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一中、十中、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2-23 13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不仅无法对纸的用途一概而论,就连追踪它的起源也十分困难。只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纸起源于中国。但与欧洲的印刷机不一样,我们无法追溯人们发明出纸的确切日期。公元105年,当时的宫廷官员蔡伦在皇帝的资助下,以低廉的成本制造出了可供书写的大幅面纸张。但这并不能算是从无到有的全新发明,它其实是在一种古老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形成的。现代历史学家试图追踪历史悠久、循序发展而来的造纸术的起源。他们找到了一种“原生纸”:这种纸是人们通过模仿毛毡的制造方法,从植物纤维、丝绸或棉絮中提取出来的,但它和书写纸还相差很远。一种工艺技术一旦出现在世界上之后,人们再回过去看它,常常会觉得它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但其实它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善,主要在于他扩大了造纸的原材料基础。人们不仅仅将它当作书写材料,还拿它来裱糊门窗,做成灯笼、纸花,或是扇子和雨伞。有证据表明公元9世纪时,中国人就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厕纸了;到了10世纪,纸币已经成为可被接受的支付工具。

一个古老的阿拉伯故事描述了纸从东方第一次传播到西方的过程。故事说,公元751年,阿拉伯人和突厥军队展开了一场战争,当时的突厥军队有一些中国的援军相助。在这场战争中,一些中国的造纸工匠被阿拉伯人俘虏。阿拉伯人将这些工匠从塔什干战场的塔拉兹河岸带到了撒马尔罕,并强迫他们透露造纸技术的秘密。从那时起,撒马尔罕及其周边地区——这些阿拉伯人在8世纪早期就已经征服的地方,人们开始造纸。其质量一点不比中国所产的纸张逊色。

当代纸张研究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是:中亚的军事冲突加速了纸的传播,不过这一传播可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军事史上记载的对东方秘密知识的加速传播和武力征服,是以贸易史上长期的东西文化传播运动为背景的。丝绸之路在纸的传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早在这批中国造纸工匠被俘虏之前,纸就已经作为商品,通过丝绸之路的交通网络传到了中亚。因此,丝绸之路也是一条纸张之路。从这个角度看,造纸术更像是一种缓慢渗透到阿拉伯世界的文化技术,而不是一种在特定日期习得的技术。中国纸被纳入长途贸易,引发了当专有知识以商品形式转移时通常会发生的双重步骤:首先进口一种商品,然后是生产这种商品的技术。进口商品的耗费巨大,必须经过漫长的旅途,这使得这种引进方式变得十分有吸引力。

最开始,阿拉伯造纸工匠可能一直是使用浮筛,后来才一步步地通过“抄纸”替代了这种“浇铸”工艺。但不管对造纸技术做了哪些细节上的修改,阿拉伯的造纸工匠们都需要让纸的生产技术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他们需要尽量减少水的用量,并找到其他材料来代替中国造纸术中主要使用的原料——构树的韧皮。在这种压力之下,破布、旧织物、绳索这些在中国至多起辅助作用的原料,变成了阿拉伯造纸中的核心原料。

于是一种物质循环的基本模型就建立起来了。在这一模型中,人们不是仅仅通过改变废弃物的物理形态来获得材料,比如金属,而是制造出了一种结构完全不同的材料。从此以后,纸成为一种人造材料,其原料本身就是文明的产物。

