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9-03 7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读书方法,我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

②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淹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③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④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为获常识起见,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大半不止此数,他们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阅读时又只潦草滑过。

⑤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

⑥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⑦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

材料二:

为什么要重提“整本书阅读”?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阅读现状决定的。课堂上使用的语文教材以单篇文章为主,阅读时间短、阅读目的单一,难以建构文章间的意义关联,散点式阅读的倾向比较明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文化基础”,在语文课程中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指向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的关注。基础、底蕴和情怀都需要积淀,积淀需要长时间的稳定状态,散点式、碎片化、拼接型的阅读却在不断切割、打断、搅动学生的阅读。我们期望达成的课程目标和目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了巨大矛盾,怎样解决呢?增加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权重是比较合理的策略。

单篇课文能够承载的大多只是文化的“横截面”,甚至只是某种文化场域中的一个现象,一个场景。整本书则不同,它更像“画卷”,能够更为全面地展现彼时彼刻的社会生活图景,演示文化特质形成和发展的“纵贯线”,让学生既能看到“这一点”,也能联系和“这一点”相关的若干点,了解“这一点”从哪里来,可能到哪里去。浸润在整本书提供的文化场域中,学生可以吸纳更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对特定文化场域形成完整的认识。

整本书提供的信息量大,信息链条完整,信息关联度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透过变化的现象发现不变的本质,体验不断建构、解构、再建构、再解构的循环。需要借助联系思维,努力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对立中看到统一,在分离中看到渗透,形成新的认识和思考,进而树立起事物间普遍存在联系的哲学观点。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整本书内容的展开,学生能够体验到自身认识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助于学生反思性知识的形成与丰富。

“特犯不犯[注],同而不同处有辨”是我国传统小说的经典创作手法,作品中的人物做着相似的事情,却有着细微的差别,同中能见异,异中也能见同。相似的人物或事件,被写得各有千秋、毫无重复,让读者在同与不同之中领会人物的独特之处。阅读整部《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学生能够在大量文段中发现这一手法,体会其精妙,并对中国传统小说艺术特色的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注]:“犯”指类似或近似,“特”是故意设置。“不犯”指不同的细节、不同的人物秉性。

(摘编自吴欣歆《阅读整本书,整体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是学问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凡是读书至少需要读两遍,还须记录纲要和精彩的的部分以及自己的见解。
B.书籍丰富也会带来弊端,读书并不在多而在精,如果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种学问,他读书必须有预定计划和系统。
C.读书过程中通过笔记、卡片等形式,便将读书所得知识分类整理,可以弥补脑力记忆不足,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和系统化。
D.整本书提供的信息量大,信息链条完整,信息关联度高,学生阅读过程中通过体验帮助自己反思性知识形成和丰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所有成就是长期积累得到的,如果没有书籍记载根本流传不下来。
B.求学问不要因当前的繁杂的书籍迷失方向,浪费时间精力,应认真读基本要籍。
C.有的读书人因不会选择,所读的书远超学段常识课程和要籍数量,终难得实益。
D.因为语文教材以单篇文章为主,这种编排方式和语文课程目标产生了巨大矛盾。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整本书更像‘画卷’”观点的一项是(       
A.《茶馆》通过裕泰茶馆里各色人物从清末到民国半个世纪个人生活的变化,展示出来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
B.《边城》以川湘交界的诗画般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C.《荷花淀》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的军民形象,歌颂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和美好情感,充满诗情画意。
D.《阿Q正传》以近乎漫画的手法,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5.“特犯不犯,同而不同处有辨”是我国传统小说的经典创作手法。请结合《红楼梦》“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中薛宝钗和林黛玉对贾宝玉所说的话,分析薛、林二人的心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示众

鲁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

“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他,犯了什么事啦?……”

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

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跄踉。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

“好快活!你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

胖孩子也跄踉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问道:

“什么?”

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仓皇了一会,忽然推开他,冲出去了。

“吓,这孩子……。”总有五六个人都这样说。

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将一粒瓜子之类似的东西放在嘴里,下颚向上一磕,咬开,退出去了。这地方就补上了一个满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

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磕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

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

“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有删改)

文本二:

像《示众》这样的小说,在打破既定的小说规范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小说范式。其实《示众》对故事情节的忽略,将小说中的人物“符号化”,这都是有意为之的。引起鲁迅创作冲动的,是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与细节,以及他对于这些具体的场景、细节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存在、人性的存在、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度追问与抽象思考。这样,鲁迅的小说就具有了某种隐喻性,涂上了鲜明的象征色彩。

(摘编自钱理群《鲁迅作品细读·读<示众>》)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的长夏街景图,运用细节描写和特写镜头,写出了京城酷夏的闷热,更隐喻着人的生活的沉闷、懒散、百无聊赖,构成了生存环境的背景。
B.《示众》的语言呈现出精准、形象化的特点。如文中胖孩子的几处吆喝声,内容有细微的差别,体现出小胖子的百无聊赖,作为一种世俗的声音贯穿全文。
C.小说中所有的人几乎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人看”,由此形成“看/被看”的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D.鲁迅在《示众》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外表各有不同,内在个性特征各异,有极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把看客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在不同的小说里都塑造过看客形象,如《示众》里当路过的车夫跌倒时同声喝彩的人们,《阿Q正传》中阿Q被示众时发出狼嗥似的叫好声的众人。
B.《示众》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从真实的现实中提炼出生活的荒诞性,达到了象征的目的,这与卡夫卡《变形记》中所使用的手法是一致的。
C.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抨击的“有恶意的闲人”,和《示众》里的看客一样,因空虚、无聊而消费别人的痛苦,以此满足自己贫瘠的精神世界。
D.“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表达了健全国民身心的愿望。
8.《示众》首尾运用了“反复”的方式,请结合文本一举例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9.“像《示众》这样的小说,在打破既定的小说规范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小说范式”,请结合文本一与文本二的内容,谈谈《示众》是如何“打破规范”与“创造新范式”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

上篇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B.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C.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D.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朱:即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辅助越王勾践破吴后,弃官到陶地经商成为巨富,号陶朱公。陶朱猗顿指巨富之家。
B.雍州:“九州”之一。其余八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战国时期秦国据有雍州之地。
C.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D.四海:古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九州之外即为“四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涉是一个出身贫穷、身份卑微、才能一般的普通人,率领疲弊的士卒,却推翻了强大的秦国,是因为天下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
B.九国之君地位高贵,军队强大,兵器锋利,谋臣策士众多,却败于秦国,作者以此衬托秦国的强大,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
C.秦王统一天下,结束了长期以来混战的局面,百姓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诚心景仰皇上,这是始皇保住威权,稳定功业的有利条件。
D.秦王怀着贪婪卑鄙的思想,只想施展妄自尊大的智慧,焚烧诗书古籍,首先以严刑酷法治理天下,然后才实施仁德信义,为时晚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14.两文都分析了“秦之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结论。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①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②𪩘(yǎn):意为大山上之小山。③高牙:高矗之军旗,高官出行时的仪仗旗帜。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运用铺张的手法,把杭州这个都会的繁荣面貌,钱塘江的壮阔景象,湖山的秀丽风光,都描绘得非常出色,读此能使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B.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它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C.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婉约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D.据考证此词是柳永在杭州时给时任资政殿学士、知杭州的孙沔的赠作,柳永写作此词意在向他表明自己饱览风景之后即将归隐的心愿。
16.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