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邯郸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收官检测(四)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1-03 16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氏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这部作品带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的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那个远离她的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咸阳古道音尘绝”,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音尘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诗人重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材料二:

中华诗词从发源至今已经3000多年,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向前迈进,取得更好成绩,是摆在诗词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群众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应当在诗词作品中找到启迪。这就要求诗人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诗人除了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好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

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例如,通过成立演艺界诗词工委,让中华诗词插上舞台艺术的翅膀,飞得更高、传得更远。诗词一经朗诵、演唱和表演,就变得形象直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更富有欣赏价值,进一步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

关于诗词的创作与评价,自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这套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诗词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需要加以突破。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很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从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开始的,其中满载着家国情怀、描绘着壮美山河、萦绕着思乡之情。不少青年人在儿童时代背诵过很多古典诗词作品,可是后来很多人把它丢了,非常可惜。我国青年人现在参与中华诗词创作的人还相对较少,迫切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青年也需要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青年的精神滋养,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对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党云峰《周文彰:发挥中华诗词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
B.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
C.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曰”,只会背就算子,要能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
D.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既源于中华诗词的魅力,更源于人们对中华文化越来越强烈的自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有对外界的景、物、情、事有真切感应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
B.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
C.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
D.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想根本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
3.周文彰主张传统诗词应该“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主动担负起反映现实生活的责任,对下列几首这类诗歌的解读,不准确的一项是(     
A.“北拒沙流,西连太岳,拱卫京津百万兵。凝眸处,邀苍烟一抹,绿色长城”写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业工人的无私奉献和丰功伟绩。
B.“抗疫悬壶争挽弓,神州处处起春风。签名请战飞千里,白纸梅花指印红”赞美了新冠疫情防疫线的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精神。
C.“灯火人家月色幽,小桥流水唱无休。帮扶走访深山路,每与春风一道谋”表现了扶贫工作者深入基层的工作状态和以苦为乐的精神状态。
D.“古道漫风烟,散落诗篇。窟封宝藏不知年。应是前生心暗许?一见生欢”赞扬了沉潜于敦煌学研究的学者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治学精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某校要举办“复兴中华诗词”讨论会,请你作为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条列出发言提纲。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弟兄

鲁迅

公益局一向无公可办,几个办事员在办公室里照例的谈家务。秦益堂捧着水烟筒咳得喘不过气来,气喘吁吁地说:

到昨天,他们又打起架来了,从堂屋一直打到门口。我怎么喝也喝不住。他生着几根花白胡子的嘴唇还抖着。老三说,老五折在公债票上的钱是不能开公账的,应该自己赔出来……

你看,还是为钱,张沛君就慷慨地从破的躺椅上站起来,我真不解自家的弟兄何必这样斤斤计较,岂不是横竖都一样?

像你们的弟兄,哪里有呢。益堂说。

我们就是不计较,彼此都一样。我们就将钱财两字不放在心上。有谁家闹着要分的,我总是将我们的情形告诉他,劝他们不要计较。益翁也只要对令郎开导开导……

这大概也怕不成。汪月生说,于是恭敬地看着沛君的眼,像你们的弟兄,实在是少有的;我没有遇见过。你们简直是谁也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思,这就不容易……

他们一直从堂屋打到大门口……益堂说。

令弟仍然是忙?月生问。

还是一礼拜十八点钟功课,外加九十三本作文,简直忙不过来。这几天可是请假了,身热,大概是受了一点寒……

我看这倒该小心些,月生郑重地说,今天的报上就说,现在时症流行……

什么时症呢?沛君吃惊了,赶忙地问。

那我可说不清了。记得是什么热罢。

沛君迈开步就奔向阅报室去。

办公室中暂时的寂静,不久就被沛君的脚步声和叫听差的声音震破了。他仿佛已经有什么大难临头似的,说话有些口吃了,声音也发着抖。他叫听差打电话给普悌思普大夫,请他即刻到同兴公寓张沛君那里去看病。

月生便知道他很着急, 怎么了?

报上说……说流行的是猩……猩红热。我午后来局的时候,靖甫就是满脸通红……已经出门了么?请……请他们打电话找,请他即刻来,同兴公寓,同兴公寓!

他听听差打完电话,便奔进办公室,取了帽子奔出去了。

他到路上,已不再如平时一般较量车价,一看见一个稍微壮大,似乎能走的车夫,问过价钱,便一脚跨上车去,道,好。只要给我快走!

