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重庆 高二 期末 2022-07-16 8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过去都曾经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只要在自然状况下有变异发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就很难解释了。常常有人主张,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这是无法证实的。虽然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并且其结果很难确定,但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是除了这些个体差异外,所有的博物学家还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值得在分类学著作中记上一笔。没有人能明确区分开个体差异和微小变异,也难以区分特征明显的变种和亚种,以及亚种和物种。在分离的大陆上,或在同一大陆被某种障碍所隔离的不同区域内,以及孤立的岛屿上,存在着如此多样的生物类型,它们被一些有经验的博物学家归为变种,或被另一些博物学家列为地理种或亚种,而另一些却将其列为亲缘很近、特征明显的物种。

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微小和缓慢,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如果人们能够耐心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变异,那么在复杂而多变的生活条件下,那些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不会经常产生,并得到保存或选择呢?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并严格审视每一个生物的全部体制、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选择力量——即择优弃劣的力量,会受到什么限制吗?据我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这种缓慢的,并巧妙地使每一种生物类型都能适应最为错综复杂的生活条件的力量。

(摘编自《自然选择的证明》)

材料二:

1859年11月,达尔文出版了旷世之作《物种起源》。与达尔文同时发表相似观点的华莱士把这个理论称为“达尔文主义”。当时生物学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今天我们熟知的遗传规律以及基因等概念当时都没有出现,因此达尔文进化论在解释诸多具体细节时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在后人的持续研究中,进化论被不断修正和完善着,但总体而言,达尔文进化论并没有被根本性动摇。

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在1885年提出了“种质连续学说”,否定了达尔文学说中关于遗传规律的一些非正确观点。但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方面,魏斯曼完全接受并继承了,认为除了自然选择外,进化不再需要其他机制。这种基于种质连续理论的进化学说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

站在今天的视角,“种质连续学说”还不是真正的遗传规律。奥地利的孟德尔在1866年发现了真正的遗传规律,即经典遗传学上的两个重要定律——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1900年,孟德尔的工作及其遗传学说被三位植物学家各自通过研究植物杂交而“重新发现”,遗传学从此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

遗传学蓬勃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不连续突变引起进化的突变论思想占了上风,对达尔文的渐变论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挑战。但随后不久,一系列新的遗传学发现,尤其是群体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为达尔文“连续变异性状”的遗传机制找到了解决方案。当然,也对达尔文原来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例如提出了“适应度”的概念取代传统的“最适者生存”的说法。到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基于渐进化、自然选择和种群思想,同时又符合已知的遗传学机制,此外还考虑到环境因素影响的综合进化理论形成,标志着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

现代达尔文主义把进化的思想扩展到生物学的所有分支,以消除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学其他领域之间的隔阂,也把现代生物学中各个领域的进展尽量融入其理论框架之中。

如今,在这个分子生物学时代,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密码的破解,进化论仍在不断地发展,“基因选择学说”“社会生物学”“间断平衡”“中性理论”“进化发育生物学”等理论或学科的发展,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推进着进化论。

(摘编自《进化论错了吗》)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在驯养情况下还是自然状况下,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生物的变异就会发生。
B.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微小变异的累积也会产生巨大的效果。
C.物种存在个体差异,也存在自然变种,二者差异十分明显,但没有人能明确将它们区分开。
D.自然选择能将有益于生物发展的微小变异保存和积聚起来,虽然过程缓慢,却不会受到限制。
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的时候,华莱士也发表相似的观点,但他却将进化论称为“达尔文主义”,可见其淡泊胸襟。
B.“新达尔文主义”与“达尔文主义”并没有本质区别,它是基于魏斯曼提出的“种质连续学说”而对进化论所作的修正。
C.孟德尔遗传学说的“重新发现”,为达尔文“连续变异性状”的遗传机制找到了解决方案,促进了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
D.在当今这个分子生物学时代,新的生物学理论和学科层出不穷,它们为进化论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也推动其不断完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用来作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证明的一项是(       
A.对于可以触及到高处的反刍类动物来说,拥有修长四肢和长长的脖子,个体就越容易保存下来。
B.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其门类比今天的还多。
C.据计算,现代类人猿的脑细胞为10亿个,但现代人类的脑细胞却暴增到140亿个之多。
D.进化是宇宙的主要过程,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确定到确定、由同质到异质的过程。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法的采用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5.有段时间,一些否定进化论的文章在社交媒体平台被广泛转发。例如有人就说,不相信自然选择可以解释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进化,对于生物学界的很多东西达尔文都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请根据材料二,对这样的论调进行反驳。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点睛

