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鞍山市鞍钢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10-28 6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必须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中央处理香港事务,从来都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以考量,从来都以国家和香港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香港的根本利益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中央政府的心同香港同胞的心也是完全连通的。背靠祖国、联通世界,这是香港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香港居民很珍视,中央同样很珍视。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中央相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香港必将作出重大贡献。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材料二:

在香港回归25周年的关键节点,我们应对香港的未来有进一步思考,这种思考不应固步自封,而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先进之处,并融合中国智慧,探索解决香港问题的独特道路,开辟一国两制新篇章。

香港的独特优势在于地缘,即处于中国大陆与全球海洋世界的交汇处。因此,中央对香港的战略定位始终着眼于全球战略。能否开辟一国两制的新篇章,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如何看待香港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改革开放与一国两制的哲学精髓就是秉持了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以改革开放的精神虚心学习西方文明的文化知识和治理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和提升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展开理论创新。就像大地吸收雨水、容纳江河乃至大海一样,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也需要从西方文明和其他人类文明中不断汲取营养。唯有理解一国两制背后的哲学真谛,才能理解一国两制的成功经验就在于始终包容并虚心学习西方文明的有益要素。一国两制未来要开辟出新篇章,关键在于不忘初心,保持战略定力,不能唱衰香港,要始终坚持一国两制不动摇、不变形、不走样,以一种谦虚开放的态度,重新审视香港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独特优势。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对香港的战略定位主要着眼于经济,充分利用香港作为内地与全球资本主义的通道来服务于国家战略,改革开放后以一国两制来解决香港问题,也是这种大战略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不断融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我们逐渐掌握了驾驭全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香港在国家经济战略中的窗口地位不断下降,而香港又面临自身经济问题,需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这种背景下,不仅要适时调整香港在国家经济战略中的地位,从过去的走进来战略调整为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的资本、技术、管理、信息乃至文化理念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将香港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从经济定位转向政治定位和文化定位。随着进一步发展,中国不仅要有驾驭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能力,而且必须有驾驭全球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能力,以此有效展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在保证内地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需要虚心学习如何驾驭全球自由民主的政治体系,在全球舆论下赢得话语权。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驾驭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善用香港的一国两制”“在游泳中学习游泳。香港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性就要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战略定位,逐渐转向政治战略和文化战略定位。

一国两制要开创从经济战略转向政治和文化战略的新篇章,就必须坚持两个建设好战略,融合中西智慧,既要把社会主义的内地建设好,也要把资本主义的香港建设好。这就意味着不能用内地治理社会主义的方法来治理香港的资本主义,而要用香港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来解决香港问题。在这种全新的战略定位中,香港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中国驾驭全球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和文化意识形态积累知识、经验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相应的治理人才。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治理好香港的资本主义,推动香港精英人才积极参与到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事务中,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阶梯。

由此,两个建设好的战略就会逐步建构起一个内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外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型世界体系。这既不同于当年苏联在全球推广共产主义的体系,也不同于当前美国以美国模式推动历史终结的世界帝国体系,而是将中国的天下主义与西方的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推动天下体系的创造性转化,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或中国方案。

(摘编自强世功《如何融合中西智慧开辟香港一国两制新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港跟中央政府有一致的根本利益和完全连通的心意,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大贡献。
B.香港回归25周年引发对香港未来的更多思考,这种思考应是开放的,应中西并用,以求探索香港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C.虚心学习如何驾驭全球自由民主的政治体系,就能使中国逐步掌握驾驭全球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能力。
D.“两个建设好”战略赋予香港新的定位,即为中国开创全球政治和文化战略积累知识、经验和技巧,并培养适用的人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续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有利于国家和香港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符合国家发展全局和发展战略。
B.如何看待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是香港能否开辟“一国两制”新篇章的关键,也是香港在国家、战略中定位的关键。
C.“一国两制”是中国智慧的成功运用,其成功经验在于始终以谦虚开放的态度汲取西方文明和其他人类文明的营养。
D.“两个建设好”战略将会建构起比当年苏联的共产主义体系和当前美国的世界帝国体系都进步得多的创新性世界体系。
3.下列选项,不属于国家对今日香港的全新战略定位的一项是(     
A.世界最自由经济体和亚洲第一金融中心
B.国际仲裁中心和国际司法中心
C.国际非政府组织活动中心
D.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和国际传播中心
4.在国家发展战略中,香港有着怎样的独特地位和优势?
5.如何借助今天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开辟出“一国两制”新篇章?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

