,为什么悲愤之情更有可能催生出最好的文艺作品呢?从心理的一般规律来说,喜悦之情使人放松,甚至使人陷于慵堕;愤怒之情使人紧张,使人生发有所行动的强烈欲求和实现欲望的意志。一个处身逆境的人、遭遇不公正对待的人,可能产生比之平时更强大得多的力量,向环境宣战,向命运抗争。而文学艺术创作,是艰苦的精神劳动,想要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努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半途而废。人受了冤屈,遭遇不幸,脚被砍掉,眼睛瞎了,他却要与命运较量、搏斗,作出一番大事业。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受到宫刑,遭此奇耻大辱,“肠一日而九回”,但他决心“隐忍苟活”,终于以一人之力,写成“史家之绝唱”的五十余万言的《史记》。支持他写作的,就是悲愤的情感所激发的毅力。

另外,以悲愤之情为动力最能产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还因为文学艺术感人的力量,最主要的是它反映社会历史的深刻程度,是它表现人性的深刻程度。一个人如果未曾经历磨难、挫折,不容易对社会人生有深切的体会,很难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往往肤浅,打动人的力量和给人的启示也往往较弱。鲁迅曾说,他主要是为了所憎恨的人而写作,不是为了所爱的人而写作。他说,自己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鲁迅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都是大悲愤的产品。

也有论者对发愤抒情的文艺家加以指责,屈原以下,所有发出对邪曲不公的抗议、对污浊政治的愤慨的作品,都遭到过正统思想维护者的非议、贬斥。班固《离骚序》说:“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狂狷之士。”唐人裴度《寄李翱书》说:“骚人之文,发愤之文,雅多自贤,颇有狂态。”他们要求文艺家明哲保身,温良恭俭让,把自己的怨愤埋藏在深心里,不表露出来,这不但违背历史进程的需要,违背大多数民众的需要,也背离了艺术创造的规律。发愤著书说,正是对那些指责的反驳,是为这类作品所作的辩护和肯定。

——摘自王先霈《发愤著书说的形成及其根据》

材料二:

艺术家的怨愤感情是怎样产生的?司马迁已经认识到黑暗现实是促使作者产生愤恨情绪的根本原因,这个可贵的见解以其所具有的朴素唯物论思想,构成了“发愤著书”说的坚实基础。

艺术家由当时黑暗现实激发起来的义愤愈强烈,对黑暗现实的认识愈深刻,表现在作品中的倾向性也就愈鲜明。然而,这并不是说,为了让作品的倾向明朗化,作者可以把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公开宣讲出来。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只会适得其反。而就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而言,这种做法不仅是极不现实的,也是决不可能的。司马迁曾引用孔子写作《春秋》时说过的话:“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这就是有名的“寓褒贬于行事”的“春秋笔法”,即作者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物事件的评价,不要明明白白地说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具体描写表现出来,这样才能产生“深切著明”的效果,达到褒美贬恶的目的。如,书中写张仪有一次因游说而遭到一顿毒打,回家之后,妻子奚落他,“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 ’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无行文人的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

——摘自吴金涛《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艺术心理学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什么才是艺术创作的正当动力,孔子与许多诗论家、文学家意见相左,但都强调情感对于艺术创作的作用。
B.杰出的、伟大的诗作源于作者的悲愤,白居易和陆游的言论佐证了这一受到古代许多诗人和诗论家认同的观点。
C.逆境与不公能使人产生强大力量,司马迁因遭宫刑而生出巨大悲愤,激发了毅力,最终以一己之力写成《史记》。
D.班固和裴度持维护正统思想立场,两人均对屈原及其他骚人之作颇多指责,要求文艺家不要在作品中表露怨愤。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诗论家、文学家认为愤怒和悲哀才是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力,否定了喜悦和快乐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B.磨难和挫折有助于作家对社会人生产生更深切的体会,所以要写出思想内容深刻之作,最好主动去经历磨难和挫折。
C.艺术家由黑暗现实激发起来的义愤越强烈,则作品倾向性越鲜明,如果艺术家没有义愤,作品就没有鲜明的倾向性。
D.春秋笔法强调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作者的褒贬,鲁迅的《祝福》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这一手法。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发愤著书”观点的一项是(     
A.予历览古今歌诗,观其所自,多因谗冤谴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
B.诗人如不失去平常理智并陷入迷狂,是不易写出好诗的,他的作品也将一直徘徊在诗歌门外,难有成就。
C.李煜在国破被俘后,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等名句。
D.俗话说“江郎才尽”,南朝诗人江淹晚年诗作平庸,是因为官做大了,生活优裕了,其意志也便衰退。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发愤著书”说认为,悲愤之情更有可能催生出最好的文艺作品。杜甫半生潦倒,却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石壕吏》等大量优秀作品。请结合材料内容,探究杜甫诗歌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树医

