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白银市十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一 期中 2022-07-29 15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牛在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但人类驯化、开发利用牛的历史很多人并不清楚,现代考古尤其是动物考古的研究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目前的考古研究对于家养牛的利用研究最为充分,这里以家养黄牛为例对牛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解析。考古学对牛的利用方式的研究可以借助很多手段和证据,比如对牛的出土状况与考古出土背景分析,对牛骨的鉴定、观察和分析,以及多学科技术的综合整合。考古出土的牛遗存,可能是出土于生活垃圾坑中的破碎牛骨,也可能是祭祀坑等祭祀遗迹中的完整牛骨架或者墓葬中的牛的某个身体部位(如牛头,牛腿等),前者一般代表食用之后的庖厨垃圾,说明是古人吃牛肉后剩余的骨头,后者代表着用完整的牛或牛的某一身体部位祭祀或随葬,可以据此研究古人用动物祭祀和随葬的文化习俗与礼制等。

牛刚被引进古代中国时,牛肉在古人的肉食结构中,比例很少。随着养牛业的发展,牛肉在中华先民的肉食结构中的比例开始逐步提升,社会上层或贵族比普通民众能有更多机会享用牛肉的美味,等级与身份更高的贵族墓葬中随葬牛腿等肉食的比例也更高。到了春秋时期,“肉食者”特指社会上层,普通底层民众很少能吃到肉,自外于“肉食者”之列,更不用说牛肉了。《礼记·王制》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也就是诸侯没有祭祀、宴享活动平时不能杀牛,贵族送礼也以牛肉作为贵重的礼物。《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说明当时普通民众主要是吃猪、狗、鸡肉,很少有机会吃到牛肉。

中国古人有用动物祭祀神灵和为死者随葬的习俗。新石器时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祭祀和随葬用牲是猪和狗,以猪为主,引进黄牛后,牛也开始进入祭祀用牲的行列。河南柘城山台寺遗址和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遗址都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祭祀坑中有用多头完整的黄牛祭祀的现象。商代以后,牛开始被用来给死者随葬,并且一般随葬牛的墓葬等级相对较高,商代中期以后祭祀用牲中开始以牛牲为主。此外,中国古人还有用动物的肩胛骨占卜的习俗,在牛没有被引进以前主要以鹿骨和猪骨为卜骨,牛引进后开始逐渐变为主要以牛肩胛骨作为卜骨。由此可见,牛在古人的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李志鹏《考古话牛迎新春》)

材料二:

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制的出现、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经历。在考古研究中深化古代礼制研究,对于揭示中华文明独特的制度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礼制发轫于西周以前的早期中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有序发展的经验积累与规则总结。作为古代社会组织的重要支点,礼制是维系群体秩序的重要规则,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礼制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从《周礼》等著作可以推知礼制的洋洋大观。显然,礼制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但《周礼》之前的古礼由于没有留下文字记载,给研究带来很大困难。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出土的类型不同的村落和古城遗址、级别不等的墓地和陵园、风格迥异的祭祀场地与盟誓场所,都展现出一定的等级关系和规则秩序。虽然没有文字记录,考古工作者还是能够从考古发现中复原当时的场景,研究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仰韶文化时期,彩陶成为具有社会功能和标识意义的礼器,广泛出现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多种场合,承担不同使命。比如,联合结盟、丧葬仪式、祭天祈年、知识传承都有固定的图案,从而形成盟誓用彩、丧礼用彩、祭天用彩、传承用彩的礼制规范。在距今约5500年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成熟形态的玉礼器起到了社会司职分工、规范等级秩序的作用。安徽凌家滩遗址、浙江良渚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在种类、数量和内涵等方面都体现了跨越式进步,将玉礼器的作用提升到新的境界。距今约4000年,铜器成为礼器,河南二里头遗址、废墟以及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关系和井然秩序。

