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1423209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花姑娘

花店的名字起得很雅气,而且还透着几分活泼,我几乎就是冲着那名字才走进那家花店。

店内果真如想象中的琳琅满目,如花似玉的服务小姐满脸灿烂地迎上前来,问我选什么花,送给什么人,并且十分娴熟地介绍花色品种。我一边选择,一边感叹如今生活中竟多了这么一道西方人的习惯——逢某些日子要买些鲜花送给某些人。我是一个十分现实的人,总以为花钱买鲜花不十分合适,不如买些别的什么,比如吃的、用的……但朋友们却一再数说我的落伍,都什么年代了,人们现在追求的是生活的温馨和浪漫,只有鲜花才能满足这种情绪。这次朋友特意叮嘱我,大家都买鲜花去赴约,不许买别的,据说这是“东家”的意思。

我真不知道选什么花才好,因为是朋友的结婚纪念。本来嘛,你们自己纪念好啦,非要以这个理由让大家聚一聚,似乎不找出个什么理由,大家就不能聚会了。犹豫再三,还是由服务小姐做主,替我选了几种花搭配在一起,包好。

这时恰遇店老板进来,老板并不老,也是位如花般青春靓丽的小姐,且发型现代,太阳镜顶在头上,背后背着极流行的小黑包,一副“新潮人物”装扮。她那明亮的眼睛下方那颗黑痣,使我立刻觉得肯定在什么地方见过她。看到我,她好像吃了一惊,只是她很快就明白了我是来买花的顾客。但她并没有因此就与我擦肩而过,她在注视了我片刻后,显得十分激动地说:“你还记得我吗?”我随口说:“很眼熟,好像我们见过面!”“两年前,还记得不?两年前,你和女朋友在文化路大排档吃饭时,曾买过我的鲜花……”我当然是记不起来了,看上去她不过十五六岁,那时也就十二三岁,还是个孩子。“你想想,当时你还问我为什么不上学呢?”我还是想不起来。见过的卖花姑娘很多,不仅有那些十二三岁刚辍学的孩子,还有满脸脏兮兮的直扯住你的衣服、你不买花就走不成的七八岁的小孩儿。当然也有十八九岁的大学生,只不过她们多在晚间或节假日才出来。由于从事新闻工作,晚饭常常因公事耽误而与同事出去吃,有几次是“被迫”为女同事在饭桌旁买了花的。大概卖花者总会趁青年男女在一起时,抓住男性好虚荣的心理,而不停说些你的“女朋友”多么多么漂亮之类赞美有加的话语,搞得你解释不得,不如买朵花迅速解决尴尬局面。这种事倒遇到过好几回,也就记不得哪一回了。更何况她有可能认错了人,毕竟她遇到的这种事,要比我多得多。

但她还是希望我能想起来,因为“我”当时多给了她钱,她去换零钱回来时,“我”已经走了。她在那家大排档找了几天,最终也没找到“我”。她坚信总有一天会再次遇到“我”的,今天果真就遇到了。

我理解她此时的心情。但我不敢冒昧相认,因为这或许真是个错误,有一天她真的再一次遇到了那天晚上的那个人,她是否会因为我的“相认”而断送了心中那一份记忆的美好?但我又不好让她过分失望,只好说记不清了,好像有那回事。”

我理解她此时的心情。但我不敢冒昧相认,因为这或许真是个错误,有一天她真的再一次遇到了那天晚上的那个人,她是否会因为我的“相认”而断送了心中那一份记忆的美好?但我又不好让她过分失望,只好说记不清了,好像有那回事。”

于是我知道了她几年前是因为母亲生病了,才不得不停学出来打工的。上个月在几个同乡的帮助下租了这家花店,开业才十来天,生意挺不错。她小时候听人说过,人的职业感是天生的,人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机遇与天才的结合等于成功……

我拒绝了她坚持要“还”的两元钱,在争执中强行付了30元买花钱后匆匆离去。一路上我都在想,这位卖花姑娘小小年纪,就能在这么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来,靠的是什么呢……

在朋友家,我述说了自己的经历,大家都笑了。原来我买的花最少也得60元,我还自以为多给了人家呢!嘿,这一回,倒真真切切地欠她的啦……

(选自《当代小小说名家珍藏》,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是一个讲究实惠、不喜奢华,思想保守,生活观念比较迂腐落后的人。
B.小说用插叙笔法叙述了“我”遭遇的一些卖花者的情形,这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小说写“我”拒绝花店老板还钱,到最后“我”欠她的,情节有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
D.小说故事情节并不曲折离奇,作者娓娓道来,毫不做作,却能给读者以悠长的美的回味。
2.小说中的花店老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我”在小说中主要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17-18高三上·广西来宾·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6]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下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巷口的红灯笼

李忠元

漆黑的巷口突然多了一盏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树上,虽然并不怎么明亮,可有了灯笼照亮,经过巷口的夜归人,步履变得轻松了许多,他们能够看清脚下,轻而易举地找到家门。

搞此善举的是谁呢?挂灯笼的树下,只坐着个表情漠然、抱着竹竿的盲人。难道灯笼的主人真的是这个看不见路的老人吗?

总是夜归的心理医生李闯心里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他开始留心起这件事,终于找到了答案。

挂灯笼的人果然是那个盲人!每天天一擦黑,盲人就有些急切地一只手执竹竿探路,另一只手提着那盏红灯笼从那间低矮的平房里步履蹒跚地走出来,来到那个巷口,费力地将大红灯笼高高地举起,挂在树上旁逸斜出的一个丫杈上,就慢慢坐下来,面向前方,把自己定格成一个翘首期盼的雕像。

李闯很好奇,慢步走过去,轻轻地开口问:“老伯,您每天在这里坐着,是在等什么人吗?”

