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西 高二 期中 2022-11-15 9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古籍历史悠久,卷帙浩繁,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古圣先贤的深邃智慧。在内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是重要的方面。“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本义是指对人进行礼乐教化。西周时期,对人的教化、人自身的修养开始受到重视。后来,孔子称赞周王朝“郁郁乎文哉”,指的就是文明教化成果斐然。春秋时期,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强化,人的主体性逐步确立起来,人文精神的内涵也随之越来越丰富。

在个人对自身方面,人文精神强调修身。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源于《大学》。古人把“修身”作为教化的起点,包含着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人格和尊严首先要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思想。同时,人文精神还要求修身时把天性和修养结合在一起。修身要求个人高度自律、践行诺言。《论语》中说子路“无宿诺”,意思是子路践行诺言毫不迟疑,答应的事情就会立刻去办。《新序》中记载的“季札挂剑”的故事,也是古人“重然诺”、严于修身的千古佳话。

在个人对他人方面,人文精神要求包容。古人认为品行宽厚的君子,对他人有一颗包容之心。有一个“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郑国百姓很喜欢在乡校聚集,议论时政。有人劝子产:“干脆把乡校拆了吧?”子产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人们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对此,韩愈很受触动,写下《子产不毁乡校颂》来称赞此事。在人文精神中,既强调个人作为人的主体性,也尊重他人作为人的主体性,所以人文精神也要求彼此尊重个性差异,互相理解和包容,在此基础上和而不同、和睦相处,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在个人对人类方面,人文精神提倡大爱。《周易》中有句名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君子要像大地一样,德行宽广深厚,化育万物,因此对待他人,要有一种温情的爱意。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应该爱天下之人,这种对于全人类的大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古人追求的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礼记》捉到的“天下大同”。放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在发展、安全、气候等关系人类共同命运的大事上,国与国之间应该携手合作、同舟共济。

(摘编自冯胜君《做好人文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材料二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深入挖掘古籍中传承下来的优秀价值理念,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深入挖掘古籍中关于“做人”的价值理念。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做人”的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等价值理念代代相传,蕴藏在众多古籍中,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一是勤学多闻。古籍中提倡勤学多闻的篇段数不胜数,比如《礼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二是谦虚为尚《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不能自满。三是刚健为美。《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日出目落,春去秋来,自然的运行是非常刚健、水不停息的,优秀的人也应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四是富贵以义。《论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官位等,要通过正当的途径,而不能用投机取巧等不讲道义的伎俩。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华民族的行事之道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古籍中记录着大量古人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对于规范当代中国人的行事方式仍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一是顾全大局之道。《左传》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世间的依存关系很多,爱护家庭,爱护社会,爱护国家,就是顾全大局。二是讲信修睦之道。《礼记》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是中华民族历来恪守的价值理念。三是善始善终之道。《诗经》警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凡事要有良好的开头,也要追求圆满的结局,无不以“善始善终”作为行事的正面价值判断。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儒家所推崇的价值理念不仅包含“修身”“齐家”等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要求,更蕴含着“治国”“平天下”等国家层面的要求。一方面,倡导“国家至上”的爱国观念。《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强调把个人人生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又将“治国”视为崇高事业。另一方面,推崇“天下为公”的爱国理念。爱国,就会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古人对理想社会有自己的设想。《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理念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内涵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研究。

(摘编自杜泽逊《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滋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春秋时期得到了强化,其内涵也更加丰富。
B.“天下大同”和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有相通之处,可以为解决全球安全、气候等问题提供借鉴。
C.在新时代,我们应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D.古籍中关于做人道理的阐述各有侧重:《礼记》侧重勤学多闻,《尚书》侧重谦虚为尚,《周易》侧重刚健为美,等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个性差异,任何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行为都是有违人文精神的。
B.古人“天下为公”的理念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内涵具有契合性,至今仍具有重大的价值。
C.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古籍研究对于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所论证的观点相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在个人对人类方面,人文精神提倡大爱”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B.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C.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放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
D.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4.请结合材料一,对下面这句话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简要分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5.请在材料二的横线处填写出能够概括本段内容的句子,要求和材料二第二段的段首句保持句式一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当清晨我苏醒的时候,我的脚异常疼痛,全身都僵硬了。我知道,我若想到达目的地,今天就不能再走那么多路了。因此我那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卖掉我的外套。我把外套脱了下来,试着学习没有外套应该怎么生活。我用胳膊夹起外套,开始挨个儿地去收衣服的店看。

