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多文本(非连续性)阅读 > 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1 题号:129365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牛在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但人类驯化、开发利用牛的历史很多人并不清楚,现代考古尤其是动物考古的研究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目前的考古研究对于家养牛的利用研究最为充分,这里以家养黄牛为例对牛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解析。考古学对牛的利用方式的研究可以借助很多手段和证据,比如对牛的出土状况与考古出土背景分析,对牛骨的鉴定、观察和分析,以及多学科技术的综合整合。考古出土的牛遗存,可能是出土于生活垃圾坑中的破碎牛骨,也可能是祭祀坑等祭祀遗迹中的完整牛骨架或者墓葬中的牛的某个身体部位(如牛头,牛腿等),前者一般代表食用之后的庖厨垃圾,说明是古人吃牛肉后剩余的骨头,后者代表着用完整的牛或牛的某一身体部位祭祀或随葬,可以据此研究古人用动物祭祀和随葬的文化习俗与礼制等。

牛刚被引进古代中国时,牛肉在古人的肉食结构中,比例很少。随着养牛业的发展,牛肉在中华先民的肉食结构中的比例开始逐步提升,社会上层或贵族比普通民众能有更多机会享用牛肉的美味,等级与身份更高的贵族墓葬中随葬牛腿等肉食的比例也更高。到了春秋时期,“肉食者”特指社会上层,普通底层民众很少能吃到肉,自外于“肉食者”之列,更不用说牛肉了。《礼记·王制》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也就是诸侯没有祭祀、宴享活动平时不能杀牛,贵族送礼也以牛肉作为贵重的礼物。《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说明当时普通民众主要是吃猪、狗、鸡肉,很少有机会吃到牛肉。

中国古人有用动物祭祀神灵和为死者随葬的习俗。新石器时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祭祀和随葬用牲是猪和狗,以猪为主,引进黄牛后,牛也开始进入祭祀用牲的行列。河南柘城山台寺遗址和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遗址都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祭祀坑中有用多头完整的黄牛祭祀的现象。商代以后,牛开始被用来给死者随葬,并且一般随葬牛的墓葬等级相对较高,商代中期以后祭祀用牲中开始以牛牲为主。此外,中国古人还有用动物的肩胛骨占卜的习俗,在牛没有被引进以前主要以鹿骨和猪骨为卜骨,牛引进后开始逐渐变为主要以牛肩胛骨作为卜骨。由此可见,牛在古人的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李志鹏《考古话牛迎新春》)

材料二:

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制的出现、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经历。在考古研究中深化古代礼制研究,对于揭示中华文明独特的制度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礼制发轫于西周以前的早期中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有序发展的经验积累与规则总结。作为古代社会组织的重要支点,礼制是维系群体秩序的重要规则,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礼制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从《周礼》等著作可以推知礼制的洋洋大观。显然,礼制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但《周礼》之前的古礼由于没有留下文字记载,给研究带来很大困难。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出土的类型不同的村落和古城遗址、级别不等的墓地和陵园、风格迥异的祭祀场地与盟誓场所,都展现出一定的等级关系和规则秩序。虽然没有文字记录,考古工作者还是能够从考古发现中复原当时的场景,研究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仰韶文化时期,彩陶成为具有社会功能和标识意义的礼器,广泛出现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多种场合,承担不同使命。比如,联合结盟、丧葬仪式、祭天祈年、知识传承都有固定的图案,从而形成盟誓用彩、丧礼用彩、祭天用彩、传承用彩的礼制规范。在距今约5500年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成熟形态的玉礼器起到了社会司职分工、规范等级秩序的作用。安徽凌家滩遗址、浙江良渚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在种类、数量和内涵等方面都体现了跨越式进步,将玉礼器的作用提升到新的境界。距今约4000年,铜器成为礼器,河南二里头遗址、废墟以及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关系和井然秩序。

