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一 期中 2022-12-08 11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是一条道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来,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节选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学通与〈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节选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节选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衍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历史惯性,其内涵可以说一成不变。
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其目的都是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合理性。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延续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的旧有特质。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或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住在城市里的菜鸟

余继聪

(1)我这城里,土地已经不多,不过,很多人和布谷鸟等鸟类还是依然习惯记着农历,记着一个个节气。

(2)节气一到,便不知道从哪里走出几个农民模样的老人,扛着几把不大用得着的旧钝锄头,在宽大的柏油路边,把一星半点的残存土地锄挖出来,种上几簇辣椒、茄子、洋芋、豆子或者一蓬南瓜。

(3)这是一些丧失了土地,却依然对土地很眷恋、很怀念,依然忘记不了自己是个农民,到了一个个节气,手指和骨头里便要像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的人;如果按现今年轻人的说法,他们就是些土得掉渣的菜鸟。城市年轻人不会对泥土、庄稼和农历、节气有什么感情;看着土地的消失,他们不会有痛彻骨髓的难受。

(4)但是,节气一到,乡村鸟儿们便要如期来临了。布谷鸟,每到芒种立夏前后,就要飞进城里的树上来叫,好像要把忘记了稼穑耕耘的城里人也叫到乡下去播种。一些老人,听到它们的叫声,大概还能突然想到曾经耕耘播种过的农田和时光,大概会想到被埋葬到城市的水泥下面、柏油路下面的曾经的庄稼地,想到那些早已被扔进了墙角甚至被当作垃圾扔掉了的农具,然后发出几声无奈的叹息。年轻人,对布谷鸟的叫声大多无动于衷,或者误解了这辛勤的鸟儿,总以为它是在唱一首抒情的歌,而不明白它是要催促人们赶快稼穑耕耘。

(5)还有乡村里的麻雀、八哥、云雀、戴胜鸟、黑头公公、白头公公、鸽子,也会飞进城来,落在城里的树上。我觉得它们是我的老乡,没有忘记我,感觉它们很亲切。甚至会有乌鸦,也飞进城里来,在阴雨连绵的深夜里,在隔壁的龙江公园的树林里叫。童年生活在乡下时,夜里听见乌鸦叫,我们总是心惊胆战的,常常躲在被窝里,蒙着头,瑟瑟发抖。这黑色的鸟,喜欢出没坟场,觅食腐尸,很容易叫人想到死亡,叫人感到它的身影和叫声恐怖。现在住在城里,听到乡下来的乌鸦叫,竟然也会觉得它是老乡,不再那么厌恶它,甚至觉得像见到乡亲进城来一般亲切了。

(6)其实我也是一只住在城市里的土鸟、菜鸟,生活在大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将近20年了,依然土得掉渣,每一个节气来临,手指和骨头缝里总是会如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有一种想拿起农具、光着脚板踩进泥土温柔深厚的胸窝的冲动。

(7)人家调侃我,说我是一只菜鸟。我不生气,反而很高兴。

(8)我喜欢于周末或者傍晚,踏着阳光,去有一星半点土地的柏油路边,看那些残存的土地,看几个老人握着锄头或者镰刀在那里忙碌,看他们侍弄一簇簇辣椒、茄子、豆子、韭菜、香葱,或者一株株包谷、一茎茎南瓜藤蔓。慢慢欣赏着,我心里很舒爽,很惬意。别人可能觉得很奇怪,一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学者模样的中年男人,竟然呆立在路边,那么着迷地看几个土农民在侍弄土地。他们不明白,我虽然戴眼镜,着西装,像个城市的知识分子,其实心里依然浸透着浓烈的泥土气息。

