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四模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模拟预测 2022-09-28 8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高度注重文化认同、文德教化的国家。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传统,其中一以贯之的是仁德思想,以仁德思想观念教化大众向着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的社会无限趋近,诗教礼仪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形成了中国以德治国的传统。儒家追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家国同构的理想追求中安身立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仅关乎个人、家庭,更与国家运行有着切实的关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追求的仁政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德教化百姓,以礼形成一种规范,百姓就会在心悦诚服中有了羞耻心,文艺惩恶扬善、劝世讽喻功能的发挥重在以道德拯救世道人心。可以说,在中华文明的赓续中一直有着文化理想主义的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始终注重以文化人和文德教化。在中国艺术史上,文以载道的传统源远流长,而且始终是一种主流文艺观。即使进入现代,凸显文艺的政治向度与追求艺术审美的自律性也不矛盾,往往在政治与审美的张力结构中磨练着艺术的质地,甚至内化为艺术经典的内核。唯此,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追求既需要扎根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以文化创意创新和艺术想象力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更需要自觉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文艺成为满足当代中国人美好生活的主流精神食粮,以文艺强大的共情性引领社会风尚。

一百多年来,中国新文艺的发展始终紧扣“新民、立人、新人”,为着人的觉醒和人的现代化矢志不渝地书写、雕刻、描绘和放歌,在人性解放和思想启蒙中做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那面覆盖鲁迅灵柩的“民族魂”大旗早已凝结于中国新文艺的基本品格,激励着艺术家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意愿交织起来,以无数文艺精品的涌现为时代画像。百年来,文艺发展始终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在对艺术卓越性的追求中做到胸中有大义,把民族的生死存亡、人民的家国情怀融注于笔端,把文艺价值的生成与审美意蕴的积淀与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感宣泄相交融,以美的作品温润大众的心灵,使之生发出与时代主流价值观相互激荡的共情能力,在以美抵达人心中展现出艺术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践履于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中。

新时代新方位,需要在高扬文艺的人民性中强化文艺以美育人、教化人心的使命担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文明型崛起离不开新时代文艺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文艺的独特性在于悄无声息地成风化人、引领社会风尚,在随风潜入夜中形塑着人的价值观。“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艺术家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美育人、使美成为人格健全的重要向度。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培根铸魂的人,必先铸己。高扬文艺的人民性,新时代文艺要胸怀“国之大者”,在当代文艺的经典化中蕴蓄阔大的境界和高远的精神追求,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鼓起14亿人精神的风帆,托举中华民族英勇地屹立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潮头!

(摘编自范玉刚《以美的作品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中国艺术报》2022年2月11日,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教礼仪在以仁德思想观念教化大众的传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传统未曾中断。
B.当代艺术家只要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意愿交织起来,就能创作出文艺精品。
C.艺术家要抓住文艺这种悄无声息地成风化人、引领社会风尚的特性,在随风潜入夜中形塑着人的价值观。
D.新时代文艺目前的形势正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鼓起国人精神的风帆,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引用孔子“为政以德……”的话有力地说明了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文德教化的观点。
B.第二段在论述时先提出论点,具体论证时既有理论论证,又有事实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文章具有思辨性,既肯定文艺发展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又指出其与当代主流价值观不全相符。
D.文章把与当代文艺相关的问题置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来论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一个高度注重文化认同、文德教化的国家,在中国艺术史上,文以载道是一种主流文艺观,它有助于以文艺强大的共情性引领社会风尚。
B.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追求唯有扎根优秀传统文化,并自觉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政治与审美的张力结构中磨练艺术质地。
C.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文明型崛起需要新时代文艺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不能背离文艺以美育人、教化人心的使命担当。
D.被视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艺术家,要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方面充分发挥自身表率作用,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使美成为人格健全的重要向度。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许多优秀剧目被重新整理排演。许多年未见于舞台的本戏、折子戏等得以被挖掘,重现于世人面前,例如新捏成的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等。但是有些剧种的剧目丧失了原有的野气以及应有的烟火气、市井气。一味追求雅致及诗意的倾向在当前戏曲界极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剧种的失味:草根味、民间性、世俗性消失,地方文化特点不突出,剧种同质化或泛剧种化、泛戏曲化的倾向严重。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对于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不少剧作家试图做到雅俗共赏,但要实现雅俗共赏太难了,便索性往的方向走。而掌舵全剧的导演多是高级知识分子,一旦偏好雅致,剧目的样式也就被决定了。对剧目的大投入也是一个原因,若舞美精致华丽,其他部门自然予以配合,形成统一风格。而根本的,在于雅高于俗的心理:戏剧工作者在创作辅导与推进传承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渗入了精英文化意识。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文人趣味偏雅好雅,另一方面也是多年来国内一些专家热衷于引进精英主义经典理论的结果。他们往往视戏剧戏曲为高雅艺术,并将之等级位阶化。这种等级划分,恰恰阻碍了戏曲的民间化、大众化,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的很多戏剧工作者应辨清唯美主义伪美主义,摒弃双重标准,不能在理论上对戏曲美学、雅与俗的内涵很清楚,但在实践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方李珍《警惕当下剧种的雅化现象》)

