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咸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陕西 高二 期末 2023-03-01 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是随着文字文本一同留传下来的文学遗产及其人文思想。这些核心的人文思想,文明精神要素,也在一次次的编纂、注疏中得以阐发、突显。也可以反过来说,正是因为《论语》蕴含着具有永久价值的人文思想内容,它才能不断地启发后人,被后人不断地继承、弘扬,每每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论语》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艺术精神,也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最直接、最显明的论说。孔子把学习“诗”“乐”,放到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地位,认为“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不学诗,无以言”。他把“文”列为“四教”之首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尽管这里的“文”多指“文献”,但文学、文字、文章、文化的意义也是不能排除的。孔子把“诗”和他的政治学说的核心“礼”并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道德修养、言辞应对等多方面说明学习文艺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论述。孔子主张“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现欢乐和悲袁的感情应该适度,不能过分;反过来,认为无度的郑声“淫”是应该摒弃的,主张“放郑声”,这是孔子思想中庸之道在文艺思想上的反映。他还提出“思无邪”,确立了儒家评诗的标准;倡导“中和”之美,建立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统一的观点,这些,都是开创性的。

孔子的文学观与他的教育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紧密相联。孔子在仁爱的基础上,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以诗解礼,诗礼互解。行为与言谈,作文与学诗,都要守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美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也强调中和之美、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就是既不是不及,也不是过,而是恰到好处,折中矛盾,反对极端,是中正、平和,是“允执其中”,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就是一种中庸之美,中和之美,当然也是一种克制之美。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首先己方要克制、要理性,不要走极端。在国际关系中,就是注重协调各方利益,在合作共赢中创造和谐关系,所谓“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文学观中的仁、礼、中庸、和、美善统一等思想核心,事实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基本要素,惠及后世,也将会对当今世界文明有所贡献。

孔子教育弟子学习,强调学诗,学乐,还与人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结合,把学习与修养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这也是其一大特点;这也正与我们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推进相契合。

(摘编自《<论语>中的人文思想与文明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核心的人文思想、文明精神要素,在一次次的编纂、注疏中得以阐发、突显。
B.孔子“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的说法,表明孔子把“诗”和“礼”并列。
C.孔子的中和之美。中庸之道,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上,还表现在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上。
D.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思想,与我们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推进相契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了中心论点,认为孔子《论语》中的人文思想和文明精神影响深远。
B.文章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方法,在阐述观点后,引用《论语》原文,并加以阐释。
C.文章第二段举孔子主张“放郑声”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诗,可以兴……可以怨”。
D.文章最后一段将孔子对弟子的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每每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只因为其思想被后人不断地继承,弘扬。
B.孔子“文,行,忠,信”中所说的“文”,指的是“文献”,而非今天人习惯理解的文学。
C.孔子文学观中的仁、礼等思想核心,不仅惠及中华民族后世,也对当今世界文明有所贡献。
D.孔子教育弟子时强调学诗,学乐与日常生活学习相结合,实际上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地下水问题已十分突出,但事实上大部分国家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枧。联合国2022年度《世界水发展报告》的主题为“地下水:变不可见为可见”。正是由于地下水的“不可见”,在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时,也造成了“不可见”的后果,包括看不见的地下水超采,看不见的地下水污染,看不见的地雨沉降,看不见的海水入侵,看不见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的“不可见”也变相阻碍了人们对问题的重视,由于地下水缺乏直观性,除了专业研究人员,社会公众一般对这些问题之缺乏概念或了解不多,相比“可见”的地表水、自然也就降低了对地下水问题的关注程度。然而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地质生态环境功能因素,地下水及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需要让其“可见”起来。

(摘编自陆垂裕,何鑫,唐克旺《全球地下水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材料二:

我国第一部地下水管理的专门性行政法规——《地下水管理条例》于2021年12月l日正式施行。《条例》的实施,为我国地下水监管和执法工作提供了规范化依据,对于保护、利用好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华北地区就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到20世80年代中期,年开采量就达到了200亿立方米,到2017年增加到363亿立方米。当前,华北地区地下水储量与1980年相比,累计减少了1800亿立方米;严重超采区面积达到了10.86万平方千米,这部分区域均存在深层超压超采情况;另外还有7.24万平方千米的浅层严重开采区,这部分地区2020年地下水超采量达到了55.1亿立方米,2019年曾高达95.8亿立方米。历经将近50年的地下水开采及超采,华北平原已经形成了沧州、德州、冀枣衡三大环渤海漏斗区域,面积超过了72万平方千米。

