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课课同步练》2021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单元综合测试
全国 高二 课后作业 2021-09-28 78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漶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聘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彭程(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材料二:

自媒体时代,同质化写作倾向越来越严重,老老实实、中规中矩的作品越来越多。不少作者在重复(模仿)别人,也在重复自己,很多作者在迎合读者而不是引领读者。这种状况在散文写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散文写作本就被视为一项低门槛的写作,自媒体的兴起让散文成为最受欢迎的文体,写作者与阅读者都远超其他文学作品;一些写作者因之把散文写作当成很轻松很容易的事情,散文写作迎来了空前的泛滥,但并未迎来真正的繁荣。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识”。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

(摘编自徐可《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材料三:

现实与真实一宇之差,其义却相去甚远。“现实”加“主义”,就构成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客观世界因此可以被系统化,理念也得以完整化。而“真实”这个词汇,就无法与“主义”相叠加,真实指向事件本身,指向事实本身,而“现实”这个词汇,源于卢卡奇总体性历史观的影响,在文学场域内,就具备了某种整体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认可。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

(摘编自刘军《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
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
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
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
目的。
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
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
3.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       
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致大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儿,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沙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散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清,

冷夜的巉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到巉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掳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表现出了大海富于变化,给人带来感叹与联想。
B.“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秘密地埋葬”写出了大海的包罗万象,也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C.海燕疾飞在暴风雨中,象征了人们面对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的现实生活,勇敢地反抗并与之搏斗的不屈的意志。
D.最后一节欲扬先抑,揭示出无论大海怎么咆哮,多么虚伪,多么残暴,人生中沉沦的痛苦只是暂时的,苏醒的欢欣才是永恒的道理。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是动与静、空间与时间的结合,引发人们的联想。
B.“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运用比喻、顶真、回环的修辞,揭示了大海与生活的相似性。
C.第三节呼告大海,第四节呼告生活,这两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靠第二节的最后两行诗句挽结在一起。
D.“哪儿是儿时挖掘的沙穴?/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运用设问手法,表现了对儿时、青年时期美好生活的回忆。
8.“多么寂寞我的影”“多么骄傲我的心”中的“寂寞”“骄傲”如何理解?
9.面对抒情对象,诗歌前两节使用第三人称,后面又转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1-09-27更新 | 265次组卷 | 3卷引用:《课课同步练》2021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单元综合测试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进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书,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宋时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与编修同谓之史官。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徙,与文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中的“贬”意思相同,都指被贬谪到地方做官。
D.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书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对他的诗文赞赏有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
B.黄庭坚性格直率,淡泊名利。面对《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被贬涪州、黔州时,他没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
C.黄庭坚性情笃孝,悉心侍母。母亲病了一年,他白天黑夜都细心看护、照料睡觉时衣服都不脱;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D.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他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因与赵挺之有隔阂,遭人指摘而被削职为民并受拘禁,至死也未得赦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2)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14.黄庭坚在“学问文章”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2022-10-21更新 | 215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
B.颔联用夸张、暗喻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
C.“胸次全无一点尘”意思是诗人内心干净。该句写出了诗人读书时内心的感受。
D.本诗盛赞读书之好处,读书之趣,抒发诗人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说理形象。
16.颈联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自问自答,追忆往昔,表现其怅惘痛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一诗中,表现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敬仰和事业未竟的痛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疫情,白衣卫士集结出征,让人想到《无衣》中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赴前线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11-03更新 | 1465次组卷 | 5卷引用:《天天练》2020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素养拓展区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站在迪荡湖边极目远眺,视线越过层层树林,可望见一片高大的楼影。沿水路向南,在和迪荡湖连通的梅龙湖岸边,能看见一片高楼从岸边拔地而起——高级酒店、写字楼、商贸中心……青色的玻璃幕墙连接起来,将圆形的梅龙湖半拢入怀。而那些高大的建筑,因水面的波光和湖岸的曲线,也多了几分温情。

我想起,在西施山遗址公园看到一面石壁上刻满历代文人描写绍兴的诗词佳篇,这是绍兴悠长文脉和悠久历史的见证。时光流转,如今绍兴人在昔日的钢厂上建起的这片湖,不也是一首意韵主富的好诗吗?诗情里,有水乡人对水的依恋,有保护老城的情怀,有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决心,也有以一湾碧水向生态求发展的智慧。

在湖边,我发现一面高大的“相框”。“相框”中空的部分,恰好对着迪荡湖对岸最鲜明繁华之处,“取景构图”皆已完成,只待游人快门一按。这样的小心思让我不禁莞尔,忍不住也拿出相机留影一张。取景器里,湖水深邃,却映着现代的流光溢彩。快门响起时,我仿佛听到一座古老城市的拔节声。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每天清晨,小区里“——咿——咿——咿——”的声音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
B.就是到学校外面转悠的时候,胳膊窝里也夹着一本——转悠够了,就找个僻静地方看。
C.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D.走进婺源青石板街巷——先儒街、儒学前、大庙街、武营巷……处处彰显着张力。
19.排比具有“增文势”“广文义”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排比进行简要分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片由如今的绍兴人在昔日的钢厂上建起的这片湖也能够体现出人与城市的丰富意韵。”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研学”和“旅行”是研学旅行的两大基本要素,__①__,更不可失衡。如果忽视“研学”,就会成为游而不学;如果舍弃“旅行”,就会与常规课堂教育无异。而仅仅从时间上平等分配,也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要在课程设置时,切实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做到“寓学于游”。

研学旅行要在研学内容设置方面加入自主、开放、动态元素,研学活动的设置不宜严苛刻板,__②__。让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多样化体验,自主获得游学经验,为学生更好地实现动态获取知识经验留下必要的空间。

无论是何种内容的研学旅行,对学生来说,__③__像观赏自然景观、考察历史文化古迹、品鉴语言文化、体验职业生活等,都是学生在真实、复杂、多元的情境中展开的。将研学旅行情景记忆与课堂知识运用结合,必将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研学旅行功效。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学校打算组织高二学生开展“绍兴兰亭文化研学旅行”,请结合上述材料,为该活动写一段推介词。要求∶句式整齐,不超过45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黎巴嫩]纪伯伦     冰心译

第一次是在她可以上升,却谦让的时候。

第二次是我看见她在瘸者面前跛行的时候。

第三次是让她选择难易,而她选了易的时候。

第四次是她做错了事,却安慰自己说别人也同样做错了事。

第五次是她容忍了软弱,而把她的忍受称为坚强。

第六次是当她轻蔑一个丑恶的容颜的时候,却不知道那是她自己的面具中之一。

第七次是当她唱一首颂歌的时候,自己相信这是一种美德。


上面这首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选择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两到三句诗,作为基础确定立意,合理引用,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舒婷现代诗歌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宋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于谦(1398-1457)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鉴赏诗词形象  表现手法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仿写句子  标点符号选择+表达
21-220.65简明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