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昆明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云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2-31 4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中国书法史的高峰,魏晋书法所彰显出的风度和气象是后世始终都无法超越的。儒学精神的存在使魏晋书法能始终保持中和唯美的发展状态,并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相契合,最终成为中国书法的典范。

在先秦的儒家思想中,艺术与道、德、仁相辅相成。但这之后发生了变化,艺术的地位日趋下降,到西汉《礼记•乐记》就变成“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了,书法也由此而被视为“小道”“末技”。所以,当汉末书法发展出现第一次自觉时,士子们抛却儒家典籍而疯狂研习草书的行为,立即遭到谨守礼法的儒士们的严厉批判,东汉辞赋家赵壹的《非草书》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的。赵壹的《非草书》对处于起步状态的草书做了很好的规整,并把书法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内,使书法的发展有了厚重的思想基础,为魏晋书法高峰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和文化条件。

魏晋时期是世家大族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而儒学精神则借助世族这一社会载体发挥作用。自两汉开始形成的经学传统对于如琅琊王氏、东海王氏、龙亢桓氏等家族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魏晋时期的一些新兴家族也大多是汉代儒生之后,如颍川钟氏、河东卫氏等。颍川钟皓、河东卫暠等虽然不愿出仕,但无一例外都是当时著名的儒生,并因为精通儒学而对士林产生较大影响。魏晋时期,这些家族的发展和繁荣都是在以儒学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展开,即使后来天下大乱家族迁移,这些有着优良儒学传统的家族也始终没有抛弃礼法。

魏晋时期,世族门第成为儒学和书法传承发展的共同载体,书法的发展处处彰显儒学精神。书法在各家族中没有成为纯粹的艺术,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并按照家族儒学精神的引导向前发展。汉魏之际最有名气的书法文化家族是颍川钟氏,这个家族是非常典型的儒学世家。在书法上,钟繇对当时新出现的楷书进行了规整,他将隶书的草化、扁平、波磔等问题进行了合理化处理,使书法向着方正典雅的方向发展,这非常符合儒家中和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他创造了中国书法的高峰和典范。在王羲之身上,书法与儒家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即使受到道家思想影响,也都被他化在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慢慢消解和吸收,其放浪形骸、纵情挥洒的性情受到一定程度的克制。草书除了出现之初因为不受儒学精神的限制而曾经恣肆和张扬过,在后世书法史上,草书从来都没有突破儒学精神的束缚而进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境地,它始终坚守在一定的礼法范畴内。

正是因为儒学精神的存在,魏晋书法才具有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品格,并为后世书家尊崇和膜拜。从这个意义上讲,魏晋书法对于儒学精神的吸收和借鉴正可成为中国书法在后世发展的典范。

(摘编自吕文明 《魏晋书法的儒学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先秦儒家思想中,艺术的地位和道、德、仁相当,后来艺术的地位逐渐下降,而书法的地位更是在艺术之下。
B.赵壹的《非草书》很好地规整了处于起步状态的草书,并把书法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内,使魏晋时代的书法达到高峰。
C.魏晋时期的钟皓、卫暠精通儒学,都是当时著名的儒生,因而颍川钟氏、河东卫氏,成为魏晋时期的新兴家族。
D.魏晋时期,在以儒学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发展繁荣的世家大族,在天下大乱家族迁移时,始终没有抛弃礼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阐述了魏晋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B.文章以赵壹对士子们抛却儒家典籍而研习草书的行为的批判为例,论证了草书的危害。
C.第三段论述了魏晋时期世家大族与儒学精神的关系,世家大族对传承儒学有重要作用。
D.文章举钟繇和王羲之的例子作为论据,论述了书法的发展与儒学精神的紧密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之际最有名气的书法文化家族中的钟繇对当时新出现的楷书进行了规整,使书法向着非常符合儒家中和的美学思想的方正典雅的方向发展。
B.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不仅将书法与儒家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而且把儒家和道家逐渐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书法的高峰和典范。
C.除了出现之初,草书在后世书法史上终坚守在一定的礼法范畴内,从来都没有突破儒学精神的束缚而进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境地。
D.魏晋书法因为儒学精神的存在,具有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品格,它对于儒学精神的吸收和借鉴对后世书法发展有启示意义。
2023-01-0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花姑娘

