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7-31 3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文学中,一直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通过人物主体的建立表现国家主体和现实的意义秩序的建立。冲突结构的设置,权威叙述者身份的确立,其目的就是为了塑造英雄人物——拥有作为信仰和行动来源的主体性的个体。正如冲突的结构必须在权威叙述者的聚焦之下才能产生文本的意义,个体在冲突结构中要获得主体本质也必须将权威叙述者的声音灌录进个体的身体。亦即表现为叙述者和人物的统一,这样人物才拥有高于行动的内心力量。这直接影响到小说人物塑造的方式,它必须抛弃故事和外部描述的手段,而采用进入人物内心的方式。阎纲指出《创业史》在人物塑造方面受到列夫•托尔斯泰的“灵魂辩证法”和鲁迅的“写灵魂”的影响,并认为这“有着很现实的意义”。李希凡也认为《创业史》如果“不是那样广阔地展开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就“不可能把那还是在社会主义萌芽生活里的新人梁生宝的共产主义风格,描绘得那样深刻感人”。这就不仅仅是对《创业史》的人物塑造技巧的探讨,而是为当时小说的人物塑造方法做了普遍性的规范了。

叙述者的声音和人物的合一,也就是“主题提炼,总是通过形象,或与形象血肉相连地进行的”,是要使“思想政治倾向成为作品的内在的力量和真正的生命”。严家炎则称之为要“化党的思想为自身血肉”。不过,既然存在着“相连地进行”和“化”的过程,就表明二者仍有距离。这种要求显示了意识形态对个体的主体本质的建构要获得合理性,除了将意识形态转化为“历史权威”之外,还必须诉诸人物可理解的性格特征。这种可理解的性格特征的内涵是什么,获得“真实性”的可理解性又从何而来?这是《创业史》出版后围绕梁生宝形象塑造而引发的一场争论的一个焦点。

争论的一方从艺术价值(成就)的角度认为梁生宝的形象不如梁三老汉来得立体和丰满,其原因是作者没有“紧紧扣住”“农民的气质”,并将此归结为作家的生活根基还不够“丰厚”。而之所以“怀疑这个人物(指梁生宝)的思想水平和政治头脑,怀疑这个人物的灵敏的政治眼光和理论水平,怀疑这个人物发现生活中平凡事件的深刻意义的可能性”,是因为“用一个并不恰当的艺术标准套在新人物的身上”,且这种艺术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争论的另一方则将梁生宝的性格特征阐释为“有明确的社会主义自觉性和坚定的革命精神”的“革命新人”。有研究者将阿Q、朱老忠、梁生宝这三个人物看成是具有历史目的发展过程的三个标志,这既表明了梁生宝的新本质和阿Q、朱老忠的具有质的不同,同时也为梁生宝本质的确立提供了历史的合法性前提。“旧农民”和“新农民”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意味着两种话语的转换和新的主体本质开始建立,“新农民”形象同时也是“整个国家的形象”,意味着这也是文学中新国家的主体本质和现实意义秩序的建立。

不过,以往的文学传统仍不可漠视。就像人们尽管承认梁生宝新本质的存在,但还无法将这种存在视为“自然”,还要诉诸合理性的证明一样,新的文学想象由于缺乏历史的累积还难以将自身的文学经验沉淀为“惯例”和阅读期待并进而形成新的“传统”。不过,就《创业史》的写作来说,它在总体上是完成了意识形态对新中国文学长久的期盼,这里的总体不但是指“主题”的提炼,“英雄人物”的塑造,更是指形式的寻找,一种并不只属于某个作家的个别形式,而是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的带有普遍性形式的寻找。而我们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创业史》是“成功的”。

(摘编自萨支山《试论五十至七十年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

材料二:

有学者对梁生宝颇有异议,认为他总能从原则出发,由理念指导一切,“哪怕是生活中一件极为平凡的事,他也能一眼就发现它的深刻意义,抓得那么敏锐,总结得那么准确。这种本领,一般参加革命若干年的干部都很难具备。”而柳青却认为,所谓“理念活动”正是梁生宝这一先进人物形象的重要特征。柳青更愿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而不仅仅是一位农民先进分子。

梁生宝的内心情感可能是单向度的,或是西方小说理论中所谓的“扁平”人物。与作品中不断发生自我冲突的梁三老汉、郭振山比较,其内心的戏剧性不强。梁生宝的特点在于:他在一个日常环境中,对“大意义”充满了执著的追求,“雄心勃勃地肩负起改造世界的重任”,充分意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历史意义”。

