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1 题号:167845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半截

吴金良

刘一杰原名刘杰。这名字,太容易撞车。上小学的时候,一个年级就有俩刘杰,外加一个刘婕。三个刘jié,经常把老师都弄蒙了。他爸爸心生一计,给他名字中间加了个“一”,笔画少,区别大,挺实惠。

刘一杰当年插队回城,不知通过什么关系到了报社。我到报社的时候,他已经是发行部的老职工了。行业报,发行部就是个摆设,实际上除了文字工作什么都管。以致好长时间,我都以为刘一杰是烧茶炉兼管收发的杂役。

茶炉不大,刘一杰每天早起捅开火,添几铲煤,水烧开了,关上炉门就干别的去了。别的是什么呢?前院有个小花囿,他侍弄花草;后院有几棵柿子树和枣树,他扫树叶。扫地属于搞卫生,这个业务一延展,他就把各办公室和编辑部的卫生工作也包揽了。这也不错,那些废报纸废信封和不用的来稿,几天就能搜罗一麻袋。街上有收废品的,每个周日来一次。

他家就在报社收发室后面的套间里,老婆孩子,三口人,两间房,挺滋润。

名字实惠,日子滋润,工作轻松,我们都很羡慕他。他自己也挺满足,快四十了,又没文凭,在报社干不了什么,这个位置挺适合他。

刘一杰抽烟,在家抽烟总是抽一半就掐灭;再想抽的时候拿新的。等到上班,他烟盒里装的都是抽了半截的烟。报社烟民不少,惯例是彼此散烟给大伙抽。刘一杰就免了这个程序,不用散给别人了。因为他烟盒里都是半截烟,那是不能给别人抽的。时候一长,我们都看懂了他的小心思。刘和留同音,于是我们开玩笑,说你这家伙连一杰(截)都不够,你就是个刘半截。

私下里,刘一杰跟我抱怨:老婆限制我抽烟,两天一盒。我要给你们散烟,一天两盒也不够!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过于节俭。比如,每逢周末,他就回父母家。把攒下的脏衣服、床单被罩之类的拿回报社,大洗特洗。偶尔有人看见,他就解释:家里没地方晾晒。

报社老职工说,老刘是太节俭了。当年搞对象,天儿热,女友要吃冰棍,他也只买一根。自己不吃,还编个理由说牙疼。趁女友不注意,找个水管子喝凉水。

节俭成习,导致公私不分了。那年我们到郑州开发行会,编辑部和发行部去了十来个人。领导认为刘半截会管钱,就让他管着差旅费。领导说出门在外怕上火,让他买点水果给大家吃。结果他转悠半天买回来一堆烂梨,说是用刀子削一下更好吃。气得我们集体罢吃。他惹不起我们,又怕糟蹋东西,把这些烂梨洗净削好,煮了两大锅梨水,号称这个更败火。念在他诚心诚意兢兢业业的份儿上,我们也只好喝了。

最气人的是我们该回北京了,让他去买火车票。他买回来的票,时间不好就不说了,还是站站停的普客,还无座。领导拍案质问:刘一杰,我可是能坐软卧的!咱就算不讲究那个,你好歹也给大家买个有座位的票吧!你怎么想的?

刘半截也是被领导训斥惯了,坦然道:“我也没注意有没有座,我就从上往下捋,哪个便宜买哪个。反正都是到北京,干吗多花那个冤枉钱呢!”

结果,我们基本上都是站了八个小时到北京。

领导给他下评语:这人把省钱当作唯一目的,从不考虑性价比。所以,他办不了大事;但是小事交给他,尽管放心。

领导果然交给他一件小事,让他做了发行部主任。只一年时间,发行业绩平平,但是发行费差旅费省了一万多。他还自鸣得意:节流相当于开源。

刘半截比我早退休几年。春节,我俩喝酒。酒至微醺,他也不忘炫耀,说他请了个半价保姆照顾老妈。细问,就是小时工,每天给老太太洗洗换换。别的事,都是他做。他说,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

我说你节俭一辈子了,还这么想不开啊!再说,那是你妈,你也这么省着?

他猛喝一口酒:“兄弟,我父母早殁了。现在这个是我当年女朋友的妈。我们都要领证了,女友得了白血病,走了。留下一个寡母,你说,我不管谁管?”

