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期中 2022-12-03 20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在全国喜迎二十大之际,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海外撤侨电影《万里归途》在全国引起观影热潮。该片以祖国强大、人民团结为坐标,描写华侨在异国他乡战火下艰辛的“回家”之路。作为国内首部聚焦外交官撤侨事件的国产电影,《万里归途》用热血鼓舞了观众,用真情赚足了眼泪。

②与之前军事支援的撤侨电影不同,《万里归途》叙事的着重点则是“路”,聚焦在了行动里那群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在没有军事力量的保护下,每个人以血肉之躯与荷枪实弹的军人周旋,靠着信念和对祖国的信仰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③《万里归途》有一种非常强有力的商业大片气质,故事一波三折,人物性格鲜明可爱。台词上也没有空话套话,实实在在贴近人物的真实感受。在镜头表现上细腻地抓住动作细节,让每个人物和故事都更加饱满,有血有肉地勾画出外交人员的普通人属性和不易,恰恰凸显出他们在这次撤侨事件中有所承担和有所作为的伟大与责任感。

④由于不是战争片,本篇最核心也最难的是叙事与节奏问题,而演员在其中就承担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影片的演员阵容都是实力派,张译很好地诠释了宗大伟这一外交官角色,人物的丰富性被他拿捏得毫厘不差。在妻子面前的温柔、愧疚,在同胞面前的责任担当,在同事、兄弟面前的真挚、真心……在不同状态的切换中,角色的压力感被他丝丝缕缕地释放,少了几分用力过猛的疲惫,多了一些游刃有余的松弛。

⑤影片立意也十分明确,“回家”的主题贯穿始终。面对主要人物的众多支线、侨民的“众生相”、中外组建家庭的反差等这一系列切入点,主创团队没有“贪多”,而是专心地利用众多的支线剧情来服务于主旨。

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万里归途》既保证了商业化的呈现水准,也很好地传递了一份积极的声音:虽然每个外交官都是普通人,但是在异国他乡,代表中国的他们就是一面旗帜、一个碉堡、一座灯塔、更是一个盾牌。纵使“归途”漫漫又荆棘遍布,但只要有勇气、有信念,血肉之躯亦能铺就,而这份“奇迹”的源头便是强大的祖国。

⑦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时代,从历史中观照当下,让人感到影片的教育意义,也激励着人们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摘编自人民网《信念与勇气铺就“万里归途”》)

材料二:

①适逢中国国庆,中共二十大也即将召开,中华大地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全球和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正在以更加浓厚的兴趣关注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期待中共二十大继续为世界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注入信心和动力。

②国际社会关注中共二十大,是因为中国的稳健前行将持续为世界各国提供巨大发展机遇。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普遍期待有着巨大韧性和潜力的中国经济继续为世界经济提供动力。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8%;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是全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共二十大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国家发展的目标任务,全面擘画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随着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中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入,中国为世界各国发展所提供的机遇更将前所未有。

③国际社会关注中共二十大,是因为“中国之治”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启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稳健向前推进,从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从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到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展现出旺盛生命力,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陷于政治失序、经济低迷、社会动荡,中国发展道路展现出的确定性更令世界瞩目,“中国之治”成为国际舆论愈发关注的话题。

④国际社会关注中共二十大,是因为中国的大国担当将持续为完善全球治理注入强大正能量。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进重大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对完善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做出了更加显著的贡献。从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到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从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中国方案,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的国际形象越发深入人心,在当前变乱交织的世界中,中国展现的巨大稳定性和建设性力量赢得国际社会越发广泛的认可。

⑤归根结底,世界聚焦中共二十大,是因为“中国好,世界会更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必将在自身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同时,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为和平发展尽力,为团结进步担当,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世界。

(摘编自郑汉根李蓉《“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世界关注中共二十大的内在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喜迎中共二十大,国庆期间电影院推出了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海外撤侨电影《万里归途》,电影在全国引起观影热潮。
B.与之前军事支援的撤侨电影不同,《万里归途》没有战争场面,叙事的着重点是“路”,影片主要是在叙事与节奏问题上下功夫。
C.与一些发达国家政治失序、经济低迷、社会动荡的情况不同,中国在十八大以来,取得了经济、生态、政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D.外交官对于华侨来说就像是旗帜、碉堡、灯塔和盾牌。正如在全球和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中国也如世界的旗帜一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片《万里归途》既保证了商业化的呈现水准,又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激励着人们靠着信念和对祖国的信仰创造出一个个“奇迹”,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B.影片《万里归途》的主创团队放弃了主要人物的众多支线、侨民的“众生相”、中外组建家庭的反差等这一系列切入点,而是让“回家”的主题贯穿始终,传递了一份积极的声音。
C.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政治文明发展、外交与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有巨大的成就。这种发展道路展现出来的确定性令世界瞩目,赢得国际社会越发广泛的认可。
D.“中国好,世界会更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世界是中国一直以来的政治观念,这使国际社会以浓厚的兴趣关注中共二十大,希望中国持续为世界提供发展机遇。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阿古斯丁·卡斯滕斯近日在瑞士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在世界经济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非常有韧性”的经济体,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动能。
B.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前日指出,在新世纪,通过广泛推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树立了典范。中共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C.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认为,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突出展现了中国对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
D.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认为,中国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治国理政体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
4.材料一的编者删掉了原文中的一段话:“成朗,一个初次被派来战乱国执行任务的年轻外交官,满腔热血却又稚气未脱。这样的角色表现得太轴了容易招人讨厌,表现得太听话懂事又会毫无亮点。王俊凯却很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独属于成朗的闪光时刻,让人印象深刻。”根据文章内容,这段话应放在第几段的最后?请指出并阐述理由。
5.两则材料不同程度都表现了当代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但是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村教师

