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常州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12-17 13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牛在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但人类驯化、开发利用牛的历史很多人并不清楚,现代考古尤其是动物考古的研究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目前的考古研究对于家养牛的利用研究最为充分,这里以家养黄牛为例对牛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解析。考古学对牛的利用方式的研究可以借助很多手段和证据,比如对牛的出土状况与考古出土背景分析,对牛骨的鉴定、观察和分析,以及多学科技术的综合整合。考古出土的牛遗存,可能是出土于生活垃圾坑中的破碎牛骨,也可能是祭祀坑等祭祀遗迹中的完整牛骨架或者墓葬中的牛的某个身体部位(如牛头,牛腿等),前者一般代表食用之后的庖厨垃圾,说明是古人吃牛肉后剩余的骨头,后者代表着用完整的牛或牛的某一身体部位祭祀或随葬,可以据此研究古人用动物祭祀和随葬的文化习俗与礼制等。

牛刚被引进古代中国时,牛肉在古人的肉食结构中,比例很少。随着养牛业的发展,牛肉在中华先民的肉食结构中的比例开始逐步提升,社会上层或贵族比普通民众能有更多机会享用牛肉的美味,等级与身份更高的贵族墓葬中随葬牛腿等肉食的比例也更高。到了春秋时期,“肉食者”特指社会上层,普通底层民众很少能吃到肉,自外于“肉食者”之列,更不用说牛肉了。《礼记·王制》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也就是诸侯没有祭祀、宴享活动平时不能杀牛,贵族送礼也以牛肉作为贵重的礼物。《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说明当时普通民众主要是吃猪、狗、鸡肉,很少有机会吃到牛肉。

中国古人有用动物祭祀神灵和为死者随葬的习俗。新石器时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祭祀和随葬用牲是猪和狗,以猪为主,引进黄牛后,牛也开始进入祭祀用牲的行列。河南柘城山台寺遗址和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遗址都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祭祀坑中有用多头完整的黄牛祭祀的现象。商代以后,牛开始被用来给死者随葬,并且一般随葬牛的墓葬等级相对较高,商代中期以后祭祀用牲中开始以牛牲为主。此外,中国古人还有用动物的肩胛骨占卜的习俗,在牛没有被引进以前主要以鹿骨和猪骨为卜骨,牛引进后开始逐渐变为主要以牛肩胛骨作为卜骨。由此可见,牛在古人的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李志鹏《考古话牛迎新春》)

材料二:

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制的出现、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经历。在考古研究中深化古代礼制研究,对于揭示中华文明独特的制度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礼制发轫于西周以前的早期中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有序发展的经验积累与规则总结。作为古代社会组织的重要支点,礼制是维系群体秩序的重要规则,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礼制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从《周礼》等著作可以推知礼制的洋洋大观。显然,礼制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但《周礼》之前的古礼由于没有留下文字记载,给研究带来很大困难。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出土的类型不同的村落和古城遗址、级别不等的墓地和陵园、风格迥异的祭祀场地与盟誓场所,都展现出一定的等级关系和规则秩序。虽然没有文字记录,考古工作者还是能够从考古发现中复原当时的场景,研究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仰韶文化时期,彩陶成为具有社会功能和标识意义的礼器,广泛出现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多种场合,承担不同使命。比如,联合结盟、丧葬仪式、祭天祈年、知识传承都有固定的图案,从而形成盟誓用彩、丧礼用彩、祭天用彩、传承用彩的礼制规范。在距今约5500年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成熟形态的玉礼器起到了社会司职分工、规范等级秩序的作用。安徽凌家滩遗址、浙江良渚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在种类、数量和内涵等方面都体现了跨越式进步,将玉礼器的作用提升到新的境界。距今约4000年,铜器成为礼器,河南二里头遗址、废墟以及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关系和井然秩序。