(摘自《纸的文化史》,【德】罗塔尔·穆勒著,何潇伊、宋琼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人们无法明确纸的用途,难以追踪纸的起源,但纸起源于中国是确凿的事实。
B.在皇帝的资助下,蔡伦改善造纸技术,以低廉成本制造出可供书写的大幅面纸张。
C.在阿拉伯人俘虏的中国造纸工匠的帮助下,撒马尔罕及其周边地区人们开始造纸。
D.在纸的传播过程中,丝绸之路至关重要,作为商品的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人们追踪纸的起源的历程,客观、准确地评价了蔡伦对纸的生产传播的巨大贡献。
B.文章通过列举纸用来书写,做成灯笼、纸花等用途,论述了纸的发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观点。
C.文章通过讲述阿拉伯的战争故事,论述了中国造纸术的传播过程,强调了其间军事冲突的作用。
D.文章论述了中国纸在丝绸之路上的长途贸易中发生的双重步骤,突出了中国纸的强大吸引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们无法追溯人们发明纸的确切日期,但是历史学家们找到了人们从植物纤维、丝绸或棉絮中提取的“原生纸”。
B.中国人在公元9世纪时开始批量生产厕纸,纸币在10世纪时成为可被接受的支付工具,这些是当前有据可查的事实。
C.从丝绸之路的角度说,造纸术是一种通过多种方式,缓慢渗透到阿拉伯世界的文化技术,并非是在特定日期习得的技术。
D.阿拉伯工匠通过“抄纸”替代了浮筛,并不断地改进技术,使造纸技术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并找来新的造纸原料。
2022-12-2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三校(一中、十中、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体不同脏器之间的酸碱度存在极大差异,比如胃液呈强酸性,pH值在1.5-2之间;胰液属于强碱性,pH值可达8.8;小肠液也属于碱性,pH值在7.2-7.8之间。虽然各脏器之间酸碱度差异巨大,但分泌的消化液和食物发生作用以后,酸碱度都会发生一些不同变化,不管其变化如何,进入血液以后,都会被分解成pH值为7.35—7.45的弱碱性,不会也不可能出现酸性体质。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明确规定,生活饮用水的pH值范围为6.5—8.5,这就意味着国家允许生活饮用水6.5~7.0的微酸性。对正常人来说没必要刻意选择弱碱水,只要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每天保证饮水1200毫升,照样能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满足人体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至今还没发现饮用水pH值的大小与人体健康有直接关系。在人类300多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从饮用天然水、井水到自来水,pH值都在6.5—8.5之间。日本著名长寿之乡秋田县八森潭饮用水的pH值为6.39,明显是弱酸性,可是根本没有影响这里的长寿记录;美国人平均每天每人喝2瓶可乐,碳酸饮料pH值为4左右,明显是酸性饮料,但是,美国人并没有因此都成为“酸性体质”。

弱碱水通过食管首先到达胃部,pH值高达1.5—2的胃液一下子就会把它中和,并迅速使之变成“酸水”。专家认为,现代都市人的一些亚健康状态,主要是来源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加之工作、生活中压力过大,缺乏体育锻炼等。

(摘编自谭敦民《弱碱水真的是健康水吗?》)

材料二:

从国内标准来看,在我国发布的《饮料通则》中,将饮料分为11类。有一类是包装饮用水,包括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其他类型饮用水。“其他类型饮用水”中又包括饮用天然泉水、饮用天然水和其他饮用水。显然,碱性水并不在分类中。

早在几年前,专家已经就弱碱性水能改善体质进行辟谣。饮水的最大功能是补充我们体内缺失的水分,只要饮用足够的水,就能对预防慢性病起到一定作用,至于水的酸碱度,不需要关注太多。人体对酸碱度有自身调节,不会因喝水而改变。

专家表示,碱性水不能替代药物,对于痛风或者是胃酸过多的患者来说,碳酸氢钠是有一定的作用,但弱碱性水里碳酸氢钠的含量少之又少,每天需要喝够7~15升的量,才能勉强够一日碳酸氢钠的处方剂量。此外,饮用水的功能是补充体内水分,对调节体质没有任何作用。

(摘编自张鑫《碱性水能“改体质”?背后藏高价生意经》)

材料三:

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食品安全科普专家王思露表示,“酸碱体质论”从科学角度讲,并不成立,在真正医学的专有名词术语当中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人的身体由各个部位构成,各个部位的酸碱程度也不一样,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支持饮用碱性水就能够改变人体的pH值。

王思露表示,的确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的酸碱性质,或是偏向会出现一些改变,比如在一些疾病的困扰下,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酸,但是在这些疾病状态下,单纯凭借食用碱性食物是不可能控制酸中毒的,恰恰相反,人体本身就有一个自我酸碱调节的体系,有能力将食物代谢后的酸碱物质和自身生理活动产生的酸碱物质进行自由调节。因疾病而导致酸碱失衡,寄希望于食物饮品来改变病症的做法不可取,“食品就是食品,它跟药品不一样,它不存在任何的疗效”。

由此,王思露认为,市面上各种各样不同概念的碱性水,检测时确实是碱性,但其实是水企特意营造的概念,食用后对身体也并无好处,从营养及现代医学角度而言,不推荐消费者过分迷恋和推崇。相比之下,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经消茵杀毒的自来水在煮沸晾温后,其安全性和合理性更高。

北京安贞医院体检科副主任医师于汶在患者询问“长期喝碱性水的危害”时答复称,碱性水其实是一种理化表征和水的种类,与水本身是否经过电解处理,或是水中的物质是天然的还是添加的,都没有直接关系,所以饮用水还是要饮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水。人体体质的酸碱性和饮用水的酸碱性是没有关系的。相反,长期饮用碱性水,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肠胃功能紊乱,甚至消化不良,长期喝碱性水也会增加肾脏排碱的负担。

