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一 期末 2023-02-15 1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知识与财产均被少数人垄断的封建社会,藏书楼“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主要是藏主和图书。藏主往往以“多少藏量”“多少珍稀版本”竞相夸耀。与此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就是“秘而不宣”,封闭收藏。当然,封建社会也有比较开明的藏书楼主,但为数极少。就总体而言,藏书楼的管理观念和方式是封闭和保守的,这种封闭、保守的管理方式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我们在批评藏书楼主吝啬行为的同时,对他们也不能责之过甚,因为,除了他们自守自利的局限性以外,也有赖于他们的苦心孤诣,才使我国大量的珍贵文化遗产得以保存流传。

世界图书馆事业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但是,免费的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肇始于17世纪后半叶到18世纪欧洲的“启蒙时期”,公众读者开始介入图书馆的“价值”共存关系,并成为价值主体。当图书馆逐步融入公众社会,日益显现出它在社会教育中作用的时候,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开放,而是提供更好的服务。于是在“图书馆”这个“价值客体”中,除了馆舍、图书、设备等物质条件以外,开始重视人的因素。因为,只有通过对图书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管理,才能显示图书馆的价值,这加速了图书馆工作的职业化,产生了专职的图书馆馆长和图书馆馆员。除此之外,图书馆也逐步重视对读者服务的要求,比如,对图书馆员任职资格提出了文化程度的要求,在图书馆的评估体系中提出了诸如对开馆时间、读者借阅数量的指标要求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图书馆价值评判标准的转移。

(摘编自王增清《试论图书馆价值观念的嬗变》)

材料二:

2006年3月,零点公司在一份关于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的报告中说,中国“公共图书馆一项,在农村几乎就是空白,普及率仅为5.9%,90.3%的农村居民表示当地没有任何可供借阅图书或音像制品的公共图书馆”。零点公司的调查结论虽然来自普通公众的主观感受,但基本能反映当时的客观情况。近些年,随着国家各项文化惠民工程的推进,这种不均衡状况有所缓解,但仍待进一步改善。

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及公共阅读服务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之间不均衡。全国范围内存在东、中、西之间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省域甚至地市范围内也存在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之间的不均衡现象。二是城乡之间不均衡。公共图书馆总是建设在城市地区,广大农村地区或边远山区则与公共图书馆相距遥远,难以获得便利、有效的服务。三是人群之间不均衡。公共图书馆选址总是与城市中心的政府机关、事业机构、学校、重要文化商业设施相部,处于社会上层的人士及其子女、城市重点学校的学生等,往往是公共图书馆的优势人群,公共图书馆的一些重要服务品牌项目及其运行规则,或许有意无意地与这一群体的需求相适应。这样就有可能挤占本应面向社会中下层人群及其子女、老年和残障人士、外来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服务资源或项目。

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建设及公共阅读服务不均衡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长期实施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的政策。近30年来,又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客观上拉开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这些差距直接影响到各地政府建设公共图书馆和发展公共阅读服务的能力。但是,应当看到,部分公共图书馆本身建设理念、设施布局、管理运行、服务提供,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公众阅读服务实际的需求脱节,也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原因。

现代公共服务秉持“公平”“均等”的服务理念,亦即地不分东西南北、城市乡村,人不分男女老幼、穷人富人,均应享受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与之相应,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客观上要求公共图书馆建设必须转变观念,想方设法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着力推进所在服务区域公共阅读服务的均衡发展。

(摘编自巫志南、冯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

材料三:

德州市图书馆是一座具有图书借阅、报刊借阅、信息资料查询、知识讲座、科普教育、网上信息查询、教育培训等功能的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在服务、馆舍、设施、网络、理念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图书馆包括老馆和新城分馆两个部分,老馆位于新湖风景区(原市委院内);新馆位于会展中心西侧,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读者可乘坐公交车直达。图书馆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服务于社会和广大读者。新推出的“一卡通”服务模式实现了“一卡在手拥有整个图书馆”。全年365天开馆,采取开放的服务方式,向全市人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读者可以通过点击馆藏目录检索查看具体某本图书的馆藏情况,还可以,点击下载移动客户端进行登录,完成下载电子图书、电子报纸、视频资料以及续借图书等操作。

下面是德州市图书馆近年来开展的部分活动:

2019年02月01日   “带一本好书回家过年”征文活动

2019年05月14日   温情夕阳,公益古典——中老年古典舞公益培训班开课

2019年11月16日   活动预告|寻找孩子的积极因素

2020年07月22日   活动|非遗鲁绣传承人穆金香与您相约德州市图书馆

2020年09月14日   讲座|普法公益讲座系列之五——《民法典与您同行(一)》

2021年04月06日   通知|2021年新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公益讲座开始报名

