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期末 2021-01-24 57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认同的发生所依赖的都是特定的事实基础,这类事实基础有当下的,也有过往的,过往的即社会记忆。那些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对社会认同能够产生更为根本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记忆构成了社会认同得以形成的重要事实基础。

共同的经历、相似的遭遇、特定的历史时期等,奠定了群体中每一个个体记忆的底色或基调。但是,记忆首先是个体的,是基于个体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个体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通过记忆的选择和加工,区分出“我群”和“他群”,促成“群体”意义的形成即社会分类,进而实现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感的获得,一方面为个体认同增强了合法性,同时也使群体得以巩固。

在微观层面,从社会记忆的个体性出发,我们看到了一条从个体记忆到社会认同的形成路径。相对于宏大统一而又抽象的社会记忆而言,个体记忆的鲜活性、事件性、直观性往往更具冲击力,对认同的形成有着更为直接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新闻媒体再现的宏观历史叙事以及30万死亡人数的数字,是我们对那一段历史共有的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成为民族和国家认同的事实基础。但是当我们看到描述这其中个人经历的文字,或通过口述历史直面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时,那种冲击力往往更为强烈。相对于宏大的社会记忆,个体记忆是微小的,但正是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记忆最终汇成了整个社会的记忆。需要强调的是,所谓个体记忆,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单纯的脑部记忆,实质上是社会记忆的个体性表现。之所以选择用“个体”这个词,只是为了区别国家或政治意义上权力所建构而生成的社会记忆。

对于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而言,建构社会认同往往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哈布瓦赫认为过去不是被保留而是被重建,即记忆展现的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对过去的重现,而是一种满足于当前社会利益的对过去的重建。当下的利益关系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社会记忆进行着选择和建构。建构社会记忆不是最终目的,社会记忆只是一个中介、一个桥梁。无论是哪方面的“利益关系”,都希望借助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中人们思想的某种引导,形成社会认同。

值得警惕的是,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剥离了个人记忆中过多的个人痕迹,以一种抽象而非具体的面貌呈现,给予了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的空间。如日本右翼势力通过修改教科书,试图为年轻一代建构有悖于历史事实的有关侵华战争的社会记忆。这些受权力摆布被建构出的社会记忆往往有悖于历史事实,但是却可以引导和控制人们的主观判断,形成权力掌控者所期望的社会认同。

但社会记忆的建构并不一定都是来自权力等外部力量,有时也可能来自群体本身,不管是为满足外部期望,还是内部需要。如知青回忆录等文字,“苦和困顿”是知青述说以往故事的主旋律,但是后来形成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主流的记忆模式。知青群体的优良品质、知青生活的意义感,共同建构出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群体的社会记忆。关于“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建构,很难说这是一个来自外部的经由权力操控的结果,更像是一种内源性的、自发性的建构。或者说,知青群体出于肯定自我这一朴素的群体利益诉求,通过叙述、文字和聚会等形式构建出“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从而实现社会认同。

(摘编自胡洁《基础、生成与建构:从社会记忆到社会认同》)

材料二:

回顾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我们发现,“中华民族”事实上就是一个在无数革命先驱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主权的斗争中显现并逐渐清晰起来的集体身份,是一种为积聚所有社会力量以谋取革命胜利而建构的中国人的“集体的自我身份”,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构建过程与结果。从实际效果来看,抗击外侮和共克时艰,促进了中国不同群体之间原发的亲近和认同,凝聚了空前的社会力量,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对这种亲近和认同的记忆,最为集中、最为形象地体现在文艺作品及其所保存、发展和精炼化的语言文字当中。不可否认,这种记忆与叙述延续和强化了“我们”之间的认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异。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有《血战台儿庄》的悲壮、“北京奥运”开幕式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演出的雄美。

对于多民族现代中国来说,“中华民族”这一多族裔交融而成的集体身份,通过国家权力对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等诸多东西的创造、培育、更新和保存得以牢固建构;国家则从这一建构过程中获得国民的认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摘编自间国疆《社会记忆、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相比,当下社会发生的特定事实基础对社会认同的形成并不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B.个体记忆基于个体的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它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的特点是由社会记忆的底色或基调决定的。
C.对于“青春无悔”的主流记忆模式的确立,作者倾向于认为是知青群体为自身利益诉求主动去建构的。
D.材料一中“‘我群’和‘他群’”的概念,与材料二中“‘我们’与‘他们’”的说法,两者含义是相同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个体记忆促成社会分类,也就不会有社会认同感的获得,就更没有实现群体巩固的可能性。
B.国家公祭日的事例启示人们,形成社会认同,不但要重视社会记忆的宣传,而且要重视个人记忆的再现。
C.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是抽象的,虽然这并不必然产生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但仍应该警惕。
D.阅读体现中华民族亲近和认同的记忆的文艺作品及其语言文字,利于增强“中华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
3.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材料一第4自然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学者王珂表示:“一个利益群体的领导者选择、组织、重述‘过去’,以创造一个群体的共同传统,来诠释该群体的本质及维系群体的凝聚。”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
C.德国学者乌尔夫说过:“机构、组织只有不断改变自身,才能实现他们的任务。它们倾向于根据变化的条件调整自己的内容与形式。”
D.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人们通常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他们的记忆。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并对记忆加以定位”。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了社会认同,但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简要说明。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有关社会记忆和社会认同关系的观点,分析下列社会现象。

①清明节全国三分钟默哀鸣笛时刻,一武汉网友驻足解放大道,面对“重启”的家园泪奔,视频被大量转发。

②“非典时,大家保护我们‘90后’;17年后,我们‘90后’要保护大家。”“90后”的心声收获大量点赞。

③央视频道推出“抗疫”纪实专区,展示疫情期间的生活现场与真实思考,引发广泛共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雪(节选)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的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

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

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多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迟了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

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

辛苦啦,谢谢的……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

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

咄!他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屈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地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大家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地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他的姓名?

