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9-17 19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了《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其中有些说法,如“道家的天人关系中,人对待自然是完全顺从、消极无为的,并且要求人最终回归到自然状态,这就从某种意义上泯灭了人作为宇宙灵长的价值和意义”,事关对道家核心思想的认识,尚需进一步加以讨论。

《老子》以“道”开篇,创设了一个“道生万物”的世界,即“道的世界”,从而构建了一个关于宇宙、人生、社会的思想模型,试图为现实世界找到一个出路,设计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自然”作为体现道家哲学核心价值的观念,要置于现实世界(客观),特别是“道的世界”(思想)去认识。

现实世界里,“自然”指在一阴一阳运动变化中形成的“穹、苍苍、天”,即天地万物,具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物性”(客观存在),无所谓积极、消极。自然与人是组成“世界”的两种“要素”,两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相互尊重、共在、并存、互倚、欣赏,便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和谐的境界。

“道的世界”里的“自然”,历来理解、阐释纷纭。郭象注《庄子》以为“自然即物之自尔耳”,后学如张岱年概括为“自己如此”。陈鼓应认为,老子提出“自然”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细读《老子》《庄子》文本,笔者认为:“自然”是指在符合正常、合理天性,即“本来如此”的基础上经过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应该如此”的过程,自然而然达到“果然如此”的结果,由此就实现了“自己如此”。“自然”便是“顺性命之理”,可分别从天地、人、社会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单就人而言,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第一,满足与生俱来的衣、食、住、行之类原始本能与“天然”物质、生理需求。第二,满足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基本、正常、合理的精神、心理要求。首先希望“长生久视”,即羡慕天长地久,感叹“吾生也有涯”的人生短暂,体现着对生命的肯定与珍惜。其次体现为“七情”“六欲”。天生的正常“情”“欲”,“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不分“好”或“坏”。

要实现“自然”,需学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有为”,特别是“不争而善胜”,“功遂身退”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被动适应,消极应付,更不是回归混沌、蒙昧,而是在“人法自然”的前提下,循着人和事物的天性,依天时,行人事。有为却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根本的是不为已为。围绕“人本”中心,聚焦社会问题,关注“人如何活着”“社会如何让人更好活着”,道家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使人心正,百姓安,社会稳,天下治。而人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在努力实现理想目标、“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所以,先秦诸子立足人间,关注社会,聚焦人生。《周易》《老子》《论语》之类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经典,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战略中,其思想价值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摘编自裴登峰《道家彰显人的价值与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创设的“道生万物”说是一种思想模型,也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B.道家的“自然”指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也指符合正常、合理天性的过程和结果。
C.道家倡导的“无为”是指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而不是无所事事,回归蒙昧。
D.道家的自然观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人”的原始本能以及人的各种精神需求的满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立论为主的驳论文,开头摘引需要辨析的观点作为靶子,然后正面阐释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批驳的目的。
B.第二段先阐述“道生万物”,再提出要正确认识道家哲学体系中的自然观,并以此作为驳斥的纲领,统领全文。
C.第四段引郭象、陈鼓应的观点,意在指出《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中错误观点的思想根源,强化自己的阐述。
D.第五段针对“完全顺从、消极无为”的观点,摘引道家的言论,通过道理论证,有力地彰显了对方观点的错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和自然是组成世界的两种要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并没有积极、消极之分。
B.追求“人本”思想,就要聚焦社会,关注“人如何活着”“社会如何让人更好活着”。
C.世间一切具有“七情”“六欲”的人,都是正常的人,并没有谁好谁不好的分别。
D.先秦诸子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他们创造的学说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日前,关于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工程——“东数西算”正式启动。这是继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全国性资源、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后的又一国家级战略工程,对于优化数据中心布局、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和西部地区发展意义重大。

供给失衡呼唤“算力西移”。要让数据发挥其资本化要素的价值,必须要平衡其开放性与安全性。目前,我国东部一线城市发展势头迅猛,数据需求量大。与之相对应的是,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地质等条件适宜,但存在网络带宽较小、跨省数据传输费用较高等瓶颈。东西部地区供需不平衡,使人们意识到要让数据中心“往西走”,实现“算力西移”,打造出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

超大数据体量需超强“数字底座”。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数据中心则是数字经济的“底座”。超大数据“体量”需更强算力支撑,而“东数西算”可以有效优化数据中心的布局结构,实现算力升级。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数据资源大国,是全球大数据应用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环境最优的国家之一。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度加快,数据存储、计算、传输和应用的需求大幅提升,数据中心已成为支撑各行业“上云用数赋智”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摘编自《“东数西算”怎么算?》)