梁生宝内心的不断反省,区委书记和县委书记在关键时刻对梁生宝的指导和帮助,加上一位眼光敏锐的叙述者从旁点评,这就在叙述效果上造成了梁生宝互助组经济行为的政治意义之“叠加效应”。柳青叙述梁生宝在经济活动上的“创业”的起步过程,其用意不仅在表现农业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本身,这只是《创业史》的小主题,其大主题则是,梁生宝通过组织互助组的创业活动,教育、带动农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琐碎、日常性的经济活动过程中,逐渐构筑起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大厦。

(摘编自余岱宗《“红色创业史”与革命新人的形象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物塑造方面,受“灵魂辩证法”和“写灵魂”理论的影响,《创业史》更加侧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B.《创业史》运用“叙述者和人物合一”的方式,力图通过梁生宝这个典型人物形象表达特定的思想政治倾向。
C.《创业史》深入人物内心的创作方式,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规范。
D.表达农业生产活动、方式改变的小主题和表现引领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大主题,也是《创业史》的成功之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梁生宝形象的典型性体现在他和阿Q、朱老忠一样,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是代表国家形象的革命新人。
B.梁生宝的“新农民”形象还无法被视为“自然”,其合理性也有待证明,但它完成了意识形态对新中国文学的期盼。
C.有学者认为,梁三老汉的形象比梁生宝更为立体和丰满,是因为梁三老汉有不断发生的自我冲突,内心戏剧性强。
D.梁生宝的自我反省、上级领导的指导帮助、叙述者的参与构成的“叠加效应”加强了人物的真实性和可理解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节选不能体现“‘理念活动’正是梁生宝这一先进人物形象的重要特征”的一项是(       
A.生宝心里恍恍惚惚:这难道是种地吗?这难道是跑山吗?啊呀!这形式上是种地、跑山,这实质上是革命嘛!这是积蓄着力量,准备推翻私有制度哩嘛!
B.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生宝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
C.生宝在前边走着,不喜欢听这些话。他感觉到他这个知心朋友,在婚姻问题上可同他有很大距离。什么“对眼不对眼”,什么“谁寻谁”,听起来有做买卖的味道。
D.“爹,”生宝解释说,“当饲养员不光是喂牲口,还要给做活人分配牲口,责任大哩。我当社主任,你当饲养员不合适。咱这是社会主义,不是合伙做买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有学者评价,梁生宝是西方小说理论中的“扁平人物”。柳青为什么要将梁生宝塑造成为“扁平人物”?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里的男孩

余华

孙福挥手打去,打掉了男孩手里的苹果,还打在了男孩的脸上,男孩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倒在地上的男孩双手抱住自己的头,嘴里使劲地咀嚼起来。孙福听到了他咀嚼的声音,就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提了起来。衣领被捏紧后,男孩没法咀嚼了,他瞪圆了眼睛,两腮被嘴里的苹果鼓了出来。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孙福向他喊叫:吐出来!吐出来!

很多人围了上来,孙福对他们说:他还想吃下去!他偷了我的苹果,咬了我的苹果,他还想吃下去!

然后孙福挥手给了男孩一巴掌,向他喊道:你给我吐出来!

男孩紧闭鼓起的嘴,孙福又去卡他的脖子:吐出来!

男孩的嘴张了开来,孙福看到了他嘴里已经咬碎的苹果,就让卡住他脖子的手使了使劲。孙福看到他的眼睛瞪圆了。有一个人对孙福说:孙福,你看他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你会把他卡死的。

活该。孙福说,卡死了也活该。

然后孙福松开卡住男孩的手,指着苍天说道: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吐出来!

孙福看看四周的人,他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脸,他就对他们说:从前我们都是不锁门的,这镇上没有一户人家锁门,是不是?

他看到有人在点头,他继续说:现在锁上门以后,还要再加一道锁,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小偷,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

孙福去看那个男孩,男孩正仰着脸看他,他看到男孩的脸上都是泥土,男孩的眼睛出神地望着他,似乎是被他刚才的话吸引了。男孩的表情让孙福兴奋起来了,他说:要是从前的规矩,就该打断他的一只手,哪只手偷的,就打断那只手……

孙福低头对男孩叫了起来:是哪只手?