花店的名字起得很雅气,而且还透着几分活泼,我几乎就是冲着那名字才走进那家花店。

店内果真如想象中的琳琅满目,如花似玉的服务小姐满脸灿烂地迎上前来,问我选什么花,送给什么人,并且十分娴熟地介绍花色品种。我一边选择,一边感叹如今生活中竟多了这么一道西方人的习惯——逢某些日子要买些鲜花送给某些人。我是一个十分现实的人,总以为花钱买鲜花不十分合适,不如买些别的什么,比如吃的、用的……但朋友们却一再数说我的落伍,都什么年代了,人们现在追求的是生活的温馨和浪漫,只有鲜花才能满足这种情绪。这次朋友特意叮嘱我,大家都买鲜花去赴约,不许买别的,据说这是“东家”的意思。

我真不知道选什么花才好,因为是朋友的结婚纪念。本来嘛,你们自己纪念好啦,非要以这个理由让大家聚一聚,似乎不找出个什么理由,大家就不能聚会了。犹豫再三,还是由服务小姐做主,替我选了几种花搭配在一起,包好。

这时恰遇店老板进来,老板并不老,也是位如花般青春靓丽的小姐,且发型现代,太阳镜顶在头上,背后背着极流行的小黑包,一副“新潮人物”装扮。她那明亮的眼睛下方那颗黑痣,使我立刻觉得肯定在什么地方见过她。看到我,她好像吃了一惊,只是她很快就明白了我是来买花的顾客。但她并没有因此就与我擦肩而过,她在注视了我片刻后,显得十分激动地说:“你还记得我吗?”我随口说:“很眼熟,好像我们见过面!”“两年前,还记得不?两年前,你和女朋友在文化路大排档吃饭时,曾买过我的鲜花……”我当然是记不起来了,看上去她不过十五六岁,那时也就十二三岁,还是个孩子。“你想想,当时你还问我为什么不上学呢?”我还是想不起来。见过的卖花姑娘很多,不仅有那些十二三岁刚辍学的孩子,还有满脸脏兮兮的直扯住你的衣服、你不买花就走不成的七八岁的小孩儿。当然也有十八九岁的大学生,只不过她们多在晚间或节假日才出来。由于从事新闻工作,晚饭常常因公事耽误而与同事出去吃,有几次是“被迫”为女同事在饭桌旁买了花的。大概卖花者总会趁青年男女在一起时,抓住男性好虚荣的心理,而不停说些你的“女朋友”多么多么漂亮之类赞美有加的话语,搞得你解释不得,不如买朵花迅速解决尴尬局面。这种事倒遇到过好几回,也就记不得哪一回了。更何况她有可能认错了人,毕竟她遇到的这种事,要比我多得多。

但她还是希望我能想起来,因为“我”当时多给了她钱,她去换零钱回来时,“我”已经走了。她在那家大排档找了几天,最终也没找到“我”。她坚信总有一天会再次遇到“我”的,今天果真就遇到了。

我理解她此时的心情。但我不敢冒昧相认,因为这或许真是个错误,有一天她真的再一次遇到了那天晚上的那个人,她是否会因为我的“相认”而断送了心中那一份记忆的美好?但我又不好让她过分失望,只好说记不清了,好像有那回事。”

我理解她此时的心情。但我不敢冒昧相认,因为这或许真是个错误,有一天她真的再一次遇到了那天晚上的那个人,她是否会因为我的“相认”而断送了心中那一份记忆的美好?但我又不好让她过分失望,只好说记不清了,好像有那回事。”

于是我知道了她几年前是因为母亲生病了,才不得不停学出来打工的。上个月在几个同乡的帮助下租了这家花店,开业才十来天,生意挺不错。她小时候听人说过,人的职业感是天生的,人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机遇与天才的结合等于成功……

我拒绝了她坚持要“还”的两元钱,在争执中强行付了30元买花钱后匆匆离去。一路上我都在想,这位卖花姑娘小小年纪,就能在这么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来,靠的是什么呢……

在朋友家,我述说了自己的经历,大家都笑了。原来我买的花最少也得60元,我还自以为多给了人家呢!嘿,这一回,倒真真切切地欠她的啦……

(选自《当代小小说名家珍藏》,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是一个讲究实惠、不喜奢华,思想保守,生活观念比较迂腐落后的人。
B.小说用插叙笔法叙述了“我”遭遇的一些卖花者的情形,这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小说写“我”拒绝花店老板还钱,到最后“我”欠她的,情节有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
D.小说故事情节并不曲折离奇,作者娓娓道来,毫不做作,却能给读者以悠长的美的回味。
5.小说中的花店老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我”在小说中主要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10-29更新 | 62次组卷 | 6卷引用:广西来宾市2017年11月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联合考试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名校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怀念施光南:斯人虽逝 黄钟长鸣