金陵的安乐寺大殿建成,请张僧繇在墙壁上画了四条白龙。张僧繇画画有个规矩,不能点睛:一点睛画就要活。安乐寺的和尚不信,说龙没有眼睛就没有神韵,张僧繇只好给点了一条,点完睛,龙竟真的飞了。这样,安乐寺大殿的墙壁上只剩下三条白龙。

画龙点睛的故事阎立本不知道听过多少回,每回都暗自发笑:虽说张僧繇是古往今来屈指可数的大画家,可这未免太夸张了,也不知道是哪个好事者杜撰的。

阎立本想去安乐寺看看白龙。

大殿昏暗,两壁的画仍然很显眼。左边两条没有眼珠的白龙在乌云里翻飞,搅得乌云翻卷,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右边壁上只有一条无睛白龙,孤单地在乌云中穿梭。阎立本顺着乌云望上去,见殿顶有一块雕画是重新拼接的,之前似乎被什么东西毁坏过。阎立本凝视良久,脑子里转了千百回:难道真的有一条白龙飞走了?

阎立本对方丈说:“要不我也给白龙点个睛,看它能不能飞走?”

方丈一听,吓得脸都白了,他说:“阎中郎你可别吓我,谁不知道你的画技本朝第一呀!你要点睛,这龙肯定是要飞了。”

阎立本说:“要是真飞走一条,我给你再画两条。”可方丈死活不肯,阎立本只好作罢。

回到长安,阎立本和哥哥阎立德说起这事,立德也将信将疑,叹气说:“如果张僧繇这事是真的,那这个行当到我们手里可衰落得太快了。”

阎立本想:不行,还是要去趟安乐寺,老方丈见阎立本又回来了,问阎立本是不是要点睛。

阎立本说:“不是,我就是来看看画。”

方丈不信,找来一个机灵的和尚,名叫慧翔,让他日夜跟在阎立本身边,绝不能让阎立本给龙点睛。

慧翔就跟在阎立本屁股后面,阎立本也不介意。他让慧翔借了把梯子,一个人爬上爬下,把三条龙仔仔细细地揣摩了个遍。他给慧翔讲解,说:“张僧繇画的龙,不是我们正宗的本土画法,还吸收了西域犍陀罗的画风。你看这几条龙,有种说不上来的邪气。如果我要点睛,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方法点,要按照张僧繇的方法点,这样龙才能活。”

慧翔听得似懂非懂,一听阎立本说要点睛,才回过神来,连忙摆手说:“不行,方丈说了,不能点睛,一点睛,龙就没了。”

方丈听说阎立本又要点睛,急得觉也睡不好,半夜起来打坐。还好知事有个主意,他跟方丈说:“要不,再砌一面白墙,让阎立本画?”方丈这才安下心来,吩咐人去办。

一连几晚,阎立本都在安乐寺内来回踱步,到了午夜都没有要歇息的意思,跟在后头的小和尚慧翔哈欠连天。阎立本一挥手说:“你走吧,我明天就要画画了,让我一个人清净一会儿。”

慧翔走后,阎立本又在安乐寺里绕了一圈,不知不觉走到大殿门口。他推开门,从佛前取了一支蜡烛,借着烛光,沿龙身一点点地端详。

恐怕连张僧繇都没有我对它熟悉吧?阎立本想。他忍不住又抚摸起来。当手掌触到龙身时,他感觉龙身体的起伏比上一次还要强烈,龙鳞也似乎一点点地张开,有种按捺不住的急躁。四下寂然无声。