(9)我总觉得,自己与这些已经不多见的农民模样的老人,离这些泥土和庄稼比较近,而离西装革履或者浓妆艳抹的城市人比较远。

(10)已经是多雨的季节,又进入了暑假,终于清闲了。乘坐公交车,很快可以到西山或者东山脚下,然后独自往上爬,静心体会那一种宁静、自然、闲适与惬意。

(11)渴望见到泥土,渴望踩上泥土,渴望见到山林,渴望见到村庄和庄稼,就是我这样的住在城市里的菜鸟骨子里的强烈愿望。

(12)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老人早早起来,爬上西山去锻炼身体,其实也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所谓新鲜空气,主要就是富含泥土气息、森林气息、庄稼气息、村庄味道的空气。老人们爬上山顶,就看见了与城市这边完全不同的风景和世界——乡村,因此心情很好。城市这边熟悉而陌生,乡村那边陌生而熟悉。很多老人站在山顶,一边活动腿脚,一边欣赏山那边的村落、人家、炊烟、田地、牛羊,他们就回忆起自己的美好童年和青年时光。有的老人站在山顶,情不自禁,拉开了嗓子,对着山那边的乡村世界,对着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小村庄咿咿呀呀地叫起来,吼起来,唱起来,好像要把自己的美好童年叫回来,把已经作古躺在老家后山上的老母亲老父亲叫醒。……

(13)应该说,我还不算老,不过感情却很像这些老人。那一个个散卧在山窝山沟里的小村庄,就好像是我们童年躺过的一只只小摇篮,又好像我们童年曾经放牧过的一头头水牛,那么惬意、那么自然而随意地咀嚼阳光,反刍岁月。

(4)我是一只飞进城里的菜鸟,夜夜梦里的场景总是村庄。前不久的一天下午,天气突变,下了一场冰雹,我知道雹打一条线,一想到老家的庄稼可能遭灾,就有些心疼。后来了解到这场冰雹只落在了市里,周边县没下冰雹,禁不住高兴了好几天。

(15)我们都是一些乡村飞进城里的鸟,眷恋乡村。到老来,依然在城市里痴情地为童年的乡村唱着赞歌。

(《散文选刊》2009年第5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大用得着的旧钝锄头”“一星半点的残存土地”展现出城市中少有农作空间、人们基本远离农耕生活的现实状态。
B.同是在夜里听到乌鸦叫声,作者由童年时的心惊胆战,转为现在的无比亲切,缘于他从乡下来到城市后很少见到鸟类。
C.被别人调侃“是一只菜鸟”,“我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反映出作者在内心深处对土地、乡村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D.老人们站在山顶面对着远处乡村“咿咿呀呀”吼唱,既有对美好童年的怀恋,也有对已逝父母的思念,可谓情深意切。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指和骨头”“像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揭示了庄稼人与庄稼之间的相关性,形象地写出他们对节气农事的深刻记忆和敏感反应。
B.第(11)段连用四个“渴望”表达出作者走向大自然的心境,语言简洁朴素,情感真挚自然,排比句凸显了作者对于土地和乡村的深情厚意。
C.文章从乡村与城市的环境特点、老年人与年轻人对土地节气的认知等方面进行对比,揭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城市化进程的担忧。
D.文章用朴素自然又不乏文采的语言描绘了一系列饱含乡土气息的生活场景,将记叙、描写、抒情等融为一体,体现了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8.如何理解“城市这边熟悉而陌生,乡村那边陌生而熟悉”的深刻含意?
9.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鸟儿”这一物象?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人臣所当议也。”高曰:“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方今天下之权命悬于胡亥,高能得志焉。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
B.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
C.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
D.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而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中的“书”则是书信。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C.“中车府令赵高兼符玺令事”一句中的“兼”是兼任之意。古代文言文中表兼任官职的常用词语还有“领、行、署、权、判、假、摄、守”等。
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刖、宫、大辟。汉代经过刑制改革,肉刑逐渐废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呈上《谏逐客书》,秦王赏识任用他,李斯逐渐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天下,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任丞相,权重天下。其子李由告假归家,李斯在咸阳的家中设置酒宴,文武百官都前来给李斯敬酒庆生,李斯却长叹不已。
C.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诬陷李斯想要裂地为王,致使李斯被捕入狱。监狱中李斯叹惜秦二世是个无道的昏君,自己为他出谋划策真是可悲。
D.李斯被判腰斩,绑出牢门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中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14.请概括文中划线处李斯“叹息”的原因。
2021-02-15更新 | 34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仿拟同类题材的古诗面创作的诗歌.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首》,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
B.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构画出一幅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并具,写足了“信可乐也”的情绪,也为后面的抒情蓄势。
D.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生出种种复杂的思绪:如此的美丽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
16.“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2-02-16更新 | 323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用“______”两句,揭示了“道”与“师”存在的一致性,为人们选择“师”确立了标准。
(2)李煜的《虞美人》中,除春花秋月之外,“___”也是勾起词人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则是对词人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
2022-12-03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如今的电子媒介时代,人对纸质书籍的阅读渐渐减少了。然而,抚摸一本书,不仅是用眼睛,还要用手指和心灵。春日的午后,在温暖的阳光下翻开一本好书,那些文字不端架子________,如云端紫燕。好书如香茗,芬芳醇厚,意味悠长。此刻,你就         在雅洁从容的文字里,如和一位智慧、美好的朋友相对而坐,听他         ,那一刻,你的心就长出了翅膀。