目前发现,早期中国的古礼制度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大系、多个类型。它们此起彼伏、相得益彰、互通互助、交流融汇,在古代世界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智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向未来,为了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的考古学术支撑,考古工作者还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在生活中十分重要、依靠现代考古尤其是动物考古的研究,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人类驯化、开发利用牛的历史。
B.在古代中国,等级与身份更高的贵族墓葬中随葬牛腿等肉食的比例也更高,说明地位高的人比普通民众享用牛肉美味的机会更多。
C.无论是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发掘的成熟玉器,还是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关系和井然秩序。
D.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民族的古礼制度只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大系,它们彼此融通,体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家养黄牛的利用研究为例对牛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解析,与目前的考古研究对于家养黄牛的研究最为充分有关。
B.中国古人存在用动物祭祀神灵的习俗,也有用动物为死者随葬,这都说明牛在古人的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学者可以从《周礼》推知此前礼制的情况,但要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礼制,除了文献记载,还需实地考古。
D.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这启示我们,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力的学术支撑。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20世纪前半叶至70年代中国的田野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源头就在本土,并非由“地中海文明”发展而来。
B.最新考古成果表明,北京猿人在50万年前就发明人工用火术,为全球最早之一;早在1万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种植粟、水稻。
C.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比如夏代史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又比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
D.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而考古发现表明在甲骨文之前中华大地已有1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
4.两则材料都与“考古”话题相关,但论述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
5.小阳同学想报考考古专业,但常遭到同学质疑:考古就是盗墓、挖宝、鉴宝,没啥前途。假如你是小阳,读完以上两则材料,会如何回应同学的质疑?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四凤由饭厅门入,端了碗普洱茶。]

周朴园       (四凤端茶,放周朴园面前)四凤,叫你跟太太煎的药呢?

              煎好了。

周朴园       为什么不拿来?

              (看蘩漪,不说话)。

              (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跟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周朴园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①)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周朴园       (②)倒了?哦?(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

              药罐里还有一点。

周朴园       (④)倒了来。

              (⑤)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蘩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周朴园       (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反抗地)爸!

周朴园       (怒视)去!

[周冲只好把药端到蘩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       (高声地)我要你说。

              (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周朴园       (冷峻地)蔡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爸!我——

周朴园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萍走至蘩漪面前。]

              (求恕地)哦,爸爸!

周朴园       (高声)跪下!(周萍望着蘩漪和周冲;蘩漪泪痕满面,周冲全身发抖)叫你跪下!(周萍正向下跪)

              望着周萍,不等他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周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节选自曹禺《雷雨》)

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       哦。

周朴园       你知道么?

鲁侍萍       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       ,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周朴园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打听。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

鲁侍萍       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可以的。

周朴园       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

鲁侍萍       这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节选自曹禺《雷雨》)

6.依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心理,填入文中①~⑤处的舞台说明最准确的一项是(       
A.①快速地       ②慢       ③更慢             ④高声地       ⑤无奈地
B.①快速地       ②慢       ③更慢             ④低而缓地       ⑤反抗地
C.①惶恐地       ②严厉       ③更严厉       ④高声地       ⑤无奈地
D.①惶恐地       ②严厉       ③更严厉       ④低而缓地       ⑤反抗地
7.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蘩漪不想喝药代表了她对周朴园的反抗,而鲁侍萍被赶出周家后饱受生活之苦却从未想过找周朴园报复或索赔,则表现了她的隐忍。
B.鲁侍萍的遭遇恰如其名字中的“萍”,她在被抛弃后不得不如浮萍般四处漂泊的命运是旧中国底层女性的一个缩影。
C.两则选文通过将周朴园面对蘩漪和鲁侍萍时的不同反应进行对比,塑造了一个旧社会资本家和封建大家长的典型形象。
D.选文乙中,相比鲁侍萍,周朴园的几次“哦”含义更为丰富,充分展现了其内心由随意聊天的漫不经心到做贼心虚的惶恐的变化过程。
8.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请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潜台词。
(1)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
(2)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9.德国哲学家和评论家黑格尔说,冲突是戏剧的灵魂。请结合选文对此观点进行简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功臣皆曰:“臣等被坚执锐,攻城略地。今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B.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C.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D.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庙号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简称为“汉太祖”,谥号简称为“汉高帝”。
B.布衣,麻布制的衣服。古时平民百姓不能身着锦绣,而只能穿麻布衣服,可用来借指平民百姓。
C.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它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但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D.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慧眼识英。当刘邦还是贫民百姓时,萧何就利用职权保护他并送他五百钱当作路费;韩信得到萧何推荐成为大将军。
B.萧何重视文法。刘邦入咸阳,将领们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收藏秦朝的法律诏令及图册文献。
C.萧何忠君尽职。刘邦在外征战,萧何留守关中,制定法令制度,兴建土木,必先上奏;若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先行办理。
D.萧何明哲保身。他听取鲍生意见,派亲人到军中效力;采纳门客意见,贱价强买平民田宅以示无政治野心,平安解除信任危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使给军食。
(2)今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这是一首送别词,作于公元1178年(宋孝宗淳熙五年)春作者自豫章赴临安途中。这时的他在仕途上经历几番挫折,因作此词抒发感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上片首句直接点题写送别,“唱彻”“泪未干”五字,形象生动地道出了无限的伤感。
B.词上片第二句,作者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运用反语的修辞,表达了内心的激愤之情。
C.词下片中“只应”一词加强了反问语气,富有言外之意,国家分裂、人民苦难更值得关注。
D.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有别于人间行路的艰难,表达了对行人的担忧和离别的伤痛。
15.请简要赏析词上片的后两句。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章》中,冉求对自己治国能力中的不足的态度是“____________”,这里也侧面看出他的谦逊。
(2)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指现实善恶错位“____________”,与应有的天道公理形成鲜明对比。
(3)《游园(皂罗袍)》开头两句“____________”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4)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浩瀚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022-07-27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十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318日上午,在“老坛酸菜”报道的事发现场——湖南岳阳华容县插旗镇,一场关于华容芥菜规范发展和①“质量建设提升年”的紧急动员会正在召开。事发地的整改可谓________________。然而亡羊补牢,未知晚否?要知道,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永远是伤不起、碰不得的一道红线。多少知名品牌在这个问题上________________,有的洗心革面,________________,重新赢回消费者信任;有的则一蹶不振,永远地退出了市场。