它真的想飞走吗?阎立本把蜡烛举高了一些,照见龙还没有眼珠的眼眶,眼眶上方,乌云旋转着要冲出大殿。一条龙飞走了,另一条却被困在这里,它渴望飞走。

张僧繇已经不在了,它需要我。

阎立本想到这里,心里一下子亮堂起来。他取来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墙,从怀里取出毛笔,放在嘴里舔了又舔,让笔头慢慢湿润。他感觉呼吸加重,嘴唇发干。过了一会儿,他终于调整好状态,握住毛笔,手慢慢往前伸。让它飞吧,明天我给方丈多画一条。

方丈早早就睡了,睡梦中突然被一阵闷雷惊醒,那雷声席卷而来,在万籁俱寂的午夜如同几百头驴子同时在耳边大叫,震得人头晕目眩。突然又是一阵闷雷,比刚才那一阵还要震撼,屋子也跟着颤抖,细泥从屋顶直往下掉,雨帘一般。

外面突然嘈杂起来,有人喊:“龙活了,大殿里的龙活了。”方丈一听,心凉了半截,和尚们匆匆跑到大殿,只见阎立本坐在地上,墙上的龙却完好无损,有一个眼尖的小和尚发现了什么,说:“方丈你看,这条龙好像姿势变了。”

众人举起蜡烛,照着那条白龙。它果然变换了姿势,从昂首变作垂头,那双眼睛被点了几笔,但看上去毫无生气。

它没有飞起来?

和尚们看着阎立本,满脑子疑问。阎立本瘫坐在大殿里,目光呆滞,张着嘴一动不动。

“还是比不上张僧繇啊!”过了很久,他才还了魂一般,气若游丝地说。

阎立本后来当上右相。他告诫儿子:“我小时候读书,文辞不比同侪差,却偏偏要学画画,能画过张僧繇吗?无非做个匠人,像奴仆一样侍奉他人,真是莫大的耻辱。你们要以我为戒,别再学画了。”

(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阎立本第一次去安乐寺,就想“给白龙点个睛”,表明他其时相信自己是可以与张僧繇比肩的,因为他“画技本朝第一”。
B.哥哥阎立德的话激发了阎立本再次去安乐寺的想法,他仔细揣摩了张僧繇画龙的技法,总结了张僧繇画风后,就决心点睛。
C.阎立本对张僧繇画的龙的认识有一个渐进深入的过程,他第三次揣摩画艺时才理解了张僧繇画龙的寓意在于表达想飞的渴望。
D.阎立本抚摸白龙时,感觉到白龙“有种按捺不住的急躁”,言在此而意在彼,写出了阎立本想借点睛以证明画技的急切心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点睛”是故事的中心事件,将张僧繇画龙不点睛的历史传说与现实中阎立本点睛不成的故事结合起来,结构连贯紧凑。
B.小说一面强化阎立本意欲点睛的意愿,一面渲染方丈阻止其点睛的行为,运用对比的手法形成反差,增强了情节叙述的张力。
C.小说从阎立本对画龙点睛传说的不信写起,到最终对自己画技的不信收笔,展示了阎立本从自大狂妄到深以为耻的心路历程。
D.小说注重细节伏应,如阎立本的官位,先借方丈之口点出其为中郎,后又陈述其当上右相,行文看似不经意,其实意味深长。
8.小说将阎立本点睛的情节安排在午夜,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太平广记》载:“(阎立本)视张僧繇旧迹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及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又往,曰:‘名下定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小说属于“故事新编”,较之历史文献记载,作者就学艺而言表达了哪些“新”的道理?请结合小说文本简要分析。
2022-07-1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大器,字俨若,遂宁人。崇祯元年进士。援行人,擢吏部稽勋主事,更历四司,乞假归。以邑城庳恶倡议修筑工甫竣贼至佐有司拒守城获全诏增秩一等出为关南道参议,迁固原副使。巡抚丁启睿檄大器讨长武贼,用穴地火攻法灭之。大器负才,性刚躁,善避事。见天下多故,惧当军旅任,力辞,且投揭吏科,言己好酒色财,必不可用。帝趣令入京,诡称疾不至,严旨切责,亦不至,命所司察奏。明年三月始至,命以本官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时畿辅未解严,大器及诸将和应荐、张汝行驰扼顺义牛栏山。总督赵光抃集诸镇师大战螺山,应荐阵亡,他将亦多败。大器所部无失事,增俸一等。十七年四月,京师报陷,南京大臣议立君。大器主钱谦益、雷縯祚言,立潞王,议未定而马士英及刘泽清诸将拥福王至。福王立,迁大器吏部左侍郎。大器以异议绌,自危,乃上疏劾士英。言其拥兵入朝,䩄留政地,翻先皇手定逆案,欲跻阮大铖中枢。其子以铜臭为都督,女弟夫未履行阵,授总戎,姻娅越其杰、田仰、杨文骢先朝罪人,尽登膴仕,乱名器。疏入,以和衷体国答之。未几,泽清入朝,劾大器、縯祚怀异图。大器遂乞休去,以手书监国告庙文送内阁,明无他,士英憾未已,令太常少卿李沾劾之。遂削大器籍,复命法司逮治之。以蜀地尽失,无可踪迹而止。大器既去,沾得超擢左都御史。谦益亦以附士英、大铖,得为礼部尚书。独縯祚论死。明年,宗室朱容藩自称天下兵马副元帅,据䕫州。大器檄占春、大海、云风讨杀容藩,大器至思南得疾,次都匀而卒,王谥为文肃。