材料二:

“东数西算”中的“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东数西算”就是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具有多方面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通过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扩大算力设施规模,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实现全国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加大数据中心在西部布局,将大幅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以大换小、低碳发展等措施,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三是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数据中心产业链条长、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将有力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四是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算力设施由东向西布局,将带动相关产业有效转移,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延展东部发展空间,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大数据时代,算力也是生产力。东部有数,西部算数,数据的生产力无问西东,双方优势互补,跑出的不仅是发展加速度,还有东西部协同发展的新高度,这将更有助于我国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大数据全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

(摘编自《什么是“东数西算”?》)

材料三:

首先,“东数西算”要关注“算”。对于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潜力较大的节点,可以重点提升算力服务品质和利用效率,积极承接全国范围内的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算力需求,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在建设数据中心的时候,需要关注这几个方面:一是引导有序布局,实现数据中心有序发展。二是促进绿色节能,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三是推进迭代应用,提升大数据的创新能力。四是体现高效利用,提高算力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东数西算”有了超强“算力”,更要关注“运力”,解决数据“从东部运送到西部”的问题。随着全社会数据总量的爆发式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数据资源大国。数据的超大“体量”,需要更大规模、更高效的数据中心提供算力。数据中心内的数据包含很多机密数据。譬如,政务类应用数据,包含很多人民群众的社保、居住地等信息……这些数据,全部需要高安全的网络。对于金融交易、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对数据中心网络的时延要求极高。千行百业产生的数据信息从东部运输到西部,需要强大、安全、可靠的运力网络来保驾护航。

(摘编自《“东数西算”如何构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当今全球大数据应用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环境最优的国家之一,数字经济发展有赖于数据中心的优化布局。
B.“东数西算”中的“算”即数据处理能力,首先面对的问题是“运力”问题,即强大、安全、可靠的数据输送能力。
C.作为生产力,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算力作用不可小视;东部有数,西部算数,算力设施由东向西布局已成为必然趋势。
D.提升算力服务品质和利用效率,积极承接全国范围内的后台加工等算力需求是西部一些地区关注“算”的重点工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国家战略布局的角度看,“东数西算”就是像“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一样,充分发挥我国幅员辽阔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B.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促进绿色发展,扩大有效投资;不过,最重要的是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
C.算力设施的由东向西布局,已经带动相关产业有效转移,促进了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延展了东部发展空间,推进了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D.西部地区新建数据中心,要遵循以下做法:有序布局;绿色节能;推进迭代应用,提升大数据的创新能力;体现高效利用,提高算力资源利用效率。
6.以上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介绍“东数西算”,其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半截

吴金良

刘一杰原名刘杰。这名字,太容易撞车。上小学的时候,一个年级就有俩刘杰,外加一个刘婕。三个刘jié,经常把老师都弄蒙了。他爸爸心生一计,给他名字中间加了个“一”,笔画少,区别大,挺实惠。

刘一杰当年插队回城,不知通过什么关系到了报社。我到报社的时候,他已经是发行部的老职工了。行业报,发行部就是个摆设,实际上除了文字工作什么都管。以致好长时间,我都以为刘一杰是烧茶炉兼管收发的杂役。

茶炉不大,刘一杰每天早起捅开火,添几铲煤,水烧开了,关上炉门就干别的去了。别的是什么呢?前院有个小花囿,他侍弄花草;后院有几棵柿子树和枣树,他扫树叶。扫地属于搞卫生,这个业务一延展,他就把各办公室和编辑部的卫生工作也包揽了。这也不错,那些废报纸废信封和不用的来稿,几天就能搜罗一麻袋。街上有收废品的,每个周日来一次。

他家就在报社收发室后面的套间里,老婆孩子,三口人,两间房,挺滋润。

名字实惠,日子滋润,工作轻松,我们都很羡慕他。他自己也挺满足,快四十了,又没文凭,在报社干不了什么,这个位置挺适合他。

刘一杰抽烟,在家抽烟总是抽一半就掐灭;再想抽的时候拿新的。等到上班,他烟盒里装的都是抽了半截的烟。报社烟民不少,惯例是彼此散烟给大伙抽。刘一杰就免了这个程序,不用散给别人了。因为他烟盒里都是半截烟,那是不能给别人抽的。时候一长,我们都看懂了他的小心思。刘和留同音,于是我们开玩笑,说你这家伙连一杰(截)都不够,你就是个刘半截。