目前发现,早期中国的古礼制度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大系、多个类型。它们此起彼伏、相得益彰、互通互助、交流融汇,在古代世界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智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向未来,为了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的考古学术支撑,考古工作者还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在生活中十分重要、依靠现代考古尤其是动物考古的研究,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人类驯化、开发利用牛的历史。
B.在古代中国,等级与身份更高的贵族墓葬中随葬牛腿等肉食的比例也更高,说明地位高的人比普通民众享用牛肉美味的机会更多。
C.无论是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发掘的成熟玉器,还是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关系和井然秩序。
D.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民族的古礼制度只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大系,它们彼此融通,体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家养黄牛的利用研究为例对牛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解析,与目前的考古研究对于家养黄牛的研究最为充分有关。
B.中国古人存在用动物祭祀神灵的习俗,也有用动物为死者随葬,这都说明牛在古人的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学者可以从《周礼》推知此前礼制的情况,但要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礼制,除了文献记载,还需实地考古。
D.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这启示我们,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力的学术支撑。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20世纪前半叶至70年代中国的田野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源头就在本土,并非由“地中海文明”发展而来。
B.最新考古成果表明,北京猿人在50万年前就发明人工用火术,为全球最早之一;早在1万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种植粟、水稻。
C.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比如夏代史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又比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
D.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而考古发现表明在甲骨文之前中华大地已有1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
4.两则材料都与“考古”话题相关,但论述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
5.小阳同学想报考考古专业,但常遭到同学质疑:考古就是盗墓、挖宝、鉴宝,没啥前途。假如你是小阳,读完以上两则材料,会如何回应同学的质疑?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21年1月11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1]13号)(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污水资源化利用是指污水经无害化处理达到特定水质标准,作为再生水替代常规水资源,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居民生活、生态补水、农业灌溉、回灌地下水等,以及从污水中提取其他资源和能源,对优化供水结构、增加水资源供给、缓解供需矛盾和减少水污染、保障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指出了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国污水收集效能显著提升,县城及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处理基本实现提标升级;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畜禽粪污和渔业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

(摘编自《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中国经济网)

材料二:

2011年以来的十年之间,污水处理企业注册量逐年递增。企查查数据显示,2011年共注册污水处理企业3554家,2020年污水处理企业注册数量达到了4.55万家,为十年之最,同比增长20%。此外,2021年一季度共注册污水处理企业1.12万家。

(摘编自《2020 年我国污水处理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20%》,“企查查网”)

材料三:

北京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5毫米,年均可利用水资源量37.4亿立方米,年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立方米。曾经,由于持续干旱,北京只能超采地下水维持水量供应。“十几年来,北京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米左右,而每下降1米,储量就会减少5亿立方米。”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廖平安介绍。

2013年,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3——2015 年)》,提出三年内全市新建再生水厂47座。在此背景下,曾经的高碑店污水处理厂被升级为高碑店再生水厂。目前,该再生水厂日处理规模达100万吨,大大节约了优质新水资源。

北京市水务局污水处理与再生水管理处副处长付朝臣介绍,像高碑店再生水厂一样,自2013年以来,北京所有新建再生水厂和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都要求主要出水指标一次性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截至2020年底,北京现有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万吨以上的共67座,污水处理总能力达679.2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达到95%。2014 年以来,北京进行多次水价调整,再生水价格调整到最高价格不超过3.5元/立方米,但与非居民自来水价格差距最高扩大到6元/立方米。如今,北京再生水利用量由2013年的8亿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12亿立方米,用水途径也由绿化、洗车、冲厕等逐步推广到工业、河湖环境及道路浇洒等方面。

(摘编自《北京去年再生水利用量达12亿立方米,占年度水资源配置总量近三成——再生水有大用》)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由十部门联合发布,从中可见国家对污水资源化利用这一利国利民举措的重视程度。
B.污水资源化利用就是指污水经无害化处理达到特定水质标准,作为再生水替代常规水资源,以及从污水中提取其他资源和能源等多个方面。
C.到2025年,全国污水收集效能显著提升,县城及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意见》指出的总体目标之一。
D.《意见》对缺水地区污水资源化利用做了硬性规定,如京津冀地区再生水利用率到2025年要达到35%以上,但对不缺水地区则不做要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显示,注册资本在100-500万元之间的污水处理企业数量最多,注册资本在1000-3000万元和500-1000万元的分别占二、三位。
B.污水处理日益受到重视,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污水处理企业的迅速增加,预计2021年整年新增的污水处理企业数量要比2020年大幅增加。
C.北京市年均可利用水资源量37.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较少;通过超采地下水方式维持水量供应是寅吃卯粮,难以持续、后患无穷。
D.2020年,北京市再生水利用量达12亿立方米,占该市年度水资源配置总量近三成,再生水已经成为北京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
3.请结合材料概括北京市再生水得到广泛利用的原因。
2021-05-17更新 | 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德斯鸠说过,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这话深刻地表达了民法典所应当秉持的人本主义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法典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其是否充分反映了人的主体性。民法典只有充分关爱个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高质量的民法典,才能得到人民的普遍遵守和拥护。

