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凌源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10-28 5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海滨仲夏夜》中有一个句子: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如果从语法角度进行分析,燃烧晚霞这两个词是不能搭配的,因而也就不能构成语法场。但是,仔细品味,这一看似有语病的句子,却生动传神,意趣盎然。作者采用了潜喻转借的修辞方法,先在意念上将晚霞比作红火,然后再把它和燃烧搭配。这样,用极为简约的语言突现了西天晚霞绚丽夺目的美好景色,给读者以强烈的形象感受。

这种通过潜喻转借形成的词语超常搭配现象,在不少文学作品中时而可见。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作者强烈的生活感受取代科学逻辑的结果,也是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因为在语言运用的实际中,常规的语言搭配往往不能将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强烈的印象表现出来,于是,作者便突破一般语言规范的束缚,借助潜喻转借的修辞方式,使词语超常搭配起来。

语法与修辞所追求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语法通过语言的静态分析,示人以规矩,即一个句子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就是一个通顺、明白、正确的句子。修辞是研究语言的运用,注重心营意造。修辞以表达情感为主。为了表达情感,修辞往往不受语法、逻辑的框框限制,而能更充分地占有人的情感本质,并在情感领域内获得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忠于审美感情的时空情感。这种经过主体心灵映照出来的心象,它蕴含着生活的律动。

(摘编自李建邡《词语超常搭配现象浅析》)

材料二: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曾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同时期人方中通《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引了红杏‘闹春’实未之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可惜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方中通说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苏轼少作《夜行观星》里曾有这样的诗句: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纪昀在《评点苏诗》中对小星闹若沸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并未懂那句的意义。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近代西语常说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虽然笛卡尔以为我们假如没有听觉,就不可能单凭看见的颜色去认识声音,但是他也不否认颜色和声音有类似或联系。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可以算是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的描写。

通感很早在西洋诗文里出现。奇怪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心灵论》里虽提到通感,而他的《修辞学》里却只字不谈。古希腊诗人和戏剧家的这类词句不算少,例如荷马那句使一切翻译者搔首搁笔的诗:像知了坐在森林中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也似的声音。十六、十七世纪欧洲的奇崛诗派爱用感觉移借的手法;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诗人也经常采用这种手法,而十九世纪末叶象征主义诗人大用特用,滥用乱用,几乎使通感成为象征派诗歌的风格标志。英美现代派的一个开创者庞特鉴于流弊,警戒写诗的人别偷懒,用字得力求精确,切忌把感觉搅成混乱一团,用一个官能来表达另一个官能;然而他也声明,这并非一笔抹煞。

(摘编自钱锺书《论通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潜喻转借形成的词语超常搭配现象既是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也是作者强烈的生活感受取代科学逻辑的结果。
B.语法与修辞有着不同的追求。语法讲究规则,而修辞侧重情感,且一般不受语法、逻辑的限制,能更充分地占有人的情感本质。
C.笛卡尔和培根都认可通感现象,认为视听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亚里士多德只承认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否认其修辞意义。
D.通感在西洋诗文里早就出现了,其合理运用可以使表达更为活泼、新奇,但大用特用、滥用乱用也会造成用字不准的流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破常规语言规范束缚,借助潜喻转借的修辞手法使词语超常搭配起来,是为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强烈的印象。
B.李渔认为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用得十分不当,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学者并不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C.通感现象不仅在古诗词中普遍存在,在普通语言中也经常出现。如“声音很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
D.材料二列举了大量中外事例来论述通感,如列举《玉楼春》《夜行观星》、荷马的诗句,有力地证明了通感在中西文中由来已久。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苏轼《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C.李义山《杂纂·意想》:“冬日着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
D.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下面句子运用了潜喻转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手法加以分析。
一百棵木瓜一百棵梨;家家户户欢乐歌声起;我们种的是幸福树,我们种的是社会主义。(李季《人人来种幸福树》)
5.钱锺书为什么会说纪昀并未懂“小星闹若沸”的意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师      朱平兆

老师还住老地方,我打听过了。文涛新村已经不新,三十几岁的住宅,看上去垂垂老矣。

老师家在二楼,我到了楼下,脑海里一遍遍闪现出上一次看望老师的情景。那时我开始工作不久,老师退休了,碰巧我得到一对茅台酒,珍贵礼物献恩师,就拎着酒去看望老师。老师家并不奢华,我自信地将酒放在茶几上,向老师展示我的孝心和成功。

师娘瞥了一眼茅台酒,转身去泡茶。老师从师娘手中夺过玻璃杯,亲自给我倒了白开水,坐下问我工作上的事,给我讲为人成事之道,好像又登上讲坛。我感觉老师老了,有点迂腐,敷衍了一会儿,起身告辞。你将茅台带回去,几个苹果我可以收下,这么重的礼我不能收。老师跨过师娘惊奇的目光,提上茅台酒追出来。