老人听有人说话,先是一愣,下意识地耸耸肩膀,抱紧了那支竹竿,答道:“是啊,我是在等孙子啊!他放了学就会回来了……”老人说话时,并没有回头,依旧表情漠然地“望”着远方,好像怕因自己一时疏忽,丢了什么东西一样。

老人还说他的孙子是个乖巧的孩子,很听话,在附近的盲人学校念书,成绩好得不得了,将来一定是个高材生!说这话时,老人的脸上没了冷漠,换而代之的是一脸骄傲。

李闯以为自己找到答案了,没了疑问,就撇下了老人,去忙自己的事儿去了。

有一天,李闯回来得更晚,却看到了让他费解的一幕: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晚归,抽出手里早已预备好的小竹竿,交到老人手里,而后被牵引着,有意深一脚浅一脚地拐进小巷,进了那间低矮的平房。

这个就是老人的孙子吗?怎么看怎么也不像啊!李闯停下来,想一探究竟。

不一会儿,那个青年却再次钻出平房。李闯很生气地质问道:“你这人怎么这样,每天晚上折腾一个双目失明的老瞎子,还有没有一点人道了?”

那人被李闯这么一问,竟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起先是抽抽搭搭,继而掩饰不住地大声哭起来。

李闯不知所措,刚要说什么,那人却转身要给李闯跪下,他一边抽搭,还一边乞求李闯,说:“大哥,您千万保守秘密啊!那个老人不是别人,他就是我的父亲,他的精神暂时出现了一点问题……”

李闯耐心地倾听,真的听到了故事里去了。

原来,一个月前,巷子口修路,本来还很宽的路面,却不知为何今年突然瘦身了。老人的孙子在离巷子口不远的盲人学校念书,孩子虽然看不见路,可自己却非常自立、自强,上下学都不用人接送,一连上了五年都没什么差错,可这次修路,却不知为何把路修窄了,青年贪黑起早忙着在外面打工养家糊口,忘了交代孩子,没想到儿子放学了,从学校到巷口 40 米的距离,他还是照旧走了 90 步就拐弯了,拐弯撞树上也好,可偏偏市政在那里又新修了一个马葫芦,当天马葫芦盖偏偏让人偷走了,孩子冲上马路牙子,就掉了下去,当时天黑还下着雨,马葫芦里积满了水,刚一入水孩子还将那支小竹竿举过头顶晃动,企图引起路人的注意,可巷口太黑了,没人发现晃动的竹竿,孩子挣扎了半天,终于溺水身亡……

青年说到这里,已是泣不成声。

此时,李闯的眼里也涌出了泪水,但他还是强忍着,继续听着这个让人无比痛心,又异常令人感动的故事——

孩子的爷爷接到邻居报信,当即就昏了过去,等老人醒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魔怔了一样,每天天一擦黑,他就点上灯笼,吃力地摸到巷子口,把灯笼挂在树上,坐下来,慢慢等孙子放学,直到青年下班回来,悄无声息地扮演孙子角色,让他牵着回到家里,他老人家才能安心地上床睡觉……

青年最后哭着说:“大哥,老人都这把年纪了,我能装装孙子,也算是尽孝了吧!”

李闯很受感动,在李闯的劝说下,青年把老人搀到了他的心理工作室,经过李闯一段时间认真细致的心理疏导,老人的病终于痊愈了。

老人再也不去那个巷口守夜了,可那个没有路灯的巷口,还是每晚都挂着一盏大红灯笼,风雨不误。那是盲人老伯坚持要挂的。他说:“有了这盏大红灯笼,那些走夜路的人才不会像孙子一样迷失方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中“心理医生”交代了李闯的职业。这处交代很重要,它为下文李闯为盲人爷爷疏导心理埋下了伏笔,这样设置体现了故事情节的合理性。
B.第四段中“步履蹒跚”“费力”“慢慢坐下来”这些用语完全符合一个老年盲人行动不便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和细致的观察力。
C.“马葫芦盖偏偏让人偷走了”是老人孙子丧命的直接原因,这表现了作者对偷盗行为的强烈谴责,也表现了我国在基础设施管理方面的严重欠缺。
D.“文似看山不喜平”,此小说在叙述时最大特点的是避免平铺直叙,让行文不单调,为此它采取了设置悬念、故事发展一波三折、插叙等方式。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李闯这个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3.“巷口的红灯笼”是本文的题目,在开头、结尾和行文中多处出现,说说它的作用。
2020-01-20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柔弱的人

契诃夫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钱用,你太拘泥于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你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呆了两个月……”

“两月另五天……”

“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搞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您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您牙疼三天,我内人准你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眼眶湿润,下巴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了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两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要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哪,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了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出于您的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您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我没支过!”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有支取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里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

“merci(法语:谢谢)。”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您,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您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无怪啦!我和您开个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跟着把使她大为惊疑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她羞羞地过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悟想到:

“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1.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我”实际代表着当时有权势的人,小说写“我”随意克扣家庭老师工钱,家庭老师又不敢说什么,来说明当时沙皇统治的残酷,百姓们却逆来顺受。
B.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是被压迫者的代表,她的行为充分代表了当时被压迫者的行为,不敢反抗,面对强权只能忍耐。
C.本文主要是语言描写,也有动作、神态、心理和外貌描写。
D.文章的最后一句点明了主题,充分说明沙皇统治的残酷,人们的软弱。
2.文中两次写到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一言不发”,原因一样吗?
3.当“我”听到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谢谢”的时候,为什么憎恶起来?
2018-11-20更新 | 1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注】。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 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注】坍台:吴方言,丢脸。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C.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E.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2.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020-08-13更新 | 1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