刘慈欣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喊道:“背呀!”

娃们抽泣着背了起来:“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

这几百年前就在欧洲化为尘土的卓越头脑产生的思想,以浓重的西北方言的童音在二十世纪中国最偏僻的山村中回荡,就在这声音里,那烛火灭了。

来自太空的生命检测波束落到了亚洲大陆靠南一些的一点上,在地面上形成了一个直径约五千米的圆形。黄土高原上的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有一个声音,空灵而悠扬,在这数字宇宙中回荡。

“开始3C级文明测试,3C文明测试试题1号:请叙述你所在星球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是自然淘汰型还是基因突变型?”

孩子们茫然地沉默着。

3C文明测试试题2号:请简要说明恒星能量的来源?”

孩子们仍然茫然地沉默着。

……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

“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

“等等!”参议员打断了值勤军官,“下一道试题也出关于甚低速力学基本近似定律的。”他又问最高执政官:“这不违反测试准则吧。”

“当然不,只要是测试数据库中的试题。”舰队统帅代为回答,这些令他大感意外的生命体把他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了。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最高执政官的智能场急剧闪动着,用最大的能量把命令通过超空间传送到蓝84210号舰上。

“我们险些毁灭了一个碳基文明。”参议员长出一口气说。

“真是不可思议,在这么荒凉的地方竟会存在3C级文明!”舰队统帅感叹说。

此时,山村小学中的那些娃们丝毫没有觉察到什么,在那间校舍里的烛光下,他们只是围着老师的遗体哭啊哭。不知哭了多长时间,娃们最后安静下来。

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他们基本特征是什么?”舰队统帅问。

“您想知道哪些方面?”蓝84210号上的值勤军官问。

“比如,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的个体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这种器官在这个行星以氧氮为主的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的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10比特。”

“什么?!”旗舰上听到这话的所有人都大笑起来。

“真的是每秒110比特,我们开始也不相信,但反复核实过。”

“上尉,你是个白痴吗?!”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这个等级的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像神话。”

“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

宇宙的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最高执政官说。

这时,从太阳系发回的全息影像焦距拉长,显示出蔚蓝色的地球在太空中缓缓转动。

当娃们造好那座新坟时,东方已经放亮了。太阳从山后露出一角,把一抹金晖投进仍沉睡着的山村;在仍处于阴影中的山谷草地上,露珠在闪着晶莹的光,可听到一两声怯生生的鸟鸣。

娃们沿着小路向村里走去,那一群小小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山谷中淡蓝色的晨雾中。

他们将活下去,为了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收获虽然微薄但确实存在的希望。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教师用尽最后的力气喊“背呀”,表明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他想尽可能将“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传授给学生。
B.太空舰队通过3C文明测试来检测星球的文明程度,如果测试对象能答对三题,则测试通过,星球得以保留。
C.舰队统帅感叹“在这么荒凉的地方竟会存在3C级文明”,“这个荒凉的地方”指二十世纪中国最偏僻的山村。
D.教师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分布于人类的各个角落,实现了每代之间知识的积累和传递。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以对话为主,不仅推进了情节,而且凸现了教师、学生、舰队成员等人物的性格特征,丰满了形象。
B.小说属于科幻题材,但是较少使用生僻的、过于专业的词语,大多使用十分常见的、为人熟知的专业词语。
C.小说中用蜡烛象征乡村教师,他如同蜡烛一般带来理性的火光,而孩子们则被这束火光照亮,获得知识。
D.小说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勾画了一幅东方破晓时的山村图景,表明娃们学到教师传授的知识,走向希望。
8.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分别简要说说你对画线句中“最不可理解之处”“它是可以理解的”两部分的理解。
9.小说情节在地球和太空两个空间的转换中展开,请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022-11-25更新 | 19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B.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C.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D.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姓姬名旦,西周开国元勋。成王年幼时周公摄政,礼贤下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指此事。
B.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如《师说》中的“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文中指孔子。
C.五谷,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较公认的说法包括黍、稷、麦、菽、稻(或麻)五种。后泛指粮食作物。
D.大人,指品德高尚、志趣高远的人,与《论语·里仁》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的“小人”意思相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管叔以殷畔”一事,孟子认为周公即使有过错也情有可原;古代君子有过即改,得民仰望,而现在君子做不到。
B.孟子认为所做事情得不到应有效果,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归咎于外物。自身端正了,天下人才会归服。
C.孟子认为仁是人的本心,有的人失去了本心之后却不知道寻求。学问之道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D.孟子认为万物都为己具备,反省自身诚实不欺就会收获莫大快乐;勉强自己宽恕别人,就会在求仁路上越走越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4.上述选文中,孔子和孟子都论及个人对于“仁”的修养。请结合所选文段,比较二者异同。
2022-12-03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古风(其六)

