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莆田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0-17 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亚文化”是个舶来品,上世纪传入中国。人们惯用“抵抗-收编”方式看待其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但到了互联网时代,对互联网大国中国来说,此方式逐渐失效。

互联网作为鼓励生产性与多元化的技术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秩序的“数字家园”。青少年之于网络媒介,早已不是以往留着“杀马特发型”,暴露诡异纹身的边缘小卒,而转为互联网时代领路人,这是前所未有的媒介革命与文化生态。兼具反叛性与先锋性的青年文化与网络媒介的融合,造就网络亚文化这一新领域。如亚文化典型范例“说唱”本是底层黑人青年表达抗议的形式,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一直很小众。近年来不断发展,直到现今“说唱热”的出现,这背后离不开网络新媒介的包装与传播,及网络音乐综艺节目的助推。以网络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为界标,“说唱”才真正走进大众文化视域。

网络亚文化对文化生态的“改写”之一体现在它对日常用语的渗透。如网络说唱节目涌现的“battle”(意为较量)、“keepreal”(意为保持真实)等词已成为网络社交用语,甚至用于线下。类似范例堆垒着网络亚文化闯入主流视野的势能,使之成为当代文化图景中的一块重要版图。

语言使用的背后是青年对理想人格的想象。“battle”表达敢于抗争的追求。“keepreal”则代表保持本真的姿态。可见,网络亚文化延续了前网络时代青年反抗既有秩序、追寻个性突破的精神气质。

但须承认,网络媒介的某些特性也对青年成长不利。网络发言的匿名性使青年获得媒介赋权的同时易失去尺度约束,甚至形成话语暴力。如“battle”既可彰显自我个性,也能对他人进行个性打压。而网络综艺节目常片面放大“battle”的维度来增加娱乐性。

再者,网络亚文化是技术与资本的联合产物,为获取更高商业变现势必迎合受众偏好,难免以肤浅媚俗倾向来增加受众关注度,培养其消费习惯。若网络亚文化一味往娱乐化、商业化方向发展,其本应具有的异质性、创造力会被消费主义的逻辑淹没。

综而观之,网络亚文化在延续前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精神内涵(自由、个性、平等)之外正发生诸多改变,如青年成为网络亚文化的“弄潮儿”,同时也更全方位地接受网络媒介的浸染或诱导。二者的互动交融渐深,同时有影响社会文化的巨大潜能。

应看到,网络媒介为青年表达提供空前的自由空间与传播效率,使亚文化逐渐去掉边缘属性,更具社会影响力。同时网络媒介的匿名性、娱乐性与商业逻辑也将对青年的健康成长,尤其他们更好融入现实社会的能力,产生干扰,亟需引导。

(摘编自李静《从边缘游荡到上热搜:网络亚文化中的青年表达》)

材料二:

随着网络媒介技术、商业模式和交往模式的变化,网络亚文化有了新特征。首先,网络亚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社交性和认同性。生长于互联网的i世代较少参与社交,而是线上交流,他们有普遍的不快乐与孤独感,也有更强的对网络社交的归属感。同时,互联网技术普及,大量移动应用软件和使用场景,丰富了青少年文化参与的方式,使基于不同兴趣和阶层的青年网民,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兴趣社区进行网络社交。

因而,网络亚文化不再是城市边缘青年以奇装异服式的“风格化”符号去进行社会诉求,而是网络青年以共同兴趣进行的社交活动,他们借社区内部的符号生产与交换,实现自身价值肯定与社区内的文化共建。从根本上看,当下网络亚文化的社交性和认同性,是基于繁杂的网民兴趣形成的网络多元文化社群。

