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8-11 3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文学是当今文坛中的一支劲旅,文学百花园中的一片绚丽秘境。无论是在未来的文学发展方面还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文学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越来越深远的社会影响。

生态文学是对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及时回应,是在疼痛中对大自然的眷注与抚摸,是中国文学人学视野的后现代超越。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在前现代农耕社会、游牧社会里,即使偶有生态破坏出现,也不会出现大面积的生态文学;在现代性高涨时期,人们普遍沉浸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现代人主体性的牢固确立,也很难关注到生态危机,因此生态文学也难以大面积崛起;唯有在对现代文明展开有效反思的后现代社会里,人们才会真正考虑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才会意识到尊重自然、敬畏万物生灵乃至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因此才会有生态文学的应时而起。因此,真正的生态文学是内含真切的痛感和悲剧感的,是为大自然惨遭现代人摧残而椎心泣血般的感同身受,是发现自然生态日益颓败后的生存荒诞感,是看到那么多自然生命纷纷倒毙于现代文明的钢铁步履下的巨大绝望感。

生态文学是要重新打通与华夏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的秘密通道,是重建大自然近于神圣的价值地位。对于中国古典文人而言,实现儒家所规定的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是入世,是人生要务。但是人世多纷争,人性多瞽乱,他们很少能够在人世间获得身心的安定,往往只能出世,退隐自然,寄情林泉,啸傲云霞,才能身心落定,找到归宿。应该说,当代生态文学就是对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的后现代确认,是对大自然神圣价值的后现代归宗。诗人李少君曾说:对于我来说,自然是庙堂,大地是道场,山水是导师,而诗歌就是宗教。诗歌能够成为宗教,当然必须传达大自然的妙道,否则就无法启蒙人心,救渡众生。可以想见,许多当代生态作家都积极地与古典山水田园诗人建立起明确的精神联系,要义之一便是重申传统的生态智慧,明确大自然的神圣地位。

生态文学要尽可能地打破现代文明的非地方化,非自然化的生活方式,倡导一种在地化、自然化的生活方式,同时恢复文学的地方感。许多中国当代生态作家都在身体力行,尽可能地远离非地方、非自然化的都市,到乡村去,到边远地区去,到大自然去寻找安身立命的地方。例如韩少功到湖南汨罗八景峒乡村生活,陈应松到神农架山区生活,张炜到胶东半岛海边生活,胡冬林在吉林长白山生活近五年,傅菲在赣东北乡村、闽北荣华山乡村居住,等等。这些作家似乎都渴望在大自然中寻找到一种在地化的、自然化的生活方式。卡夫卡曾说他最理想的生活就是蛰居于一个地窖深处专注于写作,每天唯一的活动就是从书桌起身到门口去领取食物。这可以看作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姿态和立场,这是彻底远离大自然、远离大地的姿态。对于卡夫卡而言,人的内心、人性就是永恒的写作矿藏和主题。但是对于生态文学作家而言,走出地窖,在大地上漫游,恢复人与大自然、与大地真实的关系更为重要。作家半夏和李元胜都是在坚持拍摄昆虫的过程中进入荒野,充分地接触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才找到了生命的终极意义。哨兵、津渡、杨文丰、李娟、徐刚、李青松,陈启文、沈念等生态作家也无不如是。他们以自己的生态文学创作不断恢复了文学中的地方感。

生态文学要追求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以促进生态文明的转型为志业。生态文学是一种文明反思型的文学,也是一种文明开创型的文学。生态文学要引导人们超越那种过分注重物质积累的消费主义文化,引导人们超越那种痴迷于技术革新的现代疯狂症。生态文学要让人重返大自然,重返大地,接通大自然的生命节律,物欲简朴,精神丰盈。生态文学要告诉人们,不要试图征服大自然、主宰大自然、支配大自然,而是要亲近大自然,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人终究是大自然的产物,人若想着控制大自然,征服大自然,最终只能摧毁自己的立身之基。天人合一,诗意栖居,乃是生态文学的终极理想。