送出去的礼物哪有带回的道理,我站在门口挡住老师的路。人生的路很长,不是什么礼都可以收。老师叫我听话。学生给老师两瓶酒怎么了?我不接,转身要走。老师拉住我,硬往我怀里塞。岂有此理,我挣脱老师的拉扯,转身下楼,只听见身后“砰”的一声,两瓶茅台酒炸开了。

浓郁的酒香弥漫开来,遮盖了老师的唠叨。可惜了,我叹息一声,决定以后有了好酒独自享受。

有段时间我确实喝了很多好酒,可后来只配喝白开水。很多年过去了,我越来越想弄清楚当年的茅台酒怎么碎的,就在老师家楼下不停地徘徊着。

一个锻炼回家的女人进了小区,偷偷地瞟我好几眼,目光多疑如藏在鞘中的剑。我不能再徘徊了,一鼓作气登上楼,敲响老师家的门。

室内静悄悄的,我想起老师的岁数,又加大力度敲了三响。谁呀?屋里响起老师沙哑的喊声。我,于佑德。我挺了挺身体,把自己站恭敬了。

吱呀,门打开了,屋里站着一个矮小萎靡的老人,并且不戴眼镜。是老师吗?我望着老人干瘪布满皱纹的脸愣住了。在我的记忆中,老师戴近视眼镜,清秀儒雅。你是谁呀?老人拄着拐,头向前平移一下,细小的眼缝里露出浑浊的光。是老师,看人时头前移是老师近视养成的习惯,无情的岁月在老师身上做了太多的雕刻。我也历经风霜,早已没了当年模样,老师肯定认不出,就放慢节奏介绍自己。我是于佑德,您的学生。谁?年龄大了耳朵不中用,你大声点儿。老师喊着,侧过头,将一只黑皱的耳朵对准我的方向。

于佑德,您的学生,我对着老师的耳朵喊。学生,好,谢谢学生来看我。老师似乎只听清“学生”两字,但他觉得已经够了,懒得再费劲儿问,请我进屋坐。

老师家陈旧落伍了,物品摆放还算整齐。我寻找师娘娇小的身影,发现角柜上师娘的遗像。时间过得真快,我感慨了一下,将带来的礼物放在当年放茅台的茶几上。

老师在角柜上摸索,好像要给我泡茶。老师,不用了,我刚喝过,一点儿也不渴。我感觉老师的眼睛也不行了,小跑两步,把老师搀扶到沙发上,问老师,您眼睛怎么了?

我早就看不见了,视网膜脱落造成的。老师讲话快一点儿就喘,断断续续地给我讲述。老师原本教高中英语,退休后有人找上门请老师搞家教,老师反对有偿家教,只给熟人的子女义务做辅导。人家不好意思长时间麻烦老师,就去付钱的课外培训机构。老师闲了就读书,喜欢读英文原著。读着读着,老师想搞翻译了,准备出几本书,给自己的人生添点色彩。老师天天伏在案头,读原著查词典,第一本书还没有翻译完,高度近视的眼睛不行了,视网膜脱落。治疗后养了几年,感觉好些,又想把那本未翻译完的书翻译完,可视网膜又脱落,再怎么治也看不见了。

您一个人住着,怎么生活呢?我扫视了一遍老师的家,对老师的生活充满忧虑。我的女儿住得不远,她每天会来一次的,给我收拾收拾,再弄两个菜。

我哦了一声,觉得应该回报老师了。我没有什么资源和特长,但经过近十年的劳动锻炼,有一些力气。就大声跟老师说,老师,以后我会经常过来看您的。您有什么体力活,让您女儿打我电话。我从柜子里找来纸和笔,写下我的姓名和手机号。我将带来的东西向老师面前推了推,感觉带少了,羞愧地对老师说,我只给您带来几个苹果,祝老师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老师仔细地摸了摸苹果盒,突然抓住我的手,睁大眼睛说,你是于佑德,肯定是,这箱苹果我收下了。你的事我听说过,人生可以重来,你能从低谷走出来,老师我很高兴。