读大家的文字,觉得他的心就是一把紫砂壶,他们把文字养在心里,不论怎样平凡的琐事,养在这把紫砂壶里,倒出来的都是有茶香的。是啊,好文字当然是有香味的。所以,真正的好文字是         ,雨中红莲,也是雪落梅花,暗香盈盈。他们充盈着诗意的诉说,纯粹的灵魂,清洁的思想。她洗去世间弥漫的尘埃,给灵魂以洁净和安然。

好书,从来首先是要静静阅读,然后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原因就是因为网络阅读没有内心的安宁,更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网络阅读仿佛一个急着赶路的人,步履匆匆,行色慌张,这样的阅读是浏览和观光,是走马观花。可是,我们匆忙的脚步,焦灼的心到底在追逐什么?读得慢一点,等待灵魂慢慢跟上来。更不能忘记,在书中采集生活的美好,这是你我热爱生活的理由和依据。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笔走龙蛇   沉溺   娓娓道来   春风拂面
B.笔走龙蛇   沉浸   津津乐道   如沐春风
C.行云流水   沉浸   娓娓道来   春风拂面
D.行云流水   沉溺   津津乐道   如沐春风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好书,从来首先是要静静阅读,然后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因为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更没有内心的安宁。
B.好书,从来都是要静静阅读,而不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因为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更没有内心的安宁。
C.好书,从来都不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而是要静静阅读,原因就是网络阅读没有内心的安宁,更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
D.好书,从来都是要静静阅读,而不是在网络上匆匆测览,原因就是因为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更没有内心的安宁。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茶”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有生机,也有无限的诗情。
B.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双11”的火爆反映出消费者和商家思想观念的转变。
D.20世纪后半叶,出现一个有趣的“倒流”现象,即成功的影视片,常常被改编成纸质小说版。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全民健身迎来热潮,国家也把北京奥运会的开幕日——8月8日,确定为每年的“全民健身日”。东京奥运会虽然是历史上首次在场内无观众的情况下进行的奥运会,①_____________。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奥运会的热情,另一方面,②_____________。具体到乒乓球、羽毛球、排球、举重、跳水、游泳等运动项目,因是中国队的优势项目,受到中国观众的极大关注;还有田径、篮球这些项目,③_____________,也受到中国网民热捧。

今年的8月8日,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我国第13个“全民健身日”如期而至。今年的“全民健身日”主题即是“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奥运会是竞技赛场,是属于专业运动员的盛会,但它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也是带动和激励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载体。应该说,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全民健身运动,无论是民众参与度,还是相关基础设施的改善,其进步都是有目共睹的。竞技体育通过奥运舞台产生的辐射效应,带动了全民健身战略深入实施,对于充分发挥体育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作用显著。

2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阶段明星文凭作弊,偷税漏税,猥亵异性,低俗聊天……一个又一个年轻人“翻车”了。这些“青春翻车”的现象,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而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不无翻车的危险。


请以“不该翻车的青春”为主题,为报社“青年话题”栏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12-0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史记》  文言文翻译  概括中心意思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陶渊明(365-427)  古体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1-220.65情境补写  概括要点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奋斗 励志  价值理念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