聂鑫森

卫根生快六十岁了。

满脸皱纹,一头白发,背也有些驼了,左看右看,都像一棵步入老年的树。

曲曲巷的男女老少,当面叫他“卫爷”,背地里却称他为“树医”。

潭州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可名正言顺称为古城的,其一是有史籍可作查考;其二是地面上有许多历朝历代遗留的古迹可为印证;其三是古树多。何谓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三百年树龄以上的为一级古树,其余的为二级古树。潭州城中,一级古树有五百余棵,二级古树则两千有余,多是松、柏、槐、银杏、樟树。

古迹和古树,都由潭州博物馆管辖、护卫和修缮。故博物馆专设了一个科室:古树科。卫根生是该科的头,和几个同事一起,要干的活无非是巡查古树的生存状况,严禁任何损伤古树的行为,对衰老多病的古树进行医治和护理。“古树科”其实就是“树医科”,卫根生喜欢这个名字。他常说:“长年累月和古树打交道,不知不觉自己也衰老了。”

年代久远的树,主干往往会中空,像被开膛破肚,主枝容易死亡,使得树体倾斜;又因树体衰老,枝条也会无力下垂,于是整棵树需要外力支撑,或以钢管编扎出撑持的棚架,或以扁钢箍紧干裂的树干。有些树干的伤口,因衰老、虫害、冰冻、雷击造成,需要人工治疗,在伤口旁钻眼注入激素,用生物胶重植树皮,还要改良土壤、施用不同的肥料,配备恢复健康的“营养餐”。卫根生是真正的行家里手,当树医当得有滋有味,但在博物馆,没人肯正眼看一看他,评先进科室和先进个人,总是榜上无名。卫根生无所谓,他说,古树是古城的老者,面对它们如同面对自己的长辈,难道侍奉长辈还要评功授奖吗?

屹立在公共环境的古树,他悉心照料;私家庭院里的古树,只要主人邀请,他也常去探看,而且一见钟情,相谈甚欢。

曲曲巷的魏家,卫根生就去过好几回。

魏家院子正中央,有一棵两人方可合抱的虬龙柏,三百多年了。树身有些歪斜,叶子稀稀拉拉的,根如龙爪,树身的下半截中空,在一个弯曲处破出一个大洞,坦然而见天光,树皮也破裂了,如披一件烂衣褂。

当家的叫魏遵规,比卫根生小两三岁,是个老中医。他告诉卫根生,院子和柏树都是祖上传下来的,院子不知翻修了多少次,但柏树依旧岿然不动。

五年前他们第一次会面,是因虬龙柏在雷雨夜,被劈去上部分左边的一个粗壮的侧枝,断面上还留着乌黑的烙痕。

“卫爷,这棵树会死吗?。”

“死不了。我用药剂把伤口处理一下,你放心。”

“古人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魏先生触景生情,好像有心事?。”

“我那儿子说这棵树长得难看,要死不活的样子,不如连根刨了。”

“你不同意?”

“当然。看见树,就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我爹在树下教我背汤头歌诀,教我识别药草,心里满满的是怀念。

“儿子是做什么的?。”

“电脑程序员。新潮角色!心不定,总想往外跑。”

“你要让他喜欢这棵古柏,它是这个庭院的魂。杜甫《古柏行》称:‘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典的美丽,哪里去寻?”

