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梁晓声(1949-)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 题号:170919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

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

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

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
B.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微妙的想法”是指友人夫妻因平白多了一个兄弟而暗自喜悦。
C.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足见他的大智大勇。后来伐树遇到危险,伐木队长为了救他牺牲了性命,这使得队长妻儿以后的生活很艰难。
D.小说结尾青年拒收五千元,友人只好展纸挥毫,题字相赠,是因为要表达对青年归砚的感谢和对青年美好品质的赞许之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儿面”是小说的线索,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集中、紧凑地展开,也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古砚情,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B.小说结尾友人的展纸挥毫,题字相赠,“我”的心中暗思,都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具有余韵悠长的效果。
C.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使作品呈现出准确华丽的语言风格。
D.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
3.青年归还古砚是小说的主体情节,但小说为什么要花近一半的篇幅,写青年讲述往事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梁晓声

深夜,摩尔人还没有回来。他到哪里去了?在我缺乏理智地对待了他之后,他会不会也恨我呢?他还会回来跟我同住一顶帐篷吗?他会不会遭到什么不幸呢?……

我后悔极了,不安极了。我守护着昏迷中的副指导员,第一次体验了在这广袤无垠的荒原上,孤独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处境。我整夜没有合眼。

黎明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我奔出帐篷,摩尔人”已经在帐篷外跳下了马背。马?哪来的马?……我忘记了我们之间发生过的一切不愉快的事,亲切地跟他说话。他说:前几天,我曾在树林中发现被猎刀砍断的树枝,断定这附近可能有鄂伦春猎人。昨天夜里我找到了他们,向他们借了这匹马。副指导员怎么样?

还是昏迷不醒。

鄂伦春猎手们说,可能染上了出血热。”“出血热?!……

我的心顿时冷却了。我听说过这种病,夺走一个人的生命,像秋风吹落一片树叶。

摩尔人又说:你立刻骑上这匹马,顺着我们的来路护送副指导员回去!你迎到我们的连队。指导员就有胜了!他完全是命令的口气。

不!你护送她。我留在这里!

我的身体太重,半路上非把这匹马压垮不可。它已经跑得够累了!由此向西五十里,可以绕过‘鬼沼①’,你们沿沼地向两走吧!

再争执就是卑劣的虚伪。

摩尔人”用行孛绳将昏迷中的副指导员缚在钱后背,扶我跨上了马鞍。

把枪带上。”他把步枪递给了我。

你留下。

你带上,以防万一。”他将步枪挂在马鞍上,用充满信赖的目光看了我一眼,在马屁股上猛擂了一拳,那马嘶叫一声,撒开四蹄,朝西疾驰而去。

朝西虽然比朝东少绕三十里路,但却要经过一片塔头”甸子。幸亏那马是纯种鄂伦春猎马。这种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但能吃苦耐劳,是猎人之友,是荒原上的骆驼。

绕过“鬼沼,我仍一路不停地踢着马腹。那马仿佛体谅我的心情,速度毫不懈慢。又疾驰了大约三十里路,我的棉裤被马身上的汗湿透了。突然它打了几个响鼻,四腿发抖,蹄步摇摆起来,它似乎还想全力奔驰,但前蹄却跪倒了。我的双腿刚刚离开马鞍,在地上站稳,它便侧身一卧,伸长了脖子—--它彻底累垮了!这有灵性的动物,在倒下时,也绝不用身子压住骑者的腿,它那双琉璃眼,歉意地悲哀地望着我。

放下我,放下我!这是什么地方?我们为什么在这里?你要把我背到哪儿去?……

副指导员从昏迷中清醒过来了,她在我背上挣动着被缚住的身子。

我解开绳子,将她轻轻放在地上,让她的头和肩靠在我的胸前。

我轻轻地对她说;副指导员,我要护送你迎接连队,你病得很严重!

她喃喃地问:我要死了,是么?

听我所爱的人说出这种话,我如万箭穿心,难受极了!我大声回答她:不,你不会死的!她吃力地微笑了一下说:我不怕死,真的。你忘了,我们的扎根誓言中,不是有这样两句话么,‘埋骨何须故土,荒原处处为家’。遗憾的是,我再有几个月就可以回家探望我的爸妈了,我真想他们啊!我已经给他们写了信,保证我们在‘满盖荒原②’上秋收之后……

我呜咽了,眼泪一滴一滴落在她脸上。

别哭,她轻轻握住了我的一只手,如果我真的死了,就把我埋在‘鬼沼’旁,我要和你的妹妹做伴。她是个好姑娘,我喜欢她。我只有一点请求,在我的碑上,在我的名字前面,刻上‘垦荒者’三个字……一大滴泪水,从她的眼角慢慢淌了出来。

你看,那是什么?多像书上写的那种忘忧果!你给我折一枝来,好么?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忽然闪亮闪亮的,叮着附近的什么东西。

我顺着她的目光,发现了一丛紫红的尚未开放的达子香花。我将她靠在马鞍上,站起身去折那丛达子香。待我折了一束花回到她身边时,她已经闭上了眼睛。

她和那匹鄂伦春猎马同时停止了呼吸!