那个地方可是一个最理想的买卖旧衣的地方,那儿的旧衣店多极了,而且店老板都站在门口等待着顾客。但他们的店门口大多挂着一两件威风的带着肩章的军衣,因而我被他们的排场给吓住了。我来回走了好几趟,也没敢把我的外套拿出来。

由于胆怯,我只能更加注意那种不起眼的店铺。终于,在一条肮脏小街的拐角,我看中了一家店。店旁的围墙边长着有刺的荨麻,店里到处挂着旧水手服。此外还有几张床、生锈的枪,还有一些用油布做的帽子和几个装满了生锈钥匙的盘子,那些钥匙什么样的都有,足以打开这世间所有的门。

我小心翼翼地走进这间又低又小的屋子,屋子里有一扇窗,但上面却挂着衣服,反倒让店里的光线显得更明暗。我的心从进来时就一直打着鼓。突然,一个丑陋不堪的老头从一个很脏的小屋中冲了出来,一把抓住我的头发。他长得实在是太可怕了,他的下半截脸上长满了斑白的胡子,身上的法兰绒背心脏得要命,而且带着一身的酒气。在他刚出来的那个像窝一样的屋里,放着一张被缝满了补丁的床单盖着的床,屋里也有一扇小窗子,窗外是荨麻和一头病了腿的驴。

“喂,你进来干什么?”那老头龇着一嘴的牙问我,那难听的鼻音让人毛骨悚然:“喂,你进来干什么?喂,噜噜,噜噜!”

他一连串的话,把我吓呆了,尤其是他从嗓子眼里冒出的最后那几个让人听不懂的词,我吓得连话都不会说了,可是老头却依然揪着我的头发说:“喂,你进来干什么?喂,噜噜!”他好容易才说出最后这个“噜噜”,他的眼睛差点也给憋出来。

“我想问您一下,”我一边发抖一边说,“您要不要买外套?”

“喂,让我看看吧!”老头叫道,“喂,我的心烧起来了,把外套给我看看!”

说着说着,他放开了鸟爪一般抖动着的、抓着我头发的手,然后戴上了眼镜,我觉得那眼镜也并不能让他的眼睛明亮多少。

“喂,你准备卖多少钱?”看完后他叫道:“喂,噜噜,你准备卖多少钱!”

“半克朗。”我定了定神说。

“喂,我的心肝,”老头叫道,“喂,我的手和脚,不可以!十八便士。噜噜!”

每当他说这两个字时,他的眼睛都有掉出来的可能。他说话总用一种腔调,就像一阵风,先从底下刮上来,然后再从上而刮下去,我觉得这么比喻是最恰当的。

“行,”我说道,我为能把衣服顺利卖出去而高兴,“那就十八便士吧!”

“喂,”老头一边把外套扔到架子上,一边叫,“你给我出去!喂,噜噜,别想要钱,换东西吧。”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像这次这么害怕过,可是我还是苦苦哀求他,说我只需要钱,不需要东西。我可以出去,像他要求的那样,在外边等。我出了房子,找到一个阴凉的角落坐了下来。我在那里坐了不知有多久,那个角落从阴凉变得有阳光,再从有阳光又变得阴凉,而我就那么呆坐着,等着他出来给我钱。

我现在想,希望再不要与什么酒鬼做生意了。从孩子们骂他的话中我才知道:他正是以酒鬼之名名闻当地的。那些孩子一会儿一会儿地来找他,大声地骂他。这让他非常气愤,于是时不时地冲出来追那些孩子,而孩子们一见他出来拔腿就跑。他有时气极了,就把我也当作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嘴里嘟囔着说要把我撕成八块。可忽然又想起我是谁,便又重新返回屋里。那些孩子看见我衣衫不整,而且又那么耐心和老实地待在店外面,以为我是这间店里的人,总是朝我扔石头,或用别的方法折磨我。

那个老头用各种方法想让我跟他换东西。他要么拿出根鱼竿,要么拿出一把提琴,要么就是一顶尖尖的帽子,要么就拿出一根笛子。但我只是那么坐着,对他的要求一概不接受。而且每次都泪流满面地要求他要么给我钱,要么还我衣服。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从门口露出那张可怕的脸喊道:“喂,再给你两便士,行了吧?”