公寓却如平时一般,很平安,寂静;一个小伙计仍旧坐在门外拉胡琴。他走进他兄弟的卧室,觉得兄弟脸上似乎见得更通红了,而且发喘。他伸手去一摸他的头,又热得炙手。

他又打电话给医院,答说普悌思普大夫已经找到了,可是很忙,怕去得晚,须待明天早晨也说不定的。然而他还叮嘱他要今天一定到。

他走进房去点起灯来看,靖甫的脸更觉得通红了,还现出更红的点子,眼睑也浮肿起来。他坐着,却似乎所坐的是针毡;在夜的渐就寂静中,在他的翘望中,每一辆汽车的汽笛的呼啸声更使他听得分明,有时竟无端疑为普大夫的汽车,跳起来去迎接。但是他还未走到门口,那汽车却早经驶过去了;惘然地回身,经过院落时,见皓月已经西升,邻家的一株古槐,便投影地上,森森然更来加浓了他阴郁的心地。

他坐在窗前的书桌旁边,一切都静寂,只听得病人的急促的呼吸声。他在等待的厌倦里,身心的紧张慢慢地弛缓下来了,但凌乱的思绪,却又乘机而起:他仿佛知道靖甫生的一定是猩红热,而且是不可救的。那么,家计怎么支持呢,靠自己一个?虽然住在小城里,可是百物也昂贵起来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他的两个,养活尚且难,还能进学校去读书么?只给一两个读书呢,那自然是自己的康儿最聪明——然而大家一定要批评,说是薄待了兄弟的孩子……后事怎么办呢,连买棺木的款子也不够,怎么能够运回家……

忽然远远地有一阵脚步声进来,这正是普悌思。

先生,他发烧……沛君喘着说。

普大夫不作声,略略按一按脉,又叫揭去被卧,解开衣服来给他看。看过之后,就伸出手指在肚子上去一摩。

疹子……普悌思低声自言自语似的说。

疹子么?他惊喜得声音也似乎发抖了。他原来这么大了,竟还没有出过疹子?他遇到了什么奇迹似的,自语道。

普大夫拉过桌上的一张信笺,就桌上飕飕地写了几个难以看清的字,这就是药方。

怕药房已经关了罢?沛君接了方,问。

明天不要紧。明天吃。

普大夫且说且走,一面接了一张五元的钞票塞入衣袋里,一径出去了。

房子里连灯光也显得愉悦;沛君仿佛万事都已做讫,周围都很平安。院子里满是月色,白得如银;邻人已经睡觉了,一切都很幽静。虽然听到病人的呼吸,却是很调和。他坐下不多久,忽又高兴起来。

沛君在床上醒来时,却不能即刻动弹,只觉得四肢无力,而且背上冷冰冰的还有许多汗,梦的断片,也同时闪闪烁烁地浮出:

——靖甫也正是这样地躺着,但却是一个死尸……

——他命令康儿和两个弟妹进学校去了;却还有兄弟的两个孩子哭嚷着要跟去。他已经被哭嚷的声音缠得发烦,他看见自己的手掌比平常大了三四倍,铁铸似的,向侄儿的脸上一掌批过去……

——侄儿满脸是血,哭着进来了。那孩子后面还跟着一群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他知道他们是都来攻击他的……

——我决不至于昧了良心。你们不要受孩子的诳话的骗……他听得自己这样说。

他忽而清醒了,觉得很疲劳,背上似乎还有些冷。

靖甫静静地躺在对面,呼吸虽然急促,却是很调匀。

这一天,沛君到公益局比平日迟得多,将要下午了。汪月生远远地望见,便迎出来:嚯!来了。令弟全愈了罢?我想,这是不要紧的;时症年年有,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你脸上的气色,多少……和昨天多少两样。

沛君也仿佛觉得这办公室和同事都和昨天有些两样,生疏了。月生道:你还是早点回去罢,你一定惦记着令弟的病。

不!沛君十分安心似的沉静地坐到自己的桌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一向” “照例”刻画公益局办事员的形象,反映社会背景,极具讽刺意味。
B.一向忙碌的弟弟生病请假几天了,但在与汪月生的对话中可知张沛君并不了解弟弟病情。
C.普悌思大夫刚到的时候,作者用一个 “喘着说”用意深刻,直指张沛君内心的忧虑。
D.普悌思大夫看诊完毕不多说话,看完就走,表明他对张沛君的大惊小怪非常不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公益局办事员之间的闲谈开篇,又以闲谈结尾,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B.汪月生和秦益堂的感慨和评价从正面反映出张沛君兄弟在外人眼中的和睦亲爱。
C.文中的“奔”“跨”两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张沛君要赶回家看弟弟的焦急。
D.弟弟生病,张沛君先是惊慌失措,后则“安心沉静”,反差强烈,引人深思。
8.文本中的环境描写简练精妙,请分析文中画线处的作用。
9.中国文学史家赵景深曾说:“张沛君待弟弟完全是一番假意。”请根据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2023-01-04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收官检测(四)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太宗端拱二年春,正月,癸巳,诏文武群臣各陈备边之策。