大地在我脚下旋转,蓝天变成了黑色。

我擦干了眼泪,将那束达子香别在她衣扣里,跪了下去。

我又背起她,继续朝前走。

这时,在地平线上,我看到了连队的带状的影子……

全连队为副指导员默哀了许久许久。

每一个人都流出了真诚的眼泪。

当连队行进到鬼沼”边时,冥冥的暮色开始在荒原上织成了帏幔。有人发现了一顶棉帽子,我认出是摩尔人的狗皮帽。帽兜里有一张纸,上面写着几行字:我探出了一条涉过‘鬼沼’的路,以树枝为标记,由此向东,一里远处……

当天晚上,全连队的人都平安地涉过了鬼沼。可是我们却到处也找不见摩尔人

第二天黎明,在流浪者河边,发现了摩尔人的血迹斑斑的衣片,一柄大斧,三只死狼……周围的一切,都无声地向我们做证,这里曾进行过怎样触目惊心的人与兽的搏斗!可以想见,强壮勇猛的摩尔人是怎样拼搏尽了最后的气力才倒下去的……

我们在悲痛的日子里,开始在满盖荒原上播种。

按照副指导员的遗嘱,我们将她埋葬在鬼沼旁。碑文上刻着:垦荒者李晓燕和她的战友王志刚、梁珊珊长眠于此。

(有删改)

【注】①鬼沼:北大荒上的一片沼泽。②满盖荒原:“满盖”在鄂伦春语中是“魔王”的意思,鄂伦春人把那“鬼沼”后一片未开垦的土地叫作“满盖荒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摩尔人”回来后,“我”忘记我们之间的不愉快,亲切地跟他说话,是因为“我”在广袤无垠的荒原上感到了可怕的孤独。
B.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故事,对垦荒生活做了真实的还原与再现,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垦荒的艰难。
C.小说中的鬼沼和狼是恶劣环境的代表,“摩尔人”探鬼沼、与狼搏斗,表现了垦荒者战胜恶劣环境的坚定信念。
D.小说以雄浑的笔调刻画了一群满怀理想、勇于开拓的热血青年形象,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悲壮中得到升华。
2.关于文中鄂伦春猎马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鄂伦春猎马体形矮小,照应前文“摩尔人”因身体重而让“我”护送副指导员迎接连队的内容。
B.“我”的棉裤被马身上的汗湿透,足见鄂伦春猎马疾驰时间之长及其吃苦耐劳的品质。
C.作者写猎马力尽身亡时绝不用身子压住骑者的腿,双眼充满歉意悲哀,彰显其灵性。
D.鄂伦春猎马的死和李晓燕、“摩尔人”,梁珊珊的去世,直接体现了知青的牺牲精神。
3.“满盖荒原”上环境艰苦,但这篇文章中却着力写了一丛达子香花,这样写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标题中“神奇”二字的理解。
2023-07-04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马赛夏季的阳光将周蓉的脸晒成了古铜色,那是令大部分法国女性特别欣赏,令大部分法国男人着迷的一种肤色。

每天上班,①她都要对着镜子仔细将头发盘起,绝不允许有一丝乱发。她那么认真不仅是出于爱美之心,也是职业使然。法国人对职业女性的仪表要求非常苛刻,着装打扮随便不但会令服务对象不悦,有时甚至会遭到理直气壮的投诉。周蓉很在乎自己作为职业女性能否给人以自信而美好的印象——确切地说,她很敏感于普通法国人怎么看中国人,更敏感普通法国女人怎么看中国女人,怎么看中国职业女性。她经常觉得,自己其实也是中国职业女性的形象使者。她也常常自嘲想法的可笑,有时又骄傲自己所吸引的目光,特别是法国女人的目光。法国人对青年的衣着很宽容,多数法国男女青年比较偏爱休闲装,穿休闲装上班司空见惯。但对三十五岁以上职业女性的衣着打扮,不论法国男人还是女人,都以相当挑剔的眼光看待。

走在街上,周蓉仍像当年是大美人儿时那样引起很高回头率,往往还是青年男女们的。不是因为她仍有多么美,而是因为她那略显忧郁又高傲的气质。她的神情经常略显忧郁,也是必然的。她内心高傲的理由却是,在近十二年里,她几乎使自己成为法国文学的忠实守望者了。她头脑里吸收的关于法国文学的知识和见解,已非一般法国人所能相比。有时,她甚至会感到一种寻找不到交流对象的孤独。

一次,在从马赛前往里昂的列车上,她碰巧与一位老先生并坐在一起。对方见她在读乔治·桑的小说集,忍不住问了一句:“您为什么读这样的书?”