(摘编自汪树东《当前生态文学热潮及其启示》2022年5月7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在文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必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B.在现代性高涨时期,生态文学没能繁荣发展是因为人们沉浸于科技的进步,无暇关注到生态危机。
C.中国古典文人虽有实现儒家所规定的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但很难获得身心的安定,而只能出世。
D.许多中国当代生态作家尽可能地践行在地化、自然化的生活方式,充分地接触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惨遭现代人摧残,自然生态日益颓败,自然生命纷纷倒毙于现代文明的钢铁步履下,真正的生态文学对此内含真切的痛感和悲剧感。
B.与卡夫卡认为人的内心,人性就是永恒的写作矿藏和主题不同,生态文学作家则渴望在大自然中寻找到一种在地化的、自然化的生活方式。
C.生态文学就是要打破那种狭隘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激发人们的生态意识,使人们主动亲近大自然,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D.生态文学既是文明反思型文学,也是文明开创型文学,它致力于促进生态文明转型,其终极理想是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诗意地栖居在一起。
3.结合原文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中提出,人类以大地为居,应当对此怀有谦卑的感激之情,而不要成为一个妄为的物种。
B.梁晓声的《人世间》,以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百姓生活的角度去记录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
C.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为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毁灭和鄂温克族人的游猎生活的弦断道绝而悲伤。
D.雷平阳在《山水课》《修灯》《鲜花寺》等诗集中,展示出了基于云南少数民族信仰的万物有灵的诗意景观。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述下面这一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重要的文学期刊非常关注生态文学创作,例如《人民文学》《诗刊》近年都曾组织生态文学专刊、专栏。2021年,内蒙古《草原》杂志甚至拉起自然写作的大旗,号召作家们积极加入。2021年9月,《十月》文学杂志联合贵州绥阳十二背后旅游区颁发了首届十二背后·十月‘美丽中国’生态文学奖,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陈应松的长篇小说《森林沉默》半夏的散文集《与虫在野》获奖。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师      朱平兆

老师还住老地方,我打听过了。文涛新村已经不新,三十几岁的住宅,看上去垂垂老矣。

老师家在二楼,我到了楼下,脑海里一遍遍闪现出上一次看望老师的情景。那时我开始工作不久,老师退休了,碰巧我得到一对茅台酒,珍贵礼物献恩师,就拎着酒去看望老师。老师家并不奢华,我自信地将酒放在茶几上,向老师展示我的孝心和成功。

师娘瞥了一眼茅台酒,转身去泡茶。老师从师娘手中夺过玻璃杯,亲自给我倒了白开水,坐下问我工作上的事,给我讲为人成事之道,好像又登上讲坛。我感觉老师老了,有点迂腐,敷衍了一会儿,起身告辞。你将茅台带回去,几个苹果我可以收下,这么重的礼我不能收。老师跨过师娘惊奇的目光,提上茅台酒追出来。

送出去的礼物哪有带回的道理,我站在门口挡住老师的路。人生的路很长,不是什么礼都可以收。老师叫我听话。学生给老师两瓶酒怎么了?我不接,转身要走。老师拉住我,硬往我怀里塞。岂有此理,我挣脱老师的拉扯,转身下楼,只听见身后“砰”的一声,两瓶茅台酒炸开了。