男孩浑身一抖,很快地将右手放到了背后。孙福一把抓起男孩的右手,给四周的人看,他对他们说:就是这只手,要不他为什么躲得这么快……

接着孙福两只手一使劲,地一声扭断了男孩右手的中指。男孩发出了尖叫,声音就像是匕首一样锋利。然后男孩看到了自己的右手的中指断了,耷拉到了手背上。男孩一下子就倒在了地上。

孙福对四周的人说:对小偷就要这样,不打断他一条胳膊,也要扭断他的一根手指。

说着,孙福伸手把男孩提了起来,他看到男孩因为疼痛而紧闭着眼睛,就向他喊叫:睁开来,把眼睛睁开来。

男孩睁开了眼睛,可是疼痛还在继续,他的嘴就歪了过去。孙福踢了踢他的腿,对他说:走!孙福捏住男孩的衣领,推着男孩走到了自己的水果摊前。他从纸箱里找出了一根绳子,将男孩绑了起来,绑在他的水果摊前。他看到有几个人跟了过来,就对男孩说:你喊叫,你就叫‘我是小偷’。

男孩看看孙福,没有喊叫,孙福一把抓起了他的左手,捏住他左手的中指,男孩立刻喊叫了:我是小偷。

孙福说:声音轻啦,响一点。

男孩看看孙福,然后将头向前伸去,使足了劲喊叫了:我是小偷!

孙福看到男孩的血管在脖子上挺了出来,他点点头说:就这样,你就这样喊叫。

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喊叫中的男孩,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我是小偷时如此卖力,他们感到好奇。于是孙福就告诉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偷了他的苹果,他又如何抓住了他,如何惩罚了他,最后孙福对他们说:我也是为他好。

孙福这样解释自己的话:我这是要让他知道,以后再不能偷东西。

天就要黑了,孙福骑上了板车,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骑去了。男孩躺在地上。他饥渴交加,精疲力竭,当孙福给他解开绳子后,他立刻倒在了地上。孙福走后,男孩继续躺在地上,他的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男孩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以后,慢慢地爬了起来,又靠着一棵树站了一会,然后他走上了那条道路,向西而去。

男孩向西而去,他瘦小的身体走在黄昏里,一步一步地微微摇晃着走出了这个小镇。有几个人看到了他的走去,他们知道这个男孩就是在下午被孙福抓住的小偷,但是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

这天晚上,孙福像往常一样,去隔壁的小店打了一斤黄酒,又给自己弄了两样小菜,然后在八仙桌前坐下来。这时,黄昏的光芒从窗外照了进来,使屋内似乎暖和起来了。孙福就坐在窗前的黄昏里,慢慢地喝着黄酒。

在很多年以前,在这一间屋子里,曾经有一个漂亮的女人,还有一个五岁的男孩,那时候这间屋子里的声音此起彼伏,他和他的妻子,还有他们的儿子,在这间屋子里没完没了地说着话。

后来,在一个夏天的中午,几个男孩跑到了这里,喊叫着孙福的名字,告诉他,他的儿子沉入到了不远处池塘的水中了。他就在那个夏天的中午里狂奔起来,他的妻子在后面凄厉地哭喊着。然后,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永远失去儿子了。到了晚上,在炎热的黑暗里,他们相对而坐,呜咽着低泣。

再后来,他们开始平静下来,像以往一样生活,于是几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到了这一年的冬天,一个剃头匠挑着铺子来到了他们的门外,他的妻子就走了出去,坐在了剃头匠带来的椅子里,在阳光里闭上了眼睛,让剃头匠为她洗发、剪发,又让剃头匠为她掏去耳屎,还让剃头匠给她按摩了肩膀和手臂。她感到自己的身体从来没有像那天那样舒展,如同正在消失之中。因此她收拾起了自己的衣服,在天黑以后,离开了孙福,追随剃头匠而去了。