(摘编自《“碱性水神话”死灰复燃喝什么水更健康?》)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世卫组织研究报告、日本八森潭长寿村饮用弱酸性水等角度说明饮用水的pH值大小与人体健康无直接关系。
B.人体饮水的最大功能是补充人体体内缺失的水分,而不是向人体补充所谓的酸、碱等物质,这是许多科学人士的共识。
C.材料三主要通过王思露的观点和于汶答复患者的咨询等内容说明弱碱水能改变人的体质是错误的。
D.于汶认为长期饮用碱性水会给人体造成胃肠道负担、肾脏排碱负担等,并由此得出身体正常的人不要喝碱性水的结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各脏器的酸碱度各有不同,但通过脏器分泌的消化液和食物发生作用后,会使人体酸碱度发生明显变化。
B.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允许饮用水呈微酸性说明人体需要微酸性水,这也说明人不需要刻意饮用弱碱水。
C.王思露分析弱碱水不能改变人体pH值的观点,与材料一表述的人体体质特点、人体脏器酸碱度不同等观点一致。
D.王思露对比了弱碱水和把经过消菌杀毒的自来水煮沸晾温的水后,认为弱碱水对人体没有好处并且安全性也低。
6.某些水企对弱碱水能改善人的酸性体质的宣传,为何是错误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关(节选)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 那好极了! 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㖇?”: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㖇,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老子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见坚留不住老子,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

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

“‘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

“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

“哈哈哈! ……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 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磕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在城根下慢慢绕着,想尽办法也无法带着青牛脱身,后来讲学并留下五千字后才出得关来,展现了老子的尴尬与无奈。
B.尹喜先是质疑“在城圈边溜溜”,当老子回答“换换新鲜空气”后,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
C.文中写到老子讲授《道德经》时,借助对老子“讲”和众人“听”的描写,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在着墨上侧重于众人的表现。
D.小说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古今杂糅,使古与今的叙事要素相互干涉,造成古代与现代的交叉、重叠、错位的现象。
8.鲁迅先生擅长用冷嘲热讽的方式进行社会批评,请简要分析小说运用哪些手法以取得幽默诙谐的效果。
9.《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鲁迅先生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子,改写为出关受阻的老叟。请分析这样改写的文学效果。
2022-12-23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三校(一中、十中、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惟庸总中书政,专生杀黜陟,以恣威福。内外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之,有己者,辄匿不闻,由是奔竞之徒趋其门下。魏国公徐达深嫉其奸邪,常从容言于上,惟庸衔之。达有阍者福寿,惟庸阴诱致为己用,为福寿所发。惟庸起家宁国令,时太师李善长秉政,惟庸馈遗善长黄金二百两,遂得召入为太常卿,累迁中书参政,遂与善长深相结,以兄女妻善长从子祐,贪贿弄权,益无所忌。一日,其定远旧宅井中忽出竹笋,出水高数尺,谀者争言为丞相瑞应,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夜有光烛天,于是惟庸稍自负,有邪谋矣。会惟庸家人为奸利事,道关,榜辱关吏,吏奏之。帝怒,杀家人,惟庸谢不知。帝又究故诚意伯死状,惟庸惧且见发,乃计曰:“主上草菅勋旧臣,何有我!死等耳,宁先发,毋为人束手寂寂。”而是时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者,常犯法,帝切责之。二人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诱之二人素戆勇又见惟庸用事因与往来久之益密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坐省中阅天下军马籍,令都督毛骧取卫士刘遇宝及亡命魏文进等为心膂,曰:“吾有用尔也。”太仆寺丞李存义,善长之弟,惟庸之婿父也,以亲故,往来惟庸家,惟庸令存义阴说善长以邪谋。惟庸又使指挥林贤下海招倭军,约期来会,又遣元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请兵为外应,皆未发。会惟庸子乘马奔入挽辂中,马死,惟庸杀挽辂者。上怒,命偿其死。惟庸逆谋益急。而是时日本贡使适见惟庸,惟庸约其王,令以舟载精兵千人,伪为贡者,及期,会府中力士掩执帝,度可取取之;不可,则掠库物泛海就日本,有成约。

