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广西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3-28 2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山珍海味何其多,但在国人心里,总有一个温暖的位置留给粥。这种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诞生的食物,是属于华人世界精神家园共通的符号。

②粥是如何诞生的?如果要回到史料堆里寻找,三国时期谯周所著的《古史考》中即有“黄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说文解字》也把这一功绩记在了黄帝身上,说“黄帝初教作糜”。黄帝的历史发生于文字出现前,今天我们对此已难加考证,但如果从煮粥的容器入手,倒是可以做一番猜测。

③史学家们通常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常食用的几种谷物分别为黍、稷、粟、稻。无论何种谷物,脱壳以后的做法一是火烤,二是石燔,而粥的做法属于第三种,同样也是火上加热,但要置于容器里加水,使其软化——也就是《古史考》里黄帝的“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在这一过程中,水与米的比例决定了最终的成品是饭还是粥。正如清朝著名美食家袁枚给粥下的定义为:“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追溯粥的起源至黄帝时代,倒不如说在黄帝时代诞生了适合煮粥的容器。汉代的学者认为黄帝发明了“釜”“甑”这样的烹饪器具,于是顺带把粥的发明也归功于他。其实从新石器时代起,适合“加水烹煮”的陶器除了“鼎”“釜”以外,还有出现在中晚期的“鬲”“戽”“规”等。其中“鬲”一字的意思是三足的锅,恰好是“粥”的繁体字“鬻”的下半部分;“鬻”字上半部,“米”字两旁的“弓”,则描绘了煮米时袅袅上升的蒸汽。

④粥作为米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人早已将其作为祭祀和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出场角色。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民间流行在寒食节这一天进食大麦粥:“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至今仍然流行的大众美食“腊八粥”源自古代腊祭。相传腊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因此腊八粥又被称为“佛粥”。除了吃腊八粥,立夏节气民间也有吃“立夏粥”的传统;旧时富贵人家喜添家丁,要请左邻右舍吃“八宝粥”以报喜——种种由粥文化引申出的礼仪与习俗,也印证了粥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⑤除了祭拜祖先,自古也有供粥给长者以示尊敬的习俗。以粥作为供养老人的主要食物,这样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礼记·月令》里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从《汉书·武帝纪》里“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粥法”的描述来看,到了汉朝时,供粥给长者已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粥能养人,老年尤宜”的观点从北宋开始有了理论依据。清代曹庭栋所著的《粥谱》里又特别提到“粥能宜人,老年尤宜”。“食粥养老”的观念就这样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⑥粥的养生功能是中国人对粥最广泛的共识。凡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献,无论是唐代的《食医心鉴》、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元代的《钦膳正要》,乃至明代的《本草纲目》和《遵生八笺》,以及清代的《粥谱》和《养生随笔》,都把粥作为饮食养生的重要食物。在关于粥的专著《粥谱》中,作者曹庭栋把粥分为谷类、蔬实类、木果类、植药类、动物类等八大类共计272种粥方,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总结出粥的优点在于“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特意提到如何喝粥喝出健康:“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对于文人来说,喝粥也是他们淡泊明志、明月清风的养生良品。陆游是一个爱喝粥的文人,曾写下过著名的《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秋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种饮食之妙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延续至今,无数家庭现在仍延续着早起喝粥的习惯。

(节选自《粥,最能抚慰中国胃的食物》,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经过查证史料,认为“粥”的诞生功绩应该记在黄帝身上,如黄帝的“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B.在古代,粥在祭祀和礼仪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作为供养老人的主要食物。
C.供粥给长者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让“食粥养老”的观念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D.至今仍然流行的“腊八粥”“立夏粥”“八宝粥”都是由粥文化引申出来的礼俗与习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模式,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B.文章的论证方法主要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例如第⑥段的论证方法同时采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
C.文章列举《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先人早已将其作为祭祀和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出场角色”。
D.文章末段列举了历朝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献证明,早起喝粥的习惯是中华饮食文化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的学者认为黄帝发明了“釜”“甑”这样的烹饪器具而顺带把粥的发明归功于黄帝,对于这一说法作者并不认同。
B.之所以说粥是属于华人世界精神家园共通的符号,是因为粥已经由它的诞生衍生出粥文化,并引申出相应的礼仪与习俗及养生功能。
C.以粥作为供养老人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到了汉代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到了北宋有了理论依据。
D.粥的养生功能是中国人对粥最广泛的共识,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献都把粥作为饮食养生的重要食物,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手机外壳到零食包装,从玩具、玩偶到猫爪杯,以这些物品为代表的萌经济已悄然崛起,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这一现象之所以如此流行,背后有着诸多因素。年轻人在快节奏工作生活的压力下,需要寻找更多的情感出口,从早些年就红火起来的电子宠物,到如今的各种新萌物,都是因为满足了年轻人的这种需求而广受欢迎。