就这样,孙福独自一人,过去的生活凝聚成了一张已经泛黄了的黑白照片,贴在墙上,他、妻子、儿子在一起。儿子在中间,戴着一顶比脑袋大了很多的棉帽子。

妻子在左边,两条辫子垂在两侧的肩上,她微笑着,似乎心满意足。他在右边,一张年轻的脸,看上去生机勃勃。

(节选自侯军《沉浸式战地体验》)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孙福对男孩的报复,可能会改变男孩的人生道路,使得男孩彻底看清人性的恶,注定会成为下一个“孙福”。
B.孙福真正恨的不是男孩,而是小偷的行径,因为小偷偷走了他的妻儿,使得他生活破裂,丧失希望。
C.“仿佛”一词体现了男孩的天真以及在被折磨得精疲力竭之后对前途无比的迷茫。
D.男孩因偷了苹果而遭到一场惊心动魄的审判,孙福借“我是为他好”的名义进行惩罚报复,这是在向弱者释放自己内心的无端的“恶”。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题目“黄昏”和“男孩”,一明一暗,一强一弱,这两个词语的对比给文章增添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B.小说着重从神态和行为上刻画男孩,体现出男孩的无助与迷茫,也暗示了这次经历对他今后的人生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C.文章语言生动传神,重在环境描写,旨在渲染凄冷、压抑、悲伤的氛围。
D.三个“不知道”的连用写出路人对男孩的遭遇袖手旁观、漠不关心,表现出人性的自私冷漠。
8.文章最后一段对孙福一家照片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余华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作品多以冷峻的笔调加以叙述。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023-07-3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默,字时言,瓯宁人。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嘉靖初,改户部主事,进兵部员外郎。调吏部,历验封郎中。真人邵元节贵幸,请封诰,默执不予。十一年为武会试同考官。屡迁浙江左布政使,入为太常卿,掌南京国子监事。博士等官得与科道选,自默发之。历吏部左、右侍郎,代夏邦谟为尚书。自正德初焦芳、张彩后,吏部无侍郎拜尚书者。默出帝特简,盖异数也。严嵩柄政,擅黜陟权,默每持己意,嵩衔之。会推辽东巡抚,列布政使张臬、谢存儒以上。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真西内赐真庐许苑中乘马寻进太子少保。未几,复命兼翰林学士。给事中梁梦龙劾默徇私,帝为责梦龙。会大计群吏,默戒门下谢宾客,同直大臣亦不得燕见。嵩甚恨。赵文华视师还,默气折之。总督杨宜罢,嵩、文华欲用胡宗宪,默推王诰代,两人恨滋甚。初,文华为帝言余倭无几,而巡按御史周如斗以败状闻。帝疑,数诘嵩。文华谋所以自解,稔帝喜告讦。会默试选人策问,言“汉武、唐宪以英睿兴盛业,晚节用匪人而败”,遂奏默诽谤。帝大怒,下礼部及法司议。奏默偏执自用,失大臣体;所引汉、唐事,非所宜言。帝责礼部尚书王用宾等党护,各夺俸三月。而下默诏狱,锢于狱,默竟瘐死,时三十五年二月也。默博雅有才辨,以气自豪。有所恃,不附嵩。凡有铨除,与争可否,气甚壮。默既得罪,继之者视嵩父子意,承顺惟谨,吏部权尽失。隆庆中,复默官,予祭葬。万历中,赐谥文愍。

(节选自《明史·李默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人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B.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C.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D.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员外郎是中国古代的官职,是在郎官的定员之外设置的职位。
B.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为进士。
C.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D.瘐死,古代指犯人在监狱中因饥寒而死,后来也泛指在监狱中病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默秉公持正,办事坚持原则。他担任吏部验封郎中时,道士邵元节深得皇上信任,地位显贵,请求朝廷授予封赠的诰命,但李默坚决不同意。
B.李默才干突出,受到破格任用。他掌管南京国子监后,博士等官员可以参与科道官的选拔;他接任吏部尚书,改变了吏部多年来没有由侍郎升任尚书的格局。
C.李默刚正不阿,决不同流合污。他以气势力压严嵩的心腹赵文华,坚决抵制严嵩及其同伙结党营私,针锋相对地推举王诰担任总督职务。
D.李默正气凛然,招致奸党忌恨。赵文华谎报军情后,为了自保而诬告李默,皇上听信谗言,责成礼部及司法部门处置,礼部尚书王用宾将李默定罪入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严嵩柄政,擅黜陟权,默每持己意,嵩衔之。
(2)会大计群吏,默戒门下谢宾客,同直大臣亦不得燕见。
14.李默能先后两次执掌吏部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古风(其六)

李白

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

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

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

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

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注】①代、燕:泛指古代北方边地。《古诗十九首》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句。②龙庭: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这里泛指匈奴之地。③虎鹖:虎,指虎衣,鹖,指鹖冠,皆古代武将衣冠。④李飞将:指汉代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雁门关已为边塞之地,龙庭则更在此关之北。由“别”到“戍”,说明离家越来越远;“昔”别“今”戍,见出戍守时间之长久。
B.“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虎鹖”里生满虮虱,表明将士对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松懈;“旌旃”是指挥作战的旗帜,“心魂逐旌旃”表明将士渴望尽快结束战斗。
C.“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苦战”一词将战争过程虚笔带过,给人想象空间;两句诗突出世道的不公,虽纯为客观叙写,但不满之情、讽刺之意尽在不言之中。
D.“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以屡立战功而终无封赏的李广为喻,表达对守边将土的深切同情和惋惜;“谁怜”二字以反诘语气,表达了诗人那难以遏制的激愤。
16.诗歌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