2021年11月22日   通知|第三届全市青少年读书故事会

(综合自“德州市图书馆官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封建社会,藏书家对藏书楼“秘而不宣”的管理方式是为了给后代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所以不应苛责。
B.从世界范围看,图书馆事业产生较早,但公众读者开始成为图书馆的价值主体却是在欧洲的“启蒙时期”。
C.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及服务不管是在全国,还是省域、地市范围内都存在着东、中、西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D.我国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鼓励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直接影响了各地建设图书馆和发展阅读服务的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公共图书馆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馆舍、图书、设备等物质条件的影响开始下降,管理与服务的意义变得越来越重要。
B.藏书楼以“藏量“版本”作为夸耀的资本,图书馆以对图书的管理、读者的服务作为评判标准,体现了价值观念的嬗变。
C.据零点公司调查,中国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近乎空白。这一结论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客观现实。
D.图书馆读者人群有优势和弱势之分,公共图书馆应当尽可能多地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资源或项目,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公共图书馆以读者为价值主体的一项是(       
A.文华图书科学校的图书馆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即便还是中学生的王佐良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
B.乞讨者到杭州图书馆读书,曾有读者不满。馆长褚树青说如觉不便可更换座位,但图书馆无权让其他读者离开。
C.疫情期间,上海图书馆收集各界“战疫寄语”,将这些手稿在网上展出,其中包括张文宏、闻玉梅等名家手稿。
D.为满足清华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清华大学在图书馆北馆设立校内首个浸润式阅读体验中心——“邺架轩”。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材料三中德州市图书馆的公共阅读服务进行评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镇上

路遥

吉普车在咸榆公路上奔驰着。车窗外闪过冬日苍茫的天际,玄黄色的山峦,以及悬崖上垂挂着的奶白色的冰凌……

将军透过车玻璃扫视着黄土高原广漠的田野,两只眼睛闪闪发光。他已二十年没回故乡了。一切似乎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

前面出现了一座小镇。他猛一怔。

我为什么一怔?他似乎在问自己。

他让司机把吉普车停在镇子对面的公路边上,下了车,走过那座古老的弓形小石桥。向那个他一眼就认出来的地方走去。

这是一座小学校。

他悄悄地立在校门口,胆怯地向里面瞄了一眼,脸上立刻不由自主地显出一种敬畏的神色,就像当年他第一次站在这里一样。

他开始绕着学校的围墙走。一边走,一边仔细地往墙根下瞅着,似乎在寻找什么。他的心在怦怦地跳着。

一点也不错,这就是那个洞,那个在下雨天把校园操场上的积水排在墙外的肮脏的下水洞。二十年过去了,这个洞几乎还原样地保存着,似乎专门等着他今天来重访。

刹那间,那热闹的锣鼓声、丝弦声、秦腔……在你的耳边骤然间响起来。大概是八月十五,校园的大操场上正唱戏。学生们全都放假,而且不准在唱戏的时候留在校园内,以便把这里变成剧场。当然还可以进去,但得买票。

同学们都看戏去了,就你一个人踯躅在街头。你没有那三毛钱去买一张票。那锣鼓和丝弦的喧闹,那笑语哗然的人声,那激昂慷慨的戏文,撩拨着你的心。

突然,你一下子记起了那个下水洞。悄悄地从那洞中钻进去,不就到操场上了吗?

灾难在我从洞那边一伸出头就降临了。一只蒲扇般的大手一下子扣在了我头上。那另一只大手已经揪住了我的一只耳朵。

就这样,我被那无情的手从洞子里拉出来。我立即认出,揪住耳朵的人是镇子上肉铺里的焦二。

“你这个混场的贱溜子……”焦二一边揪着我的耳朵拉着我走,一边兴奋地嚷嚷着。

我的耳朵疼得就像要掉下来似的,但还不敢吭声,更不敢哭。我只是小声地央告着,不要让他把我交到学校。但焦二大声喊叫说非要把我交给校长本人不可!

我被这无情的手揪扯着耳朵,走过一长溜吆喝声四起的小吃摊。“焦二,你又造什么孽呀!你把这娃娃的耳朵都快揪下了!”一个妇女的声音。

“这小子不买票,从水洞里钻进来。哼,叫我给逮住了!”

“手放开!”

“怎?”焦二叫了一声,手立即松开了。——因为被硬塞进了一个烫热的菜包子。

焦二笑了,顾不得其它,烫得两只手来回倒腾着那个包子,嘴“扑扑”地吹着,甚至给包子上唾了一下。

一只湿热的手在我的头上摩挲了一下。

“你怎不买票钻水洞子呢?”卖菜包子的大嫂声音充满了无限的怜悯。

“我……没有钱。”

“你是镇子上谁家的娃娃?”

“我不是镇子上的。我是乡里来的。”

“念书娃娃?”