李树喜

①施光南1940年生于战火中的重庆。4岁上学,5岁就开始学写和编演歌曲。有一天,老师让孩子们学唱“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小光南唱得却是:“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饭,要吃饭……”惹得满室哄堂大笑。这是人们最早看到的小家伙的音乐品质和创造意识。施光南在北京一零一中学读书的时候,已经把自己的作品随便填上诸如“哈拉克”“聂尔洛夫斯基”的名字,在同学中间传唱而暗自得意。

②决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施光南已经16岁了,而且还没有学过钢琴——这在一般专业人员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施光南勇敢地报名要试一试。

③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地处天津,北京的考试在什刹海边的恭王府进行,主考老师是学院副院长、作曲系主任、著名的教授江定仙。

④正规的、科班的考试难住了施光南,而且,最基本的钢琴曲《小奏鸣曲》都没有顺畅地演奏下来……施光南勇敢地弹了他熟悉和喜欢的《牧童短笛》,熟练流畅,那是非正规的、“土”得完全出格的弹奏方法。考场嘈切议论。而主考官江教授似乎欣赏考生的执著与闯劲,和蔼地对施光南说,“请继续,你自选的乐曲是什么?”“《流水》”,施光南回答。

⑤“作者是谁?”考官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曲目。

⑥“我自己写的。”这一自创乐曲打动了考官们。施光南又一鼓作气,表演了他熟悉的川剧、越剧、评剧和京剧。

⑦主科不成,施光南自知必然落选。谁知,几天以后,施光南收到江定仙教授的亲笔来信,说:“施光南同学,由于你的音乐基础知识太差,你的考试没有达到录取要求,本科不能录取。但我们考虑你在作曲方面有发展前途,且年纪小,建议吸收你到本院附中插班补习两年。不知你的意见如何?”看似山穷水尽,却是柳暗花明。施光南遇上了慧眼伯乐,江定仙教授准确地看到了他的作曲创造才能。在音乐学院附中,天资聪明的施光南经过刻苦努力,很快就全方位地赶了上来,并且成为课代表。

⑧中央音乐学院的7年寒窗,铸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音乐家施光南,但施光南决不满足于学院大墙中的科班教育,他坚信真正的音乐源泉在社会和民间。参加工作之后,只要有机会,他就深入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民间、民族音乐精华,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宝库。他常在学院的晚会上动情地演唱收集和创作的民歌和流行歌曲——这是为学院派很瞧不起的,但施光南坚持不懈,乐在其中。施光南毕业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歌曲超过千首,发表一百多首,新人新歌,乐坛瞩目。1963年南宁的音乐创作会议上,中国音乐协会主席吕骥这样赞扬施光南:“一个时代的作者有一个时代的风格、精神、音调,同样是年轻人,聂耳死时是23岁,现在天津的施光南也是23岁。聂耳当时处在水深火热的年代,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的觉醒、悲壮的战斗气息,施光南生活在今天,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代人乐观、健康向上和充满阳光的时代气氛。”

(摘编自《点评:二十八个半风云人物成与败》)

[注] ①哈拉克、聂尔洛夫斯基:著名音乐家。

相关链接

①目前,创作一首水准较高的声乐作品耗资大约30万人民币,而施光南音乐作品包括歌曲1169首、歌曲钢琴伴奏213首、歌曲管弦乐谱143首、歌剧三部,还有大量器乐、戏剧作品,其创作成本在5000万人民币以上。

(摘编自《斯人虽逝 旋律长留人间》)

②聂耳在北平时深入到贫民区天桥等地,收集北方民间音乐素材,并在“充满了工人们的汗臭”的环境中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的挣扎”的心曲,著名的《卖报歌》正是在这环境下吟出来的。