浓郁的酒香弥漫开来,遮盖了老师的唠叨。可惜了,我叹息一声,决定以后有了好酒独自享受。

有段时间我确实喝了很多好酒,可后来只配喝白开水。很多年过去了,我越来越想弄清楚当年的茅台酒怎么碎的,就在老师家楼下不停地徘徊着。

一个锻炼回家的女人进了小区,偷偷地瞟我好几眼,目光多疑如藏在鞘中的剑。我不能再徘徊了,一鼓作气登上楼,敲响老师家的门。

室内静悄悄的,我想起老师的岁数,又加大力度敲了三响。谁呀?屋里响起老师沙哑的喊声。我,于佑德。我挺了挺身体,把自己站恭敬了。

吱呀,门打开了,屋里站着一个矮小萎靡的老人,并且不戴眼镜。是老师吗?我望着老人干瘪布满皱纹的脸愣住了。在我的记忆中,老师戴近视眼镜,清秀儒雅。你是谁呀?老人拄着拐,头向前平移一下,细小的眼缝里露出浑浊的光。是老师,看人时头前移是老师近视养成的习惯,无情的岁月在老师身上做了太多的雕刻。我也历经风霜,早已没了当年模样,老师肯定认不出,就放慢节奏介绍自己。我是于佑德,您的学生。谁?年龄大了耳朵不中用,你大声点儿。老师喊着,侧过头,将一只黑皱的耳朵对准我的方向。

于佑德,您的学生,我对着老师的耳朵喊。学生,好,谢谢学生来看我。老师似乎只听清“学生”两字,但他觉得已经够了,懒得再费劲儿问,请我进屋坐。

老师家陈旧落伍了,物品摆放还算整齐。我寻找师娘娇小的身影,发现角柜上师娘的遗像。时间过得真快,我感慨了一下,将带来的礼物放在当年放茅台的茶几上。

老师在角柜上摸索,好像要给我泡茶。老师,不用了,我刚喝过,一点儿也不渴。我感觉老师的眼睛也不行了,小跑两步,把老师搀扶到沙发上,问老师,您眼睛怎么了?

我早就看不见了,视网膜脱落造成的。老师讲话快一点儿就喘,断断续续地给我讲述。老师原本教高中英语,退休后有人找上门请老师搞家教,老师反对有偿家教,只给熟人的子女义务做辅导。人家不好意思长时间麻烦老师,就去付钱的课外培训机构。老师闲了就读书,喜欢读英文原著。读着读着,老师想搞翻译了,准备出几本书,给自己的人生添点色彩。老师天天伏在案头,读原著查词典,第一本书还没有翻译完,高度近视的眼睛不行了,视网膜脱落。治疗后养了几年,感觉好些,又想把那本未翻译完的书翻译完,可视网膜又脱落,再怎么治也看不见了。

您一个人住着,怎么生活呢?我扫视了一遍老师的家,对老师的生活充满忧虑。我的女儿住得不远,她每天会来一次的,给我收拾收拾,再弄两个菜。

我哦了一声,觉得应该回报老师了。我没有什么资源和特长,但经过近十年的劳动锻炼,有一些力气。就大声跟老师说,老师,以后我会经常过来看您的。您有什么体力活,让您女儿打我电话。我从柜子里找来纸和笔,写下我的姓名和手机号。我将带来的东西向老师面前推了推,感觉带少了,羞愧地对老师说,我只给您带来几个苹果,祝老师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老师仔细地摸了摸苹果盒,突然抓住我的手,睁大眼睛说,你是于佑德,肯定是,这箱苹果我收下了。你的事我听说过,人生可以重来,你能从低谷走出来,老师我很高兴。

老师的眼睛和耳朵都不行了,但心依然雪亮。我心中的疑虑解开了,拉住老师的手,坦陈我的人生和心灵感悟。

(选自《安徽文学》2022年第6期)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第一次拜访老师时,老师的说教让“我”反感。离开时,“我”不听老师的话,挣脱老师的拉扯,然后老师扔掉了两瓶茅台酒。
B.“人生的路很长,不是什么礼都可以收”一句,表面上是老师拒绝收茅台酒的说辞,实际上也隐含着老师对“我”的劝诫。
C.“我”送老师茅台酒,是展示孝心和成功;“我”看到老师晚年的境况,心生忧虑,表示要经常看望,帮做体力活,是真诚地想回报老师。
D.“将带来的礼物放在当年放茅台的茶几上”这一细节突出了两次礼物的不同;“这箱苹果我收下了”表明老师对“我”的认可和鼓励。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描写“我”两次拜访老师并送老师礼物的情况,第一次拜访采用倒叙,也交代了“我”第二次拜访老师的原因。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既便于袒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C.“有段时间我确实喝了很多好酒,可后来只配喝白开水”含蓄地交代了“我”的境况由好到差,与后文“经过近十年的劳动锻炼”照应。
D.“干瘪布满皱纹的脸”“细小的眼缝里露出浑浊的光”,与“戴着近视眼镜,清秀儒雅”形成对比,突出老师的苍老。
8.文中老师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文中多次出现“于佑德”的称呼,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巢陷匡城,遂陷濮州。诏颍州刺史张自勉将诸道兵击之。