目前发现,早期中国的古礼制度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大系、多个类型。它们此起彼伏、相得益彰、互通互助、交流融汇,在古代世界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智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向未来,为了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的考古学术支撑,考古工作者还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在生活中十分重要、依靠现代考古尤其是动物考古的研究,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人类驯化、开发利用牛的历史。
B.在古代中国,等级与身份更高的贵族墓葬中随葬牛腿等肉食的比例也更高,说明地位高的人比普通民众享用牛肉美味的机会更多。
C.无论是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发掘的成熟玉器,还是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关系和井然秩序。
D.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民族的古礼制度只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大系,它们彼此融通,体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家养黄牛的利用研究为例对牛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解析,与目前的考古研究对于家养黄牛的研究最为充分有关。
B.中国古人存在用动物祭祀神灵的习俗,也有用动物为死者随葬,这都说明牛在古人的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学者可以从《周礼》推知此前礼制的情况,但要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礼制,除了文献记载,还需实地考古。
D.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这启示我们,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力的学术支撑。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20世纪前半叶至70年代中国的田野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源头就在本土,并非由“地中海文明”发展而来。
B.最新考古成果表明,北京猿人在50万年前就发明人工用火术,为全球最早之一;早在1万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种植粟、水稻。
C.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比如夏代史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又比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
D.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而考古发现表明在甲骨文之前中华大地已有1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
4.两则材料都与“考古”话题相关,但论述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
5.小阳同学想报考考古专业,但常遭到同学质疑:考古就是盗墓、挖宝、鉴宝,没啥前途。假如你是小阳,读完以上两则材料,会如何回应同学的质疑?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捏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婆儿是一个说话唠叨但又重情重义的妇女形象,矛盾之后,她善于反省。
B.段划线句子是老婆儿此刻的心理。由原来“老东西”到“我的老头”的称呼转变,巧妙地暗示了她由感到幸运后内心渐渐生发的温暖感。
C.这对夫妻经常吵架,关键是妻子过于强势,老头每次都被气得离家出走,即使回来,也只是无奈地“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D.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写作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歌颂了普通人普通生活中真挚感情的可贵。
7.下列对小说相关的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⑨段,写到了楼上李老头的孤独,通过对比,突出老婆儿内心感受到拥有老头是幸运的心情。
B.“雪”的描写比较突出。“雪下得紧”,暗示老婆儿的心绪已彻底平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暗示老婆儿对老头的宽容理解。
C.老头话语不多,小说既借助老头的一连串动作正面描写,又通过老婆儿的回忆与心理侧面突出,使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D.小说的结尾有强烈的画面感、温馨感,虽然没有语言,却十分鲜明地写出了人物的个性;结构上,与题目、开头相照应;很好地揭示了主题。
8.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儿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第⑦段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父世珍,生四子,太祖其也。

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起兵濠州。太祖时年二十五,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等南略定远。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

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士诚于高邮,分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力战,卫老弱还滁。元兵寻大至,攻滁,太祖设伏诱败之。然度元兵势盛,且再至,乃还所获马,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元兵引去,城赖以完。

十六年春三月癸未,进攻集庆,擒陈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庚寅,再败元兵于蒋山。元御史大夫福寿力战死之,康茂才降。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辟夏煜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

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谋取浙东未下诸。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二十一年春,国珍遣使来谢,饰金玉马鞍以献。却之曰:今有事四方,所需者人材,所用者粟帛,宝玩非所好也。

二十七年五月己亥,初置翰林院。是月,以旱减膳素食。六月戊辰,大雨,群臣请复膳。太祖曰:虽雨,伤禾已多,其赐民今年田租。十二月癸丑,李善长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

(节选自《明史·本纪第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B.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C.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D.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本义为幼小禾苗,引申为兄弟中最小的、一个朝代或季节的末期等义。
B.甲戌, 甲为天干,戌为地支,天干地支可纪年、月、 日、时,此处是纪月。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文中的“路”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府。
D.劝进,劝登帝位。指劝说实际上已经掌握政权或者有意做皇帝的人做皇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元璋早年投奔郭子兴,因郭子兴孱弱无大志,朱元璋认为不足与之共事,便交出兵众,与徐达等人去南边定远发展。
B.元军攻打滁州时,朱元璋设下埋伏诱败元军,随后又归还所缴获的马匹,并派父老慰问元军,元军退兵,滁州得以保全。
C.朱元璋体恤百姓,作战时重视保民安民,不喜妄杀,在百姓遭受旱灾时,减少膳食中的素食,并免除百姓当年的田租。
D.朱元璋治军颇有谋略,作战时眼光长远,往往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妥善的安排,不滥用武力,注重从心理上收服对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
(2)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
14.简要概括朱元璋在攻陷集庆以及蒋山败敌后,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安定军民?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一、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叙写了词人听到琵琶声而引起的无限感慨。
B.“征尘万里”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处境,“伤怀抱”一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客散黄昏庭院悄”写出了客人聚会离开后庭院静谧的情形,给人孤单落寞之感。
D.“只恐莺啼春又老”一句既点明时令,又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16.有人说词的下片充满了悲惋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