地下水污染不同于地表水污染,不仅监测困难,而且治理的难度也比较大。一方面,地表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及在含水层中运动的速度比较缓慢,如果不对其进行定期监测,通常是不易发觉的;另一方面,地下水污染源来源多样,土壤污染、地表水污染、各种污染物的渗透及吸附,均能够对地下含水层造成污染,是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治理成本高。近年来,在我国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容量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导致城市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因资源投入有限、管网建设滞后、维护不够及时等原因,污染管网渗漏比较严重,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另外,部分超采区重化工业的发展,如石化行业的勘探、生产及堆放等,也会因为地面沉降、地下漏斗的存在,使得污染物加剧渗透到地下含水层。同时,这些超采区进行的地下工程建设,如修建地铁等,也会导致地表水污染直接进入地下含水层,或是不同含水层之间呈现交叉污染。

(尤彧聪、易露霞《看不见的地下水超采和污染》)

材料三:

在全部水污染问题中,没有什么能比大面积的地下水污染的威胁更令人担忧的了。无论任何地方,在水中使用杀虫剂必定会污染水质。大自然不会在封闭和相互分离的区间运行;水的循环过程也是如此。雨水落在地面,通过土壤的细孔和岩石的缝隙渗入地下,并不断深入,直至到达一个所有缝隙都充满水的地方。那里是一个黑暗的地下海洋,起于山下、没于谷底。地下水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它在看不见的水系里流动,直到在某地以泉水的形式冒出地面、或者被引进一口井里。但大部分会补给到溪流和河水中。除直接进入河流的雨水和地表径流外,所有在地表流动的水都曾是地下水。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地下水污染就等于全部水污染,这是极其可怕的。

(摘编自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下水问题虽然得到了联合国的关注,但仍然没有引起很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B.我国《地下水管理条例》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的超采问题。
C.地表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及在含水层中运动的速度较缓慢,需要定期监测。
D.地下水污染问题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我们要保护、利用好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国际、国内角度讨论地下水问题;材料二表明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呈现长期性特点。
B.在地下水污染的问题上,材料二重点关注的是监测、治理和污染来源,而材料三则聚焦于杀虫剂污染这一方面。
C.高速城镇化进程及超采区的重化工业发展、地下工程建设都会给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应该予以重视。
D.水的循环过程为:地表水——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不停流动——变成泉水或井水(或流入溪流江河)——地表水。
6.在地下水治理问题上,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 魂

杨建

六爷是村里的能匠,神着哩。山上随意滚下的一块石砣子,六爷看了,都像遇见宝贝似的,原本无神的眼睛便慢慢放出光来,那张长满皱纹的脸上,就像菊花瓣一样舒展开来。他近摸摸,远瞧瞧,左量量,右敲敲。不几日,那石头就不是石头了,变成了谁家摆放着的器物——石磨、石磙、石臼、石杵、石猪槽。古朴,粗粝,简陋。

六爷人很怪,别家工匠上门,得有酒伺候,他不喝人家一滴,就开工前,用一小盏酒,恭恭敬敬浇在那块要开凿的石头上。我问:六爷,您自己咋不喝呀?六爷不理睬我。别家工匠打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好再雇他上门,六爷不这样,人家不小心碰坏一个角,六爷会咕哝你半天。我就说:六爷,人家用坏了,不正好再使您的手艺嘛!六爷还是不理睬。

人怪,做出的东西就特别。石臼本是方形或圆形的,六爷却打造成树杈筑鸟窝形状,就是那简陋粗重的石磙,六爷也会在两头刻上飞禽走兽。只是这些雕刻的线条太粗糙,造型也粗劣,在我看来有点儿不伦不类。有一回,我看着看着就咕哝了一句:凿上这些玩意儿有何用,再怎么着,它也只能舂米磨浆呀。六爷斜瞥了我一眼,嘴上依旧不说什么,不拿正眼瞧我。

六爷因有了这一门手艺,村上无论长幼,见着都会打心眼儿里敬着叫声六爷。那时候村里人穷,家用的器物,尽是木匠做的,篾匠打的,石匠凿的。六爷的活儿,一年到头就满满的了。再忙,六爷也不会为赶工把活儿做粗了。我每回看到他,他都是满身尘土,石雕般的脸上滚着大颗的汗珠,不紧不慢地凿着,磨着。那姿势,曾经让我很是着迷。