材料二:

在戏曲辉煌的年代,看戏是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在给民众持续带来欢乐的过程中,戏曲也实现了自身的大众化。秦华生认为,近几十年来,戏曲之所以逐渐萎缩,虽然跟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有关,但就戏曲自身而言,娱乐性减弱,跟观众的互动也越来越少,导致了戏曲越来越曲高和寡,脱离民众。观众花钱买票进戏园子,首先是找乐子的,而不是花钱去接受说教的。

新媒体为丰富戏曲的娱乐性提供了手段和路径。比如,越来越多戏曲人开始在网上直播,用全新的方式表演传统戏曲。像酷狗直播平台的主播庄妃,本是粤剧演员出身,擅长粤剧、京剧、川剧等传统艺术。入驻酷狗直播后,庄妃将网络直播特效与戏曲结合在一起改编莲花手舞,并在戏曲表演中穿插粤语说唱,让传统戏曲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和追捧。

戏曲也开始跨界进入网游、手游,把戏曲的娱乐性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比如,武侠手游《楚留香》携手浙江昆剧团,将昆曲戏服穿到了游戏中人物的身上:成年女性款式色调温婉柔美,发饰点翠精美动人,上身后应了那句如花美眷;成年男性款式色调清雅宜人,剪裁潇洒飘逸,体现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气质。除了服装,昆曲风格的宅邸家具等也被植入游戏中,很多从未接触过昆曲的青少年,却通过游戏认识了木兰花·桌”“木兰花·椅与木质雕花屏风锁南枝·杂

(摘编自人民网韩业庭《新媒体为戏曲搭好传承舞台》)

材料三:

从中西戏剧形成可以看出,西方戏剧产生于祭祀,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带有宗教色彩。宗教仪式是庄严肃穆的,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在观看表现神的伟绩的戏剧时,同样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时,戏剧演出处在一种精神上的高位置,观众处在一种精神上的低位置,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后来的戏剧虽然脱离了祭祀的宗教气氛,但这种仰视的心态视角却带着祭祀仪式的痕迹保留了下来。

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的综合。宗教祭祀仪式对它的形成影响并不大,相对于西方戏剧的形成渊源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手段,而且,它对多种娱乐手段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娱乐性加强的过程。人们去瓦肆看戏就是为了娱乐,自然在心理上处在高位置,去俯视处在低位置的戏曲。此后,戏曲走向富贵人家宴请宾朋的堂会,走向农村集市庙会的庙台,走向农村庆丰收的草台,它的观众都是怀着喜洋洋的轻松心情去俯视它。后来的戏曲中也有具有宗教意味的神仙道化剧,但它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