那是她从旧书摊上以极少的钱买的。

她微笑着说:“有趣。”

于是,两人之间开始了热烈的对话——

“乔治·桑从没写过多么有趣的小说,她过时了!许多法国青年已经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了。”

“对于我,她并没有过时,我也不是法国青年。”

“但是,她的小说究竟有什么吸引您呢?”

“我觉得,她如同法国的一副假面具。法国以及法国文学,在古典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与现代派潮流的影响之间至今无所适从,这种矛盾心理最早反映在乔治·桑身上和她的小说中。她想做贵族客厅里的沙龙女王,又想做现代派的弄潮儿。她确定不了自己究竟应该怎样,便以奇装异服和荒唐行径来减压,捎带戏弄一下关注她的人。如今的世界也处于继承传统和迎合现代的矛盾之中,只不过世人已经麻木,不像乔治·桑那么敏感罢了。”

“您是哪国人?”

“中国人。”

“您怎么会是中国人呢?”

“我怎么不可以是中国人呢?”

“您肯定有一部分欧洲血统!我们法国的,或者英国的、德国的?丹麦的、希腊的?我想我猜对了,您的侧面具有一种希腊女性特有的美感……”

对方是位斯文的老先生,但强烈的好奇心使他的表现有些唐突。二○○一年,不论公费还是自费到法国的中国大陆人尚十分有限,能在马赛或里昂见到的则更少,这使普通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大抵是衣着刻板、反应迟钝、表情迷惘、唯唯诺诺,这些形象大多来自早期电视新闻画面和外国电影。中国女人则要么贫穷愚钝、可怜兮兮,要么是珠光宝气、俗不可耐。

法国老先生从没遇到过像周蓉那样气质不凡又有独立思想的中国女性。

“不,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大陆人。我是大陆工人的女儿,一位农民的孙女。”周蓉有些不悦,感觉遇到了挑衅。

这时,列车停在了一个小站。老先生又腼腆地问:“最后一个问题,您是从事什么……”

“对不起,我该下车了。”周蓉以为又碰上了一个执着的追求者,干脆起身往车门走。

“请等一下……”对方追到了车门口,送给她一张自己的名片。

“我只不过希望与您联系……”

她已下车,车轮滚动了。

她低头一看名片,方知对方是一所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她曾想主动联系他,心存几分也许会通过他在大学里谋到一个职位的闪念,但那念头随即很快打消。她对中国的思念强烈无比,归心似箭。

后来,那位法国文学教授的名片被她弄丢了。

每次面对镜子,她都会对镜中的自己感到无法言表的陌生——②不仅因为曾经的一头乌发日渐银丝缕缕,眼角日渐细密的鱼尾纹,还因为作为一名中国知识女性,恰恰是在近似于流亡国外的十二年里,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过去在国内,她当然也明白此点,但从未像在法国十二年里这么感受强烈。

(选自《人世间》下部第四章,有删改)

文本二:

长篇小说《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平民区为背景,以“好人”周志刚一家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21世纪初,小说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奋斗历程,将其嵌入到中国社会50年来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等历史事件和发展进程中,既写他们生活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他们怀揣梦想而艰苦奋斗的尊严与荣光。

2019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说:“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周蓉美丽又敏感,因为法国社会对中国职业女性存在偏见,要求非常苛刻,周蓉生活得小心翼翼。
B.周蓉和老先生素不相识,虽然乔治·桑的小说集引发了二人的对话,但他们对其作品的理解截然不同。
C.老先生追问周蓉身份,说明他受刻板印象影响,对中国女性存有疑虑,也表现出他对周蓉的好奇和惊讶。
D.周蓉下车离开时不回答老先生的问题,只是因为她以为老先生是众多追求者中的一员,不愿和他纠缠。
2.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句子①说明周蓉爱美,把自己当成中国职业女性的形象使者,结合后文描述表明她在意别人的想法,忧郁高傲敏感。
B.画线句子②中“银丝”和“皱纹”突出周蓉旅居法国时间之长,表达了周蓉归国之心的迫切,不愿和中国骨肉分离的情感。
C.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同时运用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多种描写,生动展现主人公周蓉的形象。
D.小说在艺术处理上巧妙地运用对比,欲扬先抑,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
3.小说中说周蓉“忧郁又高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文本二矛盾文学奖颁奖词中评价《人世间》“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史诗品质”的理解。
2023-01-24更新 | 1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教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的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一位“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一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是可以叙叙父子情的。队友们—一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最后交给我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

后来我们就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线,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他”,但作者并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颇具匠心,强调了主人公的平凡,凸显了“他”所代表的普遍意义。
B.去见小侯父亲之前领导交给 “他”小侯父亲照片的细节看似闲笔,其实它是情节发展的关键,否则,“他”和父亲无法见面。
C.文中多次使用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用来表现石油工人高尚的精神境界,或用来表达“我”对石油工人的敬仰之情。
D.作品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两个石油工人冒充父子关系的故事,赞扬了石油工人特有的奉献精神和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2.小说以“不速之客”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8-10-27更新 | 2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