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教育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新疆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10-22 4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意,就是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与情感融为一体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情与理融合为,形与神凝结为,情理与形神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结出了诗意之果。诗意是文学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一种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存在。因此,诗意具有潜在性、模糊性和延伸性的特点。那么,小说的诗意又是什么?小说的意境与诗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因体裁的属性不同,因此不能等同于诗的意境。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题目意思是论诗的技艺。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创制的含义。故的创制指一切文艺创作,可见诗意对于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普遍意义。朱光潜说得更直接: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首诗看。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涵盖了其他文艺作品。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

解读小说的诗意有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达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说的诗意,要想达诂也非易事。鲁迅的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诗意的代表之作。叙事十分克制,简约洗练,从不铺张。顺着小说的人物走向和故事脉络前行,在五光十色、意涵丰盈的文字之外,是小说张力的刚劲、诗意的席卷,不断开启着读者的心理和生理观感,在五味杂陈之中,悲悯、怨恨、疼痛,一齐涌上心头,让人有很多话想说,却又说不出来,最终变成了读书人的一声长叹。这便是诗意的震撼力。

达诂成为研究者的共同理想,但是要实现达诂却难乎其难。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也是诗意小说的范本,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使小说打上了一层现代简约主义色彩。简约主义要求把作品中多余的元素删减到不能再删的地步,留下实实在在的干货,以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看不见的空白,这些空白就成了老庄哲学中的无用之用。它总是在触发你的思维引擎,让你不由自主地走进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深渊,去抽丝剥茧,阐发新意。所以,自《受戒》发表几十年来,话题不断。

解读小说的诗意的第二把钥匙,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诗无达诂形成了跨越时空和国界的思想呼应。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是小说文本表现出的文字和形象。水下的八分之七就是情感和思想,读者尽可以结合文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发生神交,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契合。

一般而论,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而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在诗意上是略逊一筹的。叙事时一味做加法,太过细腻会产生水分,无遮蔽,不留白,所有空间都被作者自己挤占了,堵住了行文的疏朗之气,也堵住了诗意的生长点。这样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同时也让读者无话可说,最终趋于平庸。

(摘编自李春平《关于小说的诗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意是一种艺术境界,它涵盖了情理与形神两方面,而这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B.从希腊文词源意义来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所谈论的对象应不限于诗歌创作。
C.解读小说的诗意要靠“诗无达诂”和“冰山原则”,但后者比前者的作用要大得多。
D.通常情况下,要想让小说更有诗意,那么小说的叙事就不能密不透风,不能太过细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小说诗意的解读分析,证明了小说诗意比诗歌的诗意更胜一筹。
B.文章第二段引用朱光潜的话,为解读小说的诗意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有说服力。
C.文章以鲁迅小说中的诗意为例,是为了论证读者对小说的审美鉴赏存在差异性。
D.文章是从“诗无达诂”与“冰山原则”的对立统一关系角度来分析中心话题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判断一部小说优劣的标准当中,是否具有诗意是其中的一个,尽管这种诗意和诗歌中的诗意不完全等同。
B.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现代简约主义的创作主张都是影响解读小说的诗意时很难实现“达诂"的因素。
C.依照“冰山原则”,读者读小说时只需发挥想象力,将感悟到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契合即可。
D.具有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而单一、结局圆满等特点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它也有可能只是平庸之作。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地下水问题已十分突出,但事实上大部分国家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枧。联合国2022年度《世界水发展报告》的主题为“地下水:变不可见为可见”。正是由于地下水的“不可见”,在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时,也造成了“不可见”的后果,包括看不见的地下水超采,看不见的地下水污染,看不见的地雨沉降,看不见的海水入侵,看不见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的“不可见”也变相阻碍了人们对问题的重视,由于地下水缺乏直观性,除了专业研究人员,社会公众一般对这些问题之缺乏概念或了解不多,相比“可见”的地表水、自然也就降低了对地下水问题的关注程度。然而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地质生态环境功能因素,地下水及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需要让其“可见”起来。