“是啊,是啊。”

后来,卫根生又去过几次魏家院子,喝喝茶,聊聊天,很快活。

一眨眼,又是一年春风来。

魏遵规忽然打电话来,请卫根生去一趟。因为魏家要大规模翻修庭院,准备为儿子小魏办喜事。小魏坚决要求把虬龙柏刨掉,再放置一些健身器材,魏遵规坚决不退让,以死相拼,父子闹得如同仇人。

卫根生也知道,那棵虬龙柏寿限也快到了,上半截虽还有些半黄半绿的树叶,不过是苟延残喘。但若砍去了,魏遵规就会悲情难过,会弄出大病来。哎!

卫根生很快来到魏家。

久雨初晴,满院是金箔似的阳光。

魏遵规父子和卫根生,坐在柏树旁的石凳边。

小魏说:“卫伯伯,这柏树活不长了,留它做什么?难看。”

“小崽子,你咒它死,不如说是在咒我死!”魏遵规气鼓鼓地说。

卫根生微微一笑,说:“是啊,树是老朽了,还能活多久?谁也不知道。但这院子最贵重的不是你们要新建的房屋,却是这棵有着三百多年树龄的虬龙柏。”

小魏睁大了一双眼睛,想再说什么,忍着没开口。

“现在老城改造闹得风风火火,有些老巷子已经拆了。”

魏遵规说:“曲曲巷不可能拆!”

“我也希望它不拆,假如要拆呢?我是说‘假如’!”

魏遵规叹了口气,低下头来。

小魏眼睛一亮,问:“卫伯伯,这棵虬龙柏,假如拆院子的话,该给树一个什么价码?”

卫根生说:“以我过去评估的经验而论,虬龙柏应该在三十万上下。小魏,你舍得吗?”

“……树,可以不挖。不过,得让它活得久一些啊,别没等到拆迁它就死了。”

“我是树医,这点手段我还是有的。搭个棚架支撑树身,人工植树皮,还要在柏树根的空隙处再栽一棵小柏树苗,让绳子牵引它的枝叶在中空的树里顺着往上长,就像儿子长在父亲的怀抱里,直到它从那个洞开的地方出头露面,张开一片浓荫。”

魏遵规一拍大腿,说:“儿子,这叫孝——顺!”

小魏顿时满脸发热,说:“爹,你高兴……就好。”

……

小魏结婚了,生孩子了。

小柏树扎牢了根,枝叶顺着树的空心往上长,生机勃勃,从从容容。

魏遵规隔三岔五打电话给卫根生,说:“卫爷给树看病,把我的心病也治好了。”

只有小魏常在网上探看古城改造的信息,自言自语:“这曲曲巷什么时候拆迁?”

谁知道呢?

(选自《湖南文学》2021年第1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卫根生在单位被人瞧不起,总是榜上无名也无所谓,这表现出他因始终得不到别人正式认可而孤芳自赏的心态。
B.小说用天气变化呈现人物对话背景,“久雨初晴”暗示着情节的切换及事件的转机,预示着父子关系的缓和。
C.小说中小魏“眼睛一亮”是因为父亲的“叹气”“低头”让他深受触动,从而对“古树”的去留产生了新的想法。
D.小说将医树和医心巧妙结合,独具匠心地用医心统摄全篇,展现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引人深思。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门见山,在小说开头直接对主人公卫根生进行肖像描写,巧妙地将主人公的形象和古树联系起来,颇有深意。
B.小说中卫根生视古树如自己长辈,此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古树当作古城的老者来写,赋予古树以“人”的特点。
C.小说运用了人物对话的方式行文,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展现人物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有助于推进情节的发展。
D.小说以开放的问句结尾,既暗含对小魏“自言自语”的回应,又饱含对古树未来的担忧,引发读者思考,耐人寻味。
8.老魏痴情于古树,文末他说卫爷治好了他的心病。请分析老魏的“心病”是什么,及其痴情的原因。
9.小说前半部分用较大篇幅叙写了潭州古城及救治古树的内容,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进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书,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宋时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与编修同谓之史官。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徙,与文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中的“贬”意思相同,都指被贬谪到地方做官。
D.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书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对他的诗文赞赏有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
B.黄庭坚性格直率,淡泊名利。面对《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被贬涪州、黔州时,他没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
C.黄庭坚性情笃孝,悉心侍母。母亲病了一年,他白天黑夜都细心看护、照料睡觉时衣服都不脱;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D.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他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因与赵挺之有隔阂,遭人指摘而被削职为民并受拘禁,至死也未得赦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2)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14.黄庭坚在“学问文章”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2022-10-21更新 | 216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其二)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呴如哀弹。