当下网络亚文化的另一特征是边界的模糊性。随着互联网媒介发展产生的数字文化经济,推动亚文化的资本征用和商业应用。如《奇葩说》等网络综艺节目,将奇装异服、街舞等亚文化进行创意征用,呈现出亚文化在数字文化时代的新境遇---亚文化日益成为数字文娱产业的重要创意源头、符号要素和流行方式。事实上,数字娱乐经济的发展亟须不断寻找创意源头,以满足不断扩大的用户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而青少年作为数字文娱产业的重要消费人群,成为资本对各类青年亚文化进行创意征用和意义收编的动力,这使得亚文化与商业流行文化的边界变得模糊。粉丝经济与饭圈文化带来的巨大流量,也吸引着数字文娱产业迎合青少年饭圈文化的逻辑去进行文化生产,从《创造101》到《乘风破浪的姐姐》,网络亚文化与商业流行文化深度合作。此外,面向青年受众的亚文化生产模式也被快速复制和推广,弹幕等亚文化生产方式已被各类主流媒介采纳,融入大众文化潮流中。网络亚文化呈现出与主流文化互动不断加强的趋势。网络亚文化走向“破圈”与“融合”的趋势更加显著。

(摘编自郑焕钊《在分享互动中寻找自我认同和归属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诞生于网络平台的某些社交词汇,由于青年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有的已从网络走向线下,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交用语。
B.网络亚文化彰显青年的理想人格、精神气质,但网络媒介对青年的浸染或诱导,也会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亟需合理的引导。
C.网络社交受到青少年青睐,既是基于他们消除孤独、寻求归属感的内在需求,也源于当今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普及的外在条件。
D.资本对亚文化进行创意征用和意义收编,使得青少年成为数字文娱产业的主要受众,亚文化与商业流行文化的边界变得模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是当今的时代,亚文化逐渐与主流文化彼此相互融合,也无法改变亚文化被主流文化“收编”而成为其从属的地位。
B.网络亚文化能够一直蓬勃发展,是因为其所具有的异质性和创造力,与互联网这一媒介的多元化和生产性相契合。
C.某中国女排球迷QQ群中,群友们通过分享女排队员的二次元漫画,结成兴趣共同体,这是网络亚文化认同性的体现。
D.受粉丝经济与饭圈文化的流量红利驱使,为迎合青年口味而批量生产的网络综艺节目,可能会因其同质化而被受众所厌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网络亚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A.在哔哩哔哩网站播出的跨年晚会播放量惊人。
B.某网络红人视频里的用语“我太难了”成为热梗。
C.网络上的瑜伽教学视频为大众健身提供便利。
D.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人气演员被制作成表情包在网络上“圈粉”。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网络亚文化下一个简要定义。
5.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贡献

[苏联]施·波列沃依

过了一些时候,河两岸已竖起了耸入蓝天的、像镂空了一样的巨大铁架子,架设在两岸铁架子上的电线,在湍急的河流上空微微下垂。在预定输电的前一天,检查员发现在河中心上空的某一相电线上有一个断头。

这是一个可怕的发现。只有一个办法:找一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要找一个高手,让他顺着悬在河面上空一百多米高的电线,爬到断头的地方,安上接线套管。这样的活儿,电网建设公司的安装工人中谁也没有干过。

过去在前线打仗时,遇有危险而艰巨的任务,往往派志愿者去执行,现在工程师也这样做,他把优秀的安装工人集合在一起,问他们之中谁志愿去完成这项艰巨而危险的工作。

谁都没有说话。彼得·西尼津也在场。当工程师问谁志愿去修理时,他突然想起扎哈雷奇那天夜里对他说过的话,当时工长说,人不管干哪一行,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时刻。这个想法在他头脑里闪了一下,他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就走到工程师身边,急忙说:“我爬上去。”然后唯恐别人把这一任务抢去似的向其余的安装工人看了一眼,为了争这个冒险的权利又加了一句:“我爬上去,我去安装套管!”