老师的眼睛和耳朵都不行了,但心依然雪亮。我心中的疑虑解开了,拉住老师的手,坦陈我的人生和心灵感悟。

(选自《安徽文学》2022年第6期)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第一次拜访老师时,老师的说教让“我”反感。离开时,“我”不听老师的话,挣脱老师的拉扯,然后老师扔掉了两瓶茅台酒。
B.“人生的路很长,不是什么礼都可以收”一句,表面上是老师拒绝收茅台酒的说辞,实际上也隐含着老师对“我”的劝诫。
C.“我”送老师茅台酒,是展示孝心和成功;“我”看到老师晚年的境况,心生忧虑,表示要经常看望,帮做体力活,是真诚地想回报老师。
D.“将带来的礼物放在当年放茅台的茶几上”这一细节突出了两次礼物的不同;“这箱苹果我收下了”表明老师对“我”的认可和鼓励。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描写“我”两次拜访老师并送老师礼物的情况,第一次拜访采用倒叙,也交代了“我”第二次拜访老师的原因。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既便于袒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C.“有段时间我确实喝了很多好酒,可后来只配喝白开水”含蓄地交代了“我”的境况由好到差,与后文“经过近十年的劳动锻炼”照应。
D.“干瘪布满皱纹的脸”“细小的眼缝里露出浑浊的光”,与“戴着近视眼镜,清秀儒雅”形成对比,突出老师的苍老。
8.文中老师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文中多次出现“于佑德”的称呼,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巢陷匡城,遂陷濮州。诏颍州刺史张自勉将诸道兵击之。

五年(公元878)春,正月壬寅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以曾元裕为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为副使。

振武节度使李国昌之子克用为沙陀副兵马使,戍蔚州。时河南盗贼蜂起,云州沙陀兵马使李尽忠与牙将康君立、薛志勤、程怀信、李存璋等谋曰:今天下大乱,朝廷号令不复行于四方,此乃英雄立功名富贵之秋也。吾属虽各拥兵众,然李振武功大官高,名闻天下,其子勇冠诸军。若辅以举事,代北不足平也。众以为然。

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兼水陆发运使,代北荐饥,漕运不继。文楚颇减军士衣米,又用法稍峻,军士怨怒。尽忠遣君立潜诣蔚州说克用起兵,除文楚而代之。克用曰:吾父在振武,俟我禀之。君立曰:今机事已泄,缓则生变,何暇千里禀命乎?于是尽忠夜帅牙兵攻牙城,执文楚及判官柳汉璋等系狱,自知军州事,遣召克用。克用帅其众趣云州,行收兵,二月,庚午,至城下,众且万人,屯于斗鸡台下。壬申,尽忠遣使送符印,请克用为防御留后。癸酉,尽忠械文楚等五人送斗鸡台下,克用令军士冎食之,以骑践其骸。甲戌,克用入府舍视事,令将士表求敕命;朝廷不许。

李国昌上言:乞朝廷速除大同防御使。若克用违命,臣请帅本道兵讨之,终不爱一子以负国家。朝廷方欲使国昌谕克用,会得其奏,乃以司农卿支详为大同军宣慰使,诏国昌语克用,令迎候如常仪,除克用官,必令称惬。又以太仆卿卢简方为大同防御使。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冎(guǎ):同“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
B.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
C.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
D.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隋唐时期州的行政长官。“刺”意思是检核问事,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
B.壬寅,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日法,壬是天干,寅是地支。每隔六十日就有一个壬寅日。
C.四方,指天下各地。在文中指四个方向,同《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
D.“会大同”中“会”是适逢的意思,与《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会”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巢攻陷匡城,接着又拿下了濮州,朝廷面对这一局势,派张自勉率领各道兵马攻打黄巢,随后又任用曾元裕为招讨使。
B.天下大乱,唐军各自拥兵自重,李尽忠与康君立、薛志勤、程怀信、李存璋等人企图辅佐李国昌父子举事,并平定代北。
C.李尽忠利用代北饥荒及军士对段文楚的不满,暗地派人劝说李克用除掉段文楚并取而代之,李克用想询问父亲的意见后再做决定。
D.李尽忠将段文楚等人送至斗鸡台下并命令军士剐了他们的肉吃;随后李克用进入防御使府处理事务,但他并未得到朝廷的任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机事已泄,缓则生变,何暇千里禀命乎?
(2)乞朝廷速除大同防御使,若克用违命,臣请帅本道兵讨之。
14.朝廷是如何处理李克用的?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

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注】①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宋徽宗崇宁年间进士,累官著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②闲却:空闲。③传杯:互相传递酒杯敬酒,指聚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着重写景,首两句是词人于窗前遥望所见,突出了环境的寒、静。
B.“梅影横窗瘦”中“瘦”所蕴含的意义与李清照“人比黄花瘦”中的“瘦”不同。
C.下片前两句是说霜天本是饮酒驱寒的好时候,但词人却并没有饮酒的兴致。
D.全词借景抒情,用笔含蓄,暗含了词人厌恶官场、乐于归隐的清峻高洁之志。
16.有人将“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改为“晓鸦啼后,归梦浓于酒”,你认为改句好还是原句好?请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