【注】①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秋怀》为此时所作。②印病文:指病卧已久,肌肤上印着席子的花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秋月写起,诗人感觉连可寄托乡思的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且自己一生的壮志已经消磨殆尽,景况凄凉。
B.第二联采用虚写,寓意深长,既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也写梦想破灭。句中的“滴”“梳”二字妥贴而形象。
C.第三联写病和愁,用“印病文”说病卧已久,用“转愁盘”说愁思不断,而第四联则写诗人在无奈中宽慰自己。
D.尾联融情于景,以景结情,用枯桐取喻,也是诗人自况,借梧桐树的声音如琴音哀鸣,来寄托诗人心中之情。
16.苏轼评孟郊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请简要分析诗中之愁。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回忆自己年少时和男主人公相处时的时光,颇有点“青梅竹马”意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六国论》中,作者苏洵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风”是我国传统诗文中常用的意象,一般指春风或春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6-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

五、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顿丘B.固时俗之工巧C.卿可去成婚D.乘彼垝
2022-06-24更新 | 40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19. 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A.足以荣汝身B.使人听此凋朱颜C.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D.其黄而陨
2022-06-2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

六、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著书立说,为何要作序言?一般说来,_________两种情况:一是发乎衷愫,诚意推介。即在阅读时,被原著所_________,心有戚戚,于是付诸笔端,为之作序。其所序者,或翻出新意,似山路赏景,整人耳目;或钩沉索隐。如深林寻宝,得之不易。较为典型的,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所序很短,但却被后世倍加推崇,清代文学家沈德潜甚至赞其“_________,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二是承人之请,为序体现了文友之间的一种情谊。譬如明代王思任的杂序九十七篇,绝大部分都是为旧雨新知而写。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已达文质兼美之境。其中许多段落,读来不禁令人_________,一赞三叹。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外   触动   抑扬顿挫   拍案叫绝
B.只有   感动   朗朗上口   拍案而起
C.不外   感动   朗朗上口   拍案叫绝
D.只有   触动   抑扬顿挫   拍案而起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满口陈词滥调的乡愿,而具有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B.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满口陈词滥调的乡愿,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C.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D.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就复工复产期间渔业安全生产做出部署。《通知》要求严格落实渔船进出港报告制度,对从重点地区返抵和出现发热等症状的渔民,按医学要求进行隔离和检查,并及时向船籍港渔业主管部门报告。且需紧盯渔船恶劣天气防范以及商渔船碰撞等关键环节,重点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安全隐患突出的地区和作业渔船进行重点整治,严厉打击“超员、超载、超风级、超航区”航行和冒险出海作业行为。


请概括《通知》内容中的两条要求,每条不超过12个字。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天,龙虾与寄居蟹在深海中相遇,寄居蟹看见龙虾正把自己的硬壳脱掉,只露出娇嫩的身躯,寄居蟹非常紧张地说:“龙虾,你怎么可以把唯一保护自己身躯的硬壳也放弃呢?难道你不怕有大鱼一口把你吃掉吗?以你现在的情况来看,连急流也会把你冲到岩石去,到时你不死才怪呢!”

龙虾气定神闲地回答:“谢谢你的关心,但是你不了解,我们龙虾每次成长,都必须先脱掉旧壳,才能生长出更坚固的外壳,现在面对危险,只是为了将来发展得更好而做出准备。”

寄居蟹细心思量一下,自己整天只找可以避居的地方,而没有想过如何令自己成长得更强壮,整天只活在别人的护荫之下,难怪自己的发展总受限制。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10-30更新 | 6次组卷 | 2卷引用:【南昌新东方】2020年10月莲塘一中高二月考 16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文言小题
2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宋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孟郊(751-814)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文言小题
180.65文言实词  古今异义选择类
190.65词类活用选择类
六、语言文字运用
20-210.65一般词语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20.4压缩语段  概括要点语言表达
七、作文
230.65青年成长  哲理与生活  材料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