这一趋势在国外也早已有之。比如,强大的动漫、影视等内容产业,培养了日本年轻人对于萌文化的认知,也让他们长大成人后愿意购买此类衍生品,从而获得重返童年的亲切感。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此类萌经济的知名IP(知识产权)大多来自国外。这也给中国相关企业提了个醒。

这考验着我国相关企业及产业的创意及内容原创能力。企业可以充分挖掘现存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与萌经济对口的内容及IP,比如《西游记》的师徒四人,能否以萌萌的形象进行二次创作?比如葫芦娃、黑猫警长这些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动画形象,能否用更加现代化、潮流化的形象进行改造?应当说,这方面的文化资源数量不少,是值得重视的IP宝藏。

无论是一年卖出10亿元的故宫萌娃娃,还是以故宫经典IP为素材创作的系列表情包,都证明了只要能对年轻人的趣味、爱好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源不断加以提炼创新,就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出受年轻一代欢迎的萌经济产品。

(摘编自毕舸《崛起的萌经济呼唤更多创意IP》)

材料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萌万萌滚滚来。为什么人们会心甘情愿为买单?一方面,具有生动、可爱、易于理解的特性,带给人们天然的亲和力、亲近感。在这种放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不仅人们的消费欲望会增加,而且消费者从中收获的满足感也会更强。另一方面,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80”“90逐渐成为消费群体的中坚力量,年轻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年轻化、舒适感和时尚化。如此看来,深挖萌经济大有可为。如今,年轻人购买的不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他们付出感情之后收获的认同感和满足感,悦已型消费应运而生。

(摘编自刘琛《走好卖萌之路,萌经济大有可为》)

材料三:

张增一建议,商家和企业可以将萌与体验式消费结合起来,注重与消费者的交流互动,吸引消费者参与,特别是通过新媒体开展娱乐化营销,吸引消费者主动参与营销过程。当消费者与产品产生情感共鸣时,他们不仅不会反感营销活动,反而会有极大的参与热情和传播意愿。长此以往,便能积累消费者对萌物的忠诚度,从而增加用户黏性。商家也可以借此机会打造产品品牌文化,将消费者凝聚起来,使他们形成一种社区归属感,进而让消费者主动介入产品传播和消费。张增一说。

萌经济中,一位业内人士最看好动漫的发展潜力。该人士指出,动漫是文创产业中一种极富创造力、与新时代的消费审美偏好非常贴近的新兴文创产业。文创产业或者数字创意产业中最核心的资产应该是IP,动漫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创造知识产权的产业,因为动漫无论是塑造的形象,还是基于世界观讲的故事,其实都是最典型的知识产权。动漫产业围绕着知识产权,可以形成很长的产业链。我们看所有的文创产业中衍生品开发最好的是动漫产业,因为它有非常清晰的知识产权,它在做衍生品开发的时候,相对来说也最成熟、最便利。该业内人士说。