(摘编自百度百科)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标题表明了我们怀念施光南的原因,即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乐作品长留在人间。这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第①段写施光南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突出了他的音乐品质和创造意识,以及那种敬畏著名音乐家权威而充满自信的特点。
C.第②至第⑦段写施光南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过程和在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的情况,前者详写,后者略写,详略得当。
D.最后一段,对施光南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情况一笔带过,而着重写他深入社会和民间以及他年轻时的创作成就。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头述说施光南出生地和年份,这是人物传记的常见形式,也交代了时代背景,为后面写童年施光南改唱儿歌作铺垫。
B.文本以时间为顺序,从施光南出生至4岁、5岁,至16岁,再至23岁,虽然叙述平淡无波澜,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C.文本从侧面记述主考官江教授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行为,介绍他的身份和职称,是为了说明他对施光南的判断具有权威性。
D.用数字说明施光南的音乐创作成就,突出了他创作种类之多,数量之巨;计算其创作成本,说明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之大。
E.文本叙事中含有事理,通过记叙施光南的学习、创作及音乐成就,说明成才不只在于天才加勤奋,还有其他因素。
9.材料引用吕骥的话,把施光南与聂耳进行比较,这样比较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17-11-04更新 | 7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薛叔似,字象先,游太学,解褐国子录。初登对,论:“祖宗立国之初,除二税外,取民甚轻。自熙宁以来,赋日增而民困滋甚。”孝宗嘉纳,因曰:“朕在宫中如一僧。”叔似曰:“此非所望于陛下,当论功业如何。正使海内富庶如文、景,不过江左之文、景;法度修明如明、章,不过江左之明、章。陛下即位二十余年,国势未张,未免牵于苟安无事之说。”上默然。迁太常博士,上自除叔似左补阙。叔似论事,遂劾首相王淮去位。

属金主殂,叔似奏:“规模果定,则乘五单于争立之机;规模不存,则恐成五胡迭起之势。”光宗受禅,时传金使入界使名未正,叔似奏:“自寿皇一正匹敌之礼,金人常有南顾之虞,使名未正而遽受之,只以重其玩侮。”翼日复奏:“谋国者畏敌太过。”上奋然开纳。

权户部侍郎。初,丞相周必大请择侍从、台谏忠直者提举太史局,盖用神宗朝司马光与王安礼故事,遂命叔似提举。两浙民有身丁钱,叔似请于朝,遂蠲之。

时韩侂胄开边,除兵部尚书、宣抚使。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叔似料敌必侵光、黄,委总领陈谦按行五关,发鄂卒守三关。金果入寇,谦驻汉阳为江左节制。

叔似夙以功业自期,逮临事,绝无可称。以御史王益祥论,夺职。侂胄诛,谏官叶时再论,降两官,谪福州,以兵端之开,叔似迎合故也。久之,许自便。嘉定十四年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恭翼。叔似雅慕朱熹,穷道德性命之旨,谈天文、地理、钟律、象数之学,有稿二十卷。

        (选自《宋史·薛叔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B.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C.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D.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指同一朝代,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也指古时推举部落首领的―种方式。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D.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古代百姓大多穿粗布制成的衣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叔似忠于国家,金国君主死后,他分析形势,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他指责为国谋划的人太过害怕敌人。
B.薛叔似积极进言,他进言说,现在的百姓的赋税过重;他批评皇帝有苟且偷安之嫌;这些建议都被皇帝高兴接纳。
C.薛叔似有远见,有学识。他预料金国人要入侵,并布置好防备,后来应验了;他仰慕朱熹,且学问广博,著作丰富。
D.薛叔似的仕途有顺利,也有不顺。他被皇帝亲自授官,被丞相依照旧例封官;他受韩侘胄的牵连而被贬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名未正而遽受之,只以重其玩侮。
(2)叔似夙以功业自期,逮临事,绝无可称。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庆清朝

史达祖

坠絮孽萍,狂鞭孕竹,偷移红紫池亭。余花未落,似供残蝶经营。赋得送春诗了,夏帷撺断绿阴成。桑麻外,乳鸦稚燕,别样芳情。

荀令旧香易冷,叹俊游疏懒,枉是销凝。尘侵谢屐,幽径斑驳苔生。便觉寸心尚老,故人前度漫丁宁。空相误,祓兰曲水,挑菜东城。

【注】①狂鞭:迅猛生长的鞭笋。②荀令:指三国时曹操的谋士荀彧。③俊游:快意地游赏。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坠絮孳萍,狂鞭孕竹”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柳絮浮萍的破败景象和竹笋迅猛生长的盎然景象。
B.“余花未落,似供残蝶经营”一句中“花”前着一“余”字,“蝶”前着一“残”字,刻画出一幅暮春景象。
C.“别样芳情”写出了词人对春去之后,绿树成荫、雏鸟在桑麻间欢跳的夏初之景也有着喜爱之情。
D.“尘侵谢屐,幽径斑驳苔生”一句渲染一种荒凉枯败之景,让词人顿生自己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感喟。
E.全词写词人的一次出游,联想到了过去与朋友的“俊游”。由景到情,由现在到回忆,写景抒情相得益彰。
1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述的士大夫对从师的态度是一样的。
(2)遭遇困境时,我们要想起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信有峰回路转的时候,从而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