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青海省海东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青海 高一 期中 2022-12-11 5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双减”后,尽管学科类课外班已经有效整改关停,但一些家长将孩子的课外时间外包给培训机构的思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只不过是以体育、美育、科技类等非学科机构取而代之。亲子之间高质量陪伴不足,家长积极承担育儿责任动力不够,这是当前大城市育儿的普通状况。如何让家长摆脱对学校和机构的过度依赖,更用心地参与到儿童成长过程中?

当前家长参与育儿的动力不足,有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考试指挥棒下,重结果、重外在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家长自认为“专业性不足”而让位于学校或机构。与此同时,为吸引顾客,培训机构又结合升学压力不断制造焦虑,为父母探寻、践行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情况的教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外部压力。两相叠加之下,家长常被机构“带节奏”,认为替孩子安排好密密麻麻的课表才是尽心尽责,对“家庭教育应该在孩子成长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一问题缺少反思。

一些家长对“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解也较为片面,常将其等同于“一切为了孩子”,全家人围着孩子转,亲子之间缺少共同成长的结合点。“爸爸赚钱,妈妈统筹,孩子上课,爷爷奶奶接递”,成为大城市“鸡娃”的典型家内分工合作模式。家庭更多地作为一个以效率为轴心运转的理性功能单元,而非情感共同体:将全部资源向孩子集中,取代对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尊重;以牺牲家长的生活换取孩子的成就,取代适当地放手、为孩子的自主成长“留白”。

此外,大城市工作节奏过快、压力过大、通勤时间过长、休假弹性不足等问题,也在客观上限制了父母参与育儿的时间和精力。而城市中家庭友好的公共空间还不够那么便利可及,也使家长们即使有心和孩子在一起,也常常不知能做些什么。

那么,如何激活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的动力?对家长来说,首先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是“人之为人”的根基,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父母通过爱和言传身教,让孩子内心充盈、学会自主,这正是学校和机构不可取代之处。因此,面对当前较大的外部压力,家长要当好外界与孩子之间的“过滤层”和孩子成长的“定位器”,切不可盲目跟风传导压力,而应为孩子过滤掉噪音杂音,理性利用外部资源,发挥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和机构的错位优势,帮助孩子找出最适合自身成长的发力点。

有必要寻找家庭成员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纠正对“一切为了孩子”的片面理解。家长要反思被孩子各类课外班主导的家庭生活组织方式,为孩子适度留白,也为自己适度松绑,用好家庭时间,做每个成员都能感兴趣、有收益的事,如户外锻炼、博物馆看展、朋友小聚等等。如此,亲职履行不再是一种单向度的付出,家庭生活成为滋养彼此的源泉。此外,还需加大职场育儿支持,加快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打造更多社区公共文化活动,构建家庭友好、多方协力的育儿支持体系。

(摘编自施芸卿《“双减”后家庭教育当回归》)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刚一发布,管孩子这件“家事”便成了法律框架下的“国事”,为何家庭教育需要立法?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认为,中国人的“国家”观,一向是“国”与“家”不可分开,没有“国”就没有“家”,“国”是罩着、护着“家”的,所谓“家国情怀”,在根底上也强调的是家庭观与国家观的融通。中国的传统教育,很大一部分是家族教育和家庭教育,它构筑了中国教育的基本底色。《家庭教育促进法》首先是重新建立起两者之间的紧密连接,实现双向互动:以国家教育意志来规范、促进和引领家庭教育,让家庭教育配合以学校教育为代表的国家教育。其次,也是为了回归教育功能的本质:教育是属于全社会的事情,不只属于学校教师的事情。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成长遇到的问题更加突出,形式也多种多样。很多问题的产生并非只是家庭因素,对家长来说做好家庭教育是极大的挑战。而且,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有些家长也往往更在乎个人的发展而忽视了孩子的发展,在履职尽责方面做得不够。这也需要法律方面的规制使家长更好地承担家庭教育职责。”孙宏艳说。

“家事不再是一家的小事,而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未来,需要通过立法来给家庭教育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要助力家长,也必须把家事变为国事,这也是国家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庭如何履责、国家如何支持、社会怎样协同都做了规定,对各方履责不到位的法律责任也做了明确规定。这样才能使家庭教育得以被各方高度重视。”孙宏艳补充道。

(摘编自杨飒《“家事”亦“国事”,带娃有遵循》)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科类课外班已经全部整改关停,但又被体育等非学科机构取而代之。
B.当前家长自认为专业性不足而让位于学校或教育机构,是影响家长不肯参与育儿的主要因素。
C.“鸡娃”式的家内分工合作,将全部资源向孩子集中,这是对“以儿童为中心”的片面理解。
D.传统教育是家族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家国情怀,强调家庭观与国家观的融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长忽略教育过程而看重成绩、忽视内在素质而重视外在教育评价,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B.一些家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不尊重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使得亲子之间缺少共同成长的结合点。
C.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和机构教育,理应承担起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让孩子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D.《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庭教育作了多种规制,相信此法的发布定会让家庭教育回归到原有轨道上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家事’亦‘国事’”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要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学校可以组织培训会或交流会,把政策透明化,缓解家长的紧张情绪。
B.《家庭教育促进法》给了家庭教育足够高的地位,要求各方协同家庭教育的实施,实际上是给了家长很多帮助。
C.当下,优质师资的流动,带来了先进理念与专业素养,也拓展了平台和资源,孩子们的成长空间和心灵之门随之打开。
D.当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为92%;校内普遍实现课后服务“5+2”全覆盖;85%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
4.为什么需要《家庭教育促进法》?请结合材料二概括说明。
5.“双减”后,如何才能让家庭教育回归?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抉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香皂,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籵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香雪。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哦,香雪!香雪!