要从②“老坛酸菜”事件中吸取教训的,绝不仅限于岳阳市华容县相关部门和企业,各地各类食品企业和作坊的负责人恐怕都不能持③“吃瓜”看热闹的心态,都要________________,不能心存侥幸,要对消费者利益、食品安全、市场规则心存敬畏,(       )。消费者更期待食品行业能够以此为契机,来一次彻底的④“自我革新”,守住“舌尖上的安全”。否则,下次⑤“翻车”的,就是你自己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紧锣密鼓             落荒而逃             死灰复燃             朝乾夕惕
B.轰轰烈烈             折戟沉沙             东山再起             引以为戒
C.紧锣密鼓             折戟沉沙             东山再起             朝乾夕惕
D.轰轰烈烈             落荒而逃             死灰复燃             引以为戒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查自纠,尽快整改和升级,并长效化规范管理,
B.自查自纠,尽快升级和整改,并长效化规范管理,
C.并长效化规范管理,尽快整改和升级,自查自纠,
D.并长效化规范管理,尽快升级和整改,自查自纠,
19.对文中五处引号的作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④/②/③⑤B.①③/④/②⑤
C.①⑤/④/②③D.①②/④/③⑤
20.请根据内容,为上面这则新闻拟写正标题(1)和副标题(2)。(正题不超12个字,副题不超20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不仅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必需,①_____________。近年来,各地“抢人大战”渐趋白热化。站在人才个体角度来换位思考,选择扎根一座城市,必须考虑多种因素。一般来说,越是高层次人才,就越注重阅读。一方面,这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闲暇时看看书,能愉悦身心,增加新知;另一方面,②_____________,20207月的一项报告将阅读指标单列出来,指出阅读数量与城市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进而言之,阅读是涵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知识升级以及产业转型。一座城市爱不爱阅读,在制造业为主的阶段,差别或许不太明显,③_____________,差距就会迅速拉大。

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C.海鹏共击三千里,铁马同归十二闲D.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22.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互联网的普及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变得快速、简易。但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接触到的海量信息真伪难辨,“不信谣不传谣”由于人们分辨不出“谣”而难以做到,各种“反转”屡屡出现;互联网的匿名性使网上交流的人们日益情绪化,理性的声音被情绪的宣泄淹没,人们动辄“互撕”,站队骂架时有发生,语言充斥暴力;人们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被各种“投喂”信息包围,摆在你面前的,永远是你想看到的信息。人们的思维呈现碎片化、情绪化、浮躁化、娱乐化……


校团委举行“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的主题研讨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  分析、运用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非连续性文本
6-90.4曹禺(1910-1996)  戏剧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辛弃疾(1140-1207)  赠友送别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200.65标点符号  压缩语段  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修辞手法  连贯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65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