(摘编自陆垂裕,何鑫,唐克旺《全球地下水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材料二:

我国第一部地下水管理的专门性行政法规——《地下水管理条例》于2021年12月l日正式施行。《条例》的实施,为我国地下水监管和执法工作提供了规范化依据,对于保护、利用好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华北地区就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到20世80年代中期,年开采量就达到了200亿立方米,到2017年增加到363亿立方米。当前,华北地区地下水储量与1980年相比,累计减少了1800亿立方米;严重超采区面积达到了10.86万平方千米,这部分区域均存在深层超压超采情况;另外还有7.24万平方千米的浅层严重开采区,这部分地区2020年地下水超采量达到了55.1亿立方米,2019年曾高达95.8亿立方米。历经将近50年的地下水开采及超采,华北平原已经形成了沧州、德州、冀枣衡三大环渤海漏斗区域,面积超过了72万平方千米。

地下水污染不同于地表水污染,不仅监测困难,而且治理的难度也比较大。一方面,地表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及在含水层中运动的速度比较缓慢,如果不对其进行定期监测,通常是不易发觉的;另一方面,地下水污染源来源多样,土壤污染、地表水污染、各种污染物的渗透及吸附,均能够对地下含水层造成污染,是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治理成本高。近年来,在我国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容量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导致城市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因资源投入有限、管网建设滞后、维护不够及时等原因,污染管网渗漏比较严重,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另外,部分超采区重化工业的发展,如石化行业的勘探、生产及堆放等,也会因为地面沉降、地下漏斗的存在,使得污染物加剧渗透到地下含水层。同时,这些超采区进行的地下工程建设,如修建地铁等,也会导致地表水污染直接进入地下含水层,或是不同含水层之间呈现交叉污染。

(尤彧聪、易露霞《看不见的地下水超采和污染》)

材料三:

在全部水污染问题中,没有什么能比大面积的地下水污染的威胁更令人担忧的了。无论任何地方,在水中使用杀虫剂必定会污染水质。大自然不会在封闭和相互分离的区间运行;水的循环过程也是如此。雨水落在地面,通过土壤的细孔和岩石的缝隙渗入地下,并不断深入,直至到达一个所有缝隙都充满水的地方。那里是一个黑暗的地下海洋,起于山下、没于谷底。地下水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它在看不见的水系里流动,直到在某地以泉水的形式冒出地面、或者被引进一口井里。但大部分会补给到溪流和河水中。除直接进入河流的雨水和地表径流外,所有在地表流动的水都曾是地下水。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地下水污染就等于全部水污染,这是极其可怕的。

(摘编自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下水问题虽然得到了联合国的关注,但仍然没有引起很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B.我国《地下水管理条例》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的超采问题。
C.地表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及在含水层中运动的速度较缓慢,需要定期监测。
D.地下水污染问题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我们要保护、利用好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国际、国内角度讨论地下水问题;材料二表明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呈现长期性特点。
B.在地下水污染的问题上,材料二重点关注的是监测、治理和污染来源,而材料三则聚焦于杀虫剂污染这一方面。
C.高速城镇化进程及超采区的重化工业发展、地下工程建设都会给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应该予以重视。
D.水的循环过程为:地表水——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不停流动——变成泉水或井水(或流入溪流江河)——地表水。
6.在地下水治理问题上,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只身夜间走路,杨晓冬感到有些不安。这一带,虽说离家不远,敌情可不够清楚。他清楚地形,顺着长堤,经过四座石桥,就是故乡古家庄。哪知走不到三华里,就发现敌人的炮楼。他快步离开堤坡,深一脚浅一脚,时间不长就走得满身是汗。冷风一吹,凉得浑身发抖。