(摘编自《当代戏剧》张宜昂《俯视与仰视——谈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时,应该处理好雅与俗的关系,不能因为戏曲是高雅艺术,就淡化戏曲的民间化、大众化等特点。
B.很多的戏剧工作者在理论上对戏曲美学、雅与俗的内涵不清楚,拥有双重标准,以致在实践中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
C.戏曲在过去之所以辉煌,是因为看戏是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当代戏曲之所以衰落,是因为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
D.因为戏剧的形成渊源不同,观看戏剧时,西方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中国观众则从心理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戏曲。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新搬上舞台的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多少丧失了些原有野气以及应有的烟火气、市井气。
B.以全新的方式表演传统戏曲,发挥新媒体在丰富戏曲娱乐性方面的作用,能够改善戏曲“脱离民众”的局面。
C.通过《楚留香》和浙江昆剧团合作的例子可以看出,利用网游、手游也可以推广戏曲,丰富人们戏曲知识。
D.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的综合,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手段,宗教祭祀仪式对它的形成影响不大。
6.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当下传统剧种“雅化”现象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雨西来

刘创

前几天,老父亲来电话,告诉我老家所在的胜利村已正式并入西来村。老父亲在胜利村当村长和村支书近三十年,话语里充满了对老村的不舍与留恋,也流露出对撤村的不满。

我当自己是西来人,其实这是一个朦朦胧胧并不清晰的意识,甚至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这些年来我居然一直漠视它的存在。

西来,我们习惯称西来庵。南宋时期,万里长江在湖北藕池决堤,向着洞庭湖方向奋力撒下了一条大网,藕池河在连接长江与洞庭湖的过程中,变成了多条交织相连的小支流,我所居住的西来被藕池河水系环绕着,流经西来的小支流自然叫西来河,古刹西来庵就镇守在西来河的繁华地带。

那时的西来码头因水运而兴,商贾云集,被称为小南京。在我出生前,政府将部分河流改道重绘洞庭湖平原,藕池河流经西来的这一段被堵塞,再也进不了商船,繁荣的码头几乎一夜之间变得萧条。我在西来学校启蒙的时候,还常在码头上遗存的几家老铺子里窜进窜出。店铺冷冷清清,多是一些孤寂的老人守着,只卖一些姜糖瓜子之类的小食品,印象中还有一家老店专卖用古方做的酒粬坨。觉得那时候的阳光异常慵懒,撒在那些老店铺的木门木板上泛着淡淡的黄,让人的骨子里都有点不思进取的温暖。

西来河成了长江支流的故道,渐渐人们不再叫它原来的名字,就简单地称其为沙河。沙河有大片大片的河滩,水清滩平,沙体细软如粉,色泽如银,可与一些大海边的沙滩媲美。十余公里的沙河有几十处银沙滩,这些沙滩是方圆几十里农民的天然浴场。每到夏天,只要逮到机会,我都会偷偷溜到沙河里,躺在软软的沙滩上,在荡漾的清波里或游或浮。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在农村长大过程中最惬意最奢侈的享受。

我家离西来村的边界就几百米,上学很少走沙河大堤,多是走西来村湖垸中的小路。走在庄稼人行走的窄窄田埂上,走在四季的画卷里,我总是脚生春风,心生翅膀。极喜欢水稻一生散发的淡淡清香,闻过了稻种香,便是稻秧香、稻花香、稻谷香、稻草香,家乡人的勤劳也就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里绵绵不绝。到了冬季,收割后的田野变得辽阔,土黄色的草垛点缀其间,那些矮矮的草垛会暂时捂住庄稼生长的声音,默默坚守着农人的梦。一些不知名的水鸟悠闲踱步在浅水田里,若惊起,那种优雅的翩跹让人着迷。离开家乡后,我甚至萌生了学画的念头,希望用我偏好的水彩,用淡雅颜色的晕染,用通透明亮的画质,突显水乡之野再难复制的美,用最简约的风格来绘制心中那一幅越来越清晰的图画。