“不行,”我说,“那样我就要被活活饿死了。”

“喂,我的心肝,那给你三便士,你该走了吧?”

“我真是在等着钱用,要不然你不给都行,”我说,“可我真的需要钱呀!”

“喂,噜——噜!”我真不知该怎么形容他这时的样子,他那奸诈的脑袋从门后探了出来盯着我:“四便士,总可以了吧?”

我那时是那么的疲惫与困乏,听他说给四便士,便答应了。我用我那发抖的手从他爪子一样的手里接过了钱。太阳已落山了,我是那么的饿和渴,于是又花了三便士,才恢复了过来。我趁着精神不错,于是又跛着腿向前走了七英里。

这天晚上,我仍然睡在一堆干草上。我先在小河里泡了泡我的脚,然后用一些凉爽的叶子把它们包好。然后就躺在草上,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早晨,我发现我走的路两边都是蛇麻地和苹果园,那正是一个苹果成熟的季节,而在一些蛇麻地中,已经有人在工作了。我被周围的环境深深吸引住了,我决定今晚就睡在这蛇麻地中,我觉得那一排排被绿叶缠着的杆子就像我的一个个伙伴。

(有删改)

【注】本文选自《大卫·科波菲尔》第十三章。本章内容是,大卫·科波菲尔逃离伦敦,历尽种种坎坷,最终到达了姨奶奶贝茨小姐的家,并受到了热情款待。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我的脚异常疼痛,全身都僵硬了”的描写中可知,大卫昨天走了很多路;从大卫决定卖掉外套可知,大卫处境窘迫。
B.“那些钥匙什么样的郁有,足以打开这世间所有的门”,这句话写出了大卫作为儿童的内心感受,充满童真,读来十分生动形象。
C.从孩子们骂店主的话中,大卫得知店主是当地有名的酒鬼,于是非常害怕,后悔与酒鬼做生意,但由于缺钱而又不得不坚持。
D.酒鬼想方设法让大卫用外套和他交换东西,而大卫不为所动,坚持要换钱,最后酒鬼不得不妥协,大卫也在价格方面作了让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那个角落从阴凉变得有阳光,再从有阳光又变得阴凉”的环境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B.小说围绕“卖外套”事件,写了“我”一天的遭遇,而这一天的遭遇是“我”投奔姨奶奶贝茨小姐的艰辛旅途的缩影。
C.小说中的描写隐含着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如酒鬼对“我”的蛮横态度的描写,以及孩子们对“我”的态度的描写。
D.小说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物,有些语言看似平淡,却符合孩子的身份特点,与人物个性相吻合。
8.酒鬼虽然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9.《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长为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从节选的这部分的内容来看,大卫的成功能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虽可得,犹若不可法。凡先王之法,有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必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入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B.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C.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D.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要”的意思是“适合”,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要”含义相同。
B.“鼎”的意思是“用来煮东西的器具”,和“问鼎中原”的“鼎”含义不同。
C.“亏”的意思是“违背”,和《兼爱》“故亏父而自利”的“亏”含义相同。
D.“有司”的意思是“负有专责的官吏”,和《答司马谏议书》“以授之于有司”的“有司”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法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人们增益或删减,后世国君所看到的已经不是原本的先王之法。不过,先王之法即使保留完整,也是不可效法的。
B.先王之法适应先王所处的时代而立,后世国君所处的时代已与先王之时不同,所以后世国君应该舍弃先王之成法,而取法先王制定法令的原则。
C.治国要明察当今时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法令。如果不知察今,死守先王之法,那就如同病变而药不变的庸医给人治病那样,会导致严重后果。
D.治理国家必须制定法令,而制定法令又必须因时而变。天下七十一位圣明的国君都认为先王之法有许多弊端,因而制定了适应各自时势的法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14.文中说“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荆人和引婴投江者的做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感慨聚散匆匆不是偶然,但又没有直接点明聚散匆匆的原因,寓含词人隐情。
B.两年的时间里,词人遍游楚地山水,陶醉于优美的山水之中,归隐之情油然而生。
C.离别之际,词人仍然高呼不要弹奏令人悲愁的离别歌曲,体现了词人的豪迈情怀。
D.词人抓住流水如带、荷叶如青钱、碧水连天等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了一幅春景图。
16.本词最后一句“后夜相思月满船”和张若虚《春江化月夜》最后一句“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抒情方式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