(有删改)

文本二

三月香雪

铁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一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俊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

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表明在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中,她们的心情是复杂的。
B.文本一中,“迎候远方的贵宾”“接受检阅”表明台儿沟姑娘将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体现出谦卑、好客的心态。
C.通过文本二,读者可以了解铁凝的小说《哦,香雪》的创作背景,也可以得知小说人物“香雪”存在人物原型。
D.文本二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深山”的变化:既有物质生活方面,也有人物精神面貌方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轨铺进深山,火车为台儿沟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山里人接触到了更多的现代文明,产生了对山外世界的憧憬。
B.姑娘们总是用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丝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渴望换个自动好笔盒,道出香雪渴求进取的心理。
C.小说以开来的“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起笔,写出这列火车“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全文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曲折多变。
D.“被感动得战栗”意蕴丰富,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
8.文本一中的“铅笔盒”有怎样的作用?讲简要分析。
9.铁凝的作品执着于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讴歌,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羔,贞元初及进士第,有至性。以工部尚书致仕。子中立,字无为,以门荫历太子通事舍人。开成初,文宗欲以真源公主降士族,谓宰相曰:“民间修昏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诏宗正卿取世家子以闻。中立得召见禁中,尚真源长公主。

中立数求自试,愦愦不乐,因言:“朝廷法令备具,吾若不任事,何赖贵戚挠天下法耶?”帝闻异之,太仆卫尉二少卿,历左右金吾大将军。京师恶少优戏道中,具驺唱珂卫,自谓“卢言京兆”,驱放自如。中立部从吏捕系,立棰死。迁司农卿。绳吏急,反为中伤,左徙庆王傅。

久之,复拜司农卿,入谢,帝曰:“卿用法深,信乎?”答曰:“毂下百司养名不肯事,如司农尤丛剧。陛下无遽信流言,假臣数月,事可。”帝许之。

初,度支度六宫飨钱移司农,司农季一出付吏,大吏尽举所给于人,权其子钱以给之,既不以时,黄门来督责慢骂。中立取钱纳帑舍,率五日一出,吏不得为奸,后遂以为法。加检校右散骑常待。

京兆尹缺宣宋将用之宰相以年少欲历试其能更出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濒民苦之中立置“飞雪将”数百人,具舟以载,自是民不劳,军食足矣。

大中十二年,大水泛徐、兗、青、郓,而沧地积卑,中立自按行,引御水入之毛河,东注海,州无水灾。卒,年四十八,工部尚书。

中立居官精明,吏下寒栗畏伏。中虽坐累免,及复用,亦不为宽假。其天资所长云。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阀阅:世家。②具驺唱珂卫:马匹装饰华丽在前面开道。③毂下:指京城。④子线:利息。⑤黄门:宦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尹缺/宣宗将用之/宰相以年少/欲历试其能/更出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濒/民苦之/
B.京兆尹缺/宣宗将用之/宰相以年少欲/历试其能/更出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濒民苦之/
C.京兆尹缺/宣宗将用之/宰相以年少欲/历试其能/更出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濒/民苦之/
D.京兆尹缺/宣宗将用之/宰相以年少/欲历试其能/更出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濒民苦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荫是指因上辈有大功或有高位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优待。
B.转指转任,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千岩万转路不定”的“转”相同。
C.济意思是成功,与《行路难》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不同。
D.赠指追赠,文中指杜中立去世后,朝廷赐予其工部尚书的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中立执法严明。有京城恶少在路上要杂戏,马匹装饰华丽在前面开道,杜中立部署随从官吏将恶少逮捕拘留,立即用杖刑处死。
B.在第二次任司农卿入朝谢恩时,面对皇帝的疑问,杜中立能直指时弊,认为司农寺尤其严重,并希望皇帝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C.有官员将“六宫飨钱”用来放贷,把所得的利息送到六官,宦官发现此事后前来督责谩骂。为此,杜中立实施新规,防止官员舞弊。
D.杜中立在地方做官,尽职尽责。他设置“飞雪将”减轻了百姓的痛苦,也使得军粮充足;洪水泛滥,他采取有效措施使沧州免于水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绳吏急,反为中伤,左徙庆王傅。
(2)中虽坐累免,及复用,亦不为宽假。
14.杜中立娶到真源长公主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2022-10-10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叶梦得

八月十日,与强少逸游道场山,放舟中流,命工吹笛舟尾,迎月归作。

舵楼横笛孤吹,暮云散尽天如水。人间底事,忽惊飞堕,冰壶千里。玉树风清,漫披遥卷。与空无际。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

常恨孤光易转,仗多情使君料理。一杯起舞,曲终须寄,狂歌重倚。为问飘流,几逢清影,有谁同记。但尊中有酒,长追旧事,拼年年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词的小序中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内容较为丰富。
B.上片紧承小序,既描写了月光之下的美好景物,也隐含着词人情怀。
C.下片以“恨”字统领,通过描写人的活动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D.这首词上片着力抒情,下片叙事、写景,三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16.请赏析“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一句的妙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