每次穿行在田野里都有不一样的景色,甚至有一些惊喜。每条沟渠都有流水,有鱼儿。如果行走在春雨中,一些地势低洼的水田中会有一群群的鲫鱼窜来窜去,满眼跳跃着银白的光,那种泼喇喇的水声让我充满了欢愉。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水鸟,它们大多体型巨大,翅膀张开约有一两米,修长的脖子,修长的腿杆。这种大型的水鸟,在我们乡下一律称为青桩。大人们告诫,青桩是某种神的化身,谁要是伤害了青桩,青桩的魂魄就会如一缕青烟跟随你。长发是我的邻居,和我年龄一般大,他从小放荡不羁而又极具读书天赋。我们几乎每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次,我们在草垛旁遇见一只纯白的青桩,它桩一般地立在冬天的寒意中,长发居然说要去活捉它。他从草垛的一侧蹑手蹑脚地靠近,距青桩约一米开外突然猛扑上去,青桩发出惊恐而哀婉的鸣叫,扑楞楞扇起巨大的翅膀,挣扎中不断有白色的羽毛飘落。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后来这只青桩被长发捆住双脚和翅膀,塞在稻草堆里,只露出一小截脖子。等我们放学返回,草垛旁一片狼藉,青桩早没了踪影。多年以后,长发已在事业和学术上崭露头角,但思维和行为变得有些怪异,后来因故过早离世。我时常想起长发偷袭青桩的场景,不知这其中是否存在某种神秘的关联。

我常常梦见西来那座老旧的木楼,那是我住过的学生宿舍。老木楼是学校的主体建筑,青砖、灰墙、黑瓦,色调老旧而厚重,平添了几分历史感。无忧无虑的学生们全然不顾老房子的骨架已经老化,一进寝室就上蹦下跳,整座楼到处咯吱咯吱响。楼前有三球柏,荫翳数亩。在两棵中型球柏的护卫下,一棵葱郁滴翠的巨型球柏立于校园中央,塔形树冠构成巨大的心形,让人想到它是这个学校甚至是这个村庄的一颗心脏。如今这棵树依然茂盛,而栽树人段楚南老校长早已故去。我记得段校长说他不是校长,他只是这个学校忠诚的管家和长工。我离开学校的那阵子,他如我们的老父亲一样地在咳嗽,他的咳嗽声在寒风中飘荡,响彻放学之后的宁静校园。这么多年了,他胖胖的身影如西来的另一棵松柏一直在我心头茂盛。

西来是我所在的县、地区和省的边陲,这里处江湖之远,无天时之利亦无地利之优,因而长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可它依然在悠远而平静的日子里从容繁茂。我十几岁离开西来外出求学工作,每次想起家乡,总是在脑海里默默寻找着西的方位。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我站在面西的窗前,久久沉浸在西来生活的一些场景中,清风拂面,微雨湿了衣襟。我突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如果借用,便是微雨从西来,好风与之俱。那一刻,我为自己套用陶渊明的诗句而找到对西来感受的准确表达有些激动。是啊,那个叫西来的地方,每当我想起它,就会有细滑润泽的微雨夹杂着清爽的风从西而来,浇灌我内心的田野,浸湿我的梦乡,一次次伴我度过人生的酷暑和干涸季节。

(作者刘创,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新建乡西来中学、华容一中工作,现任湖南理工学院党委组织部长。有删减。)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时西来码头“阳光异常慵懒,泛着淡淡的黄,让人骨子里都有点不思进取的温暖”,说明作者小时候非常贪玩,不求上进。
B.作者上学很少走大堤,多是走湖垸中的小路,是因为穿行在田野里可以欣赏田园美景,可以看见鱼儿和水鸟,体现了少年的心性。
C.文章叙述儿时邻居长发捉青桩的故事,增添了乡村生活的趣味性和神秘感,丰富了文章思想内容,也加深了主旨。
D.段楚南老校长“胖胖的身影如西来的另一棵松柏一直在我心头茂盛”,说明了西来学校的教育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也体现了作者对老校长的景仰与怀念。
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父亲来电话”开头,引起作者对诸多往事的回忆,最后回到现实,全文以作者对西来的深情怀念作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本文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展示了家乡西来的历史变迁和洞庭水乡的田园生活,笔法细腻,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让人回味。
C.文章写景颇具特色,“西来河沙滩图”“收割后的田野图”“春雨鱼儿图”,都运用了白描手法,画面唯美,非常具有生活情趣。
D.文章交待了西来河的来历及西来码头的历史变迁,在平实的记叙中显示了家乡厚重的历史底蕴。
9.文中划线部分说“我嘴里附和并安慰着父亲,内心却被一种莫名的欣慰冲击着”,结合全文来看,怎样理解作者的“欣慰”?
2022-09-28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四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仇悆,字泰然,益都人。大观三年进士,授邠州司法,谳狱详恕,多所全活,为邓城令,满,耆幼遮泣,不得去。