彼得·西尼津背着工具袋,敏捷地向铁架子顶上攀登,从下边向上看,春天水气很重的浮云碰到铁架子上,被碰成一块一块的;这时,彼得的同伴们都焦急不安地注视着他。他们看见彼得变得越来越小。他的脸已经看不清了。只有他的身影在匆匆掠过的污浊的浮云中,时隐时现。

“还刮风,真可恶!……”在场观察的高空作业工人中有人这样说道。

“又潮湿……电线现在很滑。”另一个人补充说。

“别说话!”扎哈雷奇像呻吟似地哼了一句,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远处小小的身影。

彼得·西尼津到了断线的地方。

开头,当他爬上嗡嗡作响的、被风吹得有点颤动的铁架子顶端,看到伸展在他面前的电线和钢索,他吓得腿都哆嗦了。这里没有可用来支撑手脚的坚实的东西。他将要在上面爬的钢索,摆动得很厉害,好像要从他身体底下滑走一样。胸口产生了一股冷气,心里直发怵,这股冷气很快使全身肌肉变得僵硬起来。手脚失去了平时的弹性,变得不听使唤了。

怎么办?爬回去?……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向前,只能向前!……他的思想、意志、精力等,全都集中在实现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上:爬到断线处,装上接线套管。

彼得·西尼津在无底深渊的上空慢慢地晃悠着。他在给电线安套管。这活儿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在摇晃不定的电线上做这件事可不简单!而且还有风,一会儿停,一会儿又出其不意地刮起来,仿佛原来藏了起来,然后悄悄地向你扑过来,竭力想要把你推下去似的。

“不行,你想捣乱,没有用!”彼得咬着牙说,两只手不停地工作着……

不久,一切都弄好了。可以往回爬了。但在身边,风吹得电线和钢索来回直晃,发出呜呜的声音。这个高空作业工人立刻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高得可怕,感到被风吹动的电线很不稳当,感到风的力量非常凶狠。

他的头立刻晕了起来。双手失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他紧紧地抓住电线,而且开始令人讨厌地颤抖起来。一切仿佛都变得模糊不清。彼得慢慢地失去了平衡,抽搐似地一扬手,就从摇摆不定的支撑点上朝灰蒙蒙的、微波荡漾的无底深渊往下落……

“啊—啊—啊—”

这一声意思不十分清楚的叫喊,同时从躺在船尾朝上看的工长嘴里,从工程师嘴里,从在岸上观看同伴干活的安装工人嘴里……从这一时刻看到彼得·西尼津的所有人的嘴里迸发出来。

彼得从电线上掉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看到他挂在固定在电线上的安全带上了。

工程师由于着急咬破了嘴唇,血慢慢地沿下巴须往下流。工长又把两手放在嘴边,扯开嗓门,使劲地喊道:“彼得,彼得!别摇晃……静静地挂着……休息一下。彼得,休息一下,留着劲儿!听见吗?留着劲儿!”……

然而彼得·西尼津什么也没有听见。他恢复常态后,喘了口气,发现是链子和安全带救了他,可是能支持很久吗?他知道他不会掉进河里。这立刻使他有可能很好地考虑一下处境。

不可能没有出路!不管链子多么结实,总不能这样在河上空挂着!要知道他已爬到断线处,安上了套管,故障排除了,可以送电了。

这些想法使他彻底清醒过来。但是怎么办呢?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一定会放下来的!瞧,现在已有人爬到铁架子上去了……工作量很大……主要问题在于,不能很快地重新架好电线,这个工作需要几个星期。怎么办,怎么办才好呢?

现在他不再受风的玩弄了。他可以自觉地指挥自己的行动了。这可太好了。他头朝下挂着,又休息了一会儿。现在他甚至不害怕了,他有了信心,电线不需要放下来了。他用双手抓住救了他性命的链子往上拔,够着了电线。一纵身,他重新又到了电线上。

在下面注视着他的人,发现他这次很快就爬到了铁架子,都感到很惊奇。而他正好相反,感到慢得折磨人,每挪动一下,他都当作是一个小小的胜利。

彼得累了。有时仿佛是在机械地移动着,但是在前进……刚才经受住了严重考验的意志和信心正确无误地指导着他的行动。最后手终于接触到了铁架子。由于疲乏而被抑制的全部感情,更猛烈地爆发出来。喜悦撑破了胸膛,心里似乎感到憋得慌。

这不仅是得救的喜悦,不,这喜悦要大得多。

彼得·西尼津回到地面后,大家七嘴八舌地夸他,祝贺他,而他却只用沙哑的嗓音费劲地说:

“想喝点水,行吗?水要清凉清凉的……给我喝点!”