是日,主谕诸军趋易州。癸卯,攻城。满城出师来援,为辽铁林军击退,指挥使被擒者五人。甲辰,辽师齐进,其东京骑将夏贞显之子仙寿先登,易州遂破,刺史刘墀降于辽。守陴将士南走,辽主帅师邀之,无得免者。即以马质为刺史,赵质为兵马都监,迁易州军民于燕京,授仙寿高州刺史。乙巳,辽主登易州五花楼,抚谕士庶。

右正言直史馆王禹偁奏曰:“备边之策,在外任其人而内修其德耳。在外者,一曰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请于缘边要害之地为三军以备之,若唐受降城之类。如国家有兵三十万,则每军十万人,使互相救援,责以成功,立功者行赏,无功者明诛。二曰侦逻边事,罢用小臣。小臣虽有爱君之名而无爱君之实,边疆涂炭而不尽奏,边民哀苦而不尽言。诚用老臣大僚,往来宣抚,赐以温颜,使尽情无隐,则边事济矣。三曰行间谍以离之,因衅隙以取之。臣风闻契丹中妇人任政,人心不服。宜捐厚利,啖其部长,以离其心。四曰边人自相攻击,中国之利也。今国家西有赵保忠、折御卿为国心腹,宜敕二帅率麟、府、银、夏、绥五州,张其持角,声言直取胜州,则契丹惧而北保矣。五曰下哀痛之诏以感激边民。顷岁吊伐燕蓟,盖以本是汉疆,诚宜收复,而边民不知圣意,皆谓贪其土地,致契丹南牧。陛下宜下哀痛之诏,告谕边民,有得一级者赐之帛,得一马者还其价,得部帅者与之散官。如此,则人百其勇而士一其心。”

在内者,在省官吏,慎选举,信用大臣,禁止游惰。望陛下少度僧尼,少崇寺观,劝风俗,务田农,则人力强而边用实矣。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惟陛下熟计之。”

帝览奏,深加叹赏,宰相赵普尤器之。……

二月,下诏罪己。命河北东、西路招置营田,以陈恕等为营田使。

(《资治通鉴·宋纪十四》,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
B.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
C.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
D.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与下文的“癸卯、甲辰”都是古人用天干地支结合表示的日期。
B.辽,国名,是由古契丹国发展而来,曾与北宋并立,时常与中原发生争端。
C.中国,指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与“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之“国”同义。
D.宰相是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它通常和丞相同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州被辽军攻陷、刺史刘墀投降、防守城墙的将士向南逃走后,宋朝的文武群臣这才召开备边之策的朝会。
B.辽主攻宋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攻势凌厉,一方面又采用安抚手段,在攻陷之地君主亲自抚谕士庶。
C.王禹俑的对内措施主要针对朝廷,要省察官吏,谨选人才,信任大臣,禁止游荡、懒惰的行为作风等。
D.王禹俑的备边之策,强调内外两方面要同时用力,得到皇上和宰相的首肯,朝廷不久就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国家有兵三十万,则每军十万人,使互相救援,责以成功,立功者行赏,无功者明诛。
(2)臣风闻契丹中妇人任政,人心不服。宜捐厚利,啖其部长,以离其心。
14.请你简评王禹俑的奏疏,阐明帝加叹赏、宰相尤器之的原由。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老学庵,陆游书斋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一生酷爱读书,哪怕晚年生计艰难,也要盖上一间书斋,以此来打发无聊难捱的时光。
B.颔联中“古今”与“昏晓”相对,“永日”与“流年”相对,精炼准确地概括了作者终生与书为伴,以书开导人生的读书生涯。
C.诗人对生活要求不高,书斋没有书童,请一个南村的跛脚童子也无所谓,同时也说明了诗人生计艰难,照应了开头的“萧然”。
D.老学庵是陆游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哪怕它十分简陋,他依然写诗作记,并题写在墙壁上。
16.有人说“太平民乐无愁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相仿之意,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