洪武十三年正月戊戌,惟庸因诡言第中井出醴泉,邀帝临,帝许之。驾出西华门,内使云奇冲跸道,勒马衔言状,气方勃,舌駃不能达意。太祖怒其不敬,左右挝捶乱下。云奇右臂将折,垂毙,犹指贼臣第,弗为痛缩。上悟,乃登城望其第,藏兵复壁间,刀槊林立。即发羽林掩捕,考掠具状,磔于市。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胡蓝之狱》,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人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诱之/二人素戆勇/又见惟庸用事/因与往来久之/益密/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坐省中/阅天下军马籍
B.二人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诱之/二人素戆勇/又见惟庸用事/因与往来久之/益密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坐省中/阅天下军马籍
C.二人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诱之/二人素戆勇/又见惟庸用事/因与往来/久之益密/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坐省中/阅天下军马籍
D.二人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诱之/二人素戆勇/又见惟庸用事/因与往来/久之益密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坐省中/阅天下军马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有病己者”与“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病”字含义相同。
B.“惟庸故起家宁国令”与“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
C.“惟庸阴以权利胁诱之”与“阴知奸党名姓”(《张衡传》)两句中的“阴”字含义不同。
D.“邀帝临幸”与“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幸”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惟庸贪污受贿,独断专权,用黄金二百两买通当时执政者李善长,被召入担任太常卿,后来与李善长联姻,玩弄权术更加肆无忌惮。
B.胡惟庸一手遮天,日益骄纵,追名逐利之徒趋之若鹜,献媚者称其祖坟之上夜晚有光烛照天空,胡惟庸渐渐野心膨胀,怀有不臣之心
C.胡惟庸擅杀车夫,皇帝愤怒,要求他赔偿车夫损失,皇帝又要彻查诚意伯死亡的实情,胡惟庸深感恐惧,更加快了谋反的步伐。
D.皇帝出西华门时,太监云奇冲撞圣驾,又言辞不清,被屈打至垂死,仍未放弃警告,皇帝终于醒悟,识破了胡惟庸的奸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国公徐达深嫉其奸邪,常从容言于上,惟庸衔之。达有阍者福寿,惟庸阴诱致为己用,为福寿所发。
(2)惟庸因诡言第中井出醴泉,邀帝临幸,帝许之。
2022-12-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三校(一中、十中、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渚

陆游

北渚露浓苹叶老,南塘雨过藕花稀。

新秋渐近蝉更急,残日已沉鸦未归。

铜镜面颜无药驻,玉关勋业与心违。

一蓑一笠生涯在,且醉苍苔旧钓矶。

1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承题,北渚即北面的水涯,南塘即南边的池塘,这里指作者的家乡。
B.露水浓重,苹叶枯老,一场雨过,藕花变稀,准确点明新秋渐近的特点。
C.承接上联的视觉描写,“蝉更急”运用听觉描写,突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D.残日西沉,乌鸦尚未归巢,营造出一幅暗淡的画面,衬托出作者的情感。
15.尾联中的“醉”字,写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原因是什么?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两句,与唐代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中“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两句同样都写出了红颜女子被王孙公子追捧。
(2)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__________”,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的怀抱。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作者连用五个有比喻色彩的对比写出了阿房宫建筑用材之多,其中“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农民在普通家庭的重要地位。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棉区有       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棉花种植属灌溉棉;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0%。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新疆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概率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以前,每年九、十月间,新疆就形成了百万“采棉大军”赴疆采棉的壮观景况。现在,随着新疆棉花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就不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说法纯属         ,洁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那些污蔑的谎言终将         

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她以超强的柔软温暖了我们的衣衫,她以纯白的棉浪绽放了农民的笑脸,她以无垠的辽阔打开了中国向西的门户。新疆棉,亚克西!新疆棉,中国心!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

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①              

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即使是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内容和渠道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文化的高大上飞到寻常百姓家

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②              。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③              ;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的枝叶舒展,绽放新芽。

19.下列引号的运用与文中“氧气”的引号,作用相同的是(     
A.《大学》里的“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要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
B.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即“有物有序”,指的是既要有内容,又要有条有理。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的是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他平日里喜欢占小便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经过这个人的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后来人们便用“杞人忧天”嘲笑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忧虑的人。

李白《梁甫吟》中写到“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意思是说:皇帝看不到我一片赤诚的心,不体察我对国家的至诚至忠,但我仍然像杞人忧天一样,关心着国家大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你有怎样的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2022-12-1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三校(一中、十中、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65科普-自然科学类非连续性文本
7-90.65鲁迅(1881-1936)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85陆游(1125-1207)  鉴赏诗词语言  评价思想内容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80.65修辞手法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19-210.65标点符号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20.4人生感悟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  价值意义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