五年(公元878)春,正月壬寅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以曾元裕为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为副使。

振武节度使李国昌之子克用为沙陀副兵马使,戍蔚州。时河南盗贼蜂起,云州沙陀兵马使李尽忠与牙将康君立、薛志勤、程怀信、李存璋等谋曰:今天下大乱,朝廷号令不复行于四方,此乃英雄立功名富贵之秋也。吾属虽各拥兵众,然李振武功大官高,名闻天下,其子勇冠诸军。若辅以举事,代北不足平也。众以为然。

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兼水陆发运使,代北荐饥,漕运不继。文楚颇减军士衣米,又用法稍峻,军士怨怒。尽忠遣君立潜诣蔚州说克用起兵,除文楚而代之。克用曰:吾父在振武,俟我禀之。君立曰:今机事已泄,缓则生变,何暇千里禀命乎?于是尽忠夜帅牙兵攻牙城,执文楚及判官柳汉璋等系狱,自知军州事,遣召克用。克用帅其众趣云州,行收兵,二月,庚午,至城下,众且万人,屯于斗鸡台下。壬申,尽忠遣使送符印,请克用为防御留后。癸酉,尽忠械文楚等五人送斗鸡台下,克用令军士冎食之,以骑践其骸。甲戌,克用入府舍视事,令将士表求敕命;朝廷不许。

李国昌上言:乞朝廷速除大同防御使。若克用违命,臣请帅本道兵讨之,终不爱一子以负国家。朝廷方欲使国昌谕克用,会得其奏,乃以司农卿支详为大同军宣慰使,诏国昌语克用,令迎候如常仪,除克用官,必令称惬。又以太仆卿卢简方为大同防御使。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冎(guǎ):同“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
B.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
C.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
D.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隋唐时期州的行政长官。“刺”意思是检核问事,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
B.壬寅,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日法,壬是天干,寅是地支。每隔六十日就有一个壬寅日。
C.四方,指天下各地。在文中指四个方向,同《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
D.“会大同”中“会”是适逢的意思,与《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会”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巢攻陷匡城,接着又拿下了濮州,朝廷面对这一局势,派张自勉率领各道兵马攻打黄巢,随后又任用曾元裕为招讨使。
B.天下大乱,唐军各自拥兵自重,李尽忠与康君立、薛志勤、程怀信、李存璋等人企图辅佐李国昌父子举事,并平定代北。
C.李尽忠利用代北饥荒及军士对段文楚的不满,暗地派人劝说李克用除掉段文楚并取而代之,李克用想询问父亲的意见后再做决定。
D.李尽忠将段文楚等人送至斗鸡台下并命令军士剐了他们的肉吃;随后李克用进入防御使府处理事务,但他并未得到朝廷的任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机事已泄,缓则生变,何暇千里禀命乎?
(2)乞朝廷速除大同防御使,若克用违命,臣请帅本道兵讨之。
14.朝廷是如何处理李克用的?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边塞战场上的景象,北风凛冽,战马奔腾,气势雄壮,为边将的出场做了铺垫。
B.领联选取了“戍楼月”这一典型物象来烘托边将的形象,表现了边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铁衣霜露重”中的“重”字语意双关,既指秋季边地霜重,又指将士久戍边地的苦难之深重。
D.“战马岁年深”是说陪着边将的战马已经在边关好多年了,侧面烘托了边将的戍边之久。
16.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