(摘编自周怿《萌经济的生意经:从卖萌到萌》)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年卖出10亿元的故宫“萌娃娃”,提醒着我们“萌经济”的崛起,葫芦娃、黑猫警长这些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动画形象是值得重视的宝藏IP。
B.“萌经济”的知名IP大多来自国外,这应引起我国相关企业的重视,越早研究与“萌经济”相关的消费心理、消费理念,越有利于把握“萌经济”的发展时机。
C.动漫是极富创造力、与新时代的消费审美偏好非常贴近的产业,这是基于对年轻人爱好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所有业内人士最看好动漫发展“萌经济”潜力的原因。
D.动漫产业是典型的创造知识产权的产业,在文创产业中它的衍生品是开发得最好的,因此想要“萌经济”走得更远,可以注重对动漫产业的发展。
5.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小黄人无厘头的战斗以及其无忧无虑、活力旺盛的特征让压力较大的年轻人感觉特别有趣,这是叽叽喳喳的小黄人成为广受欢迎的IP的原因之一。
B.面部有两坨正红色腮红而极具喜感的熊本熊,为熊本县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效益,使得熊本县旅游人数急剧增长,其火热程度甚至超过哆啦A梦。
C.某咖啡公司限量版“猫爪杯”是一款内部形状像猫爪的双层杯。当饮料倒进去时,猫爪的形状变得很明显。这款杯子成为时尚象征,一开卖就售空。
D.某“90后”每年为收藏皮卡丘玩偶及周边产品花费上千元,她给出的理由是“皮卡丘特别可爱,工作一天回到家看到它心情就特别好,感觉舒服”。
6.“萌经济”为什么能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各题。

李满秀的发家史

芦苇

李满秀的娘家在高家山,人们说李满秀好命,能嫁到我们庄上,毕竟我们离县城近一些。李满秀自己说她的命不好,她上当了。人们说:上啥当了?那就是命,别不信!

李满秀是我家邻居,我还是信她的话。要不是她当年想着能嫁到县城,又怎么能跟着那个叫兰子的表姐从高家山过来,草草地嫁给胡爱成呢?后来想想算了,虽然李满秀高中毕业当了民办教师,但毕竟胡爱成还做点生意,倒腾蓬灰呢。啥叫蓬灰?就是把蓬草拔下晒得半干的时候,点火焚烧,炼成了一块块石头疙瘩。嘿!这石头疙瘩里有碱类。熬成水加在和面的水里,做出的牛肉面又筋道又韧性,还有股草香。李满秀就是跟着胡爱成每年秋天把蓬草烧灰呢。李满秀说从那时候起,她知道,自己的命不好。

到了90年代,先是蓬灰忽然卖不出去了。有一种叫拉面剂的东西充斥市场。胡爱成赔了几次,心里不服,就让李满秀把蓬灰熬成水,叫做灰水,装在塑料桶里,拉到城里卖,没想到还是卖不出去。最后,塑料桶腐蚀透了,灰水全部撒了,胡爱成一下子变成了穷光蛋。

李满秀倒能看得开,她说不成就养猪吧。就像她当年从高家山过来的时候,把自己民办老师的工作辞了一样毫不犹豫。李满秀已经生过两个小孩,长得人高马大。力气和奶水一样,用也用不完。胡爱成和李满秀就商量把山坡挖挖,再掏几口窑当猪圈。眼看着就可以开始养猪了,胡爱成偏偏就出事了,一块大土块毫无征兆地砸下来。胡爱成像一堵墙一样倒了,他的腰被浮土一下子埋了,李满秀大呼小叫地把胡爱成刨出来的时候,胡爱成已经走了。李满秀大哭:老天爷呀,我咋这么命苦。就一下子昏了过去。身边两个不懂事的娃,翻开李满秀的衣服,开始吃奶。全村的人都说,这寡妇的命,比杏仁苦。

李满秀不让猪圈闲着,一养就到了90年代末。人们经常看着李满秀,她用背篓装着刚满月的猪娃,用自行车推着到处卖;人们看不见李满秀捉猪娃的时候,她摔倒在猪圈里。浑身衣服,下面喝了猪尿,上面泡了猪屎。人们还看不见的是李满秀把别人不要的秸秆拉回来粉碎了拌猪饲料。