我愣住,无言以对。他笑笑说:“老太太九十多了,糊涂了,也不认得我了。我就好人做到底,给她送终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主人公的姓名入手,由“刘杰”到“刘一杰”再到“刘半截”,即使其和人物性格巧妙联系起来,又具有讽刺意味,颇具匠心。
B.“名字实惠,日子滋润,工作轻松,我们都很羡慕他”,在结构上是对上文的总结,也为下文进一步展示主人公的性格做铺垫。
C.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这个视角,写“我”对“刘半截”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又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
D.小说设置了悬念式结构,在超过五分之四的篇幅里,作者用略带夸张的手法反复铺垫了、渲染了“刘半截”的吝啬乃至“抠门”。
2.小说在塑造刘半截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往往出人意料,请简要分析本文结尾的作用。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立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枚“咝咝”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朦胧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的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时的心情,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他举起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选自《读者》2009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意蕴丰富,颇具艺术表现力。文章开头“她”眼中噙满的“泪水”和结尾模糊了双眼的“泪水”背后承载的感情是不同的。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如英雄残缺的“三根手指”。这既是主人公英勇无畏精神的体现,也是在不同阶段让“她”和读者认出了英雄本来身份的重要特征。
C.小说第四部分的细节描写,展现出英雄作为社会底层人物的谨小慎微。也告诉我们,英雄也是和我们平常人一样,有生活的艰难和困境,也是需要帮助和扶持的“弱者”。
D.全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开头写“她”被英雄事迹打动,充满崇敬,最后一段的回忆照应第一段情节,表现出“她”对英雄自始至终的崇拜与敬仰。
2.小说第三部分“女儿”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的叙事在线索设置方面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02-27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刀

楸立

吴金刀回到东成堡子的那天,西斜的日头毒得蜇人。他晃悠悠从堡子西口走来,肩上担着把大环刀,刀在鞘却透出浓烈的杀气。

吴金刀到堡子一半时,就到了赵家门前。五年前吴金刀的爹被赵家的狗咬伤,得狂犬病不治而亡,吴金刀的兄弟去赵家打架,被赵家大少爷用皮鞭抽得遍体开花。今天吴金刀的派头,肯定是和赵家新旧账一起算。

大家关上大门躲在胡同内,觑眼抻脖儿看怎么把赵家人砍光。吴金刀你就砍吧!抡圆了砍!

赵老爷面色苍白,颠出院子。还没说话,吴金刀开口了。

赵老爷,我回来了,你家大少爷的鞭子呢?

赵老爷腿脚打战,作个高揖,说,贤侄,我赵家对不住你,贤……

吴金刀一抬手,停,赵老爷,我不是你侄,更不是多贤的侄。他把肩上的大刀横在胸前,赵老爷,我这把刀是大师兄洪火儿的,现在传到我手上,我金刀一挥,千军万马听我号令,刀指哪儿杀哪儿,这刀杀过假洋鬼子,杀过八国联军,杀过清兵,每天不沾点血它就叫唤,你听听。吴金刀端着刀向赵老爷身前凑,赵老爷吓得往回缩。

赵老爷说话哆嗦,贤侄咱不能再结仇了,咱吴家赵家世代相交,一脉……

别扯呢!吴金刀刀柄紧攥,虎目圆翻。让你家崽子出来,我割上几刀。

赵老爷颤抖着,弯下身子给吴金刀下跪,你割我吧!

吴金刀的脸跳了跳,咬了咬牙,好,赵老头子,你听好,账可以不算,但今年的佃租,全堡子不交了。吴金刀说这话的时候,赵家有人想跳出来,被赵老爷硬生生挡回去。

行,行,按贤侄说的办。赵老爷满头大汗。

吴金刀刀都没拔,就把赵家给镇住了。赵家家大业大,两位少爷也是拜过江湖高手的,赵家双枪,神鬼难防,可赵家枪连个枪毛都没看见就被吴金刀给灭了。

也有不服气的。谭上潭就不服。

谭上潭在义和拳堂口待过,洪火儿确有其人,刀中之王,洪火儿挥刀斩洋人,真是了不得,可这吴金刀,哪儿冒出来的?

