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米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一 期中 2023-01-06 1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可谓多,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光明》创刊号的社评曾指出:“《包身工》可称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这“新的记录”自然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新变。《包身工》是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它比较充分、完美地体现出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夏衍的报告文学缩短了和小说的距离,他运用了小说、散文乃至戏剧、电影的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使其具有了文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是人学”,特别是叙事性文学,是离不开人物的描写和刻画的,塑造典型人物是这类作品的中心课题。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家族的一员,它也应毫不例外地把人物刻画摆在主体地位。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纪实,因而在其兴起的初期,多以报告事件为中心。夏衍的报告文学扩展了人物描写和刻画的范围,而且着意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揭示某些事物的本质,使报告文学开始由以事件作为中心向以人物为中心的转变。例如《包身工》,虽然它还带有浓重的新闻纪实色彩,但由于作者着重刻画了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这三个典型人物,就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特别是通过对芦柴棒烧火做饭,被逼带病出工及下工搜身的三次细腻地描写,相当具体、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报导、速写的单纯的结构方式,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勾连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他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喝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对粥的描写,使你立即感到了猪食;女工们用舌头舔着淋漓在碗边外面的粥汁,蹲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至于老板娘用锅焦、残粥搅拌清水来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把包身工猪狗不如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

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的,还是写人的,都是作者在生活中首先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旁观者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作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相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焊接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及工厂主的种种罪恶;但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全部爱憎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他又以铁一般的事实和精确的数据,对这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作出直接的评价和深刻的分析。笔法飞灵,情真意切,使作品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摘编自张宝华《夏衍报告文学漫议》)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身工》是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开创了中国的报告文学的新记录。
B.带有浓重纪实色彩的《包身工》完成了以事件作为中心向以人物为中心的转变,目的在于刻画典型人物。
C.《包身工》的结构巧妙,纵线是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横线是与包身工及其制度相勾连的事件。
D.《包身工》既叙述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也直抒了作者感受,还以事实和数据控诉野蛮的包身工制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结构,以《包身工》为例来论述夏衍报告文学的特点。
B.第二段以《包身工》中芦柴棒等形象表明夏衍报告文学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C.文中比较了夏衍报告文学与小说、新闻纪实的不同,突出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
D.文章二、三、四段论述了夏衍报告文学具有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衍的报告文学和小说同样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故也可称之为小说。
B.夏衍的报告文学着重描写、刻画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C.夏衍精于艺术营构,善于选择典型的生活场景,作细腻、具体的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
D.夏衍的报告文学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来创造主客观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023-01-0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米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国土绿化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国完成造林677万公顷、森林抚育837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283万公顷、防沙治沙209.6万公顷,有力保障十三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重要贡献。

2020年,政府在防疫条件下大规模有序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不断丰富拓展,各级各类义务植树基地体系逐步完善,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持续推开。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指导和规范各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天然林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国,基本实现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的目标。

城乡绿化美化统筹推进的同时,森林城市建设也持续推进,编制完成京津冀、长三角、中原、关中平原等4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沿大江大河森林城市带和雄安新区全国森林城市示范区建设。森林草原资源保护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强大合力。同时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开展退化林修复试点,全国完成退化林修复197万公顷。

(摘编自《202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1年3月11日)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创新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积极参与全球森林治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为实现全球森林目标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国每年造林面积都在1亿亩以上。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十三五以来,我国森林旅游产业规模快速壮大,森林体验、森林养生、森林疗养等新业态新产品呈现出百花齐放态势,森林旅游成为我国林草业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极具增长潜力的绿色产业。

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既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也是我国政府的郑重承诺。当前,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成为全球森林治理的核心内容。在新的全球森林治理体系中,我国开展履约示范单位建设,不仅促进了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而且为全球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摘编自李慧《保护森林,我们在行动》,《光明日报》2021年3月21日)

材料三:

新中国植树节设立40多年来,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分别增长一倍左右,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我国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缺林少绿、生态脆弱仍是我国国土绿化进程中需要下大气力解决的问题,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整体质量和稳定性状况不容乐观,各地各部门正在持续发力,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国土绿化质量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国土绿化行动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一方面,继续增加生态资源总量,充分挖掘生态用地潜力,加大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修复力度,扩大林草植被面积。另一方面,着力提升生态资源质量,积极推动国土绿化由规模速度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进型转变,坚持走科学、生态、节俭绿化之路,切实加强林草资源抚育经营,提高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摘编自刘毅《扎实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2月24日)

4.下列对国土绿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因为国土绿化事业在造林、森林抚育、种草改良、防沙治沙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所以“十三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B.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以及各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能将天然林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国,实现将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C.我国统筹推进城乡的绿化美化,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编制完成4个森林城市群发展规划、森林城市带和全国森林城市示范区建设。
D.要扎实推动我国国土绿化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既要继续增加生态资源总量,还需着力提升生态资源的质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我国森林草原资源保护管理力度加大,形成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合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实施,退化林修复工作全面开展。
B.“十三五”以来,我国森林旅游产业规模快速壮大,新业态新产品百花齐放,森林旅游成为林草业重要支柱产业和富有增长潜力的绿色产业。
C.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于我国创新推动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积极参与全球森林治理给予高度评价,我国为实现全球森林目标贡献出智慧和力量。
D.目前,我国仍需大力解决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问题,需关注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整体质量和稳定性状况,各地各部门还需要持续努力。
6.三则新闻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访鲁迅先生的家

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的家。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

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做“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作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

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B.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C.“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D.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不满、钦佩、振奋等复杂情感。
8.全文称鲁迅为“孤独者”,你认为正确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9.全文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请结合文章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建元六年,拜番阳令唐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是亲附。天子注意焉。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兰。头兰,常隔滇道者也。已平头兰,遂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灭,会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B.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C.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D.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元,是封建王朝帝王的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就是建元。
B.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也泛指少数民族。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有“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之称。
C.博望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按照等级高低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
D.校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为部队长之意。战国末已有此官,秦朝为中级军官,汉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路途遥远,但汉朝和西南夷交流不断。张骞出使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就是辗转从东南边的身毒国运来的。
B.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朝廷派遣使者出使西夷,到达滇国后,滇王派人和这些使者一起寻找道路。
C.头兰是经常阻隔汉朝与滇国交通道路的且兰国的国王。汉朝军队攻破南越后,领兵撤回,在行军中诛杀了头兰。
D.汉朝实行的是大一统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朝廷消灭了大部分西南夷国,只有滇、夜郎保留了其王印,成为其属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2)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2023-01-0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米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谢明远

楚树芊绵,江云芜漫。晓风吹堕梅千片。惊禽飞去响春空,平沙月落光零乱。

人意伤离,物华惊换。武夷此去如天远。临分为我少留连,柳条独在江南岸。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以楚树、江云发端,通过形象的描绘,营造了荒凉感伤的离别氛围。
B.“晓风吹堕梅千片”一句既点明分别的季节、时间,也照应标题的“行”。
C.词尾以景结情,用独立在江南岸边的柳寄寓别情,增添了作品的含蓄意味。
D.词人表达了对分别的感伤,对旅途的畏惧,对年华消逝的感叹,情感丰富。
1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惊禽飞去响春空,平沙月落光零乱”的妙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