(有删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彼得高空抢修电线接头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内容紧凑,扣人心弦,深深吸引了读者。
B.文中“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
C.“喜悦撑破了胸膛”,喜悦包括两重内涵,有得救的狂喜,更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的喜悦。
D.彼得算不上英雄,只是遇到险情时,善于把握机会、爱表现自己并战胜自我的机会主义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贡献”为标题,点明了彼得抢险的意义重大,简明扼要揭示了文章主题,暗含了对主人公敬业精神的高度评价。
B.小说描写了电网架设工地的蓝天、水气、浮云等优美的环境特点,与后文刮起的大风形成对比,为抢险的艰难做铺垫。
C.为体现彼得高空作业的难度,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对地面观察人员的语言、动作进行刻画,烘托现场的紧张气氛。
D.小说结尾举重若轻,以彼得要水喝作结,与众人对他的祝贺、夸奖形成反差,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
8.文中画线部分写到了“风”,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9.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性格是在人的内动力和外环境产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彼得内心成长的过程。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隆,字孝兴,东平平陆人。少而智勇,好立名节。魏究州刺史令狐愚坐事伏诛,举州无敢收者。隆以武吏托称愚,以私财殡葬,服丧三年,列植松柏,礼毕乃还,一州以为美谈。泰始中,武帝将兴伐吴之役,下诏曰:“吴会未平,宜得猛士以济武功。”究州举隆才堪良将。初,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隆陈其必败。俄而欣为虏所没,河西断绝,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通凉州者乎?”朝臣莫对。隆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视卿方略何如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帝曰:“云何?”隆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虏何足灭哉!”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公卿金曰:“六军既众,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帝弗纳。隆立标简试。自旦至,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因请自至武库选杖。于是西渡温水。虏树机能等以众万计,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奇谋间发,出敌不意。或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无所留碍。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自隆之西,音问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没。后隆使夜到,帝抚掌欢笑。朝议加隆将士勋赏,赐加秩各有差。太康初,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房据险距守,隆令军士皆负农器,若田者。成奚以隆无征讨意,御众稍怠。隆因其无备,进兵击破之。毕隆之政,不敢为寇。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B.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C.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D.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文中指门客,是古代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
B.泰始,是晋武帝年号。年号纪年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C.申,指申时,古代十二个时辰之一,指下午一点至三点。
D.爵,指爵位。古代爵位有很多,如亲王、郡王、公、侯、伯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隆既勇且义,赢得州人称赞。兖州刺史令狐愚犯罪被杀,无人敢替他收尸,马隆不但自己出钱给他举行殡葬仪式,还服丧三年。
B.马隆勇于担当,能够毛遂自荐。皇帝有西顾之忧,而朝臣们又都无言以对,马隆主动请命,后率勇士三千多人,与敌厮杀。
C.马隆亲历亲为,带兵自有一套。朝廷和地方兵力众多,可直接调用,马隆却自立标准,亲自选拔,不仅如此,还亲自采买武器。
D.马隆熟习军阵,并且善于巧制。马隆作战时曾根据八阵图制作偏箱车,道路狭窄就制造木屋放在车上,边战斗边前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视卿方略何如耳。”
(2)六军既众,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
14.马隆采取何种措施麻痹成奚,使之懈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1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

陆游

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藏书不救贫。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

开编喜见平生友,照水惊非曩岁人。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


【注】开编:打开书。曩(nǎng):以往,丛前。曩岁:往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数间茅屋”可见生活清贫,而“万卷藏书不救贫”语带夸张中满含辛酸的自我解嘲。
B.颔联对仗工整,将时序匆匆,浓缩在燕之来去、花之开落中,并点出暮春之意。
C.全诗构思很见匠心,后半首紧承前半首,且有照应之妙,如颈联内容上与首联和颔联都有照应。
D.体裁上,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风格上,这是一首浪漫主义诗作;语言上,诗歌用语质朴,不事雕琢。
(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2023-09-24更新 | 177次组卷 | 18卷引用: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