调高密。俗尚嚣讼,悆摄县事,剖决如流,事无淹夕,民至怀饼饵以俟决遣。剧寇起莱密间素闻悆名戒其党毋犯高密境民赖以安密卒闭关叛掠害官吏几尽独呼曰无惊仇公。

以淮西宣抚知庐州。刘豫子麟合金兵大入,民情汹惧。时金人出入近境,悆求援于宣抚司,不报。又遣其子自间道赴朝廷告急,虽旌其子以官,而援卒不至。帝方下诏亲征,而诏亦不至淮甸,喧言将弃两淮为保江计。念录诏语揭之郡县,读者至流涕,咸思自奋。监押阎仅死于贼,余众来归,州帑匮竭,无以为赏,悆悉引班坐,犒以酒食,慰劳之,众皆感励。募庐、寿兵得数百,益乡兵二千,出奇直抵寿春城下,敌三战皆北,却走度淮。

麟复以步骑数千至合肥,谍言兀术为之殿,人心怖骇,不知所为。会京西制置使遣牛皋统兵适至,悆顾左右曰:“召牛观察来击贼。”皋素勇甚,以二千余骑驰出,短兵相接,皋免大呼曰:“我牛皋也,尝四败兀术,可来决死。”寇畏其名,遂自溃。以悆克复守御功,加徽猷阁待制。

初, 宣抚司既不以一卒援诸郡,但令焚积聚,弃城退保,文移不绝于道,又请张浚督行之。浚檄悆度其宜处之,悆谓:“残破之余,兵食不给,诚不能支敌。然帅臣任一路之责,誓当死守。今若委城,使金人有淮西,治兵舰于巢湖,必贻朝廷忧。”力陈不可,浚韪其言,而卒全活数州之众。寻诏诣阙,军民号送之。积官至左朝议大夫,爵益都县伯。卒,赠左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仇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剧寇起莱密间/素闻悆名/戒其党毋犯高密境民/赖以安/密卒闭关叛掠/害官吏几尽/独呼曰/无惊仇公/
B.剧寇起莱密间/素闻悆名/戒其党毋犯高密境/民赖以安/密卒闭关叛掠/害官吏几尽/独呼曰/无惊仇公/
C.剧寇起莱密间/素闻悆名/戒其党毋犯高密境/民赖以安/密卒闭关/叛掠害官吏几尽/独呼曰/无惊仇公/
D.剧寇起/莱密间素闻悆名/戒其党毋犯/高密境民赖以安/密卒闭关叛掠/害官吏几尽/独呼曰/无惊仇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品级。本文中的“满秩”指官吏任期结束。
B.丞,指古代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吏,也指各级长官的副职,如府丞、县丞等。
C.殿,后也。古代行军时,处在前面曰启,处在最后曰殿,如殿后、殿军等。
D.胄,中国古代将士防护胸部的装具。常与护体的铠甲配套使用,称“甲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仇悆宽厚待民,深受爱戴。他在邠州任职期间,审理案件非常谨慎宽厚,保全了许多人;担任邓城令,离任时百姓拦路哭泣,不愿意让他走。
B.仇悆临危受命,善励士民。在朝廷将要放弃两淮以保全长江时,仇悆抄写诏书公布到郡县,读到的人都流下眼泪,都想自告奋勇去杀敌。
C.仇悆遭遇强敌,善于借力。敌兵进犯合肥,人心惶恐,他请曾四败兀术的将领牛皋御敌,敌兵害怕牛皋,争相逃命。他因功加徽猷阁待制。
D.仇悆恪尽职守,力陈保城。针对宣抚司三令五申弃城退守的命令,他据理力争,认为将帅应坚守职责,誓死守卫淮西,终使数州之众得以保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益乡兵二千,出奇直抵寿春城下,敌三战皆北,却走度淮。
(2) 今若委城,使金人有淮西,治兵舰于巢湖,必贻朝廷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