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

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

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
C.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D.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
B.小说写王德贵抱孩子姿势笨拙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等词句,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
C.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金贵永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谢。
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
8.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述。
9.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这篇小说展现了怎样的“审美感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进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书,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宋时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与编修同谓之史官。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徙,与文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中的“贬”意思相同,都指被贬谪到地方做官。
D.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书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对他的诗文赞赏有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
B.黄庭坚性格直率,淡泊名利。面对《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被贬涪州、黔州时,他没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
C.黄庭坚性情笃孝,悉心侍母。母亲病了一年,他白天黑夜都细心看护、照料睡觉时衣服都不脱;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D.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他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因与赵挺之有隔阂,遭人指摘而被削职为民并受拘禁,至死也未得赦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2)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14.黄庭坚在“学问文章”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2022-10-21更新 | 216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阅史有感

文彦博

缥帙青箱次第开,慨然英气转难裁。

莫言美事俱长往,须有清风属后来。

弹铗始知皆琐旅,枕戈方信是雄才。

平生自况真非薄,只是休容鸩鸟媒


注:①弹铗:语出《战国策》,战国时齐国孟尝君食客冯谖曾弹铁而歌曰:“长铁归来乎,食无鱼。”后比喻有求于人。②琐旅:这里指寄人篱下的食客。③枕戈:语出《晋书》,晋名将刘琨曾致书亲旧:“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④鸩鸟媒:语出《离骚》,这里指向小人请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打开书箱,翻阅书卷,却难以判断哪些才是真正慷慨英武的历史人物。
B.颔联提到不要认为英雄的美好事迹都已成为过往,应该让后人继承他们的高尚节操。
C.颈联运用典故,通过对比表达出对食客之流的贬斥态度和对英雄豪杰的仰慕之情。
D.全诗采用叙述、议论等方式,抒发读史感慨,在表达方式上与杜甫《登高》一致。
16.请简要说明本诗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一句,以声写声,表现出乐声的变化;“__________”一句,以形写声,渲染了乐声的美妙动听。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__________”一句,对登楼远眺之景进行总括评价;联想过往,六朝已成流水,“__________”,不禁产生惆怅之感。
(3)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他忠孝不能兼顾的窘状。
2021-01-22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曾有一个时期,新上市的慢锅成为主妇的新宠。把要煮的东西一股脑儿地丢进去,不管三七二十一,煮它一个天翻地覆,完完全全不用守候看火,非常省事。对职场女性来说,慢锅当然是时代的恩赐①上班之前,锅子里,肉是肉,菜是菜,“泾渭分明”②下班回来,掀开锅盖,肉和菜,早已“你侬我侬”地融进汤里了。

我家孩子百喝不厌的是鱼翅瓜熬汤。鱼翅瓜,看起来活脱脱就像是冬瓜的雏形,然让人(   )的是,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口。我常用老母鸡、干贝、红枣、枸杞、墨鱼干和鱼翅瓜同煮。熬好的汤,那种鲜味啊,会化成千万只馋虫,直往你心里钻

女儿负笈英伦之后,对鱼翅瓜汤(   )。有一回,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她竟然拨来长途电话,苦苦(   )我给她寄一钵好汤,我回应着:“好,好,明天就用快邮寄出④”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我以汤的味道去(   )孩子的成长岁月。孩子长大后,离家万里,汤的浓香,如同一根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线,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叹为观止 如痴如醉 央求 浸润B.叹为观止 魂牵梦紫 哀求 浸透
C.喷喷称奇 魂牵梦萦 央求 浸润D.啧啧称奇 如痴如醉 哀求 浸透
19.文段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20.文中画波浪线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的是汤的浓香,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名校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生物多样性事关文明的兴衰。①_____,人类文明才能健康发展;反之物种贫乏,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则人类文明发展将受阻。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良好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物种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疾病传播。然而,②_____,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202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指出,自1970年以来,动物的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8%。③_____,艾滋病、埃博拉等致命疾病肆虐就是后果之一。因此,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22. 下面这份倡议书,有多方面的问题,请找出四处并修改。

提升网络文学创作质量倡议书

全国网络作家:

目前,网络文学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刻,为此我们发出以下倡议:

一、坚持正确的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责任感,积极传递正能量。

二、必须走出书斋,不做“码字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讴歌新时代,塑造新形象。

三、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推进“网文出海”,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的良好形象和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只要我们心存质量意识,就能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网络作家联盟

2021年1月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整个世界仿佛进入到历史的三峡中漂流,前方仍可能是凛冽的冰河,是汹涌的怒海,你我同在这一艘船上,无处可退,无人例外。你我的命运从未如此与国家命运生死相连,你我的历史从未如此与世界历史紧密相绕。

“我在”是一个沉甸甸的字眼,因为它寄寓于每一个负重的存在之中。

所谓“我在”,是“我在场”,是我在看、在听、在感受、在坚持。

所谓“我在”,是“有我在”,是对真相与正义的信念,是担当,是责任。

所谓“我在”,是“我还在”,是渡尽劫波人还在、爱还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请你以中国中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做演讲。
(2)为向着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奋进,校刊开辟“2035,我在”栏目,请你为该栏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01-22更新 | 34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探究内容,提出见解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其他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宋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诗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表现手法  评价思想内容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  标点符号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0.85情境补写  连贯语言表达
220.85辨析并修改病句  得体  倡议书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4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