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

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

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
B.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微妙的想法”是指友人夫妻因平白多了一个兄弟而暗自喜悦。
C.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足见他的大智大勇。后来伐树遇到危险,伐木队长为了救他牺牲了性命,这使得队长妻儿以后的生活很艰难。
D.小说结尾青年拒收五千元,友人只好展纸挥毫,题字相赠,是因为要表达对青年归砚的感谢和对青年美好品质的赞许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儿面”是小说的线索,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集中、紧凑地展开,也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古砚情,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B.小说结尾友人的展纸挥毫,题字相赠,“我”的心中暗思,都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具有余韵悠长的效果。
C.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使作品呈现出准确华丽的语言风格。
D.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
8.青年归还古砚是小说的主体情节,但小说为什么要花近一半的篇幅,写青年讲述往事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2-10-2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鞍钢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召见濂,以为《五经》师。明年三月,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恒侍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寻丁父忧,服除,召还。   

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征召四方儒士,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濂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事,即指示之。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诽诱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可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贲,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帝为之延誉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濂)为文醇深,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有删改)

材料二:

景濂状貌丰厚,美须髯,然目短视,寻丈之外不能辨人形,而雪边月下,蝇头之字可读也。性疏旷,不喜事检束,宾客不至,则累日不整冠帻。或携友生徜徉梅花间,索笑竟日;或独卧长林下,看晴雪堕松顶,云出没岩扉间,悠然以自乐。世俗生产作业之事,皆不暇顾。而笃于伦品,处父子兄弟夫妇间,尽其道。与人交往任真无钧距,视人世百为变眩捭阖,漫若不知,知之亦弗与较,纵为人所卖不复恤,而人亦无忍欺之者。用是,咸称为有德之君子。

(节选自王讳《宋太史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B.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C.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D.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也是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指后者。
B.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以符节为信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后用以指分封、授官。
C.《春秋》,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D.郊社,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的国家大典。周代冬至祭天称郊,夏至祭地称社。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学识过人。少时聪慧好学,他负责朝廷典制礼仪的制定及多种文辞的撰写,受到极高推崇和广泛赞誉。
B.宋濂为人友善。在朝中做官多年,从来没有揭发过任何同僚的过错,太祖亲自为他传播好的名声。
C.宋濂谨言慎行。对于朝廷机密,他始终守口如瓶,从不向外泄露,还特意给自己的房间题名为“温树”。
D.宋濂履职尽责。他曾经给太子讲授《春秋》,告诫他要赏罚适中,并且用礼法规范太子言行,使之归于正道。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2)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13.比较两段材料中宋濂形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022-10-2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鞍钢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

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

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①河湟:黄河、湟水流域,是唐与吐蕃交战之地。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写旧卒随主将出征河湟时还很年轻。暗中也透露出了年轻战士为国戍边的豪迈情感。
B.次句“头白”交代了旧卒返家时的年龄。“时清”二字写出了他因胜利而不时感到的清爽。
C.第三句交代了唐朝军队牺牲的人很多。透露出那场战争的艰苦、惨烈与参战将士的艰辛。
D.尾句是诗歌的华彩,突出写河湟旧卒一个人在吹奏边曲,把他的内心世界集中展示出来。
15.下列对诗歌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绝句可以五言,也可以八句。
B.和王翰《凉州词》一样,这也是唐诗中的边塞诗。
C.用“汉”来代指“唐”,是唐朝诗人经常用的写法。
D.“边曲”指旧卒在戍边时经常吹奏的西北边地乐曲。
16.古人认为,作诗须“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本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作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