私下里,刘一杰跟我抱怨:老婆限制我抽烟,两天一盒。我要给你们散烟,一天两盒也不够!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过于节俭。比如,每逢周末,他就回父母家。把攒下的脏衣服、床单被罩之类的拿回报社,大洗特洗。偶尔有人看见,他就解释:家里没地方晾晒。

报社老职工说,老刘是太节俭了。当年搞对象,天儿热,女友要吃冰棍,他也只买一根。自己不吃,还编个理由说牙疼。趁女友不注意,找个水管子喝凉水。

节俭成习,导致公私不分了。那年我们到郑州开发行会,编辑部和发行部去了十来个人。领导认为刘半截会管钱,就让他管着差旅费。领导说出门在外怕上火,让他买点水果给大家吃。结果他转悠半天买回来一堆烂梨,说是用刀子削一下更好吃。气得我们集体罢吃。他惹不起我们,又怕糟蹋东西,把这些烂梨洗净削好,煮了两大锅梨水,号称这个更败火。念在他诚心诚意兢兢业业的份儿上,我们也只好喝了。

最气人的是我们该回北京了,让他去买火车票。他买回来的票,时间不好就不说了,还是站站停的普客,还无座。领导拍案质问:刘一杰,我可是能坐软卧的!咱就算不讲究那个,你好歹也给大家买个有座位的票吧!你怎么想的?

刘半截也是被领导训斥惯了,坦然道:“我也没注意有没有座,我就从上往下捋,哪个便宜买哪个。反正都是到北京,干吗多花那个冤枉钱呢!”

结果,我们基本上都是站了八个小时到北京。

领导给他下评语:这人把省钱当作唯一目的,从不考虑性价比。所以,他办不了大事;但是小事交给他,尽管放心。

领导果然交给他一件小事,让他做了发行部主任。只一年时间,发行业绩平平,但是发行费差旅费省了一万多。他还自鸣得意:节流相当于开源。

刘半截比我早退休几年。春节,我俩喝酒。酒至微醺,他也不忘炫耀,说他请了个半价保姆照顾老妈。细问,就是小时工,每天给老太太洗洗换换。别的事,都是他做。他说,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

我说你节俭一辈子了,还这么想不开啊!再说,那是你妈,你也这么省着?

他猛喝一口酒:“兄弟,我父母早殁了。现在这个是我当年女朋友的妈。我们都要领证了,女友得了白血病,走了。留下一个寡母,你说,我不管谁管?”

我愣住,无言以对。他笑笑说:“老太太九十多了,糊涂了,也不认得我了。我就好人做到底,给她送终吧。”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主人公的姓名入手,由“刘杰”到“刘一杰”再到“刘半截”,即使其和人物性格巧妙联系起来,又具有讽刺意味,颇具匠心。
B.“名字实惠,日子滋润,工作轻松,我们都很羡慕他”,在结构上是对上文的总结,也为下文进一步展示主人公的性格做铺垫。
C.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这个视角,写“我”对“刘半截”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又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
D.小说设置了悬念式结构,在超过五分之四的篇幅里,作者用略带夸张的手法反复铺垫了、渲染了“刘半截”的吝啬乃至“抠门”。
8.小说在塑造刘半截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小说的结尾往往出人意料,请简要分析本文结尾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注]①累绁:本意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B.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C.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D.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意思是回来,“还”与《琵琶行(并序)》“取酒还独倾”的“还”含义相同。
B.卒意思是死亡,“卒”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的“卒”含义不同。
C.甚意思是非常,“甚”与《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的“甚”含义相同。
D.服意思是佩服,“服”与《谏逐客书》“服太阿之剑”的“服”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年轻时周游天下,注重实地考察与学习,比如他曾在邹地学习乡射的礼节,为他以后著述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司马迁子承父业,答应父亲全力编撰先人留下的史料,在父亲死后,服丧期满,司马迁就继任太史令,开始著述史书。
C.司马迁因为李陵一事,入狱受刑,一度觉得自己不能写史,后来受“诗”“书”的影响,发愤图强,成就史书巨著。
D.司马迁的史书记载的历史截止到汉武帝“获麟”一事,距离武帝“获麟”到司马迁开始写作史书中间有四百多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2)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2022-09-15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