李白

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

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

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

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

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注】①代、燕:泛指古代北方边地。《古诗十九首》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句。②龙庭: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这里泛指匈奴之地。③虎鹖:虎,指虎衣,鹖,指鹖冠,皆古代武将衣冠。④李飞将:指汉代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雁门关已为边塞之地,龙庭则更在此关之北。由“别”到“戍”,说明离家越来越远;“昔”别“今”戍,见出戍守时间之长久。
B.“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虎鹖”里生满虮虱,表明将士对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松懈;“旌旃”是指挥作战的旗帜,“心魂逐旌旃”表明将士渴望尽快结束战斗。
C.“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苦战”一词将战争过程虚笔带过,给人想象空间;两句诗突出世道的不公,虽纯为客观叙写,但不满之情、讽刺之意尽在不言之中。
D.“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以屡立战功而终无封赏的李广为喻,表达对守边将土的深切同情和惋惜;“谁怜”二字以反诘语气,表达了诗人那难以遏制的激愤。
16.诗歌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不管遇到贤者还是不贤之人,儒家强调的学习都是无处不在的,而学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运用了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相思之苦。
(3)李白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这种潇洒自信的胸怀。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把河流看作一位慈悲为怀、 ①     的慈善家,他见过了高天旷野大世面,见过了深壑巨岩大事物,但他从不攀高弃低,从不喜大忘小,相反,他总是牵念着低处,在低处汇聚了他最多最深的情感;他总是怜小惜弱,弱小者投身到他的怀里,总能得到他的庇护和养育。河流为什么不愿走直路,而总是曲曲折折地绕路而行?哪怕穷乡僻壤,他也要把它搂进多情的臂弯?他是为了尽量多走一些地方,多查看一些情况,多帮助一些饥渴的生灵、焦急的草木和等待的水瓢。河流就这样不计回报地一路慷慨施舍,一路广布恩泽。古往今来,我们不知道这一条条河流究竟救活了多少草木和生灵,接济了多少穷苦的日子,抚慰了多少焦渴的思念。

把河流看做一位不倦的旅行者,他穿越群山、漫游天下、鉴赏万物、行吟大地已达亿万年之久了,那      ②       的流水和绵绵不断的烟云,就是他      ③       的行走记录和心灵档案。自盘古劈开混沌以来,天地间发生的无数事件和走过的衮衮人物,一部分由化石作了记载,极少量在人类史书留下片段记录,而大部分都收藏在河流的眸子里和内心里。河流那悠长的语言和深沉的讲述,一旦我们听懂,我们将不再需要什么历史学家,因此,河流——这历史的当事人和撰写者,将会亲口向我们讲述了真实的历史。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多处语病,请将其改正。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墨子号”依靠传输光量子来实现信息传递,光量子是光的最小单位。“墨子号”每秒要分发上亿个姿态万千的光量子。___①___,星地实验就相当于从万米高空飞行的飞机上,不断地把上亿个硬币逐个准确地投入到地面上一个不断旋转的存钱罐里。准确投入的难度可想而知。

量子自身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物理特性,使它能实现信息的高速传递。这其中,___②___。量子纠缠,就是在特定条件下,当两个微观粒子处于纠缠态,不论距离多远,对其中一个粒子的量子态做任何改变,另一个就会立刻感受到并做出相应改变。量子纠缠就像孙悟空和他的分身,无论他们距离多远都能做到“心有灵犀”。

这颗代表着世界最先进量子通信水平的卫星,___③___?其实,墨子还被称作“科圣”。墨子最早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并第一次对光直线传播进行了科学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为现在的量子通信发展打下了基础。“墨子号”的命名就是我们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次回顾,追溯先贤探索自然的足迹和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不忘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当相信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时,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B.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C.后来,被俘日军愿意留下来的越来越多,他们就组成了一个“反战同盟”支部。
D.能有如此突出的表达效果,与诗句“违背逻辑”的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022-11-25更新 | 36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10月12日,正在国际空间站执行驻留任务的意大利女性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个人推特账号上发布了一组太空摄影作品,并以中英双语配上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浩瀚星辰的辽远背景、跨越时空的“梦幻联动”、多元文明的碰撞交融,让简单的图文一下子鲜活了起来,也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请写一篇文章投给校刊“中华文化,国际舞台”栏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时评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论语》  《孟子》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李白(701-762)  边塞 征戍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20.65标点符号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任务驱动型作文  文化自信  文化传播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