三年以后,李满秀把房子翻修了一下。一排五间大瓦房,雪亮雪亮的。屋檐下的燕子一住就是三窝,赶都赶不走。人们说:燕子到了,运气来了。李满秀无心照顾燕子,还是操心她的猪圈。她的窑洞猪圈里已经有上百头猪,院子旁边安了一口电磨和一台粉碎机,专门粉碎猪饲料,另有一间安了半圆门的窑洞里面全是药盒子,那是李满秀的猪医院。李满秀要给猪打针,那可是马虎不得的事情。

李满秀的儿子要去外面打工。年底,李满秀和儿子算账,儿子竟然差了她很多,李满秀说:我这命真苦,靠老子靠不上,靠儿子也靠不上。儿子说:妈,你可别靠谁啦。

这话说得可真准,又过了几年,已经是千禧之年,李满秀的儿子结婚了。李满秀当了奶奶。人们说李满秀终于苦尽甘来。李满秀把现代化喂养的猪们交给儿媳妇,她开始哄孙子。可是李满秀又该埋怨命了:李满秀的儿子在那一年的四月,毫无征兆地走了。据说是被人打死的——李满秀的儿媳妇长得太美了。李满秀这一次把埋怨卡在喉咙里,半个字都没有吐,就又开始接管猪圈。

忽然有一天记者就来了,问了李满秀许多问题,李满秀就上了电视。又过了一些日子,李满秀出席了县里的人代会。介绍李满秀的镇长跟人们说李满秀是养殖大户。李满秀回村的时候,书记开了会,号召人们向李满秀学习。大家说李满秀好命,镇长书记都看得起她,李满秀,现在该讲讲话了。李满秀憋了半天说:还是我的命好,咱村没有别的养殖户,我贷款的时候没人竞争,我有好几次困难都是国家帮助我的。这一下。我可是靠了共产党了。吃了40年的苦没白吃,我现在啊,是发了!有人说:为啥你发啦,怎么不给大家发红包?李满秀说:我给大家发个猪娃,我们一起搞养殖好不好?大家说:好!有人说:嗨!成嫂的命还真的好。

李满秀走在回去的路上,可没有时间想命好不好。她在想联合开养殖场的事情,那些小猪崽的命,才是她的命根子。可是,没有那些贷款,命根子也没有啊!还是好命!

(有删改)

7.下列选项中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李满秀的发家史”,看似充满富足和喜悦,却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这命运给人带来的沉重感形成了巨大反差。
B.小说以时间为序,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准备养猪丈夫被土块砸死,抱了孙子准备安享晚年儿子被杀,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C.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社会环境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生活在农村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
D.小说构思精巧,立意深远,通过写农村妇女李满秀的发家史,赞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党和政府对人民脱贫作出的努力。
8.李满秀虽是一名普通的农妇,但她身上凝结着中国劳动妇女的美好品质。请简要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9.小说中村民说李满秀“好命”,她却说自己“命不好”。她在遭遇中年丧夫晚年丧子之后,村民说她的“命比杏仁苦”,但文章最后她自己却又说自己“好命”。你认为李满秀到底是“好命”还是“命不好”呢?请结合文本情节,作出具体分析。
2022-03-2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斜体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B.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C.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D.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指刚刚成年。而《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是结婚的意思。
B.单于:是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C.刀笔之吏:刀笔指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刀笔之吏”古代指“审判员”兼“记录员”,指代办文书的小官。
D.太史公: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自称。“太史公曰”依附于《史记》正文之后,是点睛之笔,司马迁以此评论史事,表达思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颜面对刀笔之吏的审讯,于是引刀自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22-03-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渚

陆游

北渚露浓苹叶老,南塘雨过藕花稀。

新秋渐近蝉更急,残日已沉鸦未归。

铜镜面颜无药驻,玉关勋业与心违。

一蓑一笠生涯在,且醉苍苔旧钓矶。

1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承题,北渚即北面的水涯,南塘即南边的池塘,这里指作者的家乡。
B.露水浓重,苹叶枯老,一场雨过,藕花变稀,准确点明新秋渐近的特点。
C.承接上联的视觉描写,“蝉更急”运用听觉描写,突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D.残日西沉,乌鸦尚未归巢,营造出一幅暗淡的画面,衬托出作者的情感。
15.尾联中的“醉”字,写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原因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