(节选自《明史·吕大器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邑城庳恶/倡议修筑/工甫竣/贼至佐/有司拒守/城获全/诏增秩一等/
B.以邑城庳恶/倡议修筑/工甫竣/贼至佐/有司拒守/城获全诏/增秩一等/
C.以邑城庳恶/倡议修筑/工甫竣/贼至/佐有司拒守/城获全诏/增秩一等/
D.以邑城庳恶/倡议修筑/工甫竣/贼至/佐有司拒守/城获全/诏增秩一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畿辅,“畿”是京都,“辅”是护卫,畿辅指环绕京城之特殊行政区域。
B.告庙,庙,供祀先祖的处所,君王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C.太常,官名,掌宗庙礼仪,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统辖博士和太学。
D.夔州,巴蜀东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治地即今日重庆奉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大器负有才能,征讨长武的贼寇,他采用挖地洞火攻的办法消灭了贼寇;螺山一战,别的将领或死或败,而他的部队没出过什么事。
B.吕大器懂得避事,他看到天下大乱,就力辞军队中职务,且以贪爱酒色财为托辞;得罪马士英又被刘泽清弹劾后,他也主动请辞官职。
C.吕大器行事周密,他在辞官回乡之前,亲手把监国告庙的文件抄一份送到内阁,表明自己别无他念;返乡后又藏匿行踪,得以避祸。
D.吕大器不阿不谀,他与钱谦益主张拥立潞王,但马士英及刘泽清等拥立了福王,他却不像钱谦益那样,曲从依附马士英,谋求高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严旨切责,亦不至,命所司察奏。
(2)大器以异议绌,自危,乃上疏劾士英。
14.吕大器弹劾马士英的罪状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采莲

方干

采莲女儿避残热,隔夜相期侵早发。

指剥春葱腕似雪,画桡轻拨蒲根月。

兰舟尺速有输赢,先到河湾赌何物。

才到河湾分首去,散在花间不知处。


[注]①尺速:速度相差在尺,形容船速相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采莲女儿为了避开天气的酷热,在头一天就相约好,天刚亮就出发去采莲。
B.第三句写采莲女儿娇美的细节与“指如削葱根”“皓腕凝霜雪”两句诗意思相近。
C.第四句写采莲女儿摇着有画饰的船桨,轻轻地拨碎了水中那蒲草根下月亮的倒影。
D.诗歌以时间为序,叙写了采莲女儿相约、出发、划桨、赛船以及采莲的生动场景。
16.诗人笔下描绘的采莲女儿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作答。
2022-07-12更新 | 291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