21世纪是一个走向权利的世纪,保护人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充分保障个人的权利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民法典充分贯彻了人文主义、人文关怀的理念,旨在实现对人的全面保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我国民法典在传统民法典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格权编和侵权责任编,体现了21世纪民法的特点。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以调整财产权为重心,普遍存在重财轻人的倾向,而我国民法典则设置了独立的人格权编和侵权责任编,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凸显了民法典的人文关怀,真正体现了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立,有效防止人的客体化,使大写的人在立法中得以体现,真正实现了民法中的人的再发现

我国民法典强化了人格尊严的保护。人格尊严是各项具体人格权的价值基础,具体人格权的规则设计应当以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为根本目的。从民法典人格权编的规定来看,不论是一般人格权还是具体人格权,均体现了强化人格尊严保护的理念。我国民法典第990条对一般人格权作出了规定,从该条规定来看,一般人格权以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为内容。人的自由发展,就是不受他人支配,不受他人强迫的发展,然后通过保证人和人之间的人格独立和人格平等,实现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的互相尊重,从而最终实现保护人格尊严的目的。在人格权编中规定一般人格权,就是要维护人格尊严,实现人的发展。民法典对一般人格权作出规定,不仅可以实现对各项人格利益的兜底保护,而且可以对各种新型人格利益提供保护。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型的人格利益不断出现,但其还难以与其他人格利益进行明确区分,与相关权利的关系也不清晰,能否上升为具体人格权也不明确,这就需要借助人格尊严对其提供保护。因此,在某种新型人格利益产生以后,其是否属于法律所应当保护的人格权益,很大程度上就要看是否体现了人格尊严。

我国民法典注重实现代际正义。罗尔斯把代际正义概括为不计时间地同意一种在一个社会的全部历史过程中公正地对待所有世代的方式。在代际正义的观点看来,每一代人都是受后代人委托的受托人,代为后代人所能获得的各项权利。民法典第1009条设定了关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相关科研的底线规则,该条规定: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该条维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权,并有助于实现代际公平。我国民法典第1009条就是在充分考虑代际正义的基础之上作出的规定,也以实现代际正义为重要目标。

(摘自王利明《彰显时代性:中国民法典的鲜明特色》,有删改)

材料二:

当然,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信息技术、科技革命浪潮的不断冲击下,民法典应当也必将不断与时俱进,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展示生命活力。为此,在人格权的立法实践上,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首先,生命健康作为一种人格权是毫无疑问的,但生命健康除了具有人格属性,是否还蕴含着其他的权利属性,或者是否可以兼具人格权和其他人权形式的双重甚至多重属性?这是值得进一步反思和深度研究的问题。其次,在具体人格权形式上,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本潜在的人格利益会被不断挖掘和显现,需要上升为人格权的独立形态,现有的人格权形态已经无法包容一切。例如对于声音,民法典将其置于肖像权之内予以保护。较之于以往对声音的立法空白,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无论是在物理特性还是精神利益属性上,声音与肖像均完全不同,两者并非种属关系,而是平行关系。所以,应当进一步开发声音的人格特点和人格价值。再次,关于个人信息的问题,民法典仅仅将其作为一种人格利益进行确认和保护,避而不用个人信息权这一概念,因为担心对个人信息过度保护会影响信息的合理使用尤其是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在当代信息社会,个人信息权与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既存在某些一致之处,又具有独特价值,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外延,都得到极大拓展,为现有的人格权所无法包容。而且,在立法形式上,既然把个人信息列入人格权编进行保护,在实质上就已经将个人信息作为一种权利加以对待了,在此等情形下,就无须回避个人信息权这一概念。当然,在确立个人信息权时,可以合理界定个人信息权的保护边界,以免过度保护阻却合理使用。最后,从立法结构分析,既然人格权之于民事权利乃至整个人权具有基础性、始源性地位,那么,在民法典篇章布局上就应当妥善处理人格权与其他权利在法典中的顺位关系,尽可能使立法逻辑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保持一致。学界对此已经予以关注和讨论,但是尚需深入探讨,求同存异。