“嗯。我就是这学校的。”

“唉,看多凄惶!裤子都露着肉……”

一只热腾腾的包子递到了我面前。接着,又是那只温热的手在我头上轻轻地摩挲了一下。泪水顿时像浓雾一般模糊了我的眼睛……

他用模糊的泪眼出神地望着这个二十多年前蒙难的地方,耳边依然响着焦二和卖菜包子大嫂的声音——“不要给学校交,你把娃娃放了!”

“哈呀,人家剧团出钱雇我焦二,我怎能不给人家尽职尽心哩!”

“屁!甭吆喝了!生猪油把你的心糊成了猪心了!给!我不信这热包子还塞不住你个猪嘴巴!”

“哈哈哈,猪嘴碰上个狗獠牙,焦二碰上个母夜叉……”

焦二吃着包子,回过头说:“你这个小子还站着干什么?去吧……”

羞耻、悔恨、感激、甜蜜……这种种情感涌上了你的胸腔,涌上了你的喉眼。你手里捧着那一个热腾腾的菜包子,转身就跑开了。

将军解开军大衣的钮扣,抬起头,望着无边的黄色的山峦,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哦,我的故乡,我的小镇,我的下水洞,我的焦二大叔,我的卖菜包子的大嫂,我的逝去的童年……

他向那个下水洞投去最后的一瞥,就转身走向街道。

“菜包子哎——”前面传来一声悠长的女孩子的喊叫声。

他的眼前蓦地闪现出一张慈祥的妇女的脸。

他快步走向前去,来到一个卖零吃的摊子前。这里热闹非凡,吆喝声四起。有卖凉粉的,有卖油糕的,有卖粽子的,有卖扁食的……卖包子的呢?

他终于发现了她。这是一个脸像山丹丹花一般好看的姑娘。他问:“多少一个?”

姑娘立刻热情地招呼道:“七分钱一个,不要粮票,喷香!你要几个?”

“你妈妈是干啥的?”他竟然这样问她。

姑娘一愣。她说:“我妈是邮电局的干部,我是待业青年……你认识我妈?”

“噢……不认识。我买四个。”他为自己的唐突而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他拿着四个热腾腾的菜包子,重新穿过那座古老的弓形小石桥,返回到了公路上。

司机身子伏在方向盘上,已经睡着了。

他敏捷地上了车,用胳膊肘轻轻碰醒了小伙子,给他手里塞了两个菜包子,说:“很香,你吃吧,吃完了咱再走……”

司机说不饿,把包子塞进挎包里,就立即踩动了离合器。

吉普车重新又奔驰在咸榆公路上。车窗外依然闪过冬日那苍茫的天际,玄黄色的山峦,以及悬崖上垂挂着的奶白色的冰凌——这凝固了的激情!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对下水洞有着特别深刻的记忆,是因为下水洞见证着自己悲苦的童年,也让他体会到人情的温暖。
B.卖菜包子的大嫂爱憎分明,直斥焦二“造孽”,并从他手中救下贫苦的孩子,体现了小说邪不压正的主题。
C.小说首尾均出现了咸榆公路和弓形石桥,公路意指将军行履匆匆的现实,石桥通向其牵挂的故乡,饶有深意。
D.作者通过抒情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将军对于童年生活的眷恋和热爱,也体现出小镇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叙事人称多次变化,对同一人物先后使用了“他”“我”“你”等人称,体现了现实与回忆的穿插,客观叙事与内心活动的交织。
B.小说语言通俗质朴,多处运用方言口语,如“怎”“水洞子”“生猪油把你的心糊成了猪心了”,增强了感染力,使小说富有乡土气息。
C.小说描写司机“已经睡着”“把包子塞进挎包”“立即踩动了离合器”等细节,表现其对小镇略显冷淡,反衬出将军对小镇的多情重感。
D.主人公对焦二的情感态度前后对比鲜明,原先是畏惧,而多年以后因为身份的巨大变化,作为将军的他想到焦二则是宽容和释然。
8.小说中两次出现“奶白色的冰凌”,请分析其寓意。
9.将军与卖包子姑娘对话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有妙用,请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进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书,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宋时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与编修同谓之史官。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徙,与文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中的“贬”意思相同,都指被贬谪到地方做官。
D.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书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对他的诗文赞赏有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
B.黄庭坚性格直率,淡泊名利。面对《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被贬涪州、黔州时,他没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
C.黄庭坚性情笃孝,悉心侍母。母亲病了一年,他白天黑夜都细心看护、照料睡觉时衣服都不脱;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D.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他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因与赵挺之有隔阂,遭人指摘而被削职为民并受拘禁,至死也未得赦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2)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14.黄庭坚在“学问文章”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2022-10-21更新 | 216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