这时,天色阴沉,抬头不见星光,地下没有道路。心里一急,连方向也辨不清了。“两只脚走遍南北几千里,家门口迷失路途,你是思家心切吗?镇静些嘛!”他停住脚步,索性蹲在地上。靠近土埝一边的枯草丛中,发现残存的雪糁。他会心地点了点头,知道积雪会在背向太阳的地方。站起身来,他毫不犹豫地大踏步前进。

杨晓冬怀着一颗沸腾跳荡的心,走到村边。伏在村东口地上,小心地听了半天,确实没有任何动静。他才傍着堤坡,向家走去。

家门口,他亲手载的那棵槐树,已经三手粗了。他双手攀树,爬上墙头,用脚尖轻轻落地。站在窗外,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是敲门好,还是在窗外站着好?这时,听到屋里有响动,仿佛是翻身。接着,翻身的人咳嗽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扶住窗户,低沉地叫了声:“妈妈!”显然,把屋里的人惊住了。

“呵!我的冬儿呀!……”门打开了,娘儿俩依偎在一起。儿子感到热辣辣的东西滴在他的脸上,“妈妈!不要哭。”

“我没哭,是冷风吹了眼睛。”老人家极力掩饰着,“松开手,让我点灯。”

“点灯容易被人察觉,咱娘几俩在黑影儿里说话吧!”

“你说的?”母亲爬上炕,先拿被单罩住窗户,又伸手摸着火柴。第一根用力过猛,擦断了;第二根燃着后没有去点灯,先借着光看了看儿子,回头找灯盏,又找错了地方;第三根火柴才点亮了灯。

母亲转过身来,仔细端详着儿子的脸,“冬儿,你胡子拉碴的,你看,比过去老了。”母亲指着挂在墙上的木框小镜,那里有他中学时代的相片。

“妈妈!你还在外面挂这个?……我马上要到省城里面去。……”

母亲这才注意到儿子穿的是藏青棉袍,新棉布鞋,绒线袜子。从他那臌鼻子臌脸和露出的青胡须碴上,从他那浓密的黑眉和深深的大眼上,从他那细高的身材和朴实诚恳的举止上,母亲觉得他几乎同当年他的父亲一模一样。不过,父亲是短衣短裤劳动人民的打扮。

母亲站起来,“晓冬,你过来!”她用审查的眼光注视着儿子。当看到他那开朗的面孔,特别是看到那双眼睛放出她所理解的光辉的时候,母亲两肩微耸,吐出一口长气:“晓冬!党又派你来搞地下工作啦?听说出城入城盘查得挺严,要当心,日本鬼子可是毒辣得很呵!”

“没关系,妈妈,省城是片大海,我好比叶子鱼儿,摇摆着尾巴就浮进去了。”

老人显出固有的倔强劲,“告诉我,这次回家,是单看看我,还是有别的事?”

“离开七八年啦,不知家里怎么样心里十分牵挂,就打算看望你老人家―等一会儿还得赶路呢。”这原是他忌讳说的话,不想脱口说出来了。

“不能走!我给你做点饭吃。”

儿子坚持不让母亲做饭,要把剩干粮剩菜拿来吃。他发现炕上摆的是两个红高粱窝窝头,心里觉得挺难过。他拿着干粮,凑在老人跟前,安慰着说:“我在外面一切都好。盼着吧!盼到咱们老百姓翻过身来,我告假回家领着妈妈到北京、天津看看风光。”他想用未来的幸福,给母亲一些精神上的满足。

老太太连连摇头:“只要你们能打走鬼子,叫娘看到共产党成了气候,看到儿子没灾没病地回来,我就算烧了一搂粗的高香。”儿子总不愧是搞政治工作的能手,很快地说服了母亲,使她同意儿子做地下工作,并答应帮助儿子做合法交通员。