(摘自汪习根《论民法典的人权精神:以人格权编为重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应秉持人本主义精神,其科学合理与否,在于其能否关爱个人,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B.我国民法典独立设置人格权遍和侵权责任编,避免了传统民法典普遍存在的“重财轻人”倾向。
C.新型人格利益不断出现,需要借助人格尊严对其提供保护,并将其转化为具体人格权。
D.声音与肖像在物理特性和精神利益属性上的不同,让二者构成了平行关系,而非种属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民法典如果能充分贯彻人文主义、人文关怀的理念,就能够成为具有生命力的高质量的民法典。
B.从代际正义的观点来看,我们都是受后代人委托的受托人,所以不能只考虑我们当代人的利益。
C.生命健康可能蕴含着除人格属性之外其他的权利属性,或者兼具人格权和其他人权形式的属性。
D.我国民法典已将个人信息列入人格权编进行确认和保护,未来还可能出现“个人信息权”这个概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适用范畴的一项是(     
A.将人类胚胎基因技术用于生殖医疗
B.顾客使用移动支付时手机号码被泄露
C.某人声音音频被他人恶意剪辑并传播
D.子女就老人数字遗产的继承产生争执
4.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我国民法典需要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
5.《韩非子》有云:“法与时转则治。”民法典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彰显时代性。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对此简要分析。
2021-06-04更新 | 5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92市,以全国21%的国土面积承载着全国4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我国总体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绿色是长江的底色,唯有通过绿色发展,变革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让发展和保护两大主题相互交融、并行不悖,激荡出高质量澎湃发展的新动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再上新台阶,要加快长江航运的建设,打造出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黄金水道;同时,必须稳步推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进程,实现经济协调和融合发展。

(摘编自特约评论员《奏响新时代绿色发展的长江之歌》)

材料二:

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格局逐步优化。20112017年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快速上升态势,2015年超过长江经济带以外地区。下游地区仍是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地区;中上游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长比较快,后发优势逐步凸显。总体形成了以上海、重庆等为龙头,其他地区协同推进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长江经济带工业转向以创新和质量效益协同驱动的高质量增长方式。工业高质量发展分维度指数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其中,创新驱动指数、质量效益指数呈现下游、中游、上游梯度递减的空间特征,绿色转型指数、协同发展指数、开放发展指数呈现下游地区最高、中上游地区交替领先的空间特征。

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驱动机制呈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下游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于创新驱动、质量效益和协同发展,中游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于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上游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来源较为均衡。下游地区污染型产业布局密集、中上游地区难以摆脱投入型和污染型增长的路径依赖。导致绿色转型压力较大,对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增强。

(摘编自杜宇等《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时空格局演变》)

材料三:

为缩小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区域高级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在创新资源、创新能力方面的巨大差距,建议构建知识协同创新子网络和技术协同创新子网络。发挥上海张江、合肥这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技支撑作用,辐射带动中上游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科技项目的联合攻关。同时,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中部中心(武汉)的市场和网络优势,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在长江经济带内的优化配置和转移转化。

为了促进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的协同发展,克服“核心一边缘”结构带来的弊端,建议借鉴新加坡政府“区域项目计划2000”经验,复制、推广裕廊工业园设计理念与组织方式,合资建设“创新飞地”。“创新飞地”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各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而且还有利于提升科技合作水平,推动“发展共同体”建设。

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必须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之间的正向互动关系,建议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项目建设的统筹力度。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工作,联合开展重大绿色环保技求攻关,重视新基建设施的建设,合作推进人工智能、网络经济、健康经济的发展。此外,建议优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引导环保资金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摘编自管刚等《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格局及其优化策略初探》)

1.下列对长江经济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可以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黄金水道,以此稳步推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进程,实现区域内经济协调和融合发展。
B.在工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长江经济带业已形成以上海等城市为龙头、其他地区协同推进的总体格局,2015年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超过其他地区。
C.从创新驱动、质量效益、开放发展等指数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各具特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分维度指数空间分异特征显著。
D.整个长江经济带均面临绿色转型的压力,中上游地区应摆脱投入型和污染型增长的路径依赖,下游地区则需要解决污染型产业布局密集的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不能够因袭“先发展后保护”的旧观念,要让发展和保护两大主题相互交融、并行不悖,走因地制宜、科学开发的绿色发展之路。
B.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工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来源较为均衡,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长比较快,这有助于优化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格局。
C.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发挥在重大创新研究领域的科技支撑作用,而武汉作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应致力于科技成果的应用、扩散以及转化。
D.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目标,建议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的统筹力度,重视新基建设施建设,合作推进人工智能、网络经济等的发展。
3.如何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策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07-30更新 | 2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