村主任看六爷手头活儿多,忙不过来,就劝他收个徒弟。六爷也不想让手艺断在自己手里,就收了一个。那徒弟脑门活络,在入了门道那会儿,东家里来了一个看风水的先生,六爷的徒弟看那风水先生耍耍嘴皮子就来钱,就问风水先生收不收徒弟呀,第二天,六爷就让徒弟收拾东西走人了。

六爷从此就再没收过徒弟。手上凿出这么多的石具,他已经知足。村人们一边捣臼一边拉呱儿的场景,会让六爷露出孩子般的笑。六爷从十八岁开始学艺,锤子凿子跟了他五十年,没停歇过一天。就是到了花锤举不高钢钎拿不稳的岁数,也没歇手的打算。只是,六爷觉得请他的东家越来越少了,他凿的东西越来越没用场了,村里丢弃的石具也越来越多了。你六爷是不是不中用了?六爷抬起无神呆滞的双眼,这样问我,有好多次。

那时,我常常看到六爷站在石器旁,那些有的被置于阴暗的旮旯儿,任灰尘飞落,有的被弃于屋檐甚至露天处,凭风吹日晒,他时而深情抚触,时而愣愣发呆。好些年过去,六爷都这个样子。

那一年,村里开始有古董贩子走动,有人竟盯上六爷凿的那些笨家伙,有的人家还真拿它卖了钱。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六爷知道有人在卖他凿的石器,跳也似的扛上把锄头,横立村口,怒目圆睁,就是不放古董贩子出村,弄得买卖两家都下不了台。我看了这架势,就劝六爷:六爷,让他们拉走吧!好歹也有人当宝贝疙瘩藏着,总比让人敲了当墙脚石好呀!六爷这才极不情愿地挪开身子

随着最后一件石器被运出村去,六爷就大病一场,躺在床上半月起不了身。我六奶奶抹着泪说:这老头,这关怕是挺不过去了!

病了多天的六爷,忽一日猛地从床上一弹而起,搬出他那已经锈迹斑斑的钎锤,上了南山石场。我六奶奶满脸惊慌:这老头莫非是石魂附身了?村里人也惊奇不解:六爷这是要干啥去呀?

几天后,我上山来到石场里,看到六爷正在夕阳的余晖下,神情肃穆地挥锤凿石。他那躬身举锤凿石的姿势,在余晖里投下个硕大而凝重的身影。我在远处默默地看了好一会儿,我想,如果能把六爷这个造型凝固下来,那也是一件绝好的石艺品啊!

十天以后,大伙儿没见到他下山来,上山寻找时,见到六爷安然地伏倒在他那尊石雕上。

我是在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未到跟前,我就被那尊石雕惊住了,六爷雕刻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晖下,心无旁骛挥锤雕凿的造型!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石魂”虽然语言简洁,但震撼读者心灵。一个“石”字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个“魂”字则体现了主人公醉心于石艺的献身精神。
B.小说中写别的工匠与六爷同样被人雇用,前者得有酒伺候,且打的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但后者完全相反,从而衬托了六爷的高尚品质。
C.小说中写“我”多次与六爷进行对话,但他对“我”所说的话总是不予理会,这体现了六爷的个性十分偏执,令人难以亲近。
D.小说中多次对六爷看到他所打的石具因为没用场而被丢弃时的神态进行了刻画,从而突出了六爷对其石刻品被践踏的痛苦心理。
8.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试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进行探究。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能闲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卿子冠军:宋义,为楚军统帅。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即后文的义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B.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C.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D.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夺其权”与“余稍为修葺”(《项脊轩志》)两句中的“稍”字含义相同。
B.“独恨其不早尔”与“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恨”字含义相同。
C.“安能间无疑之主哉”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两句中的“安”字含义不同。
D.“义帝必不能堪”与“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两句中的“堪”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范增离开项羽是明智的,因为范增若不离开,必然逃脱不了被项羽杀害的悲惨命运,遗憾的是范增离开项羽太晚了。
B.文章引用《易》和《诗》等引文,意在表明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在项羽杀宋义时,其实就应该考号离开项羽了。
C.苏轼认为立义帝一事,范增是主谋。义帝的存亡,不仅关系到楚国的盛衰,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苏轼认为后来项羽杀义帝并非范增本意。
D.这篇文章作为一篇策论,主要论述范增离开项羽是正确选择,同时也讽刺了项羽的猜忌多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2)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2023-02-23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