不管母亲怎样拦阻,儿子终于坚持要走;不管儿子怎样阻拦,母亲还是坚持要送。母亲想说什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看儿子的影子消失在黑夜中,她兀自站在冷风里,像木雕泥塑般的一动也不动,仿佛儿子从她的心肠上面系了一条绳索,走一步,一牵引,牵得她心肠阵阵作痛……

(节选自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7.下列关于小说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只脚走遍南北几千里”形象地突出了杨晓冬参加革命工作后的辗转经历。
B.“家门口迷失路途,你是思家心切吗?”揭示了杨晓冬迷失路途时的自责心理。
C.“镇静些嘛!”使用祈使句式,写杨晓冬命令自己尽快走出慌乱,语气较强烈。
D.本句使用设问修辞,一问一答,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了杨晓冬的心理变化过程。
8.下列关于杨晓冬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晓冬冷静沉着。迷失方向后,他索性蹲下,根据土埝一边枯草丛中残存的雪棒很快辨明了方向。
B.杨晓冬警惕性高。走到村边,他确认没有任何动静后,才向家走去;走进屋后吹灭母亲点燃的灯。
C.杨晓东身手矫健。他成功躲过敌人的炮楼;到家时双手攀上三手粗的树,爬上墙头之后轻轻落地。
D.杨晓冬爱母情深。他牵挂母亲回家探望,看到红高粱窝头心中难过,用胜利的美好前景劝慰母亲。
9.下列关于母亲形象的概括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形象朴实感人。母亲的语言朴实无华,动作极具个性,这些描写凸显了她内心深处对儿子的爱和支持,感人至深。
B.母亲性格刚强。她听到离家七八年的儿子在窗外亲切的呼唤时,内心激动不已,但她竭力控制内心的激动,没有流出眼泪。
C.母亲担忧儿子。她因为害怕儿子回家被发现,所以“拿被单罩住窗户”;她还提醒儿子说“出城入城盘查得挺严,要当心”。
D.母亲深明大义。她能够理解儿子所做的工作,面对儿子的劝说,她不但同意儿子做地下工作,而且还答应做地下交通员。
10.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手法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把杨晓冬因忽然发现敌人的炮楼而紧张得迷路、通过声音来判断情况等一系列情节设置在夜晚,既合情合理,又有渲染气氛的作用。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对母亲划火柴的动作不惜多用笔墨,第一根“擦断了”,第二根“借着光看了看儿子”,真实地写出了母亲的年老眼花。
C.冬雪未消,草木枯萎,路上有敌人的炮楼,这些环境因素象征着抗日路上的艰难险阻;杨晓冬连夜赶往省城的行动,预示着革命曙光可见。
D.结尾“仿佛儿子从她的心肠上面系了一条绳索,走一步,一牵引”化抽象为具体,把母子分别的痛苦和相互的担忧、牵挂表现得真实可感。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材料二: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呜呼!生于是病矣,歌以为箴。既以儆己,又以诫人。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不生,牙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中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无忽!

(柳宗元《师友箴》,节选)


【注】①牙:指鲍叔牙。②中:同“忠”,忠诚之人。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
B.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
C.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
D.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本文是指求学的人。
B.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救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
C.古文,指唐朝前的文章,这里主要指六朝以来的重文轻道的骈体文章。
D.六艺,指六种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3.下列对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孰能无惑     
②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复
A.①两句中的“惑”意思相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相同。
B.①两句中的“惑”意思不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相同。
C.①两句中的“惑”意思相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不同。
D.①两句中的“惑”意思不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不同。
1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道也固先乎吾    闻:见闻。
作《师说》以之                         贻:赠送。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木直绳,𫐓以为轮         中:射中。
C.是故贵无贱                   无:没有。
六艺经传皆习之            通:全面。
D.金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顺风而呼,声非加也       疾:强,猛烈。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老师。
B.材料一第二段对比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再加之感叹、反问的语气,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发人深思。
C.材料一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D.材料二强调了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友并称的思想,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22-10-22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教育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