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期末 2023-02-23 2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有8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今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近期,不少外国媒体记者通过对中国乡村的实地采访,用数据和事实讲述了他们眼中的中国减贫故事。

比利时荷兰语新闻网站Chinasquare报道, 中国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 有助于消除贫困。“十三五”期间,中国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截至2019年底,中国农村公路里程已达420万公里,并将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继续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促进乡村物流业发展。中国村村通路、通汽车,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通畅,交通条件改善助力当地民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西班牙《国家报》刊发的一篇文章中说,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猕猴桃种植园将大数据等新技术用于猕猴桃种植与销售,将科技革新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助力当地农民脱贫。

该猕猴桃种植园里充满现代高科技元素:监控摄像头通过5G网络传送画面,太阳能板为控制害虫的系统供电,传感器收集各种数据……修文县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大数据部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当地对猕猴桃种植进行高科技管理后,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果品质量显著提升,价格相应提高,果农收入增加。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猕猴桃种植帮助修文县4163人脱贫。

(摘自《“中国扶贫措施与时俱进、行之有效”(外媒看中国)》,《新民晚报》2020年10月29日)

材料二:

对于脱贫后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广大人群和地区而言、脱贫后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懒惰无为,要始终奋发图强。站在今天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的肩膀上,必须要持之以恒地将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筑牢扎实。

首先,要筑牢扎实发展道路。在这方面,全国民众要齐心协力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始终战胜贫困的基石与力量源泉。

其次,要筑牢扎实制度性保障。在这场8年的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实践并积累了许许多多有效的脱贫政策与方式方法,未来要不断总结、完善与创新。因人、因时、因地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升。

再次,要筑牢扎实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改革开放40多年,一大批优秀的农村劳动力将辛劳与智慧更多贡献给了城市,大量农村处于老弱幼小的人群结构。未来,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需要大量有志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才,也需要培育乡村本土人才。

(摘自唐福勇《脱贫后更要奋发图强》,《中国经济时报》2021年2月26日)

材料三:

88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彩云之南,这个贫困县数量曾居全国第一的省份,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之后,乡亲们如何把日子过得安稳?澜沧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元昕给出了一种思路---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产业、给群众留下带不走的技能。

[注]①直过民族:特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摘自赵黎浩《“产业+技能”让脱贫后的生活更踏实》,《工人日报》2021年3月3日)

材料四: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作家迟子建带来了一份关于建议发放文化消费券、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案。

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信息技术进步是好的,但它容易把人变懒惰,令人不同程度地“失智”、沉浸于真正知识的人会减少,当它成为一种风气时,对文化是有伤害的;尽管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果,但物质脱贫之后的文化“脱贫”,任重道远。

(摘自何强《物质脱贫后的文化“脱贫”任重道远》,《新京报》2021年3月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减贫贡献指数居全球第一,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近70人来自中国,这说明中国为全球减贫作出了最大贡献。
B.中国一直以来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有助消除贫困。
C.中国持续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促进乡村物流业发展,因为截至2019年底,中国公路里程已达420万公里。
D.筑牢扎实发展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始终战胜贫困的基石与力量源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文县猕猴桃种植园把科技革新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将大数据等新技术用于猕猴桃种植与销售,是当地农民脱贫的有益助力。
B.修文县猕猴桃种植园实行的高科技管理,是猕猴桃果品质量显著提升、售卖价格提高的一大助力因素。
C.88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表明云南省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年的贫困。
D.在迟子建看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容易使人变懒,会使沉浸于真正知识的人减少,当这成为一种风气时,会伤害文化。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全属于脱贫攻坚措施范畴的一项是(       
A.中国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村村通路、通汽车,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农村与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通畅,当地民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B.塔里木盆地环线铁路建设已进入最后一程,这条线路对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尤为重要,铁路建成后将极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C.某贫困县成立农村合作社,不仅为村民增加就业机会,还时常组织村民进行培训技术,开展种植经验交流活动,目标是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D.云南省普洱市探索出“宾弄赛嗨”互帮互助新模式,通过“县际互帮、东西互联、城乡互动、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方式,带领群众摆脱贫困。
4.请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请结合材料,谈谈脱贫后的乡村如何振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于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

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住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子独自回来过年,父母依然从心底感到高兴。回到家父子对饮的场面虽不热闹,但家人间的深情显得格外温馨感人。
B.“他”给儿子蛋蛋写明信片地址时,想起大学毕业后就没给父母写过信了,不是没这份心,是父母不识字,寄去没用。
C.父母违心劝说儿子不要年年回家过年,希望这样能减轻儿子的经济负担,表现了父母对在城里打拼的子女的贴心理解。
D.结尾处写“他”决定明年全家一定都回来过年,这是被父母恩情真正触动后的决定,是痛悔自己忽视父母的真心告白。
7.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这一“瞅”一“笑”很符合父亲憨厚内向的性格,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幸福。
B.娘拿出装着明信片的包“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表明爹娘极其珍视这张明信片,透露出对儿子一家爱之深。
C.“没有出息”“大字不识”“没有啥本事”,娘一再抱怨爹的不是,其真实目的是表达自己对儿子无力帮助的愧疚。
D.小说多用口语,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简明的对话描写既能揭示人物的心理,又能推动情节发展,并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8.文章开头写“他”回到村子时乡邻们热情招呼的场面,有什么作用?
9.文章中母子对话表现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对此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C.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D.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未成年的男子,如《论语》中“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也指旧时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B.习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C.巫医,古代以祝祷为主或兼用一些药物来为人消灾治病的人。古代巫、医不分,故并举。医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夷(东)、密(南)、戎(西)、狄(北)。文中的蛮夷是指作者当时被流放之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职责中,老师的核心职责是“解惑”。
B.古圣人尽管很优秀了仍从师,因而更加圣明;如今众人则不然。可见关键在于尊师。
C.“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焉”对比,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谬误不言自明。
D.韩愈奋然不顾世俗的眼光,招收后辈学生、创作《师说》,柳宗元对此表示很赞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材料一中谈到“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这种社会现象在材料二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请找出这句话。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③况乃:何况,况且。
1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所见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同时点明时令。虽然不是写客观实景,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
C.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月光勾起思乡之念,又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
D.尾联写国家遭逢战乱,家书难寄、与亲人音信不通,直接抒发对战争的厌恶。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