谭上潭来找吴金刀,堡子人在吴金刀的门外挤了里外三层,还有人攀到老槐树上看动静。谭上潭和吴金刀抱拳进屋,门关个严实,三盏茶工夫,两人挽手出来,脸上笑逐颜开。大家摸不着头脑,问谭上潭,过招没?谭上潭哈哈一笑,不答。

人们开始怀疑吴金刀的功夫,那把大刀什么样谁都没见过,就看在正房墙上挂着。过年过节,有人撺掇吴金刀露几招,吴金刀任别人怎么说,只干笑几声,有人便说吴金刀假把式。原因是赵家二少爷从洋学堂回来,拿起长枪到门前骂战,吴金刀一改往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十年后,日本人成立伪自治委员会,派人来让赵家出钱资助。甭说,赵老爷这前清秀才,颇有气节,死活不吐口,钱有,支持日本人,寸草不拿!没过多久,在北平读书的赵家二少爷参加抗日组织暗杀了几个东洋兵,日本人得到消息决定血洗东成堡子。

天蒙蒙亮,日本军曹带着一队伪军开进东成堡子,把赵家围了个水泄不通。

赵家大少爷和几个伙计抄起大枪闯了出去,挺枪刺倒几个伪军,就被乱枪打躺下了。赵老爷心如刀绞,拉住二少爷,说,活着给赵家留个根,带你的人从地道里走!

赵老爷挺着胸脯走出去,指着挎东洋刀的日本人说,孙子!爷,中国人!给你们钱杀中国人,甭想。赵老爷说话原本咬文嚼字,今天的话叮当山响,老百姓打心底叫好。

军曹冲着老爷子挑起大拇指,就把东洋刀抽了出来。赵老爷脖子一仰,想砍我的头,老朽嫌你的刀脏。

吴小六,你给我出来。赵老爷子今儿真狂,竟然喊吴金刀的大名。

吴金刀从人群挤进来。

小六子,我赵家欠你条命,这些年我心神不宁。赵老爷比画了的手势。今天,你来,到阴曹地府见你爹我无愧了。

吴金刀开始没反应过来,听完赵老爷的话脸发烧。迟疑了会儿,他迈步来到赵老爷近前,低声说,老爷子,钱财身外之物,大少爷的命都没了,你不拿钱,东成堡子就得平!

赵老爷说,吴小六,你个揍相,你个莽夫,老子拿了钱老少爷们儿也活不了,就给爷来个痛快,让老少爷们儿看看你的刀是不是宝刀。

吴金刀咬了咬牙,走到日本军官身边,一指赵老爷,我和他,世仇,把别人放了,砍人的事儿我来。

老百姓被轰出堡子,吴金刀见没了人影,赤膊提刀,回到赵家大院,给赵老爷跪下,说,赵老爷,你家的人没事了,你还有什么话说,我送你上路。

赵老爷看吴金刀说得赤诚,把吴金刀扶起来,好小子,这才是咱东成堡子的爷们儿,以后刀别闲挂着,多砍几个鬼子。

吴金刀哽咽了,赵老爷,放心,以后我拿鬼子的人头祭你。

好,赵老爷一捋长须,都说你有把好刀,死在你刀下,算造化。赵老爷向前迈几步,捡起一支枯树枝在地上笔走龙蛇,边写边高声吟唱:

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随后把树枝一甩,高喊,小六子,还不动手,更待何时!

吴金刀已泣不成声,赵爷,你走好!金刀一闪。

与鬼子打了八年,这八年的清明,堡子的老百姓给赵老爷烧纸,总看到坟前堆着几颗日本兵的人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金刀你就砍吧!抡圆了砍”,这种心理表明赵家的财大气粗让东成堡子的人眼红,希望他杀富济贫,分得好处。
B.赵老爷临死前吟唱的“万人一心兮……气冲斗牛”一诗感动了吴金刀,对他以后转变成抗日战士起到了推动作用。
C.吴金刀对赵老爷的称呼从“赵老头子”到“赵老爷”再到“赵爷”,表明他对赵老爷的情感从痛恨变为崇敬。
D.“小六子,我赵家欠你条命,这些年我心神不宁”,这番话表明赵老爷有忏悔之意,觉得对不起吴金刀一家。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西斜的日头毒得蜇人”这一景物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暗示着吴金刀和赵老爷的矛盾一触即发。
B.“谭上潭哈哈一笑”和“有人便说吴金刀假把式”都带有神秘色彩,设置悬念,为后文吴金刀杀鬼子做铺垫。
C.文章的结尾简洁明了,但含义深刻,意味隽永,表明人们对“英雄”赵老爷的敬佩之情以及全民抗战的气概。
D.小说欲擒故纵,先写金刀本是吴金刀用来报私仇的,但一直没有用上,而最后写他“杀鬼子”才派上用场。
3.小说中多处出现了“金刀”这一物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4.小说在塑造赵老爷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2021-12-10更新 | 2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洗 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小伙子越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的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的响,他们默默